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NBA这股三分球盛行的风潮,是过火还是刚刚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NBA这股三分球盛行的风潮,是过火还是刚刚好?

NBA的各项三分纪录均在近几年告破,球队和球员对三分球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毫无减速的趋势。

NBA的防守者们能阻挡这位三分线外的“黑曼巴”吗?

当刚刚从发展联盟升入NBA球队的新秀球员乔·哈里斯在训练课中听到布鲁克林篮网队全新教练组的要求时,他着实受到了惊吓。

“我们希望乔·哈里斯能成为篮网队的凯尔·科沃尔,”布鲁克林篮网队的主教练肯尼·阿特金森告诉记者,“哈里斯的反应就像被打了一拳一样,他似乎对此没什么信心。”

虽然哈里斯本人对此难以置信,但他的三分能力的确有目共睹。在教练组的帮助下,哈里斯很快接受了这个任务。贾斯汀·汉密尔顿也面临着相似的状况,他是一名流浪于各支球队、极少受到重用的中锋球员,甚至一度被NBA抛弃,前往欧洲淘金。几乎所有的NBA球队都对他的实力抱有怀疑态度,但他的确有一手三分能力,这让他在如今的联盟得以立足。

三分球的爆炸式增长让更多类似的球员凭借一技之长获得认可,只要你具备稳定的“多得一分”的能力,就会有球队为你送上合同。只要投篮命中率足够稳定,就能帮助你淘汰那些技术更全面、却少了一手好篮子的竞争对手。这就是如今的NBA,各支球队对球员选秀顺位或球场经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而投篮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三分球并不是一项新鲜的技术,但它的爆炸式增长依旧令人惊讶。NBA的各项三分纪录均在近几年告破,球队和球员对三分球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毫无减速的趋势。据统计,本赛季,三分球出手占据的比重高达31%,上赛季的数据室28.5%,上上赛季则是24%。

金州勇士的首发阵容中拥有四名三分球技术出色的球员。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趋势找来了很多批评的声音,这些反对者最担心的是比赛风格的突变带来的恶果:球迷们真的愿意欣赏一场充斥着三分球的比赛吗?那些华丽的中距离表演和禁区技术都将彻底消失?连NBA的前任总裁大卫·斯特恩都在2013年提出了质疑:“当这些球员状态火热、连续命中时,比赛的确很好看。但当他们手感冰凉时,球迷们或许会看到41投3中的尴尬场面,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如今,这些猜测都能在现实比赛中得到论证,因为三分球的狂潮已经降临。本赛季,全联盟的每回合得分已经打破历史纪录,这与三分球比例的猛增息息相关。根据统计,全联盟每百回合的得分达到105.5分,不仅远超上赛季,还将几十年前节奏超快、回合数密集的NBA赛季甩在了身后。

三分球的作用在进攻端体现的淋漓尽致。上个月,NBA迎来了历史上得分数据最惊人的时期,未来,这一趋势会愈加明显,NBA将进入史无前例的高效得分时代。主教练们再也不用担心那些禁区巨兽的威慑力,不用担心空间挤压对进攻造成的影响,而要担心如何在三分射手云集、空间极其开阔的比赛中针对性地布置防守,以免在关键时刻在远距离被“一剑封喉”。

“更多的球场空间得到了利用,”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主教练布拉德·史蒂文斯告诉记者,“从距离禁区24、25码的位置开始,两支球队就要展开细密的攻防对决。”

“我们该做些什么,才能限制这些三分投手?”多伦多猛龙队主教练德文·凯西说,“任何球队都要保护内线,一旦猛扑三分线,就等于向对手宣告,‘欢迎进入我的禁区扣篮’,这太不现实了。”

事实上,被三分浪潮困扰着的凯西教练,就是新时代的参与者。正是他力排众议使用具备三分能力的帕特里克·帕特森担纲首发大前锋——两三年前,空间型大前锋的理念尚未得到认可,这样的球员并不多见。“这就是必然趋势,”凯西说,“我们必须尝试着缩小先发阵容的体型,或找到更多投篮能力强的内线球员,让球队更平衡、更完整。”

