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郭帆在行动:《流浪地球》短片集,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实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郭帆在行动:《流浪地球》短片集,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实验

郭帆对科技应用、人才培育、项目与公司管理的归属感,本质上与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有关。

文|新声Pro 贾晓涛 王珊珊

去见郭帆之前,我们给谷歌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Bard布置作业,让它自己查一下流浪地球短片集的相关新闻,拟10个问题。

几秒内,它给出答案:「1.您为什么要执导科幻短片系列?这个项目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问题涵盖中国科幻电影发展、AI技术应用、科幻电影价值观,算是一份拿得出手的访问提纲。

带着对于这份人类工资还能领多久的日常担忧,我们前往位于北京青年路和院文创园的郭帆导演工作室。网友口中的「赛博妲己」松弛而健谈,分享过去一年的所思所行。

距离《流浪地球3》上映还有三年,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来拜访郭帆,更多是因为我们听闻,面对AI浪潮,郭帆正在积极行动。

从ChatGPT 2022年11月问世到2023年春节期间,国内爆发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广泛关注。郭帆的第一反应是严重焦虑:完全不懂,这可咋办?

2023年8至10月期间,郭帆在美国进行了一趟特种兵式的考察之旅,从早到晚不停歇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共拜访了OPEN AI、Meta、谷歌、斯坦福等19家企业及高校研究机构。

之所以要跑一趟,郭帆觉得只有线下交流最有收获,半开玩笑地说,「视频或者语音都没用,必须得到公司跟这些科研人员面对面,才能感受到那种不屑的眼神。你们是干嘛的?拍电影。一年产值多少?600亿人民币……」

焦虑驱动学习、思考、判断,然后是具体的实践。

回答Bard的第一个问题。「流浪地球短片集」的创意萌芽早在两年前,前身是搁浅了的《流浪地球2》的映前营销策划。如今正式启动后,它承载了全新的使命,即测试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的可行性。

郭帆给包括他在内的14位导演提出要求,制作过程中能用AI尽用AI,争取能给《流浪地球3》试出一些操作方案。

技术之外,还有目标之二,与过去一年多郭帆的另一种危机感有关。当年轻创作者拿着剧本来请教,郭帆首先会问:这个故事与「我」是否有关系?

他在海外看到新颖而极富感染力的《芭比》《瞬息全宇宙》,在国内看到切中社会议题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还有诸如《喵十一》这样创意新颖的动画短片,感受到叙事潮流正在从宏大但无趣的大情节,走向更富有生活比喻、更贴合普通人细微内心感受的新审美。

郭帆喜欢说拍电影不是一个人的事,对于推动整个行业一起往前有使命感。他希望短片集聚起的新面孔们能带来惊喜,用新技术,讲出更有趣的故事。

01 技术像一辆列车,赶紧先上车

郭帆在《流浪地球2》忙碌的路演中挤出缝隙时间,回看历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书籍文献。结论很残酷,「工业革命中能够受益和留存下来的人约是2%,98%都被淘汰了」。

因此得尽快追赶,「技术就像一辆列车,反正赶紧先上车,能不能追得上再说。火车刚发明的时候,人们无法预见到(今天)高铁的速度,还站在旁边嘲笑为什么不用马车。」

更紧迫的是,相比前几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都持续几十年至上百年,AI技术的迭代速度飞快。在美国每次拜访一个团队,郭帆都会问技术迭代的时间单位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回答:天。至于人工智能推动社会全面革新的拐点何时到来,保守预测是三年,大胆一些说是一年之内。

回到北京,郭帆及团队开始拆解具体的执行方向。AI领域的应用端庞大且不集中,不可能每项技术都去关注。此外,电影制作相关领域在整个技术浪潮中只占很小的关注点,每个职能部门都缺乏能够立刻就上手的工具。

作为解决方案,整个团队需要持续关注并研发与「讲故事」相关的技术应用。

这个思路背后的逻辑依据:郭帆对科技进步有危机感,但对讲故事这门古老的手艺保持信念。而拆分故事的主要要素,地点、人物、时间——电影本就有时间性,其余二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就意味着数字人、数字场景。

以数字人为例,科幻已经照进现实。去年6月的上海电影节期间,演员张颂文曾提到,郭帆向他展示了一个视频,点评完演员的演技后,他才知道视频是AI生成。《流浪地球2》的增龄、减龄特效镜头,当时需要通过五六百万代的迭代的试错去生成最终版本。现在只需要演员录制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就能用最新的AI技术自动生成数字人。

