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些中国百亿产业带,由餐桌配角打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些中国百亿产业带,由餐桌配角打造

百亿生意小菜造。

文 | 五环外OUTSIDE 胡不喜

编辑 | 车卯卯

脚踩华伦天奴的铆钉鞋,身穿DIOR上衣,推着一箱箱榨菜,往返车间辛勤搬运。

这是一位厂二代榨菜千金的工作日常,从英伦留学回国后,她学习接管工厂,也在小红书上更新搞笑日常。

和一些忧心公司转型方向的厂二代不同,榨菜千金对于经济放缓没那么忧心忡忡,因为不管是打工人下饭还是家庭日常,中国人都离不了这一口嘎嘣脆的小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容易被忽视的餐桌配角——调味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味蕾满足。几块钱的小生意,不起眼的小角色,背后却关系着百亿规模的产业,一个地区的发展,数十万人的生活变迁。

昔日上海滩轻奢,今天的国民小菜

90后的童年回忆,当然少不了一口脆嫩鲜香的榨菜。

还记得2007年的央视黄金档,“皇阿玛”张铁林,捧着一袋榨菜,笑得爽朗:“乌江榨菜,我爷爷的爷爷说好!”

乌江榨菜广告,90后集体童年回忆

不过就是小咸菜嘛,真有这么好吃?北方人表示怀疑,但佐粥小菜就被这口脆嫩统治,过去的雪里蕻、酱黄瓜统统失宠。中国榨菜同时和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

当涪陵榨菜还没考虑拓宽消费场景时,消费者们已经无师自通,用榨菜代替食盐、酱油、鸡精,炒鸡蛋、炒肉丝、炖汤,增香提鲜,就这样,榨菜从早餐特供,变成正餐常客。

榨菜在中国餐桌地位提升的这段往事,也正是涪陵榨菜进军全国的缩影。因为这袋小小的榨菜,重庆涪陵,扬名全国,即便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大家也能跟着广告念对发音:涪 (fú)陵。

其实,榨菜的产区并不只有涪陵,浙江余姚也生产榨菜,并且还是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了榨菜之乡的名号,和涪陵争了十年之久,可涪陵榨菜才是榨菜的代名词这得益于涪陵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本就是榨菜原料青菜头的原产地。

地处北纬30°,长江和乌江交汇,雾罩江风,气候湿润。土壤是由侏罗纪中统沙溪庙组地层岩石风化而来的紫色土,矿物质丰富,正是最适宜青菜头的生长地带。9月播种,10月移栽,冬季湿冷而不严寒,有利于青菜头吸收营养物质,长得更为细密脆嫩。原产地优势、优质原料,给涪陵榨菜构筑起了牢固的护城河。1898年,榨菜由涪陵人邓炳成制成后,便行销全国,南到广州、福州,北达西安、平津、东三省,广受欢迎。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交通运输成本,民国时期,榨菜还只是上海有钱有闲阶层的轻奢品,听戏喝茶时才会优雅享用。受上海人影响,当时的南洋小资,约朋友喝下午茶时,还会配一碟五香榨菜。

从小资茶点,到如今的国民小菜,统一南北方人的味蕾,涪陵榨菜产业的变迁,离不开当地人的商业头脑和时代机遇。

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涪陵的榨菜产业,只是散兵游勇,长江沿岸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家榨菜厂,打着涪陵榨菜的旗号,卷生卷死打价格战,难成气候。

因此,为了打造品牌效应,抢占全国市场,涪陵市政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25家榨菜加工厂联合,成立了集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涪陵榨菜集团,却还是连年亏损、资不抵债。

龙头企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小企业了。1999年,涪陵本地虽然有70多个榨菜品牌,但在全国市场,能叫出名字的却没几个。涪陵榨菜能成为年轻一代的童年回忆,当然还要归功于一个男人——周斌全。

2000年,他出任涪陵榨菜的总经理,面对的是个烂摊子。幸运的是,因为三峡大坝拆迁工厂,他拿到了1.4亿的移民拆迁款。

靠着这笔资金,他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榨菜全自动生产线,彻底突破了作坊式小规模生产的困境,随后又请来广告大师叶茂中策划,在央视黄金时段砸了1400万,打出了乌江榨菜的名号。

