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猪企要用融资熬垮“猪队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猪企要用融资熬垮“猪队友”

猪企要融资。

文|消费深一度  

从供给端来看,这一轮猪周期的深度亏损,是巨头此前激进扩张和当下硬撑不去产能造成的。

拥有更多自主能动性的龙头猪企们都在赌,赌自己抗得住,赌对手抗不住。

这个赌局背后,是猪企对于生猪养殖出栏市占率的渴望,也是行业跑马圈地的另一种呈现。

这轮猪周期的深度亏损,一度让行业开始怀疑,我国过往总结的猪周期是否存在。

从2006年开始,以彼时猪价上行为始,我国已经经历了4轮的完整猪周期,每轮时间在3-4年。

但是,这一轮猪周期让行业人士看不到希望。此轮上行周期仅有半年左右(2022年4月至10月),之后便陷入漫长的亏损期。直至当下,整个行业的基本面仍在磨底阶段。

根据过往的经验,产能端的波动是猪周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而以散户为经营主体的生猪养殖结构,又是造成上述波动的主要原因。

只是,当下这一轮猪周期,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

这一轮猪周期的产能过剩在于巨头之间的激进扩张而来,而行业持续保持深度亏损的原因是巨头始终不愿减少产能导致。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22年,全国排名前20的现代化养猪企业共出栏生猪1.68亿头,较2019年增加约1.1亿头,生猪出栏量占比达24%,较2019年提高约13个百分点。

而我们经常说的散户(年出栏500头以下),出栏量占比已经下跌至34.9%,由大型养殖场和中小养殖场组成的规模场,出栏量已经增至65.1%。

更加清晰一组数据如下:

2023年上半年,20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出栏生猪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

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国18.2个百分点。

6月份末生猪存栏量同比增长21.8%,高于全国20.7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

我国以散户为主的生猪养殖格局几乎已经成为过去;

大型养猪企业的产能扩张是造成产能过剩并引发猪价低迷的重要原因。

这里可简单罗列几家头部企业的出栏数据。

牧原在2019年的生猪出栏量为1025万头,在2022年达到6120万头。新希望在2019年为355万头,至2022年为1460万头。大北农在2018年为113万头,至2022年为264万头。温氏在2019年为1856万头,后因某些原因锐减,但至今年前三季度已经升至1833万头。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生猪出栏量,还不包括上述巨头未满产的产能,和正在或准备建设的产能。

整体来看,我国已经形成的可用生猪产能年出栏约在10亿头,但国内实际需求量大约在7亿头。且不说消费端疲软因素,仅供应端的过剩,就能压死一大批企业。

过往猪周期的波动,更多源自散户的退出和进入。该类群体具有抗风险力差,但又机动灵活的特点。

但此轮猪周期的主角变成了龙头养殖企业,他们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还不信邪。所以这轮猪周期呈现“深亏损、高负债、慢去化”的独特特点。

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在崩盘之前,都认为自己可以熬过冬天。

直至当下,巨头们仍然不愿意大幅度去产能,尽管这个正确答案早已明牌。它们不愿放弃已有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充其量是减缓扩张步伐或者维持原状,然后固执地通过紧衣缩食、融资发债苦苦坚持。

如果梳理一下相关动作可知,当下融资动作、瘦身动作最多的企业,正是之前扩张最猛的企业。

比如,2023年底,牧原抛出多个融资计划,包括发行50亿元超短融和30亿元中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1300亿元授信额度、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30亿元等;

比如,2023年底,牧原抛出多个融资计划,包括发行50亿元超短融和30亿元中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1300亿元授信额度、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30亿元等;

新希望在2023年12月初披露不超73.5亿元的定增计划后,又选择将卖掉禽产业、剥离掉食品业务,集中精力发展饲料和养殖业务。

过去两三年,它们凭借自己的资金优势快速扩张。当下,它们又寄希望继续用资金优势熬垮对手。

只是,这一次他们的对手是与自己同体量的“庞然大物”。诸多头部养殖企业们在一个维度“内耗”,或有胜出者,更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恐龙的灭绝告诉我们,大块头可能更容易轰然倒塌。

当下很多头部养殖企业的负债率已经触发红线。在这种敏感阶段,任何一个不确定因素均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商业世界,这种巨头之间的商战几乎每天都在各个领域上演。但生猪养殖行业具有特殊性,猪肉消费事关国计民生。

龙头养殖企业所关联的上下游经营主体,以及其所挤压的散户背后,还包含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民生、就业以及三农等。

寄希望通过融资熬垮对手,既不善意,也不现实。倒不如回归正常经营的本质,积极去产能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猪企要用融资熬垮“猪队友”

