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创科快速发展,人才在短期内高度短缺、供不应求:一是由于劳动人口下降,整体性人才出现短缺;二是创科岗位薪资待遇与职业发展前景仍不具备足够竞争力,人才未必留在本行业发展;三是内地生源留港工作仅不到三成,同时香港在吸纳国际生源方面表现并不突出。”
12月18日发布的《香港创科人才指数2023》(简称《指数》)提出上述观点。这是香港首份创科人才报告,提出在香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港府统计处数据显示,香港创科从业人员数量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从2008年的0.7%上升至2021年的1.3%。《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目标:2027年创新科技产业将有6万名专业人士,到2032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万人。
《指数》根据以往历史数据分析推测,2027年创科产业从业人数为5.66万人,2032年将达到6.5万人。这意味着,香港创科人才的缺口不断扩大,从2027年约3400人扩大到2032年约3.5万人。
不得不承认,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处于起步,“创科人才”在当地仍属新鲜概念。直至2017年,香港的独角兽企业仍未实现“零的突破”。发展了20年的数码港,截至2018年只有1000家企业入驻。2021年,香港本地研发总开支占GDP比重仅0.97%,远不及日本、美国的3.59%和3.4%;再看深圳,这一比例高达5.49%。
创科氛围和创科人才是相辅相成的两环。长期以来,香港重视金融业发展,人才以第三产业为多,导致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始终不温不火。即使有意引进专业人才,也受限于岗位较少、前景有限。一位香港大学电子电机专业的毕业生告诉记者,校招时面试了华为,“华为给的offer在东莞松山湖,香港没有研发岗,所以放弃(后者)了。”
《指数》中一个观察很值得留意:“学院派”创业成为主流。来自大学的创业者成为香港初创企业的中流砥柱,从香港各大学出来的初创公司数量在近五年间增长近4倍,“学院派”创业者占香港独角兽一半以上。
究其原因,离不开香港科研力量分布的问题。截至2021年底,香港研发人员达3.75万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在发布会上指出,人员构成存在一定结构性问题——高等教育界研发人员占比和增长率显著高于另外两大类别(政府机构和工商机构)。香港63%的研发人员来自高等教育界,工商界和政府部门占比不到一半,甚至自2021年以来出现了负增长。
一个反差在于,香港拥有5所全球百强高校和数量众多的顶尖学者,并产生了大量先进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科研成果的转化潜力未能完全释放。2021/22年度,香港各大学知识产权相关收益的总和约29.9亿港元,跟其他全球顶尖大学相比有明显差距——光是牛津大学一所高校,2021/22学年知识产权收入便高达8.75亿港元。
“香港在知识转移的表现,与其基础研究实力并不相称。”李泽湘称,缺乏供应链与产业支持、本地市场规模狭小与土地供应紧张是香港创科产业化、规模化一直以来的难点。
与香港一岸之隔的深圳成为香港教授们创业的不二之选。李泽湘的创业版图上,已有大疆创新、固高科技等公司。香港中文大学贾佳亚把人工智能公司思谋科技总部设在深圳,同时在香港科学园设置了办公室。
此外,货拉拉、Klook客路、Airwallex空中云汇、正浩EcoFlow等也是在香港孵化、深圳发展的香港基因独角兽案例。据界面新闻统计,18家香港基因独角兽中,有11家选择在深圳落户或设立办公室,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金融科技等领域。
一组数据显现出深圳的科创氛围:2021年,深圳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深圳研发总投入的94%,这一数字在香港只有42%。
根据香港总商会2023年3月的调查显示,流失最严重的三类员工分别为工程及技术、财务及会计、资讯科技;67%雇主反映,流失员工主要为30-39岁。
而在高校,香港也面临着“两端流失”的困境,即临近退休年龄但希望发挥余热的资深教授和渴望快速升职的年轻学者正在离开。究其根源,受限于退休年龄的上限与香港大学规模,科学家群体的晋升机会有限。
李泽湘认为,应通过联合办学或鼓励私立大学创立,增加人才供给:“在北部都会区新建大学城,5所香港公立大学创办新工科学院,预计每年可以输送1000名产品经理或创业者。香港公立大学创办分校,预计每年可新增5000名科创骨干人才。也可以考虑与深圳高校联合创办新型联合学院。”
他同时指出,应该延展企业在香港的价值链,建立香港研发、打样、试制和小批量生产基地,正如新加坡的戴森、ASMPT、KLA Tencor等生产基地;而在量产环节,新产品渠道发布、旗舰店布设方面应有更大的政策支持。
到2030年,港府希望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的占比,从当前的1%提升至5%,实现280亿美元的制造业增加值和625亿美元的产值。
对比另一金融中心新加坡,其制造业占比达21.6%;深圳更是高达30%。李泽湘表示,之所以要发展制造业,因为以硬科技和产品/服务创新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具有更强的韧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
重塑“香港移民”也成为扭转人才缺口的一环。12月19日,香港公布新一轮投资移民计划,投资资金门槛增加两倍至3000万港元,投资范围不仅包括金融资产和非住宅地产,更硬性规定要将其中300万港元投入港府全新成立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投资组合”,支持香港创科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