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成为今年上海两会的主题线,也是上海“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科技创新是当前大国竞争的重要体现,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我们建议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叠加放大效应,完善国资创投体系,建立更具操作性的市场化激励与容错机制,以国资领投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近日,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守川建议,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深化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发展。
针对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他还建议优化“政府+市场”金融风险协同分担机制,推动在沪金融机构试点实施与科技创新更加适配的信贷审批和风控体系改革,投贷联动服务科创企业发展。
张守川建议,抓住“双碳”发展新赛道,提升上海绿色金融枢纽能级。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发展方向。希望上海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他表示,一方面,建议建立更具国际公信力的碳金融交易与定价中心,加快推进碳市场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推动绿色转型金融标准体系与“一带一路”、RCEP、中欧投资协定等区域内国家深度对接。另一方面,建议推进碳交易市场扩容,持续增强碳交易金融属性,丰富碳金融衍生产品体系,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碳市场交易,并支持金融机构为碳交易提供资金存管、清算、结算、汇兑、碳资产管理等多元服务。
此外,他还建议,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上海从2017年开始探索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已构筑起先发优势、具备广阔前景。
张守川表示,下一步,建议从制度、机构和产品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投融资中心影响力。
具体来讲,首先,建议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制环境,充分发挥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司法机构的专业化、国际化优势,保障跨境投融资的合法权益。
其次,建议吸引更多全球领先的投融资机构在沪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地区,鼓励更多发达国家外资基金、银行、保险参与跨境投融资相关业务,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同时也希望不断丰富银团、结构化融资等信贷产品供给,鼓励各国金融机构在沪组建国际银团。
一直以来,中行上海市分行深度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据介绍,2023年,中行上海市分行与上交所达成全面战略合作,配合三地交易所实现沪深港通交易日增加;助力保交所“再保险”国际板平台顺利落地,成为首家资金结算指定银行和系统对接银行;担任上清所“跨境互换通”主合作银行,支持“北向互换通”上线;支持金交所国际板引入NRA账户体系,落地全国首笔金融要素市场跨境数字人民币支付交易。协助新开发银行发行多边机构单笔最大金额熊猫债85亿元;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上海全球资管论坛,举办“中瑞通与国际化”主题会议,为中欧通全市场23笔GDR项目中的12笔提供托管服务,初始发行规模逾400亿元。
张守川表示,未来,中行将以做强科技金融为引领,统筹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助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科创中心提质升级。深度参与要素市场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全方位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强对贸易新业态、高端航运业的金融支持,为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建设赋能增效,以高质量金融供给持续助力“五个中心”建设重大使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