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4年AI演变的三个趋势,让科幻电影不再遥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4年AI演变的三个趋势,让科幻电影不再遥远

一旦当大模型能够轻量化进入到手机端或者电脑端时,其实也意味着更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文|壹娱观察 大娱乐家

十年前,当斯派克·琼兹的那部《她》让无人神往的时候,很多人其实都开始畅想,或许某一天电影中那个AI虚拟伴侣”萨曼莎”也会真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一天在十年后似乎的确正在逐渐出现,在人工智能行业经过了2023年一整年的大模型狂飙突进之后,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从行业巨头到初创公司,已经纷纷意识到,是时候要让AI进一步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了。

从去年年底Humane发布的AI Pin,到刚刚落幕的大型数码科技展会CES 2024上铺天盖地的AI硬件产品,都说明了一个简单的趋势:AI正在开始从软件走向实体,硬件化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另一个趋势则是AI的轻量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Google在去年年底发布的Gemini 1.0其中一个版本——Gemini Nano,专门为端侧设备所打造的高效模型。紧随其后,微软也随即发布了类似的“小模型” Phi-2,这个仅有27亿参数的模型,可以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运行。

结合上述两大趋势最终演化出来的则是AI的移动化,当越来越多硬件开始将如今的AI大模型相关能力整合进其中,同时轻量化模型也能提供不俗的本地相关能力时,AI便具有了极强的可移动性。从手机到电脑再到车载终端,甚至最终可能仅仅只是手表、耳机或者指环,都可以拥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

可以说,进入2024年之后,AI正在朝着这个三个方向飞速演进,不出意外未来两三年间不少科幻电影的场景都将逐渐成为现实。

硬件化:AI伴侣成为关键词

作为2024年开年最具有话题性的硬件产品——Rabbit R1,可谓在CES上出尽风头。

Rabbit R1由初创公司Rabbit推出的手持式AI硬件产品,由知名设计公司 Teenage Engineering负责硬件设计,同时售价只要199美元(约合1500人民币)。

作为一款需要随身携带的AI设备,Rabbit R1重量只有115g,半个iPhone的大小足以揣进口袋之中。另外,它还配备一块2.88英寸触屏,以及可旋转摄像头、滚轮按钮、麦克风等来满足拍摄、交互功能。

Rabbit R1

同时Rabbit R1并没有采取使用其他知名AI大厂API的做法,R1的核心在于它的操作系统——Rabbit OS,这是一个基于"大动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的系统,通过本地模型的训练来学习使用现有应用程序,使AI学会操作各种APP,让它能够帮你直接进行一些最日常的操作,像是打车、点外卖或是点歌等操作。

就像Rabbit官网所写的,Rabbit R1其实更准确的定位其实是“口袋AI伴侣”,它并不需求取代手机的地位,而是通过这样一个迷你的设备,帮助用户简化一些日常任务的交互流程。

另外,其并没有选择使用AI大模型需要额外付费订阅使用的模式,而是一次性买断。简约的硬件设计、前沿的概念以及非常亲民的价格,让Rabbit R1发售即获得追捧,发售的24小时内,便售出了10000台。如今的预售到货时间已经排到了5月。

可以说Rabbit R1的思路和更早之前Humane发布Ai Pin有着明显不同,后者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明确取代手机。根据Humane在发布会上的演示,AI pin是可以设置在衣服上的微型投影设备。

AI pin

具体而言,Ai Pin的“激光墨水显示器”功能,可以在手掌上投射一个绿色用户操作界面,同时内置OpenAI技术,用户可以使用各种手势或语音交互,进行拍照、翻译、卡路里识别等功能。因此,除了花699美元购买硬件之外,还需要每月支付24美元的网络和大模型订阅费用。这两种路线最终谁会胜出现在判断还为时尚早,但路线之争背后更值得关注的自然还是这一趋势,AI显然不会再单纯只是作为软件或是应用存在,在智能化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必然会演进到拥有一个硬件实体的阶段。

不论是《她》里面的萨曼莎还是《钢铁侠》中的贾维斯,其实都为创业者们早早锚定好了赛道。事实上,就连OpenAI的创始人奥特曼也被爆出正在与原苹果设计师Jony Ive接触,尝试将ChatGPT的能力装进TWS耳机这类设备里。

