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共享电动车的第一印象,源自小编在楼下的匆匆一瞥,一把挂锁将车锁在了栏杆上,黄绿相间的底色下,Logo引入眼帘。
正如网约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打破了原有出租车独霸的秩序,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也让出行变成了一道选择题,宛如旧时“百团大战”,共享单车被鼓吹“千亿市场”的今天,共享电动车被不少创业者视为新风口,悄然布局……
猎吧、租八戒、小鹿单车、电斑马、ebike、八点到、7号电单车……一系列共享电动车项目的出现,让“共享经济即将被颠覆”显得越发掷地有声。
面对突如其来的搅局者,运营模式近乎“克隆”的共享单车将面临怎样的影响?是否会成为致命的威胁?对于共享电动车而言,又是否真的具备前景呢?
今天,小编就陪各位观众老爷扒一扒,关于共享电动车的那些事儿:
共享单车VS共享电动车
在日趋火爆的“橙黄之战”下,共享电动车的出现,很难定义成一个“搅局者”。
从用户体验上看,自行车虽相对轻便灵活、覆盖率高、随停随取,但毕竟是以人力为驱动,并不适用于较长的出行距离。此外,诸如摩拜这类的共享单车项目,为了减少维护环节和被盗的可能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车的结构有所调整。
一者,车型相对较小,体形稍大的用户可能会有明显的不适感,二者是采用实心轮胎,又沉摩擦力又大,同样的速度需要耗费用户更多的体力,且仅仅是最后三公里,很难给用户达到运动健身的心理暗示,尤其在这种寒冷与雾霾齐飞的季节。
与之相比,无需人力的电动车显然更具诱惑力,抛却政策因素,在电力驱动下,30-50km/h的速度上限,不仅大幅度提升速度和便捷度,而且有着远高于自行车的辐射范围,几十公里的距离不在话下,这显然是自行车难以实现的。
尤其拥堵时段,电动车的价值甚至要高于机动车,前面是法拉利该超也超。就像小编一直强调的,最后三公里的用户,他是要回家或者去公司的,他并不在乎你的服务多好,在乎的只是能不能更快更实惠的到达目的地。
话说回来,电力驱动也同样为电动车带来不少的“先天病”:
在成本上,几乎是单车数倍,设备不仅更易损耗,而且在安全性上也有更强的被作案动机,即便有定位功能,许多电动车依旧免不了电瓶被偷、电线被剪、二维码被涂改的“命运”。一些项目固然采取不少应对策略,譬如将电池锁在座位下,只有专用的App或扳手才能打开异形螺丝,线路通通藏在车内,但成本却是居高不下。
在管理上,后发的电动车也不免面临“错失先机”的尴尬,据统计,共享单车领域资本总投资超30亿,刨去运营成本,虽然很难量化到具体多少辆车,但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以北京为例,凡是交通要道或者人流交汇处,我们往往能看到一大片“黄橙们”拥挤在路边,如何再挤进去?抛开城管执法等因素,电动车体积更大,存放更难处理。既然是电动的,那它怎么补充能源呢?如果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铺设充电桩,寸土寸金,那会是多高的成本?政府会允许吗?
在人性上,电动车与单车采取的都是押金制,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共享单车已然在用户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了,繁琐的流程也大幅降低用户取回押金的意愿,如何让这帮转化率极地的用户转换阵营呢?
站在一个用户的角度,这边我已经交了押金了,虽然只是单车,但毕竟只是最后三公里,我何必要再花几百块钱就使用另一个共享应用呢,即便它是电动的,但我又不着急,着急的话我打车就好啦!除非有不怕死的创业者愿意用零押金策略出来玩,那你牛,我无话可说。
值得一提的是,受限于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限制,目前而言,很多共享电动车项目都设有所谓的“推荐存放点”,放车需要到就近指定区域,相比于“随停随取”共享单车而言,这还叫最后三公里?我把车给你送到地儿,然后我再回家吗?