再加上电影工业化相关的流程管理应用,即以剧本为数据库的全剧组协作方案。只要数字人+数字场景+工业流程这三个大方向的技术能够掌握,「不管未来电影变成什么样,我们都能讲故事」。

郭帆团队与国内外的数家团队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国内包括华为、小米、商汤科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外正在洽谈PIKA、英特尔、斯坦福等。

与此同时,郭帆在团队内部建立起了例会的机制,让摄影、美术、特效、编剧等每个部门的员工,总结工作中遇到的痛点,反馈给合作机构去研发,「减少非常耗神的、低价值低性价比的人工操作」。

例如,编剧会议经常陷入停滞状态,要么毫无思路,要么有个思路,隔几天又推翻,毫无进展是常态。而未来,假设能够让语言模型提供若干种剧本的可能性,再由人类进行鉴别、延展,就能大大提高头脑风暴的效率。

按照郭帆的设想,流浪地球短片集的制作过程,可以作为一次对智能工具应用的密集试用。短片创作者就像测试员,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应用插件给出反馈意见。不好用的就淘汰迭代,好用的或许就能沿用到《流浪地球3》。

思考出这一整套执行方案后,郭帆的焦虑总算能暂时卸下。「能不能成功不知道,但至少有方向了。」

02 与「我」有关的叙事策略

另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是,即使掌握了最新技术,电影要怎么吸引未来的年轻人?

今天的观众每天都被无数的内容形式包围,无论是短视频、短剧、网剧还是游戏,特效视听早已不是新鲜产物。根据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产业研究处的《2021中国电影观众调查报告》,30至34岁人群比例超过25%占第一位,年轻学生群体退至第二位。

经过对过去一年多电影市场的观察,郭帆摸索出新的创作方向:要改变叙事策略。

郭帆作为观众感受到「新旧好莱坞」的面貌差异。英雄拯救世界顺便赢得美女的传统大片,即使拥有顶级的演员、班底、宣发,在当下令人感到一种老旧的气息。「中规中矩地讲一个三幕式的、七个情节点的传统故事,这种电影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海内外影视市场涌现出一批视角更新颖的作品,《芭比》《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爆款获得票房成功。「传统叙事逻辑上增加了强烈的情绪价值与话题价值,看完后,你会有强烈的去沟通分享的欲望。」

由郭帆担任监制、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亦是一部以小博大的例子。这部伪纪录片风格的软科幻喜剧,讲述了落魄潦倒的科幻杂志主编,执拗地寻找外星人的故事。

最近,郭帆逢人就爱推荐国产动画短片集《胶囊计划》第二季的《喵十一》。这支短片前半程是水墨画风的武侠打斗场面,老虎与女侠刀光剑影的较量过后,画风一转进入现实世界,原来,这是一位女宠物医生在为猫猫做绝育手术。

现在当每个编剧拿来剧本,郭帆有三个具体的考量标准:第一,这个故事与「我」有没有关系?第二,故事中有没有强烈的生活比喻?第三,是不是有好的人物角色和情感表达作为载体?

与「我」有关,就意味着过去曾被崇尚的宏大世界观不一定就更讨巧。相反,那些情感充沛、表现力丰富、与现实紧密关联的作品或许更符合今天的观众审美。

郭帆也在反思,《流浪地球2》在叙事上是全景式的科幻史诗,「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新的趋势变化」。他预告说,《流浪地球3》的故事将会更「小」。

在那之前,流浪地球短片集将会是一次负担更轻的练习。从郭帆自己的短片名字,《I’m 烦》,就能感受到它想尝试的新的叙事策略。

03 看到好的年轻创作者,就想把TA薅过来

流浪地球短片集的13位创作者中,有些是郭帆的合作者,包括MORE VFX 视效团队的创始人徐建、《流浪地球》编剧沈晶晶、导演孔大山。还有不少新面孔,包括曾参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作的动画导演袁智超、网络电影爆款《硬汉枪神》导演胡国瀚,广告导演邹飞等等。

《新声Pro》曾在《中国文娱进化的小组织样本》一文中描绘过围绕在郭帆身旁的支持系统。在过去近十年的创作与生活中,郭帆与路阳、饶晓志、监制王红卫、演员吴京、制片人龚格尔、视效总监徐建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把电影做得越来越好,持续吸纳进入新鲜资源,整个队伍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郭帆不会通过合约来签下导演,大家更像是松散而自由的创作联盟。短片集的人选早在两年前就初步拟定,意味着在《流浪地球2》争分夺秒的制作过程中,还能保持着对于新人的关注。郭帆觉得这都是无需解释的本能举动,「当你看到一个好的年轻创作者,不就有把TA薅过来的欲望吗?」