“中国榨菜数涪陵,涪陵榨菜数乌江。”涪陵榨菜,就这样走入了我家的厨房,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随之改变的还有涪陵这个榨菜之乡。目前,榨菜产业已经成为涪陵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

涪陵地区的16万农户都在从事青菜头种植事业,种植面积达72.71万亩,总产量160.81万吨。榨菜直接带动了涪陵63.75万农业人口就业创收,平均下来,每个农民每年可以因为榨菜多收入两千元。

小小的一碟榨菜,撑起了涪陵的经济的一片晴天。

广东人的酱油,霸占全国餐桌

当一个潮汕人在你面前用荔枝蘸酱油的时候,你才知道,饮食清淡可能是我们对广东人最大的误解。如果说韩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是冰美式,那广东人血液里流淌的百分百是酱油。

白灼青菜上桌,要淋一勺酱油;嫌白粥寡淡,来一勺酱油;白切鸡的秘诀,还是在于那一勺酱油。北方人的火锅底,是一碗喷香的芝麻酱,广东人的火锅底,离不开一碗酱油调料。有时,你甚至产生一种错觉,食材只是陪衬,酱油才是广东人餐桌的灵魂。

如果你让北方人给你拿瓶酱油,他可能会给你一桶黄豆酱油;但如果你让一个广东人,给你一瓶酱油,他会指着十几种酱油问:你要哪个?

爱吃酱油的广东人,把酱油做出了百种花样:特级头抽、薄盐生抽、红烧老抽、味极鲜、豉油鸡汁、蒸鱼豉油等等。

在中国,酱油主要有三大产区:珠三角、长三角、四川,但成功摆脱区域限制,进军全国市场的,唯有广东。在2003年的“中国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上,全国六家酱油企业获奖,广东占了五家。

广东酱油为什么好吃,究其原因,还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厨邦酱油美味鲜,晒足180天”,不了解酱油制作过程的人,一开始听到这句广告语可能都会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正是酱油酿造过程关键环节——日晒夜露, 每天早晨将酱油放在太阳下暴晒,蒸干水分,夜晚再将盖子盖上,让露水从缝隙里渗入,酱缸中的微生物充分发酵,激发出独特的鲜味。

京东酱油热销榜排名

广东位于北回归线,气候温暖,阳光充沛,年均光照时间长达2300小时,在晾晒环节有天然优势,因此翻一翻广东酱油的品牌历史,几乎个个都是几百年的老字号。搜索京东,销量名列前茅的酱油品牌,大多数是广式酱油。

就以佛山来说,这里人稠地广,商业繁华,早在乾隆年间,这里便集聚了大量的酱园,到民国时期已有40多家,是岭南酱油的主要产区。

现在酱油行业的龙头海天酱油,前身就是由25家古酱园合并、实行公私合营的海天酱油厂,如今一年就能够消耗近百万吨黄豆,产出超260万吨酱油,产量占到全国五分之一,仅2023年的上半年,靠着卖酱油,海天便营收67.98亿。

而在距离佛山两百多公里处,海天的竞争对手们正集聚在阳西这个小县城内,抱团发展。

“阳西高速塞一塞,全国锅盖揭不开;阳西道路绕一绕,全国餐桌没味道”,这里是中国调味品之都,区位优势明显,辐射粤西、海南和广西。

阳西的日照天数240天,拥有广东第二优质水源陂底水库,对于酱油企业来说,是天然大晒场,因此厨邦、美味鲜、致美斋纷纷来此,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

在这里,厨邦食品生产厂区,每天平均生产超过是10万箱酱油,运往全国各地。美味鲜的生产基地,还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从2014年首期工程投产以来,累计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150亿。

巨头纷纷落户于此,自然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入,这里汇集了从大豆、盐、糖等原材料到玻璃容器、纸板包装等相关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厨邦的公司负责人曾经粗略估算过,在瓶子包装方面,厨邦在阳西每年能够节约4000多万。

