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里外的大洋彼岸,作为开年大戏的北美车展已经进入尾声,来自全球各地的汽车制造商也纷纷在底特律亮出好牌,寄望于能为2017年打响头炮。
和过往大多数国际车展一样,驾仕派与众多国内车迷一起蹲守在电脑屏幕前隔岸观火,从玲琅满目的首发新车中寻找符合心意亮点——既然未能第一时间传递现场观感,不如留在最后做份总结成词吧。
其实和北美车市的实际境况相似,在底特律唱主角的仍是日系品牌,东道主虽然实力削弱但依旧有新车撑场,欧洲车厂则以豪华车型占据眼球。
考虑到同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销售市场,今年北美车展的诸多首发车型未来注定会转战中国,驾仕派此次也挑出更有眼缘的量产车与概念车共13款,用键盘给予任性点评,大家可以参看其中有没有心仪之选,借此机会,可以提前放入愿望清单。
雷克萨斯LS
套用官方话术的话,我会说全新雷克萨斯LS是LF-FC概念车的高度还原版本,但这种说辞无法回避它的前脸像是刚拧干的毛巾,喜欢的人讲这是大胆前卫,但让我看着揪心。
新一代LS的车内装潢我觉得更贴近生活,各种卖弄工艺的曲线让它显得很有东方文化的底蕴。不过从现场反馈来看,雷克萨斯没有祭出什么黑科技,仅有值得炫耀的可能是24英寸抬头显示屏和28向电动调节座椅,而且先期发布的标准轴距型号在空间布置上难以与增长后的德国豪华品牌直接对比。
基于全新GA-L平台打造的新一代LS用上最新的VDIM系统,可以同时协同调整动力、制动、转向和悬架,这点值得期待。动力系统部分,雷克萨斯在底特律的展示车搭载3.5升双涡轮增压引擎,不知全新LS未来是否保留V8版本,不过10速自动变速箱注定会成为车系标配,这也是继去年的LC 500后雷克萨斯第二款使用这具变速箱的车型。
从舆论氛围上看,作为雷克萨斯旗舰车型的全新LS此番推出,为日系车迷打足了鸡血。但从实际水准上考量,我不认为新一代车型在2017年底上市后,能在销售上可以突飞猛进,即便不少车迷抱着“日系既是正义”的心态,可最终拿钱包投票的时候才看得到结果。
奔驰E级Coupe
梅赛德斯-奔驰、E级、Coupe,这三个词汇组合到一起,意味着41220欧元的起步价,所以它不会是又一部销量惊人的奔驰新车。
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拥有欣赏它的眼光。全新E级Coupe继承了E级轿车备受好评的设计风格,柔和的线条放在两门轿跑版本上没有突兀的感觉,车尾则延续了奔驰新世代Coupe车型共有的元素,比如被装饰条贯穿的修长的灯组,至于这样的风格是否适合E级Coupe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全新E级Coupe的内饰全盘拷贝至E级轿车,不过换上更有未来感的新款式的空调出风口,至于后排空间嘛,期待值请放低。
还有一点可以说明,虽然旧款车型源自W204的C级车,但代号C238的全新E级Coupe是基于MRA平台制造,是真正意义上的“E-Class“。对于去年销量首次突破200万关口的梅赛德斯而言,全新E级Coupe起码会是稳定的增量,而且很快就可以在欧洲开始交付,至于国内售价估计会维持在50万以上。
传祺GS7
作为并没有在美国销售的品牌,传祺不远万里跑到底特律展出了三辆新车,我想除了为未来进军北美市场未雨绸缪,以及用trumpchi这个英文名为即将上任的美国新总统递出投名状外,更多还是想给中国消费者展现实力。
传祺EnSpirit概念车是针对北美开发的插电式混动车型,GE3则是部年内就会上市的电动车,相较之下贴近普通民众的是GS7。如果你一时没发现它的新鲜感也不奇怪,因为传祺GS7基本就是GS8的五座短轴版,两者不仅动力系统和四驱系统相同,设计细节也仅在C柱后有些许区分,尺寸上宽度、高度完全一致,不过GS7的长度和轴距都缩减80mm,同时取消的还有第三排座椅。