《钢铁侠》剧照

对于国内的创业公司而言,这个趋势自然是不容错过的,毕竟中文大模型如今的赛道已经如此拥挤,最大的问题其实依然还是迟迟无法有真正面向消费者的产品,而硬件制造一向又是国内产业链的优势所在,像是Rabbit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其实就是之前百度收购的渡鸦智能音箱公司的负责人。

从国内产业链快速学习的角度来看,大概不出半年,国内很可能就会出现类似Rabbit R1的同类型硬件产品,这当然也到了真正考验各家大模型厂商真实水平的时候。

轻量化:AI应用爆发只缺临门一脚

Google去年年底发布的Gemini 1.0不仅是在模型能力和多模态能力方面敢与GPT-4一争高下。在应用层面也提供了更多选择,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提供了所谓的“小模型”选项。

Gemini 1.0中的最小尺寸的Gemini Nano模型,被设计为适用于内存受限的端侧设备,其多种任务实现上具备优越性能,特别是多模态与多语言处理。这些特性也让Gemini Nano在资源受限环境使用里体现出强大优势。

过去一年里不少依赖大模型的AI应用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目前大模型的主流趋势仍是“依云而生”,但在AI未来的商业化版图中,离线、个人化、小型化的端侧模型的重要性被逐步提升。

最近引起关注的则是手机厂商荣耀不久前刚发布的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

先发但后至的Google本身也更有动力去研究端侧小模型,除了旗下自己就有Pixel硬件产品线之外,市面上十几亿台基于Android系统的硬件也都可以受益于其小模型能力。

更重要是,这些轻量化模型的出现和落地其实也会对AI应用加速落地起到助推,毕竟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打着大模型旗号的AI应用,其核心能力也都不在本地或者设备端,更多还是依赖云端的支持,碍于网络信号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再好的大模型能力也会在响应速度上打折扣。

所以,AI应用要迎来真正爆发的前提,其实还是需要硬件端有更本地化的端到端AI能力,也是以Gemini Nano为首的小模型最大的价值所在。

Gemini

一旦当大模型能够轻量化进入到手机端或者电脑端时,其实也意味着更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像是包括百度文心一言在内的模型下沉到智能手机领域,很可能就会出现类似智能手机上的大模型应用商店,用户需要付费才能使用某些云上大模型功能或是应用。

这其实就是刚上线不久的GPT Store的商业价值,让大模型开始拥有更多商业变现的增长空间,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问答机器人般的存在。

移动化:AI引领硬件换代潮

从不缺席CES的电脑硬件厂商今年也终于有了新话题,那就是AI PC。

在众多大厂、巨头的集体推动下,它无疑是本届CES的焦点产品,硬件、软件和主机厂商几乎倾巢出动,吹响了AI PC进攻的号角。

硬件方面,无论是去年10月英特尔宣布启动“AIPC加速计划”、12月发布基4纳米制程工艺打造的用于PC端的酷睿Ultra处理,还是AMD在12月发布了新款AI PC芯片,皆在表明芯片巨头们相继发力。

软件方面,作为PC软件和AI最坚定的支持者,微软自然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年初,微软就宣布将Copilot键引入Windows 11电脑,让用户只需按下键盘按键就能快速访问人工智能驱动的Windows Copilot。

当然,从联想到戴尔再到惠普等一系列OEM厂商,也都积极响应了AI PC的号召,开始陆续推出一系列集成了本地AI能力的硬件,试图将AI作为下一次硬件换机潮的核心卖点。

想到一块去了的自然还有手机厂商们,毕竟如今卖不动的也不光只是电脑。2024年开年,荣耀、三星相继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手机,主打的卖点就一个——AI手机。

围绕所谓“AI手机”的发展,其实也代表接下来几年整个科技行业的几个关键发展动向。

其一,可以想象到底层算力的竞争会异常激烈,很快就会成为一场寡头化的游戏,由于苹果的芯片只供应自家手机,高通、联发科会成为Android阵营唯二的算力服务商,现阶段高通占据领先。

其二,手机厂商们需要在基于开源模型进行自研与商业模型之间进行选择,这背后涉及到成本、数据安全性以及产品体验,目前荣耀使用自研模型:魔法大模型(大概也是基于开源模型研发而来),而三星则选择与Google深度合作,甚至直接将Gemini Pro的部分能力集成进来。