猪企要融资。

文|消费深一度  

从供给端来看,这一轮猪周期的深度亏损,是巨头此前激进扩张和当下硬撑不去产能造成的。

拥有更多自主能动性的龙头猪企们都在赌,赌自己抗得住,赌对手抗不住。

这个赌局背后,是猪企对于生猪养殖出栏市占率的渴望,也是行业跑马圈地的另一种呈现。

这轮猪周期的深度亏损,一度让行业开始怀疑,我国过往总结的猪周期是否存在。

从2006年开始,以彼时猪价上行为始,我国已经经历了4轮的完整猪周期,每轮时间在3-4年。

但是,这一轮猪周期让行业人士看不到希望。此轮上行周期仅有半年左右(2022年4月至10月),之后便陷入漫长的亏损期。直至当下,整个行业的基本面仍在磨底阶段。

根据过往的经验,产能端的波动是猪周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而以散户为经营主体的生猪养殖结构,又是造成上述波动的主要原因。

只是,当下这一轮猪周期,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

这一轮猪周期的产能过剩在于巨头之间的激进扩张而来,而行业持续保持深度亏损的原因是巨头始终不愿减少产能导致。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22年,全国排名前20的现代化养猪企业共出栏生猪1.68亿头,较2019年增加约1.1亿头,生猪出栏量占比达24%,较2019年提高约13个百分点。

而我们经常说的散户(年出栏500头以下),出栏量占比已经下跌至34.9%,由大型养殖场和中小养殖场组成的规模场,出栏量已经增至65.1%。

更加清晰一组数据如下:

2023年上半年,20家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出栏生猪同比增长15%,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

6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18.7%,高于全国18.2个百分点。

6月份末生猪存栏量同比增长21.8%,高于全国20.7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

我国以散户为主的生猪养殖格局几乎已经成为过去;

大型养猪企业的产能扩张是造成产能过剩并引发猪价低迷的重要原因。

这里可简单罗列几家头部企业的出栏数据。

牧原在2019年的生猪出栏量为1025万头,在2022年达到6120万头。新希望在2019年为355万头,至2022年为1460万头。大北农在2018年为113万头,至2022年为264万头。温氏在2019年为1856万头,后因某些原因锐减,但至今年前三季度已经升至1833万头。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生猪出栏量,还不包括上述巨头未满产的产能,和正在或准备建设的产能。

整体来看,我国已经形成的可用生猪产能年出栏约在10亿头,但国内实际需求量大约在7亿头。且不说消费端疲软因素,仅供应端的过剩,就能压死一大批企业。

过往猪周期的波动,更多源自散户的退出和进入。该类群体具有抗风险力差,但又机动灵活的特点。

但此轮猪周期的主角变成了龙头养殖企业,他们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还不信邪。所以这轮猪周期呈现“深亏损、高负债、慢去化”的独特特点。

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在崩盘之前,都认为自己可以熬过冬天。

直至当下,巨头们仍然不愿意大幅度去产能,尽管这个正确答案早已明牌。它们不愿放弃已有的产能和市场份额,充其量是减缓扩张步伐或者维持原状,然后固执地通过紧衣缩食、融资发债苦苦坚持。

如果梳理一下相关动作可知,当下融资动作、瘦身动作最多的企业,正是之前扩张最猛的企业。

比如,2023年底,牧原抛出多个融资计划,包括发行50亿元超短融和30亿元中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1300亿元授信额度、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30亿元等;

比如,2023年底,牧原抛出多个融资计划,包括发行50亿元超短融和30亿元中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1300亿元授信额度、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30亿元等;

新希望在2023年12月初披露不超73.5亿元的定增计划后,又选择将卖掉禽产业、剥离掉食品业务,集中精力发展饲料和养殖业务。

过去两三年,它们凭借自己的资金优势快速扩张。当下,它们又寄希望继续用资金优势熬垮对手。

只是,这一次他们的对手是与自己同体量的“庞然大物”。诸多头部养殖企业们在一个维度“内耗”,或有胜出者,更有可能是两败俱伤。

恐龙的灭绝告诉我们,大块头可能更容易轰然倒塌。

当下很多头部养殖企业的负债率已经触发红线。在这种敏感阶段,任何一个不确定因素均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商业世界,这种巨头之间的商战几乎每天都在各个领域上演。但生猪养殖行业具有特殊性,猪肉消费事关国计民生。

龙头养殖企业所关联的上下游经营主体,以及其所挤压的散户背后,还包含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民生、就业以及三农等。

寄希望通过融资熬垮对手,既不善意,也不现实。倒不如回归正常经营的本质,积极去产能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