今年1月13日开始,郭帆在成都忙着张罗另一个科幻电影新人培养计划。由他担任号召人、王红卫担任主理人的「小苔藓工程第一期:编剧方向」,聚起30位不同资历背景的年轻学员们,进行为期21天的集中培训。

开营仪式上,郭帆表达了做训练营的初衷:中国科幻是一艘巨大的船,单靠个人力量是难以拖动的,需要更新鲜血液的加入,让大船在冒险的道路上保持动力,保持活力。

在小苔藓训练营官微的采访视频中,王红卫对着镜头打趣说,郭帆的能量很强,太脆弱的、快崩溃的,都适合去找老郭。

《宇宙探索编辑部》之后,导演孔大山公开宣布暂时只想躺平,因为每天醒来面对的就是各种糟心事,精神创伤远超过操的心和赚到的钱。对此,郭帆有种老父亲般的关怀与无奈,来拍短片也是被他「逼」的,「天天跟鸡娃似的」。而在孔大山的形容里,郭帆能承受一般人所不能,长期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真的是基因优势,我只能是这样解释,他就是超人」。

郭帆对人才体系、技术应用、项目与公司管理的归属感,本质上与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有关。他多次表达过,相比李安、姜文那种天才类型的创作者,自己的艺术天赋值很有限。电影工业化所涉及的领域,是郭帆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有热情、更擅长且乐于总结分享的。

小苔藓训练营是公益性质,包吃包住,不收任何费用。在郭帆的理想蓝图中,未来如果在AI的应用中,能幸运地蹚出一套新的AI制作工具体系,也会免费开源提供给同行们使用。

郭帆是法律专业出身,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价值很清楚,但他相信人的得失冥冥中自有平衡。「当有得的时候,一定要去付出,去为(电影)工业化铺路,不要想利益的事情。」

他说,这辈子能把这一件事做好就很值了,「不提修出一条高速公路,能先蹚出条土路也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郭帆在行动:《流浪地球》短片集,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实验

郭帆对科技应用、人才培育、项目与公司管理的归属感,本质上与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有关。

文|新声Pro 贾晓涛 王珊珊

去见郭帆之前,我们给谷歌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Bard布置作业,让它自己查一下流浪地球短片集的相关新闻,拟10个问题。

几秒内,它给出答案:「1.您为什么要执导科幻短片系列?这个项目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问题涵盖中国科幻电影发展、AI技术应用、科幻电影价值观,算是一份拿得出手的访问提纲。

带着对于这份人类工资还能领多久的日常担忧,我们前往位于北京青年路和院文创园的郭帆导演工作室。网友口中的「赛博妲己」松弛而健谈,分享过去一年的所思所行。

距离《流浪地球3》上映还有三年,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来拜访郭帆,更多是因为我们听闻,面对AI浪潮,郭帆正在积极行动。

从ChatGPT 2022年11月问世到2023年春节期间,国内爆发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广泛关注。郭帆的第一反应是严重焦虑:完全不懂,这可咋办?

2023年8至10月期间,郭帆在美国进行了一趟特种兵式的考察之旅,从早到晚不停歇地了解人工智能技术进展,共拜访了OPEN AI、Meta、谷歌、斯坦福等19家企业及高校研究机构。

之所以要跑一趟,郭帆觉得只有线下交流最有收获,半开玩笑地说,「视频或者语音都没用,必须得到公司跟这些科研人员面对面,才能感受到那种不屑的眼神。你们是干嘛的?拍电影。一年产值多少?600亿人民币……」

焦虑驱动学习、思考、判断,然后是具体的实践。

回答Bard的第一个问题。「流浪地球短片集」的创意萌芽早在两年前,前身是搁浅了的《流浪地球2》的映前营销策划。如今正式启动后,它承载了全新的使命,即测试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的可行性。

郭帆给包括他在内的14位导演提出要求,制作过程中能用AI尽用AI,争取能给《流浪地球3》试出一些操作方案。

技术之外,还有目标之二,与过去一年多郭帆的另一种危机感有关。当年轻创作者拿着剧本来请教,郭帆首先会问:这个故事与「我」是否有关系?