其三,“AI手机”上的一些功能将极大影响第三方独立应用的生存,比如三星S24里的笔记助理功能,不仅能自动总结文档和网页信息,还能帮助用户整理三星笔记里的内容,鉴于该功能与操作系统层面的整合能力,其带来的完整体验远非第三方应用所能媲美。但手机如果能自带AI算力,也会重新创造出更多新机会。

与此同时,“AI手机”无疑会强化智能手机作为“信息创造设备”的定位,毕竟从Pixel 8开始,就已经能见识到手机“无中生有”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随着越来越多厂商的加入,加上大模型能力的优化,这方面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强。

其四,由于“AI 手机”上的大量功能目前还只能通过云上提供,手机厂商们将AI功能变成额外付费升级功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就像车企提供的软件升级包一样,这会成为“AI 手机”的全新商业模式。

不止是电脑和手机,今年以来包括车载设备、手表、手环甚至指环,也开始在寻求AI能力的加持,一方面自然是跟上科技行业的热点,另一方面这也是十年一遇的创造新需求和新溢价的机会。

就现在的趋势来看,很可能今年之后的日常使用的硬件设备就将会被划分成两类:有AI/无AI,这无疑将会成为各种硬件厂商的一个绝佳机会,尤其是当某一种AI能力或是AI应用成为刚需之后,硬件换代潮无疑将会到来。

AI的硬件化、轻量化和移动化,将会成为贯穿整个2024的AI关键词,这其中既充满着新玩家的机遇也意味着更多创新的风险和挑战,但想要一个拥有科幻感的未来生活,这些大胆的尝试始终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章:

IT之家《Humane 可穿戴设备Ai Pin发布:投影在手掌上、支持语音手势交互》

虎嗅《GPT-4地位难保,谷歌Gemini新王登基?》

有连云《消费电子新周期趋势渐明,得“AI”者得天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百度

5.8k
  • 百度:“朋友圈出租”活动非百度发起,属于第三方诈骗行为
  • 百度智能云(无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

谷歌

5.5k
  • 荷兰法院裁定谷歌侵犯安卓手机隐私案可继续进行
  • 俄罗斯法院对谷歌处以7800万美元罚款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4年AI演变的三个趋势,让科幻电影不再遥远

一旦当大模型能够轻量化进入到手机端或者电脑端时,其实也意味着更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文|壹娱观察 大娱乐家

十年前,当斯派克·琼兹的那部《她》让无人神往的时候,很多人其实都开始畅想,或许某一天电影中那个AI虚拟伴侣”萨曼莎”也会真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一天在十年后似乎的确正在逐渐出现,在人工智能行业经过了2023年一整年的大模型狂飙突进之后,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从行业巨头到初创公司,已经纷纷意识到,是时候要让AI进一步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了。

从去年年底Humane发布的AI Pin,到刚刚落幕的大型数码科技展会CES 2024上铺天盖地的AI硬件产品,都说明了一个简单的趋势:AI正在开始从软件走向实体,硬件化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另一个趋势则是AI的轻量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Google在去年年底发布的Gemini 1.0其中一个版本——Gemini Nano,专门为端侧设备所打造的高效模型。紧随其后,微软也随即发布了类似的“小模型” Phi-2,这个仅有27亿参数的模型,可以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运行。

结合上述两大趋势最终演化出来的则是AI的移动化,当越来越多硬件开始将如今的AI大模型相关能力整合进其中,同时轻量化模型也能提供不俗的本地相关能力时,AI便具有了极强的可移动性。从手机到电脑再到车载终端,甚至最终可能仅仅只是手表、耳机或者指环,都可以拥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

可以说,进入2024年之后,AI正在朝着这个三个方向飞速演进,不出意外未来两三年间不少科幻电影的场景都将逐渐成为现实。

硬件化:AI伴侣成为关键词

作为2024年开年最具有话题性的硬件产品——Rabbit R1,可谓在CES上出尽风头。

Rabbit R1由初创公司Rabbit推出的手持式AI硬件产品,由知名设计公司 Teenage Engineering负责硬件设计,同时售价只要199美元(约合1500人民币)。

