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珍
2月4日,在北京市债法学研究会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质增效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专项债存在收益率低、“重发行、轻管理”、规划不合理等三大问题,建议控制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多关注资产运营,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专家指出,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一方面,财政支出是刚性的,另一方面,财政收入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又出现了下降,导致地方债务的还款来源出现问题,令人对债务的可持续性感到担忧。
中国人民大学政府债务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忠慧律师事务所主任安新华表示,债务可持续发展的底层逻辑应该是以项目为核心,寻求债务和资产的平衡治理模式。“不能天天忙着去化债,应该多关注资产的运营,这可能是从根本上能解决债务问题的一个治理模式。”他说。
安新华指出,目前全国已经发行了10万个左右的专项债项目,能以自身收益偿还的项目非常少,大部分都是依赖发行再融资债券来偿还债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毛捷表示,根据他的测算,目前约有70%-85%的专项债是要通过借新还旧再融资来接续的。江苏省的审计报告显示,抽查的346个专项债项目中,有275个近三年没有实现预期收益,255个未达到收益的50%。
“这从侧面反映了专项债本身的资产收益是比较低的,很多项目的收益是不足以来还本付息的。”他说。
其次,毛捷指出,地方专项债管理混乱,比如,在法律上,专项债产生的收入要全部用于专项债的还本付息,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并非如此。
他举例说,东部某省份有一个77亩的棚改项目,涉及1700户,成本29亿元,按照正常的项目规划是可以保本的。但是,这个项目有百分之三十多的收益被上级政府抽走了,最终导致这个项目出现亏损。
“此外,由于重发行、轻管理,很多债项产生的资产一直挂在融资平台的账上,地方政府也不着急,导致很多专项债的项目没有开展绩效评估,资产的收益情况无法掌握。”毛捷说。
第三个被提及较多的问题是规划不合理。毛捷说,他在对西部某省份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项目的设计规模远远超出实际需求,造成大量房屋资产被闲置。“地方政府也很着急,因为也不能变成财政收入,这就是前期项目储备不足,规划不够合理产生的后续影响。”
毛捷和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都建议控制专项债发行,部分投资可考虑通过地方一般债或国债来满足。
“专项债的规模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控制,这个主要是源于我们的优质项目在不断地减少。”罗志恒说,“我觉得应该形成一种机制,由储备的项目来决定我们当年(新增)专项债的规模。”
毛捷表示:“现在专项债的投资领域扩围得太快,很多领域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收益,它完全可以用一般债去做。如果一般债做不了,可以用国债去支持。有些地方既然有收益,可以跟市场结合起来,比如可以用‘专项债+产业投资基金’这种方式去做。”
安新华认为,解决债务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对专项债券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他建议,在宏观层面,建立全国性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治理制度,从法治层面稳预期;在中观层面,要充分落实省级政府的发行主体责任,通过对专项债券项目和资产的管理实现政府债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微观层面,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提升项目整体绩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