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克电气董事长:倪祖根
尊敬的张总,各位企业家,大家下午好!
现在,由我来分享一下莱克电气的品牌创建之路。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莱克,1994年创办,专注于家用吸尘器的研发和ODM的出口业务,我们企业早期应该说是非常的聚焦。我们前10年,只做一个产品,就是吸尘器。通过技术创新,核心部件的垂直整合,和跨国公司、大公司合作,经过10年时间,做到吸尘器产销量全世界第一。
我们做到第一之后,就围绕整流子电机,发展了相关的多元化业务,开始做户外园林工具业务,汽车电机业务,厨房小家电等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现在,我们的吸尘器销量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年销售吸尘器1000万台左右,累计销售一亿多台。
如何创建自主品牌?
2008年以后,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增长受到了限制。我们又是行业老大,要发展就特别难。
2009年,我们思考创立自主品牌,经过几年的创牌实践,到今天,通过创新,通过开拓新品类,我们吸尘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第一。空气净化器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二。并且,我们是全国家用电器标委会清洁器具分会吸尘器工作组组长单位。在空气净化器领域,也是家电协会空气净化器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在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下面的空气净化专业委员会,我们是执行理事长单位。
我们这个行业是非常小的一个行业,创品牌对我们来讲压力非常大。吸尘器这个产品已经有100年的历史。在中国市场上,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竞争压力来自国际品牌,因为吸尘器是舶来品,是西方过来的,所以中国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是外国品牌,飞利浦占有35%的市场份额,加上美的、松下、海尔,这4家共占了80%的市场份额。
中国市场比较怪,吸尘器进入中国市场已有30年多年的时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的普及。正因为没有普及,我们才觉得有希望。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该怎么办呢?因此,我们进行了消费者研究,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消费者,到商场里买吸尘器,我们会选择谁?肯定会优先选择国际大牌、洋品牌。或者说,选择有名气的品牌。如果不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品牌,那一定得是个有创新力的品牌,消费者才会选择你。
莱克作为一个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品牌,假如我们像很多国内品牌一样,瞄准国际上的一个大牌,他做什么产品,我也做什么产品,以低价销售。那是无路可走的,是没有发展空间的。
从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看到整个中国家电行业,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在供应稀缺的情况下,创牌容易成功。但是在如今,市场上有大量的竞争对手,就很难成功了。
我们觉得莱克搞同质化竞争是没有机会的。那么,莱克的机会在哪里?占有80%市场份额的几个大牌:飞利浦、松下、美的、海尔,他们都是综合型大牌,是非常大的公司。但是,在吸尘器这个领域里,他们并不是非常的专业。
聚焦吸尘器并创新
莱克的定位是什么?我们认为,莱克必须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出现,他是一个专业做吸尘器的品牌,要呈现吸尘器专家的品牌形象。毫无疑问,专家品牌的认知优势在综合型品牌之上。产品就一定要有高端的形象,要有充分的独特性。那么,怎样建立独特性呢?