以过往眼光来看,增长轴距与标准轴距同时销售好像是豪华品牌的专利,国内车企少有GS7和GS8这样的产品策略,广汽传祺这次的尝试说不定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BMW 5系
在去年巴黎车展跳票之后,外界对全新5系的期待值变得更高,与此同时它身上的那份新鲜感也在被慢慢剥离。作为今年底特律最重要的新车之一,BMW并没有拿出太惊喜的元素,全新5系就像是更紧凑、结实的7系,标准轴距版本的长度不到5米,轴距也未突破3米,和现款相比增长不多,不过通过铝制材质和高强度钢的结合,全新5系还是实现100kg的减负。
如果说外形还有细节不同的话,全新5系在内饰上更贴近7系的标准,可以关注的是BMW提供了iDrive 6.0系统,支持手势操作和语音控制,而10.25英寸的中控屏兼容苹果CarPlay系统和车载Wi-Fi功能,带有液晶屏的智能钥匙也会随车交付。
底特律公布的全新5系产品当中没有520i,美国消费者花52195美元买到的是搭载高功率B48引擎的530i,540i车型则使用3.0升涡轮增压L6发动机,它们都会匹配8速Steptronic自动变速箱。
虽然现款5系在全球范围内都取得成功,但在奔驰全新E级的压倒性优势下,BMW想让全新5系延续上升势头任重道远,“小号7系”想要抗衡“小号S级”的话,至少在价格上BMW不能为难买家。
丰田凯美瑞
要讲在北美车展上最令人吃惊的新车,全新凯美瑞当之无愧。也许对于当下二十多岁乃至五六十岁的国内消费者来说,长久以来对于丰田汽车的印象就是中庸和平淡,但日本品牌不断刷新大家的认知,这回甚至要拿凯美瑞动刀。
全新凯美瑞给我感觉,这设计师应该是看《机动战士高达》漫画长大的一代人,各种充满冲击力的线条让原本应该讲究大气、商务的凯美瑞变得更动感,车尾甚至还融入了扰流翼,俨然是“家中无锐志,佳美称大王”的意思。估计就丰田这股疯劲儿,雅阁是吃不消了,还得祭出思铂睿、阿特兹这样运动风格的车型才能对付。
外形倒是够唬人,但凯美瑞的车内设计还是欠点意思,扭曲的曲线错落到一块儿还是凌乱了点,各种细节也比较平常,当然全景天窗和电子手刹还是好东西,而且日系品牌的人机工程学造诣不会让人忧心。
丰田在底特律发布的全新凯美瑞搭载3.5升V6引擎,虽然国内多半不会有这个动力,但2.5升发动机和8速自动变速箱的组合还是能实现国产。而且基于丰田TNGA平台打造的全新凯美瑞将是全球车型,不再区分美版、欧版,所以未来国内上市的新一代凯美瑞应该不会和这次展出的版本有太大改动,至于消费者能否接受丰田的变化,只能骑驴看唱本了。
本田奥德赛
虽然有着相同的名字,但在北美售卖的奥德赛和全球其它地区截然不同,这在全新一代美版奥德赛上体现得更明显。出于国情的考虑,本田在美版型号上布置了八个座椅,其中第二排在两张独立座椅之外还有个辅助座椅,不需要时可以折叠起来,这让子女较多的美国家庭可以更好的满足全家出行需求,但对于中国的交通法规来说不适用。
讲回外形,我会说句让本田粉暴怒的话:设计师应该是有受上代别克GL8的启发吧?从前后轴布置位置、大幅倾斜的前挡、贯穿横向尾灯的装饰条、闪电形的侧窗折线,这些细节美版奥德赛都与GL8雷同。当然美版奥德赛的前脸还是保留本田元素,只是没有透镜的LED大灯看起来总有点散光眼的意思。
车内氛围上,美版奥德赛还是做出科技感,思域风格的液晶仪表盘、悬浮式中控液晶屏和按键电子换挡都很前卫。本田为北美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了符合口味的3.5升V6引擎,另类的是,奥德赛可以同时匹配9速和10速自动变速箱,不知差价有多少。
我会想,其实本田也可以将美版奥德赛以艾力绅的名义引入国内,毕竟这是比国产奥德赛更大号的MPV,更贴近商务用户的需求。不过考虑到全新美版奥德赛是与本田Pilot同平台,也许只有先等到这款大热SUV国产后才有机会平摊成本吧!
