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斯克:人类首次接受脑机接口芯片植入,Neuralink估值已超350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斯克:人类首次接受脑机接口芯片植入,Neuralink估值已超350亿

实现人脑交互,已瞄准运动能力和视力恢复两大方向。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动脉网

脑机接口再度迎来重磅消息。

北京时间1月30日,科技狂人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宣称,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已为首位人类患者植入了大脑芯片,植入者目前恢复良好。初步结果显示,神经元尖峰检测很有希望。

几分钟后,马斯克发文补充道,Neuralink首个产品名叫“心灵感应”(Telepathy)。对于该产品前景,他写道,“只需要思考,就可以控制手机或电脑,并通过它们控制几乎任何设备。首批使用者将是失去肢体功能的人。想象一下,如果霍金能比一位快速打字员或拍卖员更快地交流。这就是目标。”

据悉,Neuralink是马斯克在2016年与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一同创办的脑科学公司,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研发一种能够植入大脑的设备,来实现“人脑与机器交互”,将首先专注于两个应用:一是恢复人类视力;二是帮助无法移动肌肉的人控制智能手机等设备,甚至恢复脊髓受损者的全身功能。

截至目前,Neuralink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已超7亿美元。最近一轮重磅融资发生在2023年8月,Neuralink宣布完成2.8亿美元D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亿万富翁、“硅谷风投教父”Peter Thiel等人创立的Founders Fund领投。

虽然Neuralink从未公开披露其估值,但根据私人股权交易信息,该公司估值已超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是全球估值最高同时也是最受关注的脑机接口公司。

实现人脑交互,已瞄准运动能力和视力恢复两大方向

2023年5月,Neuralink正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可在人体上开展临床研究。同年9月,Neuralink开始面向全球征集首个人体试验项目的参与者。

据悉,该项试验被Neuralink称为“PRIME研究”,意为“精确机器人植入式脑机接口”,主要面向群体是因颈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导致四肢瘫痪的患者。Neuralink表示,这项研究旨在测试其无线全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瘫痪患者能够用大脑控制外部设备。

机器人“N1”,图源Neuralink官网

据官方资料显示,该研究项目重点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N1植入物、R1机器人和N1用户应用。从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操作流程来看,手术将由机器人“R1”操作植入物“N1”植入大脑区域。植入物“N1”只有一枚硬币大小,内部小型电池可以通过一个袖珍的感应式充电器从外部无线充电,并通过64根细丝上的1024个电极来记录神经活动。

植入物“N1”,图源Neuralink官网

植入完成后,“N1”内的芯片将大脑信号无线,传输到Neuralink的解码运动意图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解码大脑信号后,通过蓝牙连接来控制外部设备。这样,患者就可以通过“N1”来实现“意念操控物体”,从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根据试验计划,志愿者将同意外科医生切除部分头骨,以便大型机器人可以将一系列电极和超细电线插入他们的大脑,然后将人类的思想信号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一系列命令。

虽然听起来十分疯狂,但从Neuralink发布该试验计划开始,目前已有数千人申请接受移植,并最终有11人被挑选出来接受首批人体试验。不过这还只是开始,根据其计划,到2030年,这个数字要增长2000倍,Neuralink将为超过22000人植入脑机接口。

这其中暗藏着巨大商业前景。据Neuralink估计,每次植入手术的费用约为10500美元,包括检查、零件和人工,并向保险公司收取约40000美元的费用。预计五年内,Neuralink年收入将高达1亿美元。

据马斯克透露,此次人体试验主要是寻找22岁及以上、渐冻症(因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导致四肢瘫痪、且伤后至少一年未见好转的参与者,初步目的是让瘫痪人士仅用意念就能操作计算机光标或键盘。

但除了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外,马斯克最近还曝出Neuralink正在开发一种视觉芯片,该芯片将在几年内准备就绪。也正是因为如此,Neuralink未来招募患者疾病除了四肢瘫痪、截瘫、大截肢之外,还包括听力损失和白内障。

饱受争议背后,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压力

Neuralink虽然有马斯克加持,但其前行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2019年,马斯克发布首款产品,其原理是用激光在头骨上钻孔,然后再避开大脑血管、将一条线路植入脑中。自此以后,Neuralink先后将脑机接口芯片植入老鼠、猪和猴子的大脑,并多次引发行业轰动。

2020年,马斯克宣布公司在猪脑中植入芯片,实现了读取猪的脑电波信号;2021年,马斯克展示了一只植入脑机接口的猴子,这只猴子能通过脑电波玩简单的“打砖块”游戏;2022年,试验再度升级,植入了脑机接口的猴子坐到电脑屏幕前,通过在虚拟键盘上“打字”并发出指令。