NBA的高管们也在细致地研究这些数据变化,他们认为,NBA球队的教练必须放弃传统的防守方式,如果墨守成规,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遭到淘汰。

如今,所有人都在观望,40余场常规赛之后,本赛季的“得分大爆炸”能否延续或升级。

一部分人认为,这或许只是个幻觉。我们看到了快节奏的攻防,看到了密集的三分球出手,但这一切或许是节奏提升带给我们的错误判断。本赛季,全联盟每回合的得分数据的确很夸张,但往前追溯三个赛季,2011年的联盟就已经达到类似的得分水准了。从这个角度看,三分球或许只是迷惑双眼的武器,各支球队真实的进攻能力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史蒂夫·纳什的恩师麦克·德安东尼曾得益于外线防守规则的改变,将挡拆哲学发扬光大,一度改变了联盟的进攻风潮。但这种全新进攻理念的兴起并未引发大范围的议论和担忧。相对应的是,汤姆·锡伯杜在波士顿打造了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在挡拆发起的时候迅速对持球人进行夹击,掐断传球路线。这种“断头台式”防守与德安东尼的小球挡拆风暴形成对立之势,堪称一时瑜亮。

发展联盟的球队也在不断尝试新的进攻模式,但这些球队的得分效率并未出现明显增长,也没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强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无论球队倾向于采用哪种得分方式,自身的实力依旧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

本赛季,NBA的精英球队们也纷纷出现转型的趋势,这样的场景能够持续多久?金州勇士和多伦多猛龙都展现了惊人的得分效率,不断打破旧纪录。休斯顿火箭在进攻大师德安东尼的调教下进步显著,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般狂飙猛进。东部排名第一的克利夫兰骑士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全投手阵容,甚至不惜放弃阵中最好的禁区防守者特里斯坦·汤普森。

这几支球队的得分数据都已超过了2008-2009赛季的最强进攻球队菲尼克斯太阳。那时候的联盟每百回合得分为105.4分,追平了1994-1995赛季引进三分线以来的最高纪录,仅比本赛季的数据低了0.1分。(如此看来,所谓的“得分大爆炸”似乎存在一些疑点)

我们必须承认,如今的NBA有些“头重脚轻”,极少部分的强队中聚集了联盟前20的超级球星,占用了大批资源。譬如上赛季豪取73胜的金州勇士,居然能在休赛期腾出足够的薪金空间,招徕斩获过多MVP和次得分王的凯文·杜兰特。

因此,当我们将几个赛季的数据列入同一个表格时,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本赛季NBA的高得分大多依赖于排名靠前的精英球队,而2008-2009赛季的中下游球队拥有更出色的得分效率。

 

横轴是球队的战绩排名,纵轴是球队的每回合得分,三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三个不同的赛季。 图片来源:ESPN

按照过去的工资帽规则,有天赋的得分手往往很难批量聚集。近期,保罗·米尔萨普投奔多伦多的流言甚嚣尘上,我们可以据此做一个假设:倘若米尔萨普和凯尔·洛瑞、德马尔·德罗赞组成搭档,球队需要每年支付1亿美元的工资,势必导致其他球员因薪金问题纷纷离开球队,带来沉重恶果。

更重要的是,短期内的球星扎堆看起来很美好,但超级球星间的默契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是非常优秀的球队,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向新加盟的球员灌输防守理念、打造完备体系。

按照正常的逻辑,在一直球队中加入得分倾向非常明显的明星球员,很容易破坏球队的现有体系,影响整体的得分效率,这是累积球星应有的代价。换句话说,球队的攻防能力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这种得分效率的跨越式进步必然会让他们承受相应损失,达到内部的平衡。

然而,对于上个月的NBA球员而言,得分就像吃香蕉一样简单,这或许是一个信号——NBA将会产生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休斯顿火箭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投了大量的三分球,已经打破了单场比赛三分球出手和命中数的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他们蜕变成了NBA历史上最优秀的进攻球队之一,收获的战绩也令赛季前的各种预测集体崩塌。

