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烟台而言,注定是镌入史册的一年。
这一年,志在冲击万亿之城的烟台,把发展的油门踩到了底,势要突破自我,实现全新跨越。
时间蕴藏伟力,奋斗见证辉煌。1月22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省长周乃翔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官宣”烟台成为山东省第3个万亿级城市。
1月30日,烟台市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2023年烟台市经济运行稳健恢复、回升向好,经济总量历史性迈上万亿元台阶。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年烟台生产总值为10162.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
突破万亿元大关,烟台就此完成了“关键一跃”。
对烟台而言,这既是城市发展的分水岭,也是城市能级的升级点,意味着烟台的区域影响力、辐射力都将进入新的“量级”,其经济增长速度以及高质量发展模式,都将对区域和宏观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放眼全省,随着烟台晋级GDP万亿城市,山东成为北方地区唯一一个拥有3大万亿城市的省份,不仅夯实了山东经济大省的基础,也将进一步巩固山东作为北方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工业发展擎起跨越发展的脊梁
梳理烟台的城市发展脉络,雄厚的工业实力,无疑是支撑烟台GDP破万亿的关键因素之一。
烟台工业发达、产业兴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1892年,华侨张弼士先生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从那时起,烟台就已涌现出我国建厂历史最悠久的造锁厂、啤酒厂、罐头厂、面粉厂、火柴厂……
改革开放后,烟台在政策扶持下,工业门类逐渐健全、发展规模逐步扩大 ,烟台工业涉及37个大类,形成了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60余种品市场占有率国内行业第一。
曾几何时,依靠机械、电子、食品和黄金四大支柱产业,烟台一度成为山东省内经济体量第二大城市。
事实上,和国内很多老牌工业城市一样,烟台经历了城市发展的辉煌,也曾在新时代面临着传统产业占比偏高、生态环境制约等诸多转型瓶颈。
如何面向未来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再次崛起?烟台开启重振工业经济的发展新征程。
而今,烟台已培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囊括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7个百亿级企业,上市企业从30家增至58家、总市值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入选全国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从烟台交出的2023年数据成绩单来看,2023年烟台九大制造业产值突破9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增强产业活力方面,烟台正深入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开展核心竞争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做强16条重点产业链,把产业链建在园区上,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到2026年,培育千亿级企业2家以上、百亿级企业15家以上,九大产业营收突破1.3万亿元。
工业一直是烟台稳增长的坚强后盾,也是突破“万亿之城”的最大底气。而在未来,工业仍将是推动烟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引擎。
绿色低碳,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烟台是一座产业之城,更是一座绿色之城。
山东是全国首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肩负着为全国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的时代重任。
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领城市,烟台正先行一步,努力建设全国、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以建设国际领先的智能低碳城市为目标,烟台构建起以近海旅游岛链、夹河生态中轴、城市山体公园、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为重点的绿色低碳城市发展格局,催生出数字化虚拟电厂、清洁能源供、节能机场等智能低碳城市应用场景,将绿色消费、绿色家居、绿色出行融入居民日常。
在清洁能源领域,烟台已实现“六个第一”,即发出山东第一度核电、第一度海上风电和全球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第一度电,建成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实验项目,形成山东第一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2023年,烟台在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中期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三,再次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内首个900兆瓦远距离跨区域核能供暖工程在烟台投入运营。
2024年,烟台将投产西港区、龙口港三大 LNG 项目,加快力华储能基地、龙口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400万千瓦。
与此同时,烟台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链,推进产业低碳化清洁化发展。
目前,烟台已形成有色及贵金属、绿色石化2个2000亿级,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清洁能源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当绿色化工的理念深入人心,烟台正在建设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裕龙石化产业园、烟台化工产业园、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三大千亿级产值的园区,到2026年末投资将超过4000亿元、产值超5000亿元。
在突破“万亿之城”的道路上,绿色产业已经成为烟台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一个令人向往的现代化绿色城市愿景愈发清晰。
抢占新赛道,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在发展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方面,烟台的表现也颇为出色。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就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大局来看,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梳理烟台的经济脉络不难发现,一批具有前瞻性的未来产业正在涌现。
近年来烟台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为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高的创新企业给予有力支持和悉心培育,孵化一大批“蚂蚁雄兵”。
目前,烟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60%以上。仅2022年,烟台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13家、瞪羚企业6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25家。29个品牌入选中国品牌价值榜单,数量和价值均居全省第一。
同时,烟台全力建设海洋强市,海洋牧场超过140万亩,全球最大的半潜式游艇运输船顺利交付,组建海工联盟抱团出海,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
2023年,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全省首个海洋高新区获批建设,全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船交付首航,全国首个三产融合综合体“耕海1号”建成运营,国家级海洋牧场达到20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向海而行,经略海洋。烟台正最大限度释放蓝色创新动能,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蓝色经济增长点。
烟台另一个新的关键词,则是“航天”。
2024年伊始,“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在山东烟台海域发射升空,一举创造了多个全国乃至世界纪录: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国内民商火箭最大整流罩……让世界看到了烟台航天产业发展的雄厚实力。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烟台有一个重要定位,“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相信有了来自省级层面的政策加持,烟台未来产业将加速崛起,迎来持续高增长。
对烟台而言,“达阵”万亿,是突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放眼未来,烟台将如何实现在现有基础上起跳?
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努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到2035年跃升成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在全新的坐标中,烟台对自身发展有着更高的定位和目标。
踏上新征程,烟台要做的还有很多,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