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2023年,广州GDP实现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775.71亿元和22262.24亿元,增速2.6%和5.3%。
1月25日,广州市统计局公布上述数据。官方称,一年来生产形势稳步改善,重点领域需求有效恢复,但也仍然面临有效需求偏弱、创新突破亟待加快等困难挑战。
这一增速未达到2023年初定下的GDP增长6%以上的目标,也低于同年广东省增速(4.8%)和全国增速(5.2%)。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州拿下“经济第四城”,以30335.73亿元的GDP总量,超过重庆的30145.8亿元。
近年来,发生在穗渝之间的“GDP第四城”之争日渐胶着。2022年,重庆以GDP总量29129.03亿元超越广州,反超290亿元。
值得指出,2023年重庆GDP增速为6.1%,高于广州的4.6%。广州在基数和增速均更低的情况下反超,或许跟GDP复核有关。按照惯例,我国年度GDP在初步核算后,还要进行最终核实,数据可能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官方公布的GDP增速一般为实际增速,而非名义增速。实际增速考虑了价格变动因素,而每个地区的价格变动并不统一。
但对于广州而言,相比于“第四城”攻擂守擂的问题,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来得更为重要。
全年表现来看,广州在第四季度实现逆袭,一季度GDP增长仅1.8%,上半年回升至4.7%后,又在三季度小幅下滑至4.2%,最后以全年4.6%的成绩收官。
一方面,10月以来是会展旺季和消费旺季,广交会、广州车展等大型展会相继举办,重新回到线下的广交会创展览面积和采购商数量的新高;叠加一系列电商节日和传统节日,以及屡屡推出的消费券,也拉动了消费。
1-11月(错月数据),广州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11%,大型展会带动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业同比增长1.2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12.62亿元,同比增长6.7%。据广州市文广旅局统计,2023年在穗大中型演出数量、来穗举办演唱会的演艺人员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2023年,广州全年实现客运量3.05亿人次;其中铁路客运量1.31亿人次,同比增长95.2%;白云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超过6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4倍。机场、高铁客流量均位居全国之首。随着亚洲最大火车站白云站建成通车,白云机场T1、T2两座航站楼贯通,其华南交通枢纽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更重要的方面在于,进入四季度后,制造业修复远落后于服务业的现象有所改善。广州工业在第四季度实现回正,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实现了从一季度的-5.8%到全年1.4%的反弹。这亦成为广州GDP最终扳回一局的关键。
广州以电子、汽车、石化为传统支柱产业,在传统燃油车市场遇冷、消费电子周期性下行的压力下,以及生物医药受新冠检测试剂生产影响,2023年广州工业备受冲击,在11月之前,规上工业仍是负增长。去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一度同比下降10%以上,拖累了整体工业表现。
广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2023年,工业投资增长21.4%,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两大重点行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5.5%和26.6%。
截至2022年,全市R&D经费规模达到近千亿元,投入强度提升至3.43%。其中,汽车制造业R&D经费突破120亿元,规模居各行业之首;医药制造业研发强度高达6.82%。
眼下,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日产等老牌油车企业正在探索新能源产品;自主品牌广汽埃安累计产量破百万,成为全球最快生产破百万的汽车品牌。
2023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产量超65万辆,增长1.1倍,占整车产量比重突破20%,较2022年提升10.5个百分点。
部分战新产业产品也有快速产出,太阳能电池、风力发动机组产量同比分别增加80.0%和38.2%;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显示器、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7.1%、43.8%、29.3%和21.6%。
但工业承压状况仍需时间恢复。主导产业中,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业全年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和0.4%,尽管扭转了负增长局面,但依然处于缓慢爬坡中。
“主要指标向好态势不断显现。然而,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内外压力仍然较大,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待夯实。”广州市统计局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