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贡献了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城市也是创新和变革的热点,对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低碳经济至关重要。作为减排行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全球城市碳中和进展如何?
中山大学、阿里云能耗宝和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等单位联合编制了《全球城市碳中和进展2023》,并在此前的COP28大会中国角“讲述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故事暨全球低碳城市和城市群气候治理主题边会”上发布。界面新闻联合报告编制团队,深度解读全球城市碳中和盘点情况。
绝大多数城市目标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定的最早的丹麦哥本哈根此前在2015年发布的政策文件《哥本哈根2025年气候规划》中宣布将在2025年实现碳中和,不过在2022年,哥本哈根表示,由于一家环保企业无法满足要求,将暂时放弃2025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调研的75个碳中和目标城市中,过半城市与所在国家步调一致,拥有相同的碳中和目标。还有一部分城市更具雄心,碳中和目标实现时间早于国家。2021年,德国将碳中和时间从2050年提前至2045年,原先和国家同步的城市汉堡也因此落后。
城市碳中和的制度支持
城市碳中和不仅要面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还需要对现有法律框架提出新的要求。在制度进展上,截至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内总人口超过50万的特大城市中,柏林、底特律、火奴鲁鲁、雅加达和安特卫普5个特大城市已经颁布了碳中和目标的法律,162个城市已经出台了碳中和相关政策或处于提案状态。但是,仍有926个的特大城市没有设定具体的碳中和目标,占比超过78%。
不过,城市碳中和目标是否纳入法律和政策体系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比如新西兰仅有1个城市颁布了碳中和政策,印度却有22个。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分别有5个和11个城市颁布了碳中和政策,中国则有16个。
而各国的减排进展趋势也并非一帆风顺,从2019年到2021年三年间,有的城市逐年大幅降低;有的城市点滴积累;还有的城市兜兜转转,三年过后碳排放强度反而更高。受电力结构和技术优化推动,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在2019年到2021年保持GDP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各个城市的人均碳足迹也相差较大,美国纽约市民的人均碳足迹约等于巴西圣保罗市民的7倍,北京市民的2倍。
在具体城市案例上,北京的政策重点是低碳经济体系、高效利用能源、提升生态碳汇、健全法规政策和完善“碳中和”政策。
与强调能源利用和生态碳汇的北京相比,上海在碳金融上着墨更多,也与上海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城市定位相符。此外,上海和北京都提到了完善“碳中和”政策和相关体系。
香港的政策重点和内地城市风格差异较大,集中在能源领域。开发零碳能源、新能源运输、固废收费制度、资源回收利用这类举措具体直接。固废收费制度在2024年4月1日便开始施行。
迪拜是本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举办城市,他们的重点是保护蓝碳生态系统、可持续金融、重点领域减排。
最初立下雄心壮志,要建设全球第一个碳中和城市的哥本哈根主要关注能源、电力和公共交通。虽然已暂时放弃2025的碳中和目标,但“自行车之都”在其碳中和规划中提到要实现公共交通运输的100%碳中和,并将自行车的通勤率提升50%。
从2010年8月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拉开在中国“五省八市”开展低碳省市与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帷幕,到2023年出台《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在100个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中国政府在推动碳中和城市进程上逐渐提速,政策力度也在加大。
地方政府近年来也密集出台政策或提案,支持日益增强。除了香港明确目标为2050年碳中和外,中国其余城市目前暂未宣布城市层面的碳中和目标,因此默认所有城市总体和国家的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一致,但实现时间基于城市发展差异必然有先后。
城市碳中和的重点技术和城市案例
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绿色金融体制建设到清洁能源的利用与储存,到智能基础设施的构建,再到交通运输的绿色转型,以及建筑节能减排,降低城市排放的新技术在各个领域涌现。
为什么城市的碳中和很重要?
截至2022年,全球有45亿人口居住在城市(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只占地球表面3%—4%的城市却消耗了大约66%的能源,排放了75%的二氧化碳。人口多、消耗大、排放高,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角色,城市也面对着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作为应对,城市应当强化对“全球气候命运共同体”的理解,结合各自差异和优势,交流治理经验与技术。城市间的碳减排方式差异性及其地方特色,为全球城市实现“碳中和”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解决思路。
全球大量城市已在能源、基础设施、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积极开展行动,但我们的努力与气候目标的实现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更多城市结合自身条件参与推动社会转型,以创造更可持续的未来。
策划:界面新闻ESG 李讯 郑萃颖
设计:顾乐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