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 一
编辑:李春晖
今日(1月6日)《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在国内正式开画,豆瓣7.7分外加首日41.2%的排片比,注定会是一次“票房风暴”。因为姜文和甄子丹两大华人明星的加盟,其豆瓣评分甚至高于《原力觉醒》。而在此之前,《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已经在北美票房实现三连冠,累计票房高达8.17亿美元。
2016年,迪士尼影业凭借在北美地区上映的16部电影,本土累计票房达到30.01亿美元,创历史新纪录。全球范围内,迪士尼以高达76.0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稳坐2016年度冠军。
众所周知,迪士尼是IP打天下,《侠盗一号》也不例外。IP作为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吵得最火的词,一直被认为是降低风险且性价比最高的电影投资方式。
但从去年开始,大IP轮番仆街,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IP玩不转了。即便是好莱坞,也陷入了IP续集的怪圈,引起一阵恐慌。大投资大制作的影片纷纷扑街,对于“赚钱即真理”的好莱坞来说,也需要重新思考IP的命运。
在中国,几乎每一家涉足文娱产业的大中型公司,都有一个“迪士尼”梦,他们都要想方设法的成为“中国的迪士尼”。IP魔法,正是其效仿迪士尼的金钥匙。然而照猫画虎,为何总是学不像,迪士尼到底有啥不一样?
“优势极致化”是好片标志
从迪士尼影业引进国内的8部电影来看,各有各的招牌。
《海洋奇缘》、《海底总动员2》这类迪士尼动画,坚守着其一贯的“合家欢”风格:适合全年龄段的冒险故事外加CG特效,让其动画电影一直在全球电影市场保持着较高的生命力。
《奇异博士》、《奇幻森林》这类电影对于特效的运用发挥到了最大。例如《奇异博士》烂番茄指数一度高达100%,许多平行世界带来的多重空间切换、时空穿梭、随意扭转组合的摩天大楼、时间逆流修复城市的特效运用让人惊叹。
今年入围奥斯卡最佳视效的20部影片,有18部影片去年被引入了内地。内地观众对于“视效大片”有着绝大的好感,迪士尼影业几部特效强片,都是先“睡服”了观众的眼,才一步步深入到观众的心。
《星球大战7》作为经典IP系列作品,则充分打好了怀旧的情怀牌。除了一些前作的老梗外,甚至在场景切换的选择上,化入化出的效果都让人感觉到了“穿越”的快感。而《美国队长3》则大胆的创新,让其成为外媒评价的“十大爆米花电影”之首。
迪士尼商业大片的成功,必然有其一套较为固定的模式,将优势发挥到极致或许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反观内地影市,国产IP大片大部分并没有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好。视效大片被影迷批评“五毛特效”,“合家欢”动画电影则始终无法摆脱低龄化的诟病。
其实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大举“收购”热潮,让国产电影在硬件技术上和好莱坞差距越来越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动画电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是凤毛麟角的成功个例无法扭转国产烂片的大势:所谓视效大片,其实主打的是明星;而动画电影,则是由电视动画衍生而出的大电影合集。总之是文不对题,自说自话。
“劣势弥补”是烂片分割线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好莱坞大片比许多国产片强的地方在于:强大的电影工业化流程保证了华丽特效。但这只是锦上添花,关键是:首先,你要讲好一个故事。
从迪士尼出品的许多电影可以看出,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首先应该有顶级的视听效果和紧凑的剧情编排,既需要加入诸多新鲜元素,也需要熟练运用各种丰富的IP符号。
例如《美国队长3》被国内媒体所评论,影片各种元素有条不紊的组合而成,满足了各路观影需求。对于电影而言,往往适用于“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
《长城》作为中美合拍大片,按照好莱坞大片模式炮制而成。有着诸多明星加盟,高昂投资制作的视觉特效,也有中美影视巨头“保驾护航”。但国内影迷较为不满的并非电影特效不好,明星不够多,而是电影缺乏情感,过多看重场面的史诗性而缺乏人物情感。
人设不丰满,仅靠浅显的视觉符号充塞,必然缺乏“有血有肉”的电影核心。这或许是《长城》作为一部好莱坞模式的商业大片无法让人满意的原因,而《美国队长3》则被认为把重点放在了人物情感上的冲突,试图将主题统一在人与人的情感之下。
如果说视效大片的视觉奇观是最大的矛,则人文情怀是视效大片最大的盾。矛盾结合,攻守兼备才是这类影片可以在票房市场成为“怪兽”的法宝。而对于动画电影而言,如何让全年龄段影迷都可以从电影中找到相应的关注点,则是这类电影区分好坏的关键。
2016年进口片票房冠军为《疯狂动物城》,而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也高达9.2分。很多影迷认为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在于,成年人看到政治讽刺和阶级偏见,青年人看到追求梦想,儿童看到可爱的动物。
“爆米花电影”的尊严
如果要为国产IP扑街找到一个最为合适的借口,大概就是IP本身缺乏魅力。
国产电影往往借助的是一个IP在单领域取得的薄弱优势来批量生产。例如网络文学IP的兴盛让大量青春爱情片应运而生。而这类IP本身就不具备太大的开发价值,“影游联动”等说法叫得响亮,却难免沦为噱头。
相比之下,迪士尼对于IP衍生品的开发更为成熟。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生产”的过程。例如《星球大战》系列和所依靠IP开发的主题园区形成一体,其开发程度较高,普及程度也更广。
2016财年迪士尼的主营业务中,影视娱乐板块只占总收入的17%。然而国内依靠影视作品形成的成功园区开发几乎不存在(华谊和万达有所尝试),IP衍生开发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纵然国产电影可以依靠所谓的IP+明星来佯装成“IP”的皮囊,但缺乏实质内核让国产IP作品成了烂片高发区。从2016年来看,影迷对于所谓的IP、明星的认可度严重下降,烂片在影市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2016年,96部国产IP电影平均票房不及2015年的三分之一,国产IP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势。
国内影视巨头其实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学习迪士尼的模式,例如华谊兄弟去电影化战略对应的是打造“东方迪士尼”,万达也一度扬言让迪士尼无法在中国盈利。只是IP不灵,一切如无源之水。
2016年迪士尼影业已经让人十分惊叹,2017年迪士尼本部的经典续集《加勒比海盗5》和童话新拍的《美女与野兽》,漫威续集《银河护卫队2》、《雷神3》,皮克斯的《汽车总动员3》、卢卡斯影业的《星球大战8》又纷纷来袭。要用“爆米花电影”为国产大片的空洞开脱,还是先看看迪士尼会是怎么拍“爆米花电影”的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