作为一款需要随身携带的AI设备,Rabbit R1重量只有115g,半个iPhone的大小足以揣进口袋之中。另外,它还配备一块2.88英寸触屏,以及可旋转摄像头、滚轮按钮、麦克风等来满足拍摄、交互功能。

Rabbit R1

同时Rabbit R1并没有采取使用其他知名AI大厂API的做法,R1的核心在于它的操作系统——Rabbit OS,这是一个基于"大动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的系统,通过本地模型的训练来学习使用现有应用程序,使AI学会操作各种APP,让它能够帮你直接进行一些最日常的操作,像是打车、点外卖或是点歌等操作。

就像Rabbit官网所写的,Rabbit R1其实更准确的定位其实是“口袋AI伴侣”,它并不需求取代手机的地位,而是通过这样一个迷你的设备,帮助用户简化一些日常任务的交互流程。

另外,其并没有选择使用AI大模型需要额外付费订阅使用的模式,而是一次性买断。简约的硬件设计、前沿的概念以及非常亲民的价格,让Rabbit R1发售即获得追捧,发售的24小时内,便售出了10000台。如今的预售到货时间已经排到了5月。

可以说Rabbit R1的思路和更早之前Humane发布Ai Pin有着明显不同,后者当时的目标就是要明确取代手机。根据Humane在发布会上的演示,AI pin是可以设置在衣服上的微型投影设备。

AI pin

具体而言,Ai Pin的“激光墨水显示器”功能,可以在手掌上投射一个绿色用户操作界面,同时内置OpenAI技术,用户可以使用各种手势或语音交互,进行拍照、翻译、卡路里识别等功能。因此,除了花699美元购买硬件之外,还需要每月支付24美元的网络和大模型订阅费用。这两种路线最终谁会胜出现在判断还为时尚早,但路线之争背后更值得关注的自然还是这一趋势,AI显然不会再单纯只是作为软件或是应用存在,在智能化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必然会演进到拥有一个硬件实体的阶段。

不论是《她》里面的萨曼莎还是《钢铁侠》中的贾维斯,其实都为创业者们早早锚定好了赛道。事实上,就连OpenAI的创始人奥特曼也被爆出正在与原苹果设计师Jony Ive接触,尝试将ChatGPT的能力装进TWS耳机这类设备里。

《钢铁侠》剧照

对于国内的创业公司而言,这个趋势自然是不容错过的,毕竟中文大模型如今的赛道已经如此拥挤,最大的问题其实依然还是迟迟无法有真正面向消费者的产品,而硬件制造一向又是国内产业链的优势所在,像是Rabbit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其实就是之前百度收购的渡鸦智能音箱公司的负责人。

从国内产业链快速学习的角度来看,大概不出半年,国内很可能就会出现类似Rabbit R1的同类型硬件产品,这当然也到了真正考验各家大模型厂商真实水平的时候。

轻量化:AI应用爆发只缺临门一脚

Google去年年底发布的Gemini 1.0不仅是在模型能力和多模态能力方面敢与GPT-4一争高下。在应用层面也提供了更多选择,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提供了所谓的“小模型”选项。

Gemini 1.0中的最小尺寸的Gemini Nano模型,被设计为适用于内存受限的端侧设备,其多种任务实现上具备优越性能,特别是多模态与多语言处理。这些特性也让Gemini Nano在资源受限环境使用里体现出强大优势。

过去一年里不少依赖大模型的AI应用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目前大模型的主流趋势仍是“依云而生”,但在AI未来的商业化版图中,离线、个人化、小型化的端侧模型的重要性被逐步提升。

最近引起关注的则是手机厂商荣耀不久前刚发布的端侧平台级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

先发但后至的Google本身也更有动力去研究端侧小模型,除了旗下自己就有Pixel硬件产品线之外,市面上十几亿台基于Android系统的硬件也都可以受益于其小模型能力。

更重要是,这些轻量化模型的出现和落地其实也会对AI应用加速落地起到助推,毕竟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打着大模型旗号的AI应用,其核心能力也都不在本地或者设备端,更多还是依赖云端的支持,碍于网络信号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再好的大模型能力也会在响应速度上打折扣。