我们觉得还是从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出发。当时我们分析吸尘器在中国市场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时,发现了吸尘器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普及的原因。第一,我们知道中国消费者都是用拖把的,常规的吸尘器用了以后,会有一个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吸干净了,用毛巾擦,发现毛巾全都是黑的,其实没有吸干净,还得要用拖把拖的,大家就觉得吸尘器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用过吸尘器的人,是怎么感觉的呢?噪音太大、非常吵,不仅是自己觉得吵,还会影响到楼上楼下。吸尘器采用的高速电机,本身噪音大。因西方家庭一般使用地毯、有吸音效果,且房间面积大,噪音感觉不明显。而中国家庭习惯铺地板,且墙面都是光面,房间面积又小,噪音感觉就特别大。
解决消费者的痛点
我们觉得吸不干净、噪音大是消费者最大的两个痛点。我们要切入吸尘器市场,就要解决这两个痛点。
首先,我们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技术攻关。先是发明了一个“旋风动力刷”。吸尘的时候,气流进入驱动地刷高速旋转,通过高达3000到4000的转速,贴着地面一面吸,一面擦,吸尘器吸了以后,地板上是干干净净的,用白毛巾擦地面,毛巾都不会脏。就这样,莱克吸尘器把拖把真正地替代掉了。
第二,在噪音方面,国家标准是不超过84分贝,大家做的都是84分贝左右,降低噪音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目标是先降10个分贝,这个噪音感觉上不会像电动工具这么吵了,全部是气流噪音。
但是,仅仅解决消费者这两个痛点行不行呢?我们觉得还是不行。我们一定要与竞争品牌差异化,除了功能上的实用价值差异化,在视觉上也要有所差异。作为一个高端品牌,从产品设计、材料、到附件,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差异化。让消费者一看到你的产品,对比起来哪里都比别人好,这样才行。所以,我们在工业设计,在选材方面,一切都要围绕着增加价值,而不是降低成本。
市场上吸尘器的平均单价是680元,在主流的一些市场,像苏宁、国美以及超市里面,是200元、400元的。那我们应该定什么价呢?我们的产品,当时的定价相当于翻一番,最低价是999元、还有1280元和1580元的。那时候,销售量30%都是500元以下的产品,这个市场我们完全放弃了,我们坚持聚焦高端市场。
艰难的起步
当时我们三款产品推出的时候,主推1580元那款,因为价格高遇到很大的阻力。2009年,从给产品取名,找代理商,到组织研发,我们整整准备了一年的时间。2011年春节后,正式推出定价1580元的产品。渠道的代理商第一个反对,反对的原因是什么呢?他说我从来没听过你的品牌,而你的价格居然比飞利浦、松下还贵。
我到大润发去谈合作,大润发的采购是台湾人,我跟他谈了两次,每次是两个小时。他跟我说,你看超市里的主流产品是500元以下的,哪有像你们这么贵的产品,你这个产品是卖不掉的。我说市场里面没有高价格的产品,并不是因为消费者不需要,而是没有引领消费升级的产品出现,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客户都有,1000块钱的产品并不算贵,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让我们试一下,就这样杀进去了。当时开发大润发的难度比较大,我们邀请了华东地区60个店长到工厂参观,他们体验产品后,非常有信心。进入大润发以后,再进入苏宁、国美,阻力就比较小了。
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进去这些渠道3个月后,就做到了吸尘器市场占有率第一,而且产品均价大幅度上升,比原来的翻了一番。产品在市场上有了好的表现以后,渠道就开始重视你了。在之前的渠道里面,无论是百货店,还是苏宁、国美,排在第一位的都是国际品牌,飞利浦第一、松下第二,渠道商甚至不要他们的进场费。然后才轮到国产品牌,国产品牌没有知名度,又没有资源,所以得不到重视。
为什么在近十五年间,国产小家电企业创新品牌往往都是失败的呢?就是因为产品与大品牌同质化。现在“价格更便宜”已经很难引起主流消费者的共鸣,也得不到渠道的支持。不同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有创新力的品牌,你的产品就会受消费者喜爱,渠道就会重视你。产品研发出来,我们起了一个名字叫“洁旋风”——能擦地板的吸尘器,能解决吸尘器吸了以后还要用拖把的问题。
刚才刘总说了,试销不搞促销活动,我们也是,从一开始就不搞促销活动。我们搞什么呢?就是体验,让消费者体验吸尘器的优势,在终端,我们在一块地板上写几个字,用我们的吸尘器吸过之后,字没有了。这给消费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消费者说,我就要买能擦地板的吸尘器。