而也正是在此次突破性实验后,马斯克紧接着抛出了更为宏大的计划——未来六个月里,在人体上开展脑机接口实验,并在不仅后展示了人体植入脑机接口的演示视频。

据悉,该视频内容是一个名为“阿尔法”的假人躺在病床上,由一个名为R1的机器人的操控给它做植入手术,在它大脑的标号区域,植入电极,用于探测脑电波。手术开始,只见R1操纵的长针,像缝纫机针一样,准确地一针又一针扎在“阿尔法”粉红色大脑的预定位置,接上电极探针。电极接好后,再连上最新研发的N1无线传输芯片,就可以跟设备连通了,比如手机,电脑等。

不过在这之后,相关质疑也随之而来。据悉,就在官宣进行首次人体实验的第二天,美国药物医师委员会就称,Neuralink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动物试验中虐杀了猴子,试验中的23只恒河猴死了15只。事实上,FDA也曾对该实验的安全性提出过质疑,因此从2019年至今,Neuralink进行人体实验的申请曾两次被FDA拒绝。

此外,在过去两年,Neuralink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审查,因为批评者认为,其开发的大脑植入设备在安全性问题上误导了投资者。而在2023年11月,有四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致信SEC,要求该机构对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进行审查,信件中提到,Neuralink在猴子身上进行的实验记录显示,大脑植入设备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包括瘫痪、癫痫发作和脑肿胀。

对此,马斯克也承认在测试脑机过程中,有猴子出现生命危险,Neuralink出于人道也给予它们安乐死。

不过,这并不能完全代表Neuralink违规。有专业人士称,对于Neuralink脑机的开发进度,马斯克非常上心,曾多次敦促员工让他们走的更快,倘若无法达到预期,可能会随时关停相关研究。而在马斯克的压力下,许多针对动物的研究不得不加快脚步,甚至在没有完成结果分析之前,就开始了下一轮测试。频繁的测试,以及没有完备的预先准备,给实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而透过Neuralink的“遭遇”向外看,其似乎与整个脑机接口行业当前的处境有异曲同工之处:一边是聚焦于资本市场上的超高热度和关注度,另一边则是由安全性和前沿创新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

先说超高热度。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脑机接口领域共发生48起融资,参与投资机构多达百家,其中鼎晖、达晨财智、礼来亚洲、启明、丹麓、诺庾等头部机构均在内。而如果再往前追溯,红杉、经纬、高瓴、君联等也都相继押注过这一领域。

而之所以会如此受追捧,有投资人解释道,“脑机接口技术相当前沿,同时其市场潜力和想象空间也非常大,其面向的疾病包括渐冻症、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等,在当前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其很有可能是整个医疗市场的最后一片蓝海。”

当然,现阶段对脑机接口选择“沉默”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基于技术不成熟而带来的安全性考量。

而在这之中,比较典型的是植入材料和植入技术的成熟度问题。众所周知,大脑非常复杂且脆弱,侵入式的信息采集设备如同在气球上插一根针,必须找到合适且安全的方法来完成。此前,FDA对Neuralink的一个严重担忧就是该设备携带电极的细线可能会迁移到大脑的其他区域,而迁移的电线会引发炎症,损害大脑关键区域的功能,并使血管破裂,还会削弱该装置的有效性,导致手术切除的风险。

另外,人体也会对植入材料产生过敏或排异反应。就目前情况来看,还尚未出现一劳永逸的电极植入方法,这也是诸如Neuralink等脑机接口公司需要着重解决的挑战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难题则来自信息层面。人类大脑有至少860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又有上千个链接,这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它是如何工作的,人类当前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就比如Neuralink此次进入临床的产品,其N1植入物(脑机芯片)有64根导线,上面分布着1024个电极,可以直接连接神经元记录神经活动,即便如此,这也只是人脑内神经元总数的上亿分之一。

当然,脑机接口现阶段还面临重要的伦理问题。不同于其他医疗设备,不用了可以随时取下,植入式脑机接口会一直采集、解码大量的人脑信号,一旦数据隐私和安全出现问题,入侵者可能窥探到“人脑中的窃窃私语”,甚至可能通过算法较为精确地控制人的情绪。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这在当前还属于远期风险,现阶段的技术探索远没有超出伦理的界限。

即便如此,在一次次重大突破之下,脑机接口行业以及Neuralink仍然被市场寄予厚望,尤其是马斯克,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之一,其个人以及其旗下企业Neuralink近年来在脑机接口行业的一系列动作及突破,都给了这个前沿领域无限的想象空间。

行业迈入关键一年,谁有望脱颖而出?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重大任务与成果转化处处长李澄宇曾感叹,十年前我们开始真正做脑机接口实验的时候,只有二三十家企业,但现在已经有上百家企业。这意味着,行业越往后走,市场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

而在竞争的另一面,行业也在迈入新的阶段。对此,有投资人谈道,“2024年将会是脑机接口的关键一年,相关企业‘交作业’已正式提上日程。”

这要如何理解呢?

