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巢湖之滨,近300平方公里的包河,水系发达,经济“森林”茂密苍翠。
连续超20年坐稳“安徽第一城区”的交椅,2023年,包河跻身“全国百强”城区第 37 位、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第32 位。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此前,安徽明确今后五年总体目标:锚定“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奋力建设“七个强省”。
矢志迈步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城区的包河,坚定“第一城区”的担当。日前,合肥市委常委、包河区委书记程雪涛在接受聊时局采访时表示:“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包河的资源投入,第一不能少产业,第二不能少科创,第三不能少人才。”
这意味,包河的“经济强林”旁,又栽下“三棵树”:
一棵“产业树”——赓续产业投资引领项目落地。过去一年,包河以超2亿元的资金投入,带动基金投资超10亿元,撬动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
一棵“科创树”——发力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打造。上年,包河仅科技上的投入就超1亿元……
一棵“人才树”——持续高层次人才引进。2023年,包河引进名校毕业生300余人,硕博研究生占比达87%……
“不仅要栽树,还要一直浇水。”程雪涛一言以蔽之。
“产业树”——“顺延合肥路”
2023年12月28日,合肥市骆岗公园,一场低空飞行表演,引来多位安徽省市相关党政领导到场。
由亿航智能自主研发、获得全球首个型号合格证和标准适航证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EH216-S搭载乘客,在这座世界最大城市公园完成商业首飞演示。
此时距合肥市政府与亿航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刚刚过去70天。而作为项目承载地的包河区,业已作出更大的产业布局:发挥亿航华东区域总部牵引作用,集聚上下游企业,打造长三角低空应用场景先行地、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地。
产业兴,则包河兴。
透过大城市迭代的视角,角力先进制造业,已是新一轮城市区域竞合的发力共识。回望合肥“黑马城市”进化史,也是合肥产业的进阶史。
“包河区应顺延合肥路,坚定产业投资带动项目落地。”程雪涛说出这句话时,包河区的“产业树”已经栽下。
2023年,包河区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实现区金投集团基金实体化运营,设立自主管理基金3支,投入资金超2亿元,投资项目15个,带动基金投资超10亿元,撬动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
当然,“树”应“浇水”。这样规模的投入,包河区已然备下。“坚定不移强产业。”在此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合肥市包河区第五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这句极富感情色彩的表示,便是佐证。
栽下“产业树”,将会投射出怎样的产业光影?
一重明亮光影——“成长产业”:创意文化、金融、人工智能视觉、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四大产业”集群,构建起“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企业方阵;
一重夺目光影——“优质产业”:做优做强数字经济,包河成为全省数字产业新高地;
一重斑斓光影——“未来产业”: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的布局。
“科创树”——包河“高新化”
“产业树”旁,包河区种下的“科创树”,已是郁郁葱葱。
2023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9家,平均每个工作日净增一家。至此,包河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851家,连续两年净增超200家,年均增幅52%,总量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与此同时,该区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包河互联网产业园晋升国家级孵化器,新涌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企业38家,总数合肥全市县区第一……
“2023年,我们还建设3个新型研发机构。”程雪涛表示,这一年,包河区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超1亿元,“今后还要一直投”。这年,包河区“科大硅谷”包河科创中心、“工大智谷”成果转化基地投入使用,“环高校科创带”规模初具。
围绕科技创新,打造孵化器、培育高新企业,包河倾注的每一丝都是“真心实意”,踏出的每一步都是“真抓实干”,付出的每一笔都是“真金白银”。
作为“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的科创“树”,不仅要种,还要全域种。这已是包河人的坚定共识。用程雪涛的话说,受制于区域发展空间,全域高新化才是包河区的未来。他以全域高新技术企业数举例:目前,包河高新技术企业851家,数量约占合肥全市的1/10,这与包河区占全市1/7的经济总量并不匹配。
事实上,围绕科技创新,包河区还有更长远的“育树”方案。
诸如: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建设更多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力争新增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2个以上。
聚焦安徽创新馆、科技大市场等创新资源,设立专项基金、科技大市场孵化器,银杏谷—安徽大市场成果转化基金,全力推进要素对接、项目承接、产业融接,在促进科技成果“三就地”中打造全省科创新高地。
围绕中国科大、合工大等高校,全速推进“环高校科创带”建设,构建“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链条,打造国内一流科创载体。依托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合工大智能研究院等平台,建设超大型孵化器综合体,释放科技创新“虹吸效应”。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力争2024年净增国家高企超200家,实现“两年破千、三年翻番”。大力招引科技龙头项目,力争专精特新企业总量超110家,让包河科创企业“金字塔”基底更庞大、更坚实。
“人才树”——招引“大手笔”
当然,无论是“产业树”,还是“科创树”,背靠的都是“人才树”。
“今年,光是名校毕业生,我们就引进了300多人,八成以上是硕士、博士。”程雪涛欣慰于包河区人才之“树”刚刚种下,便有“硕果”。
2023年,包河区启动教育人才招引专项行动,分别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举办了35场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300余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加盟包河教育,其中,博士5人,硕士研究生270人,硕博研究生占比达87%。
这是该区教育系统人才引进的一次“大手笔”。程雪涛坦言,高层次人才储备是包河区的一次长远机会。
在教育上,吸纳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包河教育人才队伍,将有力助推包河基础教育发展;从创新角度上说,这是包河培养创新人才,锻强人才链的“蓄水池”;而于营商环境上,一流的教育资源,也是无形的招商资源……
聊时局注意到,围绕人才引进,近两年,包河区不断做强“功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升格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包河区委、区政府“一把手”担任组长,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机制,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
尤值一提的是,包河区根据合肥市人才认定五类标准,在全市率先配套出台区级《支持人才发展二十条措施》。
一座城市未来成长的高度,并非取决于高楼大厦,而是人才的高度。如今,在“安徽第一城区”,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数据显示,全区高层次人才总数达2748人,居合肥城区首位。
“包河愿得天下英才而用之。每有所得,深感不亦快哉!”谈到人才,程雪涛兴从中来。
告别2023年,转身回望,昔日包河区种下之“树”,已然“亭亭如盖”:这年,包河区获得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两块国家级文化招牌;涌现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等省级以上先进典型(荣誉)80余项。
站在前人栽种的树荫下乘凉,包河人也深谙,不急于种下唾手可得的杨树、桉树;而应抓紧种下的是,可以穿透历史考验的青松、银杏。
来源:安徽第一城区包河区微信公号
原标题:包河栽下“三棵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