推了两年后,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做到第二。推出这款产品之后,我们就马上升级产品,我们的吸尘器又由风动地刷升级成电动地刷,进一步走向高端。
价格不断提升
在2013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就推出了第二代“洁旋风”能擦地板的吸尘器,把平均单价进一步拉升,从1399元到2199元,再到3999元。4000元的吸尘器,过去没有一个品牌敢去定这么高的价格。虽然,这个产品销量并不可观,一年甚至卖不到1万台,但是,它带动了定价2199元这款产品的销售。
我还记得,第一代能擦地板的吸尘器,有一个型号叫T55,那时候卖1580元,销了一年,这个产品就是全国单品销售额的第一名。到了升级款,2199元的产品就替代上去,之后也是花了半年时间,成为了吸尘器单品销售额的第一名。
虽然说从2011年到2015年,我们把品牌做到了第一。但是领先还不够绝对,我们做到了19%的市场份额,第二名是17%,第三名比较远一点,可能在11%左右,我们觉得这个领先还没有绝对优势。
不断创新产品
我们在今年1月份,推出了独创的超级数码电机多功能大吸力无线吸尘器。这个产品虽然是1月份推出来的,但是准备工作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展了。
在2013年推出能擦地板的吸尘器时,我们就开始研究无线吸尘器了。因为吸尘器的另外一个痛点是有一根拖线,使用太麻烦,因此很多人买了吸尘器用了一、两次就不用了。
当然市面上也有无线的吸尘器、充电吸尘器。但是跟有线吸尘器的功能差距太大了,它只有有线吸尘器20%的吸力,除尘能力不强。这是市场上新的痛点,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按照构思来讲,我们要开发一款能够替代有线吸尘器的无线吸尘器。难点在于吸力要做到跟普通吸尘器一样的大,于是我们花了整整两年时间研发出了10万转的超级无刷数码电机。过去吸尘器的电机重量是1.5公斤,我们新研发的电机只有300克,过去吸尘器的直径都在12公分以上,我们新研发的产品直径比可口可乐的铝罐还小。但是,它能够产生和有线吸尘器同样的吸力。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吸尘器要如何设计。据我们分析,市场上有吸力的无线吸尘器只有一个dyson,他是手持的吸尘器。我们看到常规企业的做法是什么呢?拷贝dyson的概念,以一半的价格或者以更低的价格销售。这种做法是与莱克的品牌定位不符的。
我们始终坚持独创性,从而设计出一款机身可拆卸组装,多种功能一键切换的产品,它跟dyson产品的区别在哪里呢?大家都是用数码电机,我们用的技术跟dyson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技术差异化。再者,我们的产品跟dyson的设计理念又是不一样的,我们重点解决了dyson在使用过程中,消费者体验方面的一些缺点,比如:充电不方便,拎在手里重,切换不方便,地面吸不干净等。我们有自己的风格,这款产品最终起名为“魔洁”,它有三大优势:一是大吸力,二是无线,三是多功能。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多功能切换是一键操作,非常方便。
我们和dyson都是定位高端,但是我们产品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个好比宝马与奔驰,大家都是高端汽车,但是大家的诉求点、产品的特性是不一样的。奔驰车是乘坐舒适性方面突出,他们的研发就围绕这个点,而宝马是围绕驾驶体验的,这正如我们和dyson的不同。
魔洁系列研发出来,我们定价是2999元、3999元、4999元,不要说国产品牌没人敢定这个价,就是国际品牌也不敢。当然,吸尘器还有一些直销的品牌更贵,在消费品领域,靠消费者自己购买,dyson是最贵的。我们定价跟他一样贵,唯一的弱势就是品牌弱,我们的产品在很多方面是优于他们的。
阶段性成果
我们通过产品的创新,以及产品的独特性,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们的产品是1月份进入全国市场的,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从原来19%的市场占有率,一个月涨一个点。到9月底的时候,达到了27.8%的市场占有率,牢牢占据了市场第一的位置,第二名是dyson,他们占到了19%,第三位16%,其他品牌是10%以下。
这样就形成了新的竞争格局,在无线充电的吸尘器品类里,就我们跟dyson两家,没有其他的对手。如果说,我们同时再搞一个活动,我们两家的门店占有率会达到90%。我们这个品类,有点像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手机的概念。我相信,无线大吸力多功能的新品类将会替代传统的有线吸尘器。
如何做出差异化?