一方面是脑机接口相关核心技术的巨大突破。比如在电极上,近几年随着柔性电极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当前获取的脑电活动信息更加准确也更具空间分辨率。另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功能逐渐放大,算法能力也在增强,使其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应用价值也在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则在于脑机接口当前已在诸多临床场景成功落地。据悉,脑机接口目前从渐冻症、脊髓损伤等运动障碍类疾病,到癫痫、疼痛管理等神经调控方向,再到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都已经具有进入现实的可能性。

再加上Neuralink此次完成首位人类患者植入了大脑芯片,这都给了整个行业莫大的信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一家有望在未来取胜的脑机接口公司究竟长什么样?

结合Neuralink的发展历程和科研人员、创业者和投资人等多方专业人士的观点,动脉网着重提炼了两点:一是要选好“第一适应症”,并有很明确的技术路线,同时也能够明确判定出企业未来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对此,有投资人谈道,“脑机接口技术非常考验团队在系统层面的认知,刚开始的选择就直接决定了后端很多技术路线。”

二是要在追求长期价值的同时,也要抓住短期利益,找到行业更多的确定性。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脑机接口企业都能像Neuralink一样始终有光环加持,如果没有稳定的现金流能力,再加上当前市场寒冬,其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基于此,有投资人建议,企业要拿出能够在未来两到三年内不断产生现金流的产品,但这个产品必须要与主营业务协同,不能太割裂。

Neuralink联合创始人兼工程副总裁DJ Seo曾表示,Neuralink的短期目标是建立一个通用的脑机接口,并恢复那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医院也无法有效治疗的病人的自主能力。而其长期目标是让数十亿人可以使用它,释放人类的潜力,超越我们的生物能力限制。

尽管Neuralink想达成的目标非常艰难,但这件事情一旦成功,一定将极大地改善许多人的生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斯克:人类首次接受脑机接口芯片植入,Neuralink估值已超350亿

实现人脑交互,已瞄准运动能力和视力恢复两大方向。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动脉网

脑机接口再度迎来重磅消息。

北京时间1月30日,科技狂人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宣称,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已为首位人类患者植入了大脑芯片,植入者目前恢复良好。初步结果显示,神经元尖峰检测很有希望。

几分钟后,马斯克发文补充道,Neuralink首个产品名叫“心灵感应”(Telepathy)。对于该产品前景,他写道,“只需要思考,就可以控制手机或电脑,并通过它们控制几乎任何设备。首批使用者将是失去肢体功能的人。想象一下,如果霍金能比一位快速打字员或拍卖员更快地交流。这就是目标。”

据悉,Neuralink是马斯克在2016年与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一同创办的脑科学公司,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研发一种能够植入大脑的设备,来实现“人脑与机器交互”,将首先专注于两个应用:一是恢复人类视力;二是帮助无法移动肌肉的人控制智能手机等设备,甚至恢复脊髓受损者的全身功能。

截至目前,Neuralink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已超7亿美元。最近一轮重磅融资发生在2023年8月,Neuralink宣布完成2.8亿美元D轮融资,该轮融资由亿万富翁、“硅谷风投教父”Peter Thiel等人创立的Founders Fund领投。

虽然Neuralink从未公开披露其估值,但根据私人股权交易信息,该公司估值已超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是全球估值最高同时也是最受关注的脑机接口公司。

实现人脑交互,已瞄准运动能力和视力恢复两大方向

2023年5月,Neuralink正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可在人体上开展临床研究。同年9月,Neuralink开始面向全球征集首个人体试验项目的参与者。

据悉,该项试验被Neuralink称为“PRIME研究”,意为“精确机器人植入式脑机接口”,主要面向群体是因颈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导致四肢瘫痪的患者。Neuralink表示,这项研究旨在测试其无线全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瘫痪患者能够用大脑控制外部设备。

机器人“N1”,图源Neuralink官网

据官方资料显示,该研究项目重点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N1植入物、R1机器人和N1用户应用。从Neuralink的脑机接口操作流程来看,手术将由机器人“R1”操作植入物“N1”植入大脑区域。植入物“N1”只有一枚硬币大小,内部小型电池可以通过一个袖珍的感应式充电器从外部无线充电,并通过64根细丝上的1024个电极来记录神经活动。