各支球队疯狂地增加着三分出手,其中,通过无球跑动、接球就投的比例高达73%,与上赛季基本一致。根据统计,41%的三分球是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命中的,这一数据相较上赛季有所上升。

大部分的球员都喜欢通过无球跑动投空位三分,但也有部分球员习惯于运球投篮,譬如埃里克·斯诺和安德烈·米勒。在现有的进攻体系下,球队不再需要控球后卫完成大量的运球投篮,他们需要改变自己的习惯,重视组织、加强无球时的掩护和空切,为队友创造机会。

与此同时,三分线外的投篮犯规数量在同步增长。球员的失误数则有所降低,他们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三分出手,避免在拥挤的内线丢球。此外,抢断数和抢断后直接上篮或扣篮的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进攻篮板和罚球数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虽然球员们更爱投三分了,但依旧重视篮板球的控制和禁区的杀伤。

各支球队的管理层都在担心,这些数据的变化是否会对球队进攻造成根本性的伤害,如果NBA恢复了“handchecking”规则,允许防守者用手触碰进攻球员,会不会让这些精英得分手的形象土崩瓦解?这很难得到证明,但大部分的主教练和球队管理层人员都认为2000年左右的NBA拥有更高的防守强度,那时候的球队和球员之间不那么友好,追求更多的身体对抗,充满了宿敌间的火药味。随后,联盟开始对比赛风气进行调整,禁止在防守时触碰身体。“我们很难判断这样的变化是否正确,球员们获得了更多的持球空间,用进攻自由换来了防守端的强度弱化。”某NBA高管说,“我们时常对此感到忧虑,但我坚信,NBA能够通过规则调整实现平衡。”

在搭配阵容的过程中,教练选择更多的投手替代专精防守的球员,随着这一现象的普及,滚雪球效应愈加明显。防守高手的减少让得分手们压力骤减,各支球队会投入更多精力在进攻端做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防守的重要性。此外,频繁的快攻会让球员们消耗更多体力,在防守端难免有所松懈。

NBA的主教练通常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希望球员能打出华丽的进攻和防守,但数据不会说谎,一旦增加了投手比例,就会让防守强度和篮板球保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大部分的球队都做出了牺牲,选择用三分球代替两分球,用高效率的三分手替代技术全面、姿态优雅的中投手。

“有时候,我们必须放弃那些近框得分的机会,为埋伏在底角的三分投手们喂球,这是大势所趋。”爵士队球星戈登·海伍德告诉记者。

投手的增多意味着球员体型的弱化,这为防守体系的构建带来了严苛的考验。此外,频繁的转换进攻更是让防守阵型的组织变得异常艰难。许多禁区怪兽开始抱怨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必须拖着沉重的身躯来回奔波,很少接到控卫的传球,球场上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持球挡拆、无球跑动、交叉掩护等战术比例的增加制造了更多错位,对于一些位置固定的球员而言,这简直是一场噩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支球队纷纷增加转换进攻的次数,鼓励球员集体保护篮板,通过灵活的收缩夹击和轮转换位来保护禁区,降低对手利用大体型球员带来的错位优势。

因此,以格雷格·门罗、贾希尔·奥卡福、艾尔·杰弗森、伊内斯·坎特、尼古拉·武切维奇为代表的没有三分能力、且无法错位防守后卫的传统内线球员只能接受被摁在板凳席上的命运。这样的场景让怀旧的球迷倍感焦虑,在他们眼中,NBA的正常秩序已经被破坏,休斯顿火箭式的进攻体系会让美妙的内线技术彻底消失。

“如果你的球队中没有具备统治力的大个子,那就老老实实地使用小个子球员,”凯西提出了反对意见,“我曾告诉瓦蓝休纳斯,你想拥有更多上场时间?那就统治禁区!我可不想看到一名6英尺8英寸的巨人在球场上无所作为,只要你能够靠近禁区,抓下更多的前场篮板,那就可以继续站在球场上。”