雪佛兰Traverse
雪佛兰在底特律也拿出一部绝对热门的SUV——Traverse。这款新车长度接近5.2米,轴距也有3070mm,比丰田汉兰达、福特锐界这样的车型还高出一级,放在中大型SUV里绝对算是大块头。
设计部分Traverse留给我的惊喜不多,雪佛兰家族化的风格已经深入人心,它的前脸与探界者布局一致,线条也属柔中带刚,只是C柱后平整的空间有些美系SUV的遗风,让Traverse的第三排座椅不会过分鸡肋。内饰布置方面,Traverse也有浓烈的雪佛兰气息,无论细节还是配色都让人可以辨明身份,液晶屏升起后的隐藏储物格算是彩蛋。值得一提的是,Traverse有八座版本,这也是根据美国市场需求提供的方案。
雪佛兰为标准版Traverse准备了3.6升V6引擎,而RS运动版则提供2.0T发动机——中美消费者的认知也差异太大了吧!这两种车款都会使用8速自动变速箱,普通Traverse有四驱系统,而RS车型是前驱结构。
Traverse下半年才会在北美发售,考虑到探界者还未上市,短期内雪佛兰应该不急于引入这款更大号的车型。但从长远来看Traverse在国内很有潜力,毕竟中国消费者崇尚以大为美,它的七座设定又正好迎合当下的消费趋势,若是能以30万级别的价位国产,应该能让汉兰达心头一紧。
GMC Terrain
其实Terrain与国内消费者关系不大,毕竟在雪佛兰、别克和凯迪拉克已经形成矩阵的情况下,通用集团没有必要引入毫无群众基础的GMC。不过一直以来都有偏离主流的消费者会通过平行进口渠道购买GMC车款,追求好莱坞大片里各种不死特工的风采,也许很快全新Terrain也会出现在车商展厅当中。
这款全新Terrain的背景很简单,你可以把它视为换壳后的雪佛兰探界者,为了迎合这样的联系,GMC抛弃过往接近凯迪拉克的硬派SUV形象,浑身上下的线条变得像脱衣舞娘般凹凸有致,甚至全车尺寸也大幅缩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紧凑级SUV。Terrain就连动力系统也没有传统美系车的风骨,匹配9速自动变速箱的1.5T、2.0T两款汽油引擎和匹配6速自动变速箱的1.6T的柴油引擎成为选择,这可和它“地形”的名字不太合拍。
总之全新Terrain失去了独特性,如果平行进口后它还卖到30万以上的话,我找不到任何放弃探界者去选择GMC的理由。
起亚Stinger
虽然在彼得希瑞尔的魔力不再后,起亚在国内的日子每况愈下,但其实韩国车企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想象中衰败,全新轿跑车Stinger也在底特律赢回掌声。
说到Stinger“毒刺”这个名字,熟悉起亚的车迷可能还会想到两三年前韩国人推出的概念车:GT4 Stinger,曾有起亚内部消息称会量产这部与丰田86竞争的双门跑车,没想到Stinger的称谓会落到一款后驱四门轿跑车上。是的,这款新车并非K9轿跑版,而是起亚在全新后驱平台上制造的新车,虽然从设计层面看不到太多新意,远没有奔驰CLS或奥迪A7抢眼,但Stinger长度4.8米、轴距2.9米,尺寸上还是很唬人的。
同样可以了解的一点,Stinger除了2.0T车款外还提供了GT版本,起亚为这款型号准备了3.3升双涡轮V6引擎和8速自动变速箱,并且可以选装四驱系统,算得上起亚在运动领域的旗舰。可惜以现在韩国品牌的号召力来看,即便价格拉低到40万级别,Stinger也很难打动国内买家。
奥迪Q8
在BMW X6都已换代,奔驰GLE Coupe也玩转侏罗纪之后,奥迪才拿出了一部运用E-tron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概念车:Q8。
我想2018年量产后,奥迪肯定不可能只给出这一种动力总成,但设计风格却一定会尽力忠于底特律这部Q8概念车。和X6、GLE Coupe相比,Q8没有那么多的轿跑味儿,虽然车顶压得很低,车尾也有大幅下压的线条,但它整体的观感还是很SUV,轮廓接近Q3,这点我觉得更能吸引主流消费群体。Q8的尾部造型上窄下宽,视觉效果一般,但左右贯穿的尾灯不同于林肯,更有立体感。争议集中在Q8的车头,撞脸大通D90的八边形中网虽是巧合,但粗大的竖条镀铬装饰还是有些挑战审美,不过坦白说Q8很适合中国国情——你不觉得它像是戴了个口罩吗?