所以,AI应用要迎来真正爆发的前提,其实还是需要硬件端有更本地化的端到端AI能力,也是以Gemini Nano为首的小模型最大的价值所在。

Gemini

一旦当大模型能够轻量化进入到手机端或者电脑端时,其实也意味着更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像是包括百度文心一言在内的模型下沉到智能手机领域,很可能就会出现类似智能手机上的大模型应用商店,用户需要付费才能使用某些云上大模型功能或是应用。

这其实就是刚上线不久的GPT Store的商业价值,让大模型开始拥有更多商业变现的增长空间,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问答机器人般的存在。

移动化:AI引领硬件换代潮

从不缺席CES的电脑硬件厂商今年也终于有了新话题,那就是AI PC。

在众多大厂、巨头的集体推动下,它无疑是本届CES的焦点产品,硬件、软件和主机厂商几乎倾巢出动,吹响了AI PC进攻的号角。

硬件方面,无论是去年10月英特尔宣布启动“AIPC加速计划”、12月发布基4纳米制程工艺打造的用于PC端的酷睿Ultra处理,还是AMD在12月发布了新款AI PC芯片,皆在表明芯片巨头们相继发力。

软件方面,作为PC软件和AI最坚定的支持者,微软自然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年初,微软就宣布将Copilot键引入Windows 11电脑,让用户只需按下键盘按键就能快速访问人工智能驱动的Windows Copilot。

当然,从联想到戴尔再到惠普等一系列OEM厂商,也都积极响应了AI PC的号召,开始陆续推出一系列集成了本地AI能力的硬件,试图将AI作为下一次硬件换机潮的核心卖点。

想到一块去了的自然还有手机厂商们,毕竟如今卖不动的也不光只是电脑。2024年开年,荣耀、三星相继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手机,主打的卖点就一个——AI手机。

围绕所谓“AI手机”的发展,其实也代表接下来几年整个科技行业的几个关键发展动向。

其一,可以想象到底层算力的竞争会异常激烈,很快就会成为一场寡头化的游戏,由于苹果的芯片只供应自家手机,高通、联发科会成为Android阵营唯二的算力服务商,现阶段高通占据领先。

其二,手机厂商们需要在基于开源模型进行自研与商业模型之间进行选择,这背后涉及到成本、数据安全性以及产品体验,目前荣耀使用自研模型:魔法大模型(大概也是基于开源模型研发而来),而三星则选择与Google深度合作,甚至直接将Gemini Pro的部分能力集成进来。

其三,“AI手机”上的一些功能将极大影响第三方独立应用的生存,比如三星S24里的笔记助理功能,不仅能自动总结文档和网页信息,还能帮助用户整理三星笔记里的内容,鉴于该功能与操作系统层面的整合能力,其带来的完整体验远非第三方应用所能媲美。但手机如果能自带AI算力,也会重新创造出更多新机会。

与此同时,“AI手机”无疑会强化智能手机作为“信息创造设备”的定位,毕竟从Pixel 8开始,就已经能见识到手机“无中生有”的能力到底有多强。随着越来越多厂商的加入,加上大模型能力的优化,这方面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强。

其四,由于“AI 手机”上的大量功能目前还只能通过云上提供,手机厂商们将AI功能变成额外付费升级功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就像车企提供的软件升级包一样,这会成为“AI 手机”的全新商业模式。

不止是电脑和手机,今年以来包括车载设备、手表、手环甚至指环,也开始在寻求AI能力的加持,一方面自然是跟上科技行业的热点,另一方面这也是十年一遇的创造新需求和新溢价的机会。

就现在的趋势来看,很可能今年之后的日常使用的硬件设备就将会被划分成两类:有AI/无AI,这无疑将会成为各种硬件厂商的一个绝佳机会,尤其是当某一种AI能力或是AI应用成为刚需之后,硬件换代潮无疑将会到来。

AI的硬件化、轻量化和移动化,将会成为贯穿整个2024的AI关键词,这其中既充满着新玩家的机遇也意味着更多创新的风险和挑战,但想要一个拥有科幻感的未来生活,这些大胆的尝试始终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章:

IT之家《Humane 可穿戴设备Ai Pin发布:投影在手掌上、支持语音手势交互》

虎嗅《GPT-4地位难保,谷歌Gemini新王登基?》

有连云《消费电子新周期趋势渐明,得“AI”者得天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