事实上,大个子球员并不会被彻底淘汰,因为越来越多的新型内线正在崛起。我们已经目睹了乔尔·恩比德、安东尼·戴维斯、克里斯塔普斯·波尔津吉斯、卡尔·安东尼·唐斯、迈尔斯·特纳等内线球员在本赛季的比赛中如鱼得水。我们都爱恩比德,他能三分投篮,有卓越的单挑技巧,也能用巨大的身躯和修长的手臂守卫禁区;唐斯拿下了去年的全明星技巧挑战赛冠军,更昭示着新型内线的全面身手。

诺维茨基曾是大个子投手中的“独角兽”,如今,越来越多的“波尔津吉斯”进入联盟。图片来源:网络

那些传统的低位巨兽也在慢慢适应联盟的新趋势。布鲁克·洛佩斯和马克·加索尔在本赛季投了97个三分球,远远超越了此前职业生涯的三分球出手总数。德马库斯·考辛斯比他们转型地更早、更快,上赛季,“表妹”就已经成为射程遍布半场的可怕进攻手。

他们的转变让防守者大为头疼,完全无法预料挡拆之后内线球员的走向。

“很多防守者至今仍未适应这些中锋的转变,”谈到洛佩斯的三分球时,篮网队主教练阿特金森说,“因此,洛佩斯得到了大把的三分出手机会。”

当然,他们迟早会适应的。许多球队已经开始尝试挡拆时的换位,对这些大个子球员进行严密盯防。而大个子球员们也掌握了更多技能——除了内线单挑,还能完成高位策应任务,完美地适应各种比赛风格。

这是一场豪赌。球迷们更爱看这批技术全面、无所不能的新型内线,还是蹲在低位的“沙克·奥尼尔”式重型中锋?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如果联盟再次出现一名沙克·奥尼尔级别的超级中锋,曾经风靡一时的低位单打依旧会倍受欢迎。

球场位置的模糊化意味着球队战术更加灵活,进攻方式更加难以捉摸。主教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球员习惯各种防守模式的转换,加强脚步训练,应对快节奏的转换。与此同时,不同体型的球员都要掌握外线防守的技巧,随时应对错位。“对持球运动员的防守变得越来越重要,”锡伯杜说,“球员们必须学会怎么应对持球突破,避免禁区内门户大开。”

凯西告诉记者,他会投入更多时间学习利用球场空间完成区域防守。还有很多球队管理层人员提出建议,希望联盟取消禁区防守三秒规则,让内线球员有更多存在价值。

得分变得越来越容易,会驱使NBA在规则上作出微调。或许,防守时触碰身体的动作会再次得到允许,给那些依靠灵活跑位完成潇洒投篮的神射手制造一些困难。

联盟应该为球队的得分效率设置一个最高门槛,避免得分变得过于容易,而不是简单地计较每百回合得分的上下波动。数据的起伏是正常现象,得分效率的爆棚则是需要所有管理层人员警惕的“红色信号”。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球队将三分球作为主要武器,进攻效率会再次大幅跃进,目前的NBA依旧歌舞升平,但我们必须警惕潜在的危险。

当我们把视线聚集在季后赛时,会发现这些高强度的比赛依旧保持着慢节奏。“面对7战4胜制季后赛的考验时,”锡伯杜说,“球队的气质和攻防方式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季后赛的对决中,球队会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放弃高得分和华丽的进攻。大部分的球迷都能接受这样的转变,他们不会要求一支季后赛队伍场均投40或50个三分球。而这两种模式的自如切换恰恰让人更加疑惑:“三分爆炸”的趋势是否动摇了NBA比赛的核心理念?更多的三分球能让比赛更好看、数据更漂亮,但能不能让比赛更精彩、更激烈呢?

“我们爱看NBA,爱看体育比赛,因为我们喜欢这种职业球员之间的激烈对抗,”锡伯杜说,“我不在乎球队得了120分还是90分,只要比赛足够精彩、对抗足够激烈,那就是NBA该有的样子。”

(翻译:徐展新)

来源:ESPN

原标题:Is the NBA scoring explosion too hot or just right?