从我们创牌的经历来看,我觉得一个新品牌要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创新的话,是断然不能成功的,一定要采取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策略。
差异化的策略包括方方面面,从产品角度出发,首先就是定价差异化。经常有人说我要做最好的产品,最低的价格卖给客户。提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我个人觉得是个谬论。消费者的看法是,贵的就是好的,便宜的一定是不好的。过去讲性价比,现在是找准定位,瞄准目标客户。我们是高端定位,在这个人群里面,对价格不是非常敏感的。吸尘器最敏感的价位是500元以下,到了2000元以上,2200元跟2300元是没区别的。
其次,是在解决消费者痛点方面一定要有所差异。有的品牌做得非常好,像刚才介绍的步步高、OPPO、VIVO,他们都是提炼一个点,专注于解决消费者的某一方面的痛点,与竞争对手不一样,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我们跟着竞争对手走,特别是跟着一线品牌、领先品牌走的话,我们永远都没有机会,因此解决一个竞争对手没有解决的痛点是非常重要的。
产品差异化的另外一个表现是设计差异化。我们做电器类消费品的,跟一般同质化的消费品不一样。刚才讲了视觉锤,我们需要这个产品设计是独特的,不一样的,由此体现出来的价值与竞品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只有两条路走,通过完全创新、创造一个新的品类,进入一个相对没有竞争的全新的市场,或者站在竞争对手的对立面,解决对手未能解决的消费者痛点。只有这样,作为一个新品牌才能够杀出一条血路,才能够生存与发展。无论是吸尘器、空气净化器还是净水器方面,我们都是采用这样的策略,一步一步地做。我们把吸尘器做到第一,今年空气净化器的销售额也增长了3倍。在中国,空气净化器有几百个品牌,雾霾少了,留下的品牌也会越来越少,但是我们会留下来。不仅是空气净化器,我们的净水机,也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我们靠什么?靠品牌的与众不同。
品类创新实践感想
怎样创牌?首先,我觉得要趁虚而入,特别是小品牌、新品牌,要学会创造一个新品类,从一个细分市场找到突破口,从没有防守的市场做起。我学了这么多营销,认为营销就像打仗,就像攻城。如果这个城有人防守,你会非常累。因为,防守可以“以一挡十”,而进攻要用五倍的力量。如果在没有防守的市场切入,就容易成功,这就是里斯公司所讲的开创新品类。
第二,一旦新品类取得成功,就必须集中力量在局部市场投入推广。刚才张云老师也讲到童车的教训。一般来说,你取得成功以后,复杂的产品,竞争对手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拷贝出来。简单的产品,三个月就可以拷贝出来。你的产品推向市场,如果宣传不够快,就很难成功,很可能变成先烈,被大品牌抢走。
除了推广要快,你还要快速升级产品,开发第二代产品,这就要进一步创新,进一步扩大产品优势,主动淘汰原来的产品。我们的几个产品就是这样,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产品都是单品销售第一名。
虽然如此,我们在无线替代有线的时候,仍然主动地把上一代产品放到旁边去,主推我们最新的无线吸尘器。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我们的3款无线吸尘器全部进入前10名,第一名是我们的,第三名是我们的,第七名也是我们的。
最后,便是放弃了。创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你定了一个目标客户群,就不能通吃高端客户和低端客户,要懂得放弃市场,这样才会得到更多。如果通吃客户群,最后你的品牌呈现出来就会显得很低端。
在这里,我要感谢里斯公司,前几年我参加了克里夫定位学院“里斯品类战略”课程的培训,我也通读了里斯先生关于品牌定位的十几本书。自己也去分析,如何结合我们的公司来做定位,特别是我们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定位有时候不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诉求,而是要解决竞争对手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说,读了很多营销的书,我觉得里斯的定位理论,对我们创立品牌是最有价值的!
最后也要感谢张总,感谢里斯的同仁!谢谢大家!