曾经,谁也分不清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酱油,但如今我们已经学会在清蒸鲈鱼时淋几滴蒸鱼豉油。

这种变化背后,是过去几十年里,广东酱油品牌们的互相较量,在拼渠道、比拼营销的过程里,不断将广东味道输送向了全国餐桌。

翻红的莲花味精,曾带火一个河南县城

有餐桌配角霸占餐桌,自然也有曾经的名角儿悄悄落寞。

如果不是李佳琦背刺消费者, “79元套餐”的流量密码,给国货品牌带来了破天富贵,或许很少有人还记得莲花味精。

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袋莲花,它是主妇们的餐桌魔法,无论多平淡的菜肴,只要在出锅时撒上一些,立刻鲜味十足。

彼时,莲花是当之无愧的“味精大王”,被誉为河南“四大工业名片”之一。1997年,单厂味精产量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43.4%;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味精第一股”,市值7亿。莲花养活了两万多员工,拉动了当地就业,也带火了项城这座豫东小城。

发展最好的时候,项城政府的收入中,莲花的纳税额占到了70%。如今,县城各行各业的消费都靠吃财政饭的公家人,而当时,项城各行各业的收入,就靠莲花的“大厂”员工。在人均工资700元的年代,莲花的正式工一个月工资有1600元,是连公家人都羡慕的高收入群体。看上去,莲花造就了项城的繁华;实际上,项城孕育了莲花。

项城,是河南省重要的产粮大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颍河中游,土地平整肥沃,正适合小麦、玉米、大豆的规模种植。项城为莲花的味精生产供给了优质原料,可是味精工业的污染问题,却毁坏了项城的农业根基。味精工业,属于高污染行业,每生产1吨味精,会产生15-20吨废水,这些废水随意排放,会直接破坏耕地,影响水源饮用。

项城的味道,变了。与此同时,味精产业也渐趋饱和,“味精致癌”的谣言更是彻底摧毁了消费者的信任,于是鸡精、高端酱油成了替代品,味精逐渐从家庭餐桌上消失。

但环保绿色发展,守护好了这片土地的粮仓安全,仅2022年,项城小麦的总产量就达到了5亿公斤,以此为优势,向周边的周口、漯河等食品加工基地输送原料。

同时,项城自身也在大力发展农副食品深加工,带动三利食品、中恒食品、鑫阳食品等一批食品项目集聚,并且招商引进周口周海粮食物流及深加工项目,主要发展粮油、面粉加工,投资了中恒食品肉牛深加工,2021年度,靠着食品加工产业,项城实现了105.98亿的营收,占工业总产值的28.2%。

项城治理污染,轻装上阵,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莲花味精也破产重整,因为配料表零添加翻红,重新夺回了消费者的心。 在拼多多的旗舰店里,莲花味精粮食酿造的宣传语被放在了醒目的位置,1kg装的莲花味精已经卖出2.2万包。

拼多多莲花味精旗舰店

莲花味精还能再上餐桌吗?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调味料面前,莲花早就不占多少优势,但是河南这片土地,给了它新的发展机会。

农业、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河南的预制菜产业奠定了基础,“十桶酸辣粉,八桶河南造”。美味菜肴,当然少不了调料,近水楼台先得月,莲花自然占据了天然优势。

餐桌上消失的配角,将会以新的形式,重回大家的视野。

结语

“如果全中国每个人都给我一块钱,那我就会变成亿万富翁。”调味料做的正是这样一门百亿小生意,不起眼,却处处是“心机”。

一种新产品接触味蕾舌尖,是一个企业在攻城略地,搅弄风云;一次货架前的犹豫选择,是背后品牌斗智斗勇;一种味道的消失,是一座城市的变迁,一个产业的迭代,一个时代的变迁。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推崇少油少盐的调味方式,少盐的榨菜、薄盐的酱油、零添加的味精,渐渐被大众看见,餐桌上的味道,日渐丰富,而产业的传奇故事,还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涪陵榨菜

2.7k
  • 涪陵榨菜:今年公司主力产品价格未有调整
  • 青菜头价格下滑,涪陵榨菜业绩有望触底反弹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些中国百亿产业带,由餐桌配角打造