最新更新时间:01/08 14:3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NBA这股三分球盛行的风潮,是过火还是刚刚好?

NBA的各项三分纪录均在近几年告破,球队和球员对三分球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毫无减速的趋势。

NBA的防守者们能阻挡这位三分线外的“黑曼巴”吗?

当刚刚从发展联盟升入NBA球队的新秀球员乔·哈里斯在训练课中听到布鲁克林篮网队全新教练组的要求时,他着实受到了惊吓。

“我们希望乔·哈里斯能成为篮网队的凯尔·科沃尔,”布鲁克林篮网队的主教练肯尼·阿特金森告诉记者,“哈里斯的反应就像被打了一拳一样,他似乎对此没什么信心。”

虽然哈里斯本人对此难以置信,但他的三分能力的确有目共睹。在教练组的帮助下,哈里斯很快接受了这个任务。贾斯汀·汉密尔顿也面临着相似的状况,他是一名流浪于各支球队、极少受到重用的中锋球员,甚至一度被NBA抛弃,前往欧洲淘金。几乎所有的NBA球队都对他的实力抱有怀疑态度,但他的确有一手三分能力,这让他在如今的联盟得以立足。

三分球的爆炸式增长让更多类似的球员凭借一技之长获得认可,只要你具备稳定的“多得一分”的能力,就会有球队为你送上合同。只要投篮命中率足够稳定,就能帮助你淘汰那些技术更全面、却少了一手好篮子的竞争对手。这就是如今的NBA,各支球队对球员选秀顺位或球场经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而投篮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三分球并不是一项新鲜的技术,但它的爆炸式增长依旧令人惊讶。NBA的各项三分纪录均在近几年告破,球队和球员对三分球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毫无减速的趋势。据统计,本赛季,三分球出手占据的比重高达31%,上赛季的数据室28.5%,上上赛季则是24%。

金州勇士的首发阵容中拥有四名三分球技术出色的球员。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趋势找来了很多批评的声音,这些反对者最担心的是比赛风格的突变带来的恶果:球迷们真的愿意欣赏一场充斥着三分球的比赛吗?那些华丽的中距离表演和禁区技术都将彻底消失?连NBA的前任总裁大卫·斯特恩都在2013年提出了质疑:“当这些球员状态火热、连续命中时,比赛的确很好看。但当他们手感冰凉时,球迷们或许会看到41投3中的尴尬场面,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如今,这些猜测都能在现实比赛中得到论证,因为三分球的狂潮已经降临。本赛季,全联盟的每回合得分已经打破历史纪录,这与三分球比例的猛增息息相关。根据统计,全联盟每百回合的得分达到105.5分,不仅远超上赛季,还将几十年前节奏超快、回合数密集的NBA赛季甩在了身后。

三分球的作用在进攻端体现的淋漓尽致。上个月,NBA迎来了历史上得分数据最惊人的时期,未来,这一趋势会愈加明显,NBA将进入史无前例的高效得分时代。主教练们再也不用担心那些禁区巨兽的威慑力,不用担心空间挤压对进攻造成的影响,而要担心如何在三分射手云集、空间极其开阔的比赛中针对性地布置防守,以免在关键时刻在远距离被“一剑封喉”。

“更多的球场空间得到了利用,”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主教练布拉德·史蒂文斯告诉记者,“从距离禁区24、25码的位置开始,两支球队就要展开细密的攻防对决。”

“我们该做些什么,才能限制这些三分投手?”多伦多猛龙队主教练德文·凯西说,“任何球队都要保护内线,一旦猛扑三分线,就等于向对手宣告,‘欢迎进入我的禁区扣篮’,这太不现实了。”

事实上,被三分浪潮困扰着的凯西教练,就是新时代的参与者。正是他力排众议使用具备三分能力的帕特里克·帕特森担纲首发大前锋——两三年前,空间型大前锋的理念尚未得到认可,这样的球员并不多见。“这就是必然趋势,”凯西说,“我们必须尝试着缩小先发阵容的体型,或找到更多投篮能力强的内线球员,让球队更平衡、更完整。”

