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近期,包括广东、江西、安徽在内的多个省份相继召开会议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提出要以“链群”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
1月19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为广东全面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这是全国首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专门立法。
《条例》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规定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同一天,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行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推动制造业不断迈向高端化,深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点—链—面”结合的产业创新载体建设。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界面新闻表示,地方发力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新型工业化不仅意味着技术的更新迭代,更代表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引入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地方经济有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此外,新型工业化还能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提升地方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他分析称。
朱克力指出,在新型工业化推动下,一方面,新技术应用将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使其更具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将创造新经济增长点,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此过程中,新型工业化还将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全面进步。
从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会议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地方主攻方向。
比如,1月17日召开的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以制造业创新驱动、数智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为路径,大力实施运行提质提效行动、链式集群提升行动、“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技术改造升级行动、创新绿色融合行动、主体培育壮大行动等六大行动。
1月11日,安徽省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大会,会议提到,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材料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支持更多中小企业打造成制造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壮大新质生产力。
除了对2024年工业经济发力的重点领域做出部署,一些省份还提出了量化指标。例如,湖南省提出,2024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0家以上、百亿工业企业10家。江西省提出,力争全年调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00个左右,带动全省完成工业固投5000亿元左右。
“各地之所以重视产业链集群,主要是由于产业链集群能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地方希望通过打造产业链集群,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朱克力说。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对界面新闻表示,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我国现有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产业集群分布不均衡,集群内头牌企业国际竞争力尚需提高,网络化产业集群组织需要强化,竞争性产业集群竞赛机制不足,集群推进体系和机制不完善,集群创新生态尚需优化等。
对于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宋向清建议,首先需要的是大力度破除行政壁垒和制度壁垒,共享最优制度,倡导建立跨行政辖区的集群联合建设机制。
其次,他指出,要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联合创新,共享创新成果,倡导建立集群内企业分工协作的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机制。此外,要大力度培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养未来国内外市场上的先进制造业隐形冠军,为集群科创企业厚置优渥的发展沃土,促进集群快速梯次成长。
朱克力补充道,各地打造产业链集群,应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定位,避免盲目跟风;注重产业链的完善与优化,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及其一致性评价,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支持。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各地有望打造出差异化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