正在阅读:

北大副教授跨栏入校,大学校园都该开放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大副教授跨栏入校,大学校园都该开放吗?

学校对外开放的措施,须由学校董事会听取师生和社区居民意见后共同做出。

图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北大副教授跨栏入校,再次将“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的话题送上热搜。

“绿茵白椅阵,红道紫坛开。老脸识新政,刷刷入校来。”近日,就“北大刷脸入校”一事,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在社媒上作诗一首,他自称是“一个从来不遵守北京大学门卫制度的教师”。

由于李植未授权北大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没法刷脸入校,进出学校需门卫查验后放行。但查验工作证经常需要耗时十几秒时间,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

但最近一天跨栏入校后,保安没有“放过”他,跑步没追上,又骑了自行车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结束。当天出校时,他又被门卫拦住要求刷脸,最后依旧选择跨栏出校。

北大这种门卫管理制度给师生造成很大不便。”李植在文中称,尤其在上下学、上下班的高峰期排队十人以上是家常便饭,虽然并排有几台闸机可供使用。

李植回忆,北大进门查证件的制度从奥运会时开始实施,在此之前的北大完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进。2019年夏天,北大安装闸机。“那时北大早有加强门卫管理的计划,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让这种计划成为可能,但当时的法律还没有跟上。”

李植断然拒绝查证新规,在他看来,大学自由出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门口执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

尤其是连出门也要管,毫无必要。”李植谈到,闸机的存在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万一出现危急情况,需要尽快疏散校内人员时,这种闸机是巨大障碍物指望临时开大门不切实际。

不止北大,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延续了疫情期间的封闭管理政策。尽管今年初,国内一些高校恢复了部分人员出入校园的权限,但仅限校友,一些学校扩大至“学生亲友”的范畴,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员被阻隔在高墙之外。

关于大学校园是否该开放,舆论对此意见不一。

支持者认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学校训都在强调开放理念,作为物理屏障的大学校门,原本就是第一个不该关闭的。

这种开放不应只局限于物理空间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公办高校的各类资源理应与社会共享,可以为许多人创造学习机会。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封闭的象牙塔,彼此孤立的大学就失去了大学本身的应有之义。

也有反对者认为,简单放开必然面临校园资源挤兑的问题,如此一来,如果连本校师生的便利都保障不了的话,一味放开的意义何在。另外,如今人口流动便利、频繁,也导致高校管理难度是前所未有的增长由于社会人员情况复杂,对校园师生或将带来安全隐患。

谈及校园开放与否的话题时,国内舆论通常以“国外大学没有围墙”作为比对。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1219日撰文指出,“很欣赏这种做法,但国情文化不同。”

“不止高校,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绝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围墙,议会、总统府也开放参观,而国内大大小小单位都有围墙。”陈志文提到其中一个原因,如果清华北大开放,大概率北京第一旅游景点就是清北,而故宫。每天几万,甚至过十万游客涌入学校,学校会变成什么?

陈志文指出现象背后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对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敬仰,尊崇,孔子在中国长期被尊称为“圣人”,文庙也往往在当地最重要的政府部门隔壁。到了现代,这些标志就变成了高校,尤其是清为代表的名校,高校游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年暑假围绕清华北大的校园游高烧不退,学校推出的预约名额秒光,甚至衍生“付费进校”的生意,黄牛与校内师生合作倒卖访客指标等违规行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教育表示,国外大学的开放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校园面积小、校园周边社区治安比较复杂的学校,也是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即使融入社区的大学校园,有的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也有门禁系统,非本校师生并不能自由进入。

熊丙奇认为,学校对外开放的措施,是学校董事会,在听取师生和社区居民意见后做出的,因此,对于是否开放、开放的程度以及开放措施,师生和社区居民存在一定共识。

针对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管理问题,学校可以制订校园开放管理规定,招募学生以及社区志愿者参与开放后的校园秩序维护。

针对开放带来的市民与学生“抢”体育馆、图书馆等场馆资源的问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开放资源管理平台,选择合适的时段,向社区居民开放。这一开放资源管理平台,还可以把所有学校、社区资源整合在一起,向社会公众开放,并提高开放管理效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大副教授跨栏入校,大学校园都该开放吗?