NBA的高管们也在细致地研究这些数据变化,他们认为,NBA球队的教练必须放弃传统的防守方式,如果墨守成规,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遭到淘汰。

如今,所有人都在观望,40余场常规赛之后,本赛季的“得分大爆炸”能否延续或升级。

一部分人认为,这或许只是个幻觉。我们看到了快节奏的攻防,看到了密集的三分球出手,但这一切或许是节奏提升带给我们的错误判断。本赛季,全联盟每回合的得分数据的确很夸张,但往前追溯三个赛季,2011年的联盟就已经达到类似的得分水准了。从这个角度看,三分球或许只是迷惑双眼的武器,各支球队真实的进攻能力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史蒂夫·纳什的恩师麦克·德安东尼曾得益于外线防守规则的改变,将挡拆哲学发扬光大,一度改变了联盟的进攻风潮。但这种全新进攻理念的兴起并未引发大范围的议论和担忧。相对应的是,汤姆·锡伯杜在波士顿打造了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在挡拆发起的时候迅速对持球人进行夹击,掐断传球路线。这种“断头台式”防守与德安东尼的小球挡拆风暴形成对立之势,堪称一时瑜亮。

发展联盟的球队也在不断尝试新的进攻模式,但这些球队的得分效率并未出现明显增长,也没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强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无论球队倾向于采用哪种得分方式,自身的实力依旧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门槛。

本赛季,NBA的精英球队们也纷纷出现转型的趋势,这样的场景能够持续多久?金州勇士和多伦多猛龙都展现了惊人的得分效率,不断打破旧纪录。休斯顿火箭在进攻大师德安东尼的调教下进步显著,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般狂飙猛进。东部排名第一的克利夫兰骑士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着全投手阵容,甚至不惜放弃阵中最好的禁区防守者特里斯坦·汤普森。

这几支球队的得分数据都已超过了2008-2009赛季的最强进攻球队菲尼克斯太阳。那时候的联盟每百回合得分为105.4分,追平了1994-1995赛季引进三分线以来的最高纪录,仅比本赛季的数据低了0.1分。(如此看来,所谓的“得分大爆炸”似乎存在一些疑点)

我们必须承认,如今的NBA有些“头重脚轻”,极少部分的强队中聚集了联盟前20的超级球星,占用了大批资源。譬如上赛季豪取73胜的金州勇士,居然能在休赛期腾出足够的薪金空间,招徕斩获过多MVP和次得分王的凯文·杜兰特。

因此,当我们将几个赛季的数据列入同一个表格时,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本赛季NBA的高得分大多依赖于排名靠前的精英球队,而2008-2009赛季的中下游球队拥有更出色的得分效率。

 

横轴是球队的战绩排名,纵轴是球队的每回合得分,三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三个不同的赛季。 图片来源:ESPN

按照过去的工资帽规则,有天赋的得分手往往很难批量聚集。近期,保罗·米尔萨普投奔多伦多的流言甚嚣尘上,我们可以据此做一个假设:倘若米尔萨普和凯尔·洛瑞、德马尔·德罗赞组成搭档,球队需要每年支付1亿美元的工资,势必导致其他球员因薪金问题纷纷离开球队,带来沉重恶果。

更重要的是,短期内的球星扎堆看起来很美好,但超级球星间的默契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是非常优秀的球队,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向新加盟的球员灌输防守理念、打造完备体系。

按照正常的逻辑,在一直球队中加入得分倾向非常明显的明星球员,很容易破坏球队的现有体系,影响整体的得分效率,这是累积球星应有的代价。换句话说,球队的攻防能力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这种得分效率的跨越式进步必然会让他们承受相应损失,达到内部的平衡。

然而,对于上个月的NBA球员而言,得分就像吃香蕉一样简单,这或许是一个信号——NBA将会产生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休斯顿火箭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投了大量的三分球,已经打破了单场比赛三分球出手和命中数的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他们蜕变成了NBA历史上最优秀的进攻球队之一,收获的战绩也令赛季前的各种预测集体崩塌。