我们的企业都是从小开始做起,我们都很希望把它做大。就像老板电器从做吸油烟机,到厨房电器再到电器。莱克,高端清洁电器引领者。也是这样,从做吸尘器到“清洁电器”,是同样的思路。
我认为莱克这个例子,对于中国很多代工(OEM或者是ODM)企业如何转向内销市场,针对终端消费者建立品牌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这样的转型,对我们传统的制造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转型之后,企业的运作模式就和之前的很不一样了,以前做产品贸易时,把价格做低一些,利润降低一些就可以了。但是今天,我们要为长期的品牌建设做投入,而且这个投入有可能是5年,有可能是10年,也可能更长。莱克的转型非常成功,祝贺莱克!也感谢他们,为大家打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有借鉴价值的案例。
在家电行业里,打造新品牌确实非常艰难。因为,中国的家电企业非常多,竞争非常激烈。莱克的转型,我觉得非常宝贵的经验在于:产品创新。除此之外,莱克的案例还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启发:
首先是聚焦,从小处做起。大家可以看到,刚才倪总分享他经验的时候,有那么多大名鼎鼎的品牌都是他的竞争对手,但是吸尘器在这些大企业眼里是个小生意。我经常讲的一点就是,做品牌要从小处看起。十位企业家中有九位会问我,将来他们的品牌能做多大?我说,你不要想将来有多大,想想现在有多小。成功的企业,包括里斯咨询客户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起步一定要做得很小,否则你很难往上走。
我们经常讲的长城汽车,从全国最小的细分市场、最小的品类切入,大家都不愿意做皮卡,长城来做。因此,长城很快就成了“皮卡大王”,成为品类第一。品类领先就有了溢价,几年前长城的董事长说,我们就是皮卡有溢价,这便是品类领先的价值。
莱克的起步非常聚焦,这非常重要。针对这些大品牌产品类别广泛的特点,打造专业品牌,虽然大品牌知名度非常高,但是在这些小品类里专注度不够,投入不够,更新不够,就没法和你竞争。
第二,聚焦是解决取舍的问题,聚焦之后还要有资源的配置。很多企业家告诉我他也聚焦了,他砍掉了什么,剩下了什么,但还是没有成功。我想说,聚焦不是只做什么,而是说你因为聚焦,就要把这个产品做得比对手强。如果你聚焦的产品,还不如人家什么都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你的品牌怎么能有竞争力呢?在各个配称环节上,都不如对手,那你的聚焦体现在哪里呢?这样的聚焦就不是一个战略,仅是一个口号而已。
所以我们说,长城只做SUV,聚焦SUV,他必须要能应对SUV竞争最惨烈的状况。否则怎么能体现出聚焦的优势呢?别人推1个产品,他可以有5个,别人更新1次,他可以更新3次。只有这样,在别人没有利润的情况下,所有企业都亏损的情况下,他还有比较好的利润,这样才能体现聚焦的理念。
后续值得莱克关注的是:首先,应该加强品牌的语言钉和视觉锤。视觉锤包括产品设计的各个层面,因为一个品牌的独特性非常重要。我们仍然觉得莱克在品牌传播上比较复杂,后期应该把品牌的语言钉进一步锐化,让视觉锤更突出。
其次,关于品牌延伸。莱克做了净水器、空气净化器、高端无线吸尘器。我认为一定要做消费者认知研究。在传统的家电领域推一个新品牌很难,但是在创新的领域里是有这个机会的。现在的产品叫“魔洁”,在未来,它可能独立成一个品牌,消费者还会叫它莱克吗?我想很难。另外,什么时候用延伸品牌,什么时候用专家品牌呢?你认为,如果没有大的机会,没有大的创新,那就用莱克。如果你真的非常看好,你又有非常好的创新点,你就应该有一个专门的新品牌。
我们刚才讲,行业发展初期有很多创新的点,但是竞争一加剧,你会发现这些创新点很快被复制和稀释。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在创新方面保持遥遥领先,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品牌竞争,因为不是每个消费者都会一一对比你的产品及功能。品类创新最重要,名字也非常重要。关键点是,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才能应对惨烈的竞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