他在海外看到新颖而极富感染力的《芭比》《瞬息全宇宙》,在国内看到切中社会议题的《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还有诸如《喵十一》这样创意新颖的动画短片,感受到叙事潮流正在从宏大但无趣的大情节,走向更富有生活比喻、更贴合普通人细微内心感受的新审美。

郭帆喜欢说拍电影不是一个人的事,对于推动整个行业一起往前有使命感。他希望短片集聚起的新面孔们能带来惊喜,用新技术,讲出更有趣的故事。

01 技术像一辆列车,赶紧先上车

郭帆在《流浪地球2》忙碌的路演中挤出缝隙时间,回看历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书籍文献。结论很残酷,「工业革命中能够受益和留存下来的人约是2%,98%都被淘汰了」。

因此得尽快追赶,「技术就像一辆列车,反正赶紧先上车,能不能追得上再说。火车刚发明的时候,人们无法预见到(今天)高铁的速度,还站在旁边嘲笑为什么不用马车。」

更紧迫的是,相比前几次工业革命的进程都持续几十年至上百年,AI技术的迭代速度飞快。在美国每次拜访一个团队,郭帆都会问技术迭代的时间单位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回答:天。至于人工智能推动社会全面革新的拐点何时到来,保守预测是三年,大胆一些说是一年之内。

回到北京,郭帆及团队开始拆解具体的执行方向。AI领域的应用端庞大且不集中,不可能每项技术都去关注。此外,电影制作相关领域在整个技术浪潮中只占很小的关注点,每个职能部门都缺乏能够立刻就上手的工具。

作为解决方案,整个团队需要持续关注并研发与「讲故事」相关的技术应用。

这个思路背后的逻辑依据:郭帆对科技进步有危机感,但对讲故事这门古老的手艺保持信念。而拆分故事的主要要素,地点、人物、时间——电影本就有时间性,其余二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就意味着数字人、数字场景。

以数字人为例,科幻已经照进现实。去年6月的上海电影节期间,演员张颂文曾提到,郭帆向他展示了一个视频,点评完演员的演技后,他才知道视频是AI生成。《流浪地球2》的增龄、减龄特效镜头,当时需要通过五六百万代的迭代的试错去生成最终版本。现在只需要演员录制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就能用最新的AI技术自动生成数字人。

再加上电影工业化相关的流程管理应用,即以剧本为数据库的全剧组协作方案。只要数字人+数字场景+工业流程这三个大方向的技术能够掌握,「不管未来电影变成什么样,我们都能讲故事」。

郭帆团队与国内外的数家团队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国内包括华为、小米、商汤科技、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国外正在洽谈PIKA、英特尔、斯坦福等。

与此同时,郭帆在团队内部建立起了例会的机制,让摄影、美术、特效、编剧等每个部门的员工,总结工作中遇到的痛点,反馈给合作机构去研发,「减少非常耗神的、低价值低性价比的人工操作」。

例如,编剧会议经常陷入停滞状态,要么毫无思路,要么有个思路,隔几天又推翻,毫无进展是常态。而未来,假设能够让语言模型提供若干种剧本的可能性,再由人类进行鉴别、延展,就能大大提高头脑风暴的效率。

按照郭帆的设想,流浪地球短片集的制作过程,可以作为一次对智能工具应用的密集试用。短片创作者就像测试员,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应用插件给出反馈意见。不好用的就淘汰迭代,好用的或许就能沿用到《流浪地球3》。

思考出这一整套执行方案后,郭帆的焦虑总算能暂时卸下。「能不能成功不知道,但至少有方向了。」

02 与「我」有关的叙事策略

另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是,即使掌握了最新技术,电影要怎么吸引未来的年轻人?

今天的观众每天都被无数的内容形式包围,无论是短视频、短剧、网剧还是游戏,特效视听早已不是新鲜产物。根据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产业研究处的《2021中国电影观众调查报告》,30至34岁人群比例超过25%占第一位,年轻学生群体退至第二位。

经过对过去一年多电影市场的观察,郭帆摸索出新的创作方向:要改变叙事策略。

郭帆作为观众感受到「新旧好莱坞」的面貌差异。英雄拯救世界顺便赢得美女的传统大片,即使拥有顶级的演员、班底、宣发,在当下令人感到一种老旧的气息。「中规中矩地讲一个三幕式的、七个情节点的传统故事,这种电影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海内外影视市场涌现出一批视角更新颖的作品,《芭比》《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等爆款获得票房成功。「传统叙事逻辑上增加了强烈的情绪价值与话题价值,看完后,你会有强烈的去沟通分享的欲望。」