各支球队疯狂地增加着三分出手,其中,通过无球跑动、接球就投的比例高达73%,与上赛季基本一致。根据统计,41%的三分球是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命中的,这一数据相较上赛季有所上升。

大部分的球员都喜欢通过无球跑动投空位三分,但也有部分球员习惯于运球投篮,譬如埃里克·斯诺和安德烈·米勒。在现有的进攻体系下,球队不再需要控球后卫完成大量的运球投篮,他们需要改变自己的习惯,重视组织、加强无球时的掩护和空切,为队友创造机会。

与此同时,三分线外的投篮犯规数量在同步增长。球员的失误数则有所降低,他们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三分出手,避免在拥挤的内线丢球。此外,抢断数和抢断后直接上篮或扣篮的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进攻篮板和罚球数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虽然球员们更爱投三分了,但依旧重视篮板球的控制和禁区的杀伤。

各支球队的管理层都在担心,这些数据的变化是否会对球队进攻造成根本性的伤害,如果NBA恢复了“handchecking”规则,允许防守者用手触碰进攻球员,会不会让这些精英得分手的形象土崩瓦解?这很难得到证明,但大部分的主教练和球队管理层人员都认为2000年左右的NBA拥有更高的防守强度,那时候的球队和球员之间不那么友好,追求更多的身体对抗,充满了宿敌间的火药味。随后,联盟开始对比赛风气进行调整,禁止在防守时触碰身体。“我们很难判断这样的变化是否正确,球员们获得了更多的持球空间,用进攻自由换来了防守端的强度弱化。”某NBA高管说,“我们时常对此感到忧虑,但我坚信,NBA能够通过规则调整实现平衡。”

在搭配阵容的过程中,教练选择更多的投手替代专精防守的球员,随着这一现象的普及,滚雪球效应愈加明显。防守高手的减少让得分手们压力骤减,各支球队会投入更多精力在进攻端做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防守的重要性。此外,频繁的快攻会让球员们消耗更多体力,在防守端难免有所松懈。

NBA的主教练通常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希望球员能打出华丽的进攻和防守,但数据不会说谎,一旦增加了投手比例,就会让防守强度和篮板球保障大打折扣。

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大部分的球队都做出了牺牲,选择用三分球代替两分球,用高效率的三分手替代技术全面、姿态优雅的中投手。

“有时候,我们必须放弃那些近框得分的机会,为埋伏在底角的三分投手们喂球,这是大势所趋。”爵士队球星戈登·海伍德告诉记者。

投手的增多意味着球员体型的弱化,这为防守体系的构建带来了严苛的考验。此外,频繁的转换进攻更是让防守阵型的组织变得异常艰难。许多禁区怪兽开始抱怨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必须拖着沉重的身躯来回奔波,很少接到控卫的传球,球场上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持球挡拆、无球跑动、交叉掩护等战术比例的增加制造了更多错位,对于一些位置固定的球员而言,这简直是一场噩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支球队纷纷增加转换进攻的次数,鼓励球员集体保护篮板,通过灵活的收缩夹击和轮转换位来保护禁区,降低对手利用大体型球员带来的错位优势。

因此,以格雷格·门罗、贾希尔·奥卡福、艾尔·杰弗森、伊内斯·坎特、尼古拉·武切维奇为代表的没有三分能力、且无法错位防守后卫的传统内线球员只能接受被摁在板凳席上的命运。这样的场景让怀旧的球迷倍感焦虑,在他们眼中,NBA的正常秩序已经被破坏,休斯顿火箭式的进攻体系会让美妙的内线技术彻底消失。

“如果你的球队中没有具备统治力的大个子,那就老老实实地使用小个子球员,”凯西提出了反对意见,“我曾告诉瓦蓝休纳斯,你想拥有更多上场时间?那就统治禁区!我可不想看到一名6英尺8英寸的巨人在球场上无所作为,只要你能够靠近禁区,抓下更多的前场篮板,那就可以继续站在球场上。”

