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牛星钧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古人云,三十而立。2024年,城阳区迎来了而立之年。
30年前,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城阳区正式设立,从此掀开了城阳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30年来,城阳区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以敢为、善为的精神,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基础,也将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写就在了城市发展的恢宏画卷里。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下一个30年,城阳该何去何从?
多项战略机遇叠加,是城阳开启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青岛市“十四五”规划赋予城阳在“聚湾强心”战略中,承担龙头引领的光荣使命,将城阳挺到了青岛主城区拓展提升的最前列;同时,城阳也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和连接点;2023年,城阳更是被省政府赋予城阳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性区域试点的重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多项战略机遇叠加,描绘出了一个美好的发展蓝图。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征程中,城阳正在以奋进者的姿态,当好大青岛北部经济隆起带的桥头堡,以建设“四区一园”为使命任务,把机遇转化为动力和红利,为青岛发展大局勇挑大梁、多作贡献,奋力开创湾区都市活力城阳建设新局面,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城阳新实践。
挺起产业“脊梁” ,下好决胜未来先手棋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如何找到发展的势头,立在发展的潮头,成为摆在今天城阳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近日城阳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给出的“答案”。
翻开城阳2023年的成绩单,清晰地看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重点打造了集成电路、储能两大“核心产业”,产业结构由轨道交通“一枝独秀”向“三足鼎立”加快迈进,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完成130亿元;拥有省级以上产业集群数量达6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个。
从中也能看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城阳高质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性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现实需求,指明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路径。
坚持“项目要突破、抢赛道”,城阳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做到了实处。如今,项目成为城阳产业发展的重点“支点”和动力引擎,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城阳制造业大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投资110亿元的物元半导体,试验线运行,生产线完成80%,集聚配套企业35家;全市储能产业首个过百亿项目鹏辉能源落户,生产车间加快施工,集聚配套企业16家;百亿级大项目中电科青岛产业园一期生产车间封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精密仪器仪表和先进高分子3条产业链,引进阿斯利康气雾剂生产基地、国药科技城等头部企业,同步引进延链补链项目46个。
另一方面,城阳未来产业项目加速聚集,揭牌运营全省首个数据要素产业园,实现全省首单医疗数据交易,引进头部企业,落户全国首个工商注册的数据资产登记评价中心,集聚数商企业62家。
面向2024,城阳产业发展推进路径更加明晰:扎实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紧盯最前沿新兴产业,以头部企业为牵引,集聚产业生态要素,加快实现“两翻番、一提升”战略目标,培育新质生产力。
具体来看,城阳将巩固提升轨道交通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集成电路、储能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仪表产业等新兴产业,以高水平专业园区助推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提速发展数字经济,按照“一座、两场、四中心”的纵深体系,高标准打造数据要素产业园,充分释放公共数据和商业数据价值,集聚数商企业100家以上,培育数据要素产业生态。
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城阳建设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日益显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可见,城阳展开积极探索,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释放新兴产业发展的澎湃活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如百舸争流。
跑出创新“加速度”,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去年9月,“新质生产力”被首次提出,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城阳区科技创新实现“四个跨越”,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到3.84%,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亿元,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增加到55%,4家企业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为城阳弯道超车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城阳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交出了一份科技自立自强的精彩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2023年,全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8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900家,省“瞪羚”企业80家,市“雏鹰”企业30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84家,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达456家,A股上市公司达15家,省首批先进中小企业入围3家,市级绿色工厂新增17家,保持全市领先。
当前,城阳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面向未来,城阳将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在创新创意引领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
新增市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30家以上;新增单项冠军、小巨人、瞪羚、雏鹰、专精特新企业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500家;支持“链主”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攻关示范,力争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0个以上;新增“优徕青年社区”项目8个、5800间,引进青年人才2万人以上。
以上的目标的制定,不仅传递出城阳对于着力构建“大科创”体系的信心,也展现出城阳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加突出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抢占青岛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的决心。
此外,在创新生态营造方面,城阳将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用好企业创新积分制,推行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制”“赛马制”,构建多元融合的创新生态圈;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在下一个三十年的宏阔征程上,城阳正迈出坚定步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