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1月24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针对如何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速跑”?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苏良碧在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进行发言时表示,2023年全球研发投入百强中国企业,上海企业数量、投入强度有待加强,亟需全力加强企业基础研究,补齐这一“关键短板”。
苏良碧指出,上海企业企业基础研究需求大、能力弱。调研显示,上海58.2%的科技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迫切希望与高校院所建立基础研究稳定合作。
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科技强国和科创城市无不以“真金白银”撬动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近年来,上海相关部门已制定若干鼓励政策,但在经费支持、国企考核、贡献奖励等方面,激励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实招还不多,整体推动的力度还不够。
为此,苏良碧代表九三学社呼吁,要大力推动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生力军,出台“上海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意见”,探索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并联合高校院所开展目标导向基础研究的“链主制”模式;同时推动更多企业围绕上海“3+6+4+5”重点产业提出基础研究任务,在指南形成、立项评审、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升企业参与度和话语权;将基础研究投入加计扣除纳入国企科创考核,试点国企重点科研人员薪酬额度单列并与市场接轨,建立国企基础研究容错机制。
苏良碧还建议,要统筹布局上海基础研究先行区、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等重大举措;提高企业承担上海重点产业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设立科技领军企业深度参与的基础研究中心项目,给予高强度、长周期支持。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上海如何应对?
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梅发言时建议,以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引领,增强上海跨学科跨层级跨领域创新协同效能。
“以探索前沿知识和解决重大全球问题为目标,通过支持大科学计划、大设施建设,凝聚大团队、引领科学大发现,驱动未来大产业,正在成为大科学时代的发展趋势。”田梅表示,大科学计划往往持续二、三十甚至五十年,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全球化协同、全链条创新等特点。
田梅建议,对上海牵头实施的大科学计划给予持续重点支持,建立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全球总部,建设支撑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共享的国际数据中心、资源中心、样本中心和培训中心,打造国际化、开放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和高能级创新平台,以顶尖设施和优势资源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汇聚上海、落户上海。
在成果转化领域,田梅建议,围绕大科学计划,研究建立配套的多层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联动项目体系与接力转化机制,建立概念验证平台和专业化高质量孵化器,依托“天使会”等对一些高风险高成本的技术开展募资和投资,促进技术熟化孵化,解决好一批初创企业“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一定会产生海量高价值大数据、聚集大批高层次人才。这两大“金矿”的交融促进,将推动上海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强大引擎。
为此,田梅认为,上海一方面要围绕数据要素赋能创新发展,鼓励大科学计划的牵头和参与主体在数据治理、跨境数据服务、数据交易、数据内容产业培育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改革探索,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举措与机制。
另一方面,上海要构建多层次人才的认定、服务和创新生态体系,出台有针对性的优先、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与扶持参与大科学计划的科研管理、标准化、国际合作相关高水平专业人才扎根上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