百亿生意小菜造。

文 | 五环外OUTSIDE 胡不喜

编辑 | 车卯卯

脚踩华伦天奴的铆钉鞋,身穿DIOR上衣,推着一箱箱榨菜,往返车间辛勤搬运。

这是一位厂二代榨菜千金的工作日常,从英伦留学回国后,她学习接管工厂,也在小红书上更新搞笑日常。

和一些忧心公司转型方向的厂二代不同,榨菜千金对于经济放缓没那么忧心忡忡,因为不管是打工人下饭还是家庭日常,中国人都离不了这一口嘎嘣脆的小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容易被忽视的餐桌配角——调味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味蕾满足。几块钱的小生意,不起眼的小角色,背后却关系着百亿规模的产业,一个地区的发展,数十万人的生活变迁。

昔日上海滩轻奢,今天的国民小菜

90后的童年回忆,当然少不了一口脆嫩鲜香的榨菜。

还记得2007年的央视黄金档,“皇阿玛”张铁林,捧着一袋榨菜,笑得爽朗:“乌江榨菜,我爷爷的爷爷说好!”

乌江榨菜广告,90后集体童年回忆

不过就是小咸菜嘛,真有这么好吃?北方人表示怀疑,但佐粥小菜就被这口脆嫩统治,过去的雪里蕻、酱黄瓜统统失宠。中国榨菜同时和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

当涪陵榨菜还没考虑拓宽消费场景时,消费者们已经无师自通,用榨菜代替食盐、酱油、鸡精,炒鸡蛋、炒肉丝、炖汤,增香提鲜,就这样,榨菜从早餐特供,变成正餐常客。

榨菜在中国餐桌地位提升的这段往事,也正是涪陵榨菜进军全国的缩影。因为这袋小小的榨菜,重庆涪陵,扬名全国,即便不知道它的地理位置,大家也能跟着广告念对发音:涪 (fú)陵。

其实,榨菜的产区并不只有涪陵,浙江余姚也生产榨菜,并且还是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和加工基地,为了榨菜之乡的名号,和涪陵争了十年之久,可涪陵榨菜才是榨菜的代名词这得益于涪陵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本就是榨菜原料青菜头的原产地。

地处北纬30°,长江和乌江交汇,雾罩江风,气候湿润。土壤是由侏罗纪中统沙溪庙组地层岩石风化而来的紫色土,矿物质丰富,正是最适宜青菜头的生长地带。9月播种,10月移栽,冬季湿冷而不严寒,有利于青菜头吸收营养物质,长得更为细密脆嫩。原产地优势、优质原料,给涪陵榨菜构筑起了牢固的护城河。1898年,榨菜由涪陵人邓炳成制成后,便行销全国,南到广州、福州,北达西安、平津、东三省,广受欢迎。

不过受限于当时的交通运输成本,民国时期,榨菜还只是上海有钱有闲阶层的轻奢品,听戏喝茶时才会优雅享用。受上海人影响,当时的南洋小资,约朋友喝下午茶时,还会配一碟五香榨菜。

从小资茶点,到如今的国民小菜,统一南北方人的味蕾,涪陵榨菜产业的变迁,离不开当地人的商业头脑和时代机遇。

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涪陵的榨菜产业,只是散兵游勇,长江沿岸分布着大大小小几百家榨菜厂,打着涪陵榨菜的旗号,卷生卷死打价格战,难成气候。

因此,为了打造品牌效应,抢占全国市场,涪陵市政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25家榨菜加工厂联合,成立了集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于一体的涪陵榨菜集团,却还是连年亏损、资不抵债。

龙头企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小企业了。1999年,涪陵本地虽然有70多个榨菜品牌,但在全国市场,能叫出名字的却没几个。涪陵榨菜能成为年轻一代的童年回忆,当然还要归功于一个男人——周斌全。

2000年,他出任涪陵榨菜的总经理,面对的是个烂摊子。幸运的是,因为三峡大坝拆迁工厂,他拿到了1.4亿的移民拆迁款。

靠着这笔资金,他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榨菜全自动生产线,彻底突破了作坊式小规模生产的困境,随后又请来广告大师叶茂中策划,在央视黄金时段砸了1400万,打出了乌江榨菜的名号。