植入物“N1”,图源Neuralink官网

植入完成后,“N1”内的芯片将大脑信号无线,传输到Neuralink的解码运动意图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解码大脑信号后,通过蓝牙连接来控制外部设备。这样,患者就可以通过“N1”来实现“意念操控物体”,从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根据试验计划,志愿者将同意外科医生切除部分头骨,以便大型机器人可以将一系列电极和超细电线插入他们的大脑,然后将人类的思想信号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一系列命令。

虽然听起来十分疯狂,但从Neuralink发布该试验计划开始,目前已有数千人申请接受移植,并最终有11人被挑选出来接受首批人体试验。不过这还只是开始,根据其计划,到2030年,这个数字要增长2000倍,Neuralink将为超过22000人植入脑机接口。

这其中暗藏着巨大商业前景。据Neuralink估计,每次植入手术的费用约为10500美元,包括检查、零件和人工,并向保险公司收取约40000美元的费用。预计五年内,Neuralink年收入将高达1亿美元。

据马斯克透露,此次人体试验主要是寻找22岁及以上、渐冻症(因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导致四肢瘫痪、且伤后至少一年未见好转的参与者,初步目的是让瘫痪人士仅用意念就能操作计算机光标或键盘。

但除了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外,马斯克最近还曝出Neuralink正在开发一种视觉芯片,该芯片将在几年内准备就绪。也正是因为如此,Neuralink未来招募患者疾病除了四肢瘫痪、截瘫、大截肢之外,还包括听力损失和白内障。

饱受争议背后,是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压力

Neuralink虽然有马斯克加持,但其前行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2019年,马斯克发布首款产品,其原理是用激光在头骨上钻孔,然后再避开大脑血管、将一条线路植入脑中。自此以后,Neuralink先后将脑机接口芯片植入老鼠、猪和猴子的大脑,并多次引发行业轰动。

2020年,马斯克宣布公司在猪脑中植入芯片,实现了读取猪的脑电波信号;2021年,马斯克展示了一只植入脑机接口的猴子,这只猴子能通过脑电波玩简单的“打砖块”游戏;2022年,试验再度升级,植入了脑机接口的猴子坐到电脑屏幕前,通过在虚拟键盘上“打字”并发出指令。

而也正是在此次突破性实验后,马斯克紧接着抛出了更为宏大的计划——未来六个月里,在人体上开展脑机接口实验,并在不仅后展示了人体植入脑机接口的演示视频。

据悉,该视频内容是一个名为“阿尔法”的假人躺在病床上,由一个名为R1的机器人的操控给它做植入手术,在它大脑的标号区域,植入电极,用于探测脑电波。手术开始,只见R1操纵的长针,像缝纫机针一样,准确地一针又一针扎在“阿尔法”粉红色大脑的预定位置,接上电极探针。电极接好后,再连上最新研发的N1无线传输芯片,就可以跟设备连通了,比如手机,电脑等。

不过在这之后,相关质疑也随之而来。据悉,就在官宣进行首次人体实验的第二天,美国药物医师委员会就称,Neuralink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动物试验中虐杀了猴子,试验中的23只恒河猴死了15只。事实上,FDA也曾对该实验的安全性提出过质疑,因此从2019年至今,Neuralink进行人体实验的申请曾两次被FDA拒绝。

此外,在过去两年,Neuralink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审查,因为批评者认为,其开发的大脑植入设备在安全性问题上误导了投资者。而在2023年11月,有四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致信SEC,要求该机构对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进行审查,信件中提到,Neuralink在猴子身上进行的实验记录显示,大脑植入设备对动物的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包括瘫痪、癫痫发作和脑肿胀。

对此,马斯克也承认在测试脑机过程中,有猴子出现生命危险,Neuralink出于人道也给予它们安乐死。

不过,这并不能完全代表Neuralink违规。有专业人士称,对于Neuralink脑机的开发进度,马斯克非常上心,曾多次敦促员工让他们走的更快,倘若无法达到预期,可能会随时关停相关研究。而在马斯克的压力下,许多针对动物的研究不得不加快脚步,甚至在没有完成结果分析之前,就开始了下一轮测试。频繁的测试,以及没有完备的预先准备,给实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而透过Neuralink的“遭遇”向外看,其似乎与整个脑机接口行业当前的处境有异曲同工之处:一边是聚焦于资本市场上的超高热度和关注度,另一边则是由安全性和前沿创新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