现在来谈Q8的内饰没有太多参考性,只能看出未来奥迪会将更多功能集成到触控屏幕当中,量产后它应该与Q7的车内布置接近,否则对于一部小众车型来说,成本也太高了。
英菲尼迪QX50
如果说去年北京车展上的QX Sport Inspiration概念车是一场排练的话,那这回英菲尼迪在底特律带来的QX50概念车就属于预演的性质,更接近真实的现场。
在QX50概念车上,英菲尼迪设计团队取下了诸如流媒体后视镜之类的超前元素,细节上更贴近未来的全新QX50,比如大面积中网衔接前大灯、镀铬保险杠包裹的双出排气管和夸张的新月式D柱饰条,都有可能在量产后保留。
虽然现款QX50国产后价格亲民,但车型陈旧、尺寸偏小的问题难以回避,令其在众多豪华品牌中型SUV里只能演配角,若是英菲尼迪能尽早将新车量产,尚有机会赶上末班车。
大众I.D. BUZZ
“排放门”把大众集团搞得灰头土脸,至今未能完全善后,虽然去年全球销量登顶,但德国车厂想要回归荣耀不能单靠中国消费者的热情,新能源或许是更好转变形象的突破口。这不是我个人想法,大众汽车也承诺在2020年批量生产新一代电动车,并在2025年实现年销量百万。
北美车展上,大众汽车展示的I.D. BUZZ概念车就让我眼前一亮。从配色和设计风格来看,这部概念车是在向大众历史上的经典商旅车T1致敬,看起来既复古又前卫,两种文化融合得还不错。大众汽车为其配备了“I.D. Pilot”全自动驾驶系统,开启功能后方向盘可以收起,你就能专心研究和特斯拉相似的大面积中控液晶屏了。除此以外,基于MEB-XL平台打造的I.D. BUZZ看似小巧却有近5米长度,轴距达到3300mm,拥有足够空间营造不同场景。
I.D. BUZZ的输出功率有275kW,装备111kWh的电池,号称有600km续航里程,最快30分钟能充满80%电力。不过这些都只停留在字面,大众汽车还是要尽快拿出货真价实的电动车,才能扭转乾坤。
日产Vmotion 2.0
虽然没有重磅新车,但日产依旧用一部Vmotion 2.0概念车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度。
其实在设计理念的前瞻性上,我没有感到Vmotion 2.0有大幅升级,日产家族化的V字形中网设计得到保留,对开门设计、流媒体外后视镜也不具有现实意义,或许只有回旋镖式大灯、隐藏式C柱和更多直线覆盖车体,会成为下一代天籁的预告片。
Vmotion 2.0概念车的内饰设计自然也是过分超前的,不过日产在其中运用了自动驾驶,系统开启后车前车标和后扩散器都会亮灯,提示周边路人和车辆的注意力,这也说明日本车厂在新科技的探索上也有涉猎。
撰稿:max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