“中国榨菜数涪陵,涪陵榨菜数乌江。”涪陵榨菜,就这样走入了我家的厨房,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随之改变的还有涪陵这个榨菜之乡。目前,榨菜产业已经成为涪陵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

涪陵地区的16万农户都在从事青菜头种植事业,种植面积达72.71万亩,总产量160.81万吨。榨菜直接带动了涪陵63.75万农业人口就业创收,平均下来,每个农民每年可以因为榨菜多收入两千元。

小小的一碟榨菜,撑起了涪陵的经济的一片晴天。

广东人的酱油,霸占全国餐桌

当一个潮汕人在你面前用荔枝蘸酱油的时候,你才知道,饮食清淡可能是我们对广东人最大的误解。如果说韩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是冰美式,那广东人血液里流淌的百分百是酱油。

白灼青菜上桌,要淋一勺酱油;嫌白粥寡淡,来一勺酱油;白切鸡的秘诀,还是在于那一勺酱油。北方人的火锅底,是一碗喷香的芝麻酱,广东人的火锅底,离不开一碗酱油调料。有时,你甚至产生一种错觉,食材只是陪衬,酱油才是广东人餐桌的灵魂。

如果你让北方人给你拿瓶酱油,他可能会给你一桶黄豆酱油;但如果你让一个广东人,给你一瓶酱油,他会指着十几种酱油问:你要哪个?

爱吃酱油的广东人,把酱油做出了百种花样:特级头抽、薄盐生抽、红烧老抽、味极鲜、豉油鸡汁、蒸鱼豉油等等。

在中国,酱油主要有三大产区:珠三角、长三角、四川,但成功摆脱区域限制,进军全国市场的,唯有广东。在2003年的“中国名牌产品”表彰大会上,全国六家酱油企业获奖,广东占了五家。

广东酱油为什么好吃,究其原因,还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厨邦酱油美味鲜,晒足180天”,不了解酱油制作过程的人,一开始听到这句广告语可能都会有些摸不着头脑。其实,这正是酱油酿造过程关键环节——日晒夜露, 每天早晨将酱油放在太阳下暴晒,蒸干水分,夜晚再将盖子盖上,让露水从缝隙里渗入,酱缸中的微生物充分发酵,激发出独特的鲜味。

京东酱油热销榜排名

广东位于北回归线,气候温暖,阳光充沛,年均光照时间长达2300小时,在晾晒环节有天然优势,因此翻一翻广东酱油的品牌历史,几乎个个都是几百年的老字号。搜索京东,销量名列前茅的酱油品牌,大多数是广式酱油。

就以佛山来说,这里人稠地广,商业繁华,早在乾隆年间,这里便集聚了大量的酱园,到民国时期已有40多家,是岭南酱油的主要产区。

现在酱油行业的龙头海天酱油,前身就是由25家古酱园合并、实行公私合营的海天酱油厂,如今一年就能够消耗近百万吨黄豆,产出超260万吨酱油,产量占到全国五分之一,仅2023年的上半年,靠着卖酱油,海天便营收67.98亿。

而在距离佛山两百多公里处,海天的竞争对手们正集聚在阳西这个小县城内,抱团发展。

“阳西高速塞一塞,全国锅盖揭不开;阳西道路绕一绕,全国餐桌没味道”,这里是中国调味品之都,区位优势明显,辐射粤西、海南和广西。

阳西的日照天数240天,拥有广东第二优质水源陂底水库,对于酱油企业来说,是天然大晒场,因此厨邦、美味鲜、致美斋纷纷来此,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

在这里,厨邦食品生产厂区,每天平均生产超过是10万箱酱油,运往全国各地。美味鲜的生产基地,还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从2014年首期工程投产以来,累计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150亿。

巨头纷纷落户于此,自然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入,这里汇集了从大豆、盐、糖等原材料到玻璃容器、纸板包装等相关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配套,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厨邦的公司负责人曾经粗略估算过,在瓶子包装方面,厨邦在阳西每年能够节约4000多万。