事实上,大个子球员并不会被彻底淘汰,因为越来越多的新型内线正在崛起。我们已经目睹了乔尔·恩比德、安东尼·戴维斯、克里斯塔普斯·波尔津吉斯、卡尔·安东尼·唐斯、迈尔斯·特纳等内线球员在本赛季的比赛中如鱼得水。我们都爱恩比德,他能三分投篮,有卓越的单挑技巧,也能用巨大的身躯和修长的手臂守卫禁区;唐斯拿下了去年的全明星技巧挑战赛冠军,更昭示着新型内线的全面身手。

诺维茨基曾是大个子投手中的“独角兽”,如今,越来越多的“波尔津吉斯”进入联盟。图片来源:网络

那些传统的低位巨兽也在慢慢适应联盟的新趋势。布鲁克·洛佩斯和马克·加索尔在本赛季投了97个三分球,远远超越了此前职业生涯的三分球出手总数。德马库斯·考辛斯比他们转型地更早、更快,上赛季,“表妹”就已经成为射程遍布半场的可怕进攻手。

他们的转变让防守者大为头疼,完全无法预料挡拆之后内线球员的走向。

“很多防守者至今仍未适应这些中锋的转变,”谈到洛佩斯的三分球时,篮网队主教练阿特金森说,“因此,洛佩斯得到了大把的三分出手机会。”

当然,他们迟早会适应的。许多球队已经开始尝试挡拆时的换位,对这些大个子球员进行严密盯防。而大个子球员们也掌握了更多技能——除了内线单挑,还能完成高位策应任务,完美地适应各种比赛风格。

这是一场豪赌。球迷们更爱看这批技术全面、无所不能的新型内线,还是蹲在低位的“沙克·奥尼尔”式重型中锋?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如果联盟再次出现一名沙克·奥尼尔级别的超级中锋,曾经风靡一时的低位单打依旧会倍受欢迎。

球场位置的模糊化意味着球队战术更加灵活,进攻方式更加难以捉摸。主教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球员习惯各种防守模式的转换,加强脚步训练,应对快节奏的转换。与此同时,不同体型的球员都要掌握外线防守的技巧,随时应对错位。“对持球运动员的防守变得越来越重要,”锡伯杜说,“球员们必须学会怎么应对持球突破,避免禁区内门户大开。”

凯西告诉记者,他会投入更多时间学习利用球场空间完成区域防守。还有很多球队管理层人员提出建议,希望联盟取消禁区防守三秒规则,让内线球员有更多存在价值。

得分变得越来越容易,会驱使NBA在规则上作出微调。或许,防守时触碰身体的动作会再次得到允许,给那些依靠灵活跑位完成潇洒投篮的神射手制造一些困难。

联盟应该为球队的得分效率设置一个最高门槛,避免得分变得过于容易,而不是简单地计较每百回合得分的上下波动。数据的起伏是正常现象,得分效率的爆棚则是需要所有管理层人员警惕的“红色信号”。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球队将三分球作为主要武器,进攻效率会再次大幅跃进,目前的NBA依旧歌舞升平,但我们必须警惕潜在的危险。

当我们把视线聚集在季后赛时,会发现这些高强度的比赛依旧保持着慢节奏。“面对7战4胜制季后赛的考验时,”锡伯杜说,“球队的气质和攻防方式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季后赛的对决中,球队会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放弃高得分和华丽的进攻。大部分的球迷都能接受这样的转变,他们不会要求一支季后赛队伍场均投40或50个三分球。而这两种模式的自如切换恰恰让人更加疑惑:“三分爆炸”的趋势是否动摇了NBA比赛的核心理念?更多的三分球能让比赛更好看、数据更漂亮,但能不能让比赛更精彩、更激烈呢?

“我们爱看NBA,爱看体育比赛,因为我们喜欢这种职业球员之间的激烈对抗,”锡伯杜说,“我不在乎球队得了120分还是90分,只要比赛足够精彩、对抗足够激烈,那就是NBA该有的样子。”

(翻译:徐展新)

来源:ESPN

原标题:Is the NBA scoring explosion too hot or just right?

最新更新时间:01/08 14:3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