学校对外开放的措施,须由学校董事会听取师生和社区居民意见后共同做出。

图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北大副教授跨栏入校,再次将“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的话题送上热搜。

“绿茵白椅阵,红道紫坛开。老脸识新政,刷刷入校来。”近日,就“北大刷脸入校”一事,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在社媒上作诗一首,他自称是“一个从来不遵守北京大学门卫制度的教师”。

由于李植未授权北大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没法刷脸入校,进出学校需门卫查验后放行。但查验工作证经常需要耗时十几秒时间,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大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

但最近一天跨栏入校后,保安没有“放过”他,跑步没追上,又骑了自行车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结束。当天出校时,他又被门卫拦住要求刷脸,最后依旧选择跨栏出校。

北大这种门卫管理制度给师生造成很大不便。”李植在文中称,尤其在上下学、上下班的高峰期排队十人以上是家常便饭,虽然并排有几台闸机可供使用。

李植回忆,北大进门查证件的制度从奥运会时开始实施,在此之前的北大完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进。2019年夏天,北大安装闸机。“那时北大早有加强门卫管理的计划,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让这种计划成为可能,但当时的法律还没有跟上。”

李植断然拒绝查证新规,在他看来,大学自由出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虽然门口执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

尤其是连出门也要管,毫无必要。”李植谈到,闸机的存在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万一出现危急情况,需要尽快疏散校内人员时,这种闸机是巨大障碍物指望临时开大门不切实际。

不止北大,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延续了疫情期间的封闭管理政策。尽管今年初,国内一些高校恢复了部分人员出入校园的权限,但仅限校友,一些学校扩大至“学生亲友”的范畴,绝大部分的外来人员被阻隔在高墙之外。

关于大学校园是否该开放,舆论对此意见不一。

支持者认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这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学校训都在强调开放理念,作为物理屏障的大学校门,原本就是第一个不该关闭的。

这种开放不应只局限于物理空间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公办高校的各类资源理应与社会共享,可以为许多人创造学习机会。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学不是、也不应该是封闭的象牙塔,彼此孤立的大学就失去了大学本身的应有之义。

也有反对者认为,简单放开必然面临校园资源挤兑的问题,如此一来,如果连本校师生的便利都保障不了的话,一味放开的意义何在。另外,如今人口流动便利、频繁,也导致高校管理难度是前所未有的增长由于社会人员情况复杂,对校园师生或将带来安全隐患。

谈及校园开放与否的话题时,国内舆论通常以“国外大学没有围墙”作为比对。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1219日撰文指出,“很欣赏这种做法,但国情文化不同。”

“不止高校,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绝大部分机构都没有围墙,议会、总统府也开放参观,而国内大大小小单位都有围墙。”陈志文提到其中一个原因,如果清华北大开放,大概率北京第一旅游景点就是清北,而故宫。每天几万,甚至过十万游客涌入学校,学校会变成什么?

陈志文指出现象背后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对教育有着非同一般的敬仰,尊崇,孔子在中国长期被尊称为“圣人”,文庙也往往在当地最重要的政府部门隔壁。到了现代,这些标志就变成了高校,尤其是清为代表的名校,高校游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年暑假围绕清华北大的校园游高烧不退,学校推出的预约名额秒光,甚至衍生“付费进校”的生意,黄牛与校内师生合作倒卖访客指标等违规行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教育表示,国外大学的开放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校园面积小、校园周边社区治安比较复杂的学校,也是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即使融入社区的大学校园,有的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也有门禁系统,非本校师生并不能自由进入。

熊丙奇认为,学校对外开放的措施,是学校董事会,在听取师生和社区居民意见后做出的,因此,对于是否开放、开放的程度以及开放措施,师生和社区居民存在一定共识。

针对开放可能带来的安全管理问题,学校可以制订校园开放管理规定,招募学生以及社区志愿者参与开放后的校园秩序维护。

针对开放带来的市民与学生“抢”体育馆、图书馆等场馆资源的问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开放资源管理平台,选择合适的时段,向社区居民开放。这一开放资源管理平台,还可以把所有学校、社区资源整合在一起,向社会公众开放,并提高开放管理效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