由郭帆担任监制、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亦是一部以小博大的例子。这部伪纪录片风格的软科幻喜剧,讲述了落魄潦倒的科幻杂志主编,执拗地寻找外星人的故事。

最近,郭帆逢人就爱推荐国产动画短片集《胶囊计划》第二季的《喵十一》。这支短片前半程是水墨画风的武侠打斗场面,老虎与女侠刀光剑影的较量过后,画风一转进入现实世界,原来,这是一位女宠物医生在为猫猫做绝育手术。

现在当每个编剧拿来剧本,郭帆有三个具体的考量标准:第一,这个故事与「我」有没有关系?第二,故事中有没有强烈的生活比喻?第三,是不是有好的人物角色和情感表达作为载体?

与「我」有关,就意味着过去曾被崇尚的宏大世界观不一定就更讨巧。相反,那些情感充沛、表现力丰富、与现实紧密关联的作品或许更符合今天的观众审美。

郭帆也在反思,《流浪地球2》在叙事上是全景式的科幻史诗,「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新的趋势变化」。他预告说,《流浪地球3》的故事将会更「小」。

在那之前,流浪地球短片集将会是一次负担更轻的练习。从郭帆自己的短片名字,《I’m 烦》,就能感受到它想尝试的新的叙事策略。

03 看到好的年轻创作者,就想把TA薅过来

流浪地球短片集的13位创作者中,有些是郭帆的合作者,包括MORE VFX 视效团队的创始人徐建、《流浪地球》编剧沈晶晶、导演孔大山。还有不少新面孔,包括曾参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作的动画导演袁智超、网络电影爆款《硬汉枪神》导演胡国瀚,广告导演邹飞等等。

《新声Pro》曾在《中国文娱进化的小组织样本》一文中描绘过围绕在郭帆身旁的支持系统。在过去近十年的创作与生活中,郭帆与路阳、饶晓志、监制王红卫、演员吴京、制片人龚格尔、视效总监徐建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把电影做得越来越好,持续吸纳进入新鲜资源,整个队伍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郭帆不会通过合约来签下导演,大家更像是松散而自由的创作联盟。短片集的人选早在两年前就初步拟定,意味着在《流浪地球2》争分夺秒的制作过程中,还能保持着对于新人的关注。郭帆觉得这都是无需解释的本能举动,「当你看到一个好的年轻创作者,不就有把TA薅过来的欲望吗?」

今年1月13日开始,郭帆在成都忙着张罗另一个科幻电影新人培养计划。由他担任号召人、王红卫担任主理人的「小苔藓工程第一期:编剧方向」,聚起30位不同资历背景的年轻学员们,进行为期21天的集中培训。

开营仪式上,郭帆表达了做训练营的初衷:中国科幻是一艘巨大的船,单靠个人力量是难以拖动的,需要更新鲜血液的加入,让大船在冒险的道路上保持动力,保持活力。

在小苔藓训练营官微的采访视频中,王红卫对着镜头打趣说,郭帆的能量很强,太脆弱的、快崩溃的,都适合去找老郭。

《宇宙探索编辑部》之后,导演孔大山公开宣布暂时只想躺平,因为每天醒来面对的就是各种糟心事,精神创伤远超过操的心和赚到的钱。对此,郭帆有种老父亲般的关怀与无奈,来拍短片也是被他「逼」的,「天天跟鸡娃似的」。而在孔大山的形容里,郭帆能承受一般人所不能,长期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他真的是基因优势,我只能是这样解释,他就是超人」。

郭帆对人才体系、技术应用、项目与公司管理的归属感,本质上与他对自己的能力认知有关。他多次表达过,相比李安、姜文那种天才类型的创作者,自己的艺术天赋值很有限。电影工业化所涉及的领域,是郭帆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有热情、更擅长且乐于总结分享的。

小苔藓训练营是公益性质,包吃包住,不收任何费用。在郭帆的理想蓝图中,未来如果在AI的应用中,能幸运地蹚出一套新的AI制作工具体系,也会免费开源提供给同行们使用。

郭帆是法律专业出身,对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价值很清楚,但他相信人的得失冥冥中自有平衡。「当有得的时候,一定要去付出,去为(电影)工业化铺路,不要想利益的事情。」

他说,这辈子能把这一件事做好就很值了,「不提修出一条高速公路,能先蹚出条土路也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