在安全上,两轮电动车存在较高的交通事故率,速度较快而且没有车体保护,很可能被一些注重安全性的用户拒之门外,另外在这个相对寒冷的季节,骑电动车跑了10公里,那也的确是战士一枚。
风口前的“三座大山”
圈里常说:“站在风口上,连头猪都能飞起来”,但猪毕竟也要看种类。
实名认证、支付押金、智能车锁、GPS定位、分时租赁……尽管在模式上,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近乎雷同,但基于基因上的差别,两者的生存环境也是天差地别。
——电
就像人需要食物,因为依靠电池电能驱动行驶,电动车在电力不足时必须得电力补充 ,才能正常行驶,没有能源万事皆休。
“充电难”无疑是所有共享电动车项目都要头疼的事情,而在寸土寸金城市用地上,兴建充电和换电站必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目前而言,解决充电问题大致无外乎三个流派:
第一,金钱帮流。采取激励用户的方式帮助解决充电问题,就是说用户在骑行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电量不足的单车,可以选择将其带回家充电,以此来获取相应的积分。在下次骑行结束后,用来抵扣费用。
本质而言,这种方法虽然看似四两拨千斤,实则无疑于杀鸡取卵。倘若电动车上的电池是固定的,充电必然需要从室内外接线路,整个流程十分繁琐,多大的折扣能促使用户主动帮忙呢?倘若是可移动的,虽然便捷,但运营方无疑将面临极高的损耗风险。
此外,以租八戒为例,其官方给出的参考标准是校园1元或0.5元/小时,而社会区域则是1元/20分钟+0.5元/公里双重计费。
倘若长时间充电,那当日的运营时间必然大幅度缩水,在里程计费或分时租赁的模式下,这将直接影响到业务量级,但若是全天租赁,固然可以规避,但一则这不再是共享经济,而是租车,二则是全天15-35元的门槛,也将极大地丧失产品吸引力。
第二,丐帮流。建立了自己的维护团队,他采用扫街模式人工去给电量不足的单车充电,显然这种方法在量级较少的初期尚且适用,一般量级铺开,所需要的人力和运营成本将直线飙升,整个产业模式和经济效率是有限的,这显然无法形成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换句通俗的:“油钱都不一定划得来。”
第三,明教流。乾坤大挪移嘛,将电池设置成可移动的,当用户发现没电的时候,APP会引导用户到最近的电池交换站进行电池更换。
这招优劣势很明显,好的是最低成本的解决了充电的难题,但不好的是电池丢失的风险极高,甚至可能一丢丢一双,另外这种电池交换站需要具备一定程度覆盖率才能有所作用,这不仅限制了电动车运营的区域范围,而且前期成本相对较高。
——钱
从滴滴到摩拜、OFO,在共享经济的战场上,资本无疑是推动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谁烧得起钱坚持的久,谁笑到最后的几率就越大。
教育市场、品牌输出、业务覆盖……样样都要花钱,相比于不久前摩拜2亿美金的D轮融资,目前电动车市场尚停留在千万量级,而且还是人民币,多处在天使轮阶段。
在模式上,与网约车不同的是,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都属于B2C的重资产模式,前期有着极高的造车成本,没有覆盖根本就难言市场,但前者显得更具备资本支撑的底气。
在竞争上,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汽车,乃至拼车、滴滴小巴均以各种形式抢夺短途出行市场,在单车和电动车模式如此相近的情况下,无疑于虎口夺食,必将迎来以摩拜、OFO为首的竞争者反弹,虽不见得重演昔日优步滴滴之战,但显然不会平淡。
电动车不同于单车,在新国标未出台的情况下,电动车有着极其尴尬的地位,甚至面临风险,不久前由北京一家创业公司运营的“7号电单车”在深圳投入了400多辆电动车,仅仅试水一天,便被政府勒令叫停。
在政策和市场如此不明朗的情况下,伴随着资本寒冬,创业者找钱的难度无疑进一步加大,运营困境也将进一步显现。
不过,反而是那些具备渠道和业务资源的制造商,或将应该更大的机遇和动作,目前许多共享电动车项目都或多或少有着渠道背景,譬如小鹿单车背后是中国自行车品牌索罗门集团,租八戒则由拥有电动车控制器的东大蓝鸟作为依托。
据小编获知的内幕消息,某一线电动车品牌将于三月份在北京投入1万辆共享电动车,动作颇大,届时或将对市场造成不小的波动。
——政策
在国家关于电动车的规定中,电动车必须遵守40公斤以下、时速低于20公里的标准,否则属于不合格电动车,超出标准就成了电动摩托车,只有过了上牌照、考驾照、买保险等几道大关后,才能合法上路。这无形中加大了电动车的设计和制造压力。
在老国标已不适合当前市场,但新国标又迟迟不肯亮相的当前,缺少标准会让共享出行游离在政策之外,得不到国家承认的电动车,实现共享出行,其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别的不说,1月5日深圳对电动车的“清剿”,无疑就证明了一切,很难说这仅仅会是个个案。
不过,不久前有消息传出,国家相关部门对老标准的修改基本“定型”,整体已有所宽松,将重量和行驶速度修订为55公斤、25公里/小时,对于电动车的划分将更为清晰,仅电自车和电摩车两大类。对于创业者而言,要么大幅度降低电动车性能至安全线以下,否则一律归为电摩,共享电动车的服务体验或将被迫“断臂求生”。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共享出行方式,共享电动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呀,在如今雾霾弥漫的大环境下,以电力驱动的电动车有着环保的优势地位,对于政府而言,并非会“一刀切”地方式予以否定,未来是否有转机,仍需等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面临虎口夺食的风险后,OFO也开始予以反击,据需其有500两电单车即将装车运往厦门。
作为一种介于自行车与纯电动自行车之间的产品,云马C1是一款同时具有纯电动与电助力两种模式的 “特殊电单车”。在不借助人力的纯电动模式下,C1能够实现25公里的续航。而在助力模式下,该车搭载的电池则能够提供75公里的助力续航里程。
高手入局,又打着政策的花边球而过,对现在的共享电动车项目而言,显然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目前而言,共享电动车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产品等诸多细节没有完善,大量的项目仍植根于校园这样的封闭区域,一是校园的需求旺盛,并且学生群体更适合共享租赁这一形式。二是学生群体固定在学校里面,并且素质整体较高,有利于降低运营风险。三是学校的面积不大,运营维护人员对电动车进行换电与维护操作比较方便。
项目若想做大,步入社会领域无疑是早晚的事情,简单来讲,在价格上有摩拜等共享单车平台所觊觎,在体验上有TOGO这样的共享汽车平台抢食,至于性价比之上又有着滴滴拼车和滴滴小巴这两对兄弟酣睡,夹缝中,共享电动车的前途尤未可知。
发布评论
评论
***好,禁摩限电政策,安全性,高成本,充电问题,防损防盗都是障碍。需要解决最后三公里的都是公交系统完善的大城市,这个产品的适用场景很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