先说超高热度。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3年我国脑机接口领域共发生48起融资,参与投资机构多达百家,其中鼎晖、达晨财智、礼来亚洲、启明、丹麓、诺庾等头部机构均在内。而如果再往前追溯,红杉、经纬、高瓴、君联等也都相继押注过这一领域。

而之所以会如此受追捧,有投资人解释道,“脑机接口技术相当前沿,同时其市场潜力和想象空间也非常大,其面向的疾病包括渐冻症、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等,在当前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其很有可能是整个医疗市场的最后一片蓝海。”

当然,现阶段对脑机接口选择“沉默”的也大有人在,主要是基于技术不成熟而带来的安全性考量。

而在这之中,比较典型的是植入材料和植入技术的成熟度问题。众所周知,大脑非常复杂且脆弱,侵入式的信息采集设备如同在气球上插一根针,必须找到合适且安全的方法来完成。此前,FDA对Neuralink的一个严重担忧就是该设备携带电极的细线可能会迁移到大脑的其他区域,而迁移的电线会引发炎症,损害大脑关键区域的功能,并使血管破裂,还会削弱该装置的有效性,导致手术切除的风险。

另外,人体也会对植入材料产生过敏或排异反应。就目前情况来看,还尚未出现一劳永逸的电极植入方法,这也是诸如Neuralink等脑机接口公司需要着重解决的挑战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难题则来自信息层面。人类大脑有至少860亿个神经元,而每个神经元又有上千个链接,这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它是如何工作的,人类当前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就比如Neuralink此次进入临床的产品,其N1植入物(脑机芯片)有64根导线,上面分布着1024个电极,可以直接连接神经元记录神经活动,即便如此,这也只是人脑内神经元总数的上亿分之一。

当然,脑机接口现阶段还面临重要的伦理问题。不同于其他医疗设备,不用了可以随时取下,植入式脑机接口会一直采集、解码大量的人脑信号,一旦数据隐私和安全出现问题,入侵者可能窥探到“人脑中的窃窃私语”,甚至可能通过算法较为精确地控制人的情绪。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这在当前还属于远期风险,现阶段的技术探索远没有超出伦理的界限。

即便如此,在一次次重大突破之下,脑机接口行业以及Neuralink仍然被市场寄予厚望,尤其是马斯克,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之一,其个人以及其旗下企业Neuralink近年来在脑机接口行业的一系列动作及突破,都给了这个前沿领域无限的想象空间。

行业迈入关键一年,谁有望脱颖而出?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重大任务与成果转化处处长李澄宇曾感叹,十年前我们开始真正做脑机接口实验的时候,只有二三十家企业,但现在已经有上百家企业。这意味着,行业越往后走,市场竞争也将会越来越激烈。

而在竞争的另一面,行业也在迈入新的阶段。对此,有投资人谈道,“2024年将会是脑机接口的关键一年,相关企业‘交作业’已正式提上日程。”

这要如何理解呢?

一方面是脑机接口相关核心技术的巨大突破。比如在电极上,近几年随着柔性电极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当前获取的脑电活动信息更加准确也更具空间分辨率。另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功能逐渐放大,算法能力也在增强,使其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应用价值也在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则在于脑机接口当前已在诸多临床场景成功落地。据悉,脑机接口目前从渐冻症、脊髓损伤等运动障碍类疾病,到癫痫、疼痛管理等神经调控方向,再到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都已经具有进入现实的可能性。

再加上Neuralink此次完成首位人类患者植入了大脑芯片,这都给了整个行业莫大的信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即一家有望在未来取胜的脑机接口公司究竟长什么样?

结合Neuralink的发展历程和科研人员、创业者和投资人等多方专业人士的观点,动脉网着重提炼了两点:一是要选好“第一适应症”,并有很明确的技术路线,同时也能够明确判定出企业未来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对此,有投资人谈道,“脑机接口技术非常考验团队在系统层面的认知,刚开始的选择就直接决定了后端很多技术路线。”

二是要在追求长期价值的同时,也要抓住短期利益,找到行业更多的确定性。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脑机接口企业都能像Neuralink一样始终有光环加持,如果没有稳定的现金流能力,再加上当前市场寒冬,其很难继续生存下去。基于此,有投资人建议,企业要拿出能够在未来两到三年内不断产生现金流的产品,但这个产品必须要与主营业务协同,不能太割裂。

Neuralink联合创始人兼工程副总裁DJ Seo曾表示,Neuralink的短期目标是建立一个通用的脑机接口,并恢复那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医院也无法有效治疗的病人的自主能力。而其长期目标是让数十亿人可以使用它,释放人类的潜力,超越我们的生物能力限制。

尽管Neuralink想达成的目标非常艰难,但这件事情一旦成功,一定将极大地改善许多人的生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