曾经,谁也分不清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酱油,但如今我们已经学会在清蒸鲈鱼时淋几滴蒸鱼豉油。

这种变化背后,是过去几十年里,广东酱油品牌们的互相较量,在拼渠道、比拼营销的过程里,不断将广东味道输送向了全国餐桌。

翻红的莲花味精,曾带火一个河南县城

有餐桌配角霸占餐桌,自然也有曾经的名角儿悄悄落寞。

如果不是李佳琦背刺消费者, “79元套餐”的流量密码,给国货品牌带来了破天富贵,或许很少有人还记得莲花味精。

上世纪九十年代,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袋莲花,它是主妇们的餐桌魔法,无论多平淡的菜肴,只要在出锅时撒上一些,立刻鲜味十足。

彼时,莲花是当之无愧的“味精大王”,被誉为河南“四大工业名片”之一。1997年,单厂味精产量居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43.4%;1998年,在上交所上市,成为“味精第一股”,市值7亿。莲花养活了两万多员工,拉动了当地就业,也带火了项城这座豫东小城。

发展最好的时候,项城政府的收入中,莲花的纳税额占到了70%。如今,县城各行各业的消费都靠吃财政饭的公家人,而当时,项城各行各业的收入,就靠莲花的“大厂”员工。在人均工资700元的年代,莲花的正式工一个月工资有1600元,是连公家人都羡慕的高收入群体。看上去,莲花造就了项城的繁华;实际上,项城孕育了莲花。

项城,是河南省重要的产粮大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颍河中游,土地平整肥沃,正适合小麦、玉米、大豆的规模种植。项城为莲花的味精生产供给了优质原料,可是味精工业的污染问题,却毁坏了项城的农业根基。味精工业,属于高污染行业,每生产1吨味精,会产生15-20吨废水,这些废水随意排放,会直接破坏耕地,影响水源饮用。

项城的味道,变了。与此同时,味精产业也渐趋饱和,“味精致癌”的谣言更是彻底摧毁了消费者的信任,于是鸡精、高端酱油成了替代品,味精逐渐从家庭餐桌上消失。

但环保绿色发展,守护好了这片土地的粮仓安全,仅2022年,项城小麦的总产量就达到了5亿公斤,以此为优势,向周边的周口、漯河等食品加工基地输送原料。

同时,项城自身也在大力发展农副食品深加工,带动三利食品、中恒食品、鑫阳食品等一批食品项目集聚,并且招商引进周口周海粮食物流及深加工项目,主要发展粮油、面粉加工,投资了中恒食品肉牛深加工,2021年度,靠着食品加工产业,项城实现了105.98亿的营收,占工业总产值的28.2%。

项城治理污染,轻装上阵,找到新的发展机会,莲花味精也破产重整,因为配料表零添加翻红,重新夺回了消费者的心。 在拼多多的旗舰店里,莲花味精粮食酿造的宣传语被放在了醒目的位置,1kg装的莲花味精已经卖出2.2万包。

拼多多莲花味精旗舰店

莲花味精还能再上餐桌吗?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调味料面前,莲花早就不占多少优势,但是河南这片土地,给了它新的发展机会。

农业、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为河南的预制菜产业奠定了基础,“十桶酸辣粉,八桶河南造”。美味菜肴,当然少不了调料,近水楼台先得月,莲花自然占据了天然优势。

餐桌上消失的配角,将会以新的形式,重回大家的视野。

结语

“如果全中国每个人都给我一块钱,那我就会变成亿万富翁。”调味料做的正是这样一门百亿小生意,不起眼,却处处是“心机”。

一种新产品接触味蕾舌尖,是一个企业在攻城略地,搅弄风云;一次货架前的犹豫选择,是背后品牌斗智斗勇;一种味道的消失,是一座城市的变迁,一个产业的迭代,一个时代的变迁。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健康,推崇少油少盐的调味方式,少盐的榨菜、薄盐的酱油、零添加的味精,渐渐被大众看见,餐桌上的味道,日渐丰富,而产业的传奇故事,还有着更多的想象空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