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信息茧房“黑”出来的防晒谣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信息茧房“黑”出来的防晒谣言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聚美丽 诗 诗

近日,某自媒体账号发布了一则名为“一次得罪灵魂的拷问”的视频,其中,一名自称浙大毕业的95后女配方师在某个类似行业活动的现场,面向现场专家和行业发出“灵魂三问”。

“防晒喷雾可能会导致白肺风险,这个能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包装上?”“补水谎言何时终结?”“如果检测报告和各种榜单都有问题,那消费者还能相信什么?”……一番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言辞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也将补水护肤品和防晒品推向了舆论中心。

目前,这则视频在b站上的播放量已经累计超过446w,抖音点赞数也高达59w,视频号点赞与转发均超10w+,与补水相关的内容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社媒平台上,围观群众们也呈现出正反方两面的评价。有人认为,视频“摆拍”痕迹明显,甚至存在为了品牌踩一捧一的嫌疑;也有人称赞视频主角敢于说真话,化妆品行业赚黑钱行为可耻。

针对视频中偏激的观点,行业人士也纷纷下场辟谣,可见其影响力和波及面之广泛。关于补水是否智商税的争论,专家人士已经从“皮肤需要也可以补水”、“补水作为消费者语言与保湿功效的专业分类”等角度作了充分论述,驳斥了该短视频的“胡说八道”。

而对于“踩上安全警戒线”的防晒品引起部分消费者的恐慌,还需要更多专家澄清。“吸入人体会诱发白肺”是否真实科学?儿童防晒喷雾这个品类是否应该存在?防晒检测的乱象又该何去何从?

对此,聚美丽与行业专家们就视频中提及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希望能够针对防晒品过于妖魔化的一类声音进行以正视听。

说一说防晒喷雾的“真话”

防晒品类的争议向来都有。

自去年爆火以来,“为了玲飞”曾发布多则关于“揭秘防晒内幕”的视频,内容主要涉及到防晒喷雾导致肺炎、防晒SPF值的市场谎言、防晒值虚标等现象。

图源抖音“为了玲飞”

例如,在“北大母亲愤懑维权”的视频中提到,主人公的女儿因误吸防晒喷雾导致反复肺炎一个月。“因为对脸喷有吸入风险,言外之意就是你自己往脸上喷是你自找的。”“这明明属于商家普遍告知的义务,却为了更多的权益而被隐瞒,因为误吸导致肺炎肺病的新闻屡屡发生。”

1、防晒喷雾是否安全

在安全隐患上,防晒喷雾的确是一个重灾区。今年8月份,有多家媒体报道称,长沙一位20岁的小伙因使用防晒喷雾时造成误吸,被检查出“白肺”。此前,某品牌旗下防晒喷雾产品因导致消费者出现不良反应而被排查的消息,也在业内广为流传,并引发了行业对防晒喷雾使用安全的大讨论。

据报道,这类防晒喷雾引发消费者不良反应的原因,系使用者在密闭空间中连续喷洒、大量使用,或直接对脸直喷。

种种案例表明,防晒喷雾作为一种热门且广泛使用的品类,在产品的安全使用方面,还没有做到有效的知识普及。

如果追根溯源,安全风险到底来自防晒喷雾整个品类的本身,还是不恰当的使用方式?这值得打一个问号。

从成分本身来看,防晒喷雾和各种防晒霜在活性成分上都是类似的,其中使用的都是最基本的有机、无机防晒剂,只不过喷雾中会添加烷烃类的易燃性推进剂;而行业人士认为,推进剂通常易挥发,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真正具有潜在伤害的成分可能是二氧化钛以及一些有机防晒剂成分。

相关案例证明,纳米级颗粒二氧化钛的确存在吸入性风险。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则关于修订二氧化钛混合物的新规显示,要求含有1%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二氧化钛颗粒液体混合物产品的包装上,必须明确标注“使用时可能形成危险的可吸入粉尘”等警示语。

即便如此,目前关于防晒喷雾对肺部功能影响的文献报道还是寥寥无几。

在一篇2021年发表于《Environ Sci Pollut Res Int》的文章里曾提及一二。这篇论文的研究初衷是分析常用防晒剂: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吸入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长期使用的场景下,每天喷66次,用量40克以上才会有影响。最终作者评估,使用防晒喷雾不构成威胁。

如生物科研背景的“Y博的科普园”曾在文章中所写,我们不能把个例当做普遍威胁。防晒喷雾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安全性科普的工作,或许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2、应尽快落实防晒喷雾的使用警示

尽管大多数通过注册备案的防晒喷雾,在成分、原料安全性本身一般不会出错,但我们避免不了有一小部分商家从中作梗,在违规的边缘试探。

对此,多位行业人士认为,至少在防晒喷雾的产品标签上落实安全使用警示,是所有商家都应该具备的意识。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多款防晒喷雾都会在标签或商品详情页注明“请勿在密闭空间内使用”“请勿对准口鼻眼使用”“距离皮肤20-25cm处使用”等使用安全用语提醒。但在电商平台上,仍然有部分商家存在不当的宣称和暗示用语,引导防晒喷雾可直接对脸使用。

截图自手机淘宝app

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表示,防晒喷雾产品标签样稿中使用方法涉及“喷脸”,应当立马变更整改。另外,防晒喷雾/气雾剂使用方法涉及“喷脸”的都应考虑吸入毒性,目前关于化妆品“吸入”毒理学试验方法还在征求意见中,还是无解状态。

他呼吁,在无法提供产品或所有原料的“吸入”毒理报告前,行业要尽快对相关防晒喷雾产品的使用方法进行整改。使用方法中至少包含“请勿直接喷洒于脸部,使用时先喷洒至手掌后,再涂抹于脸部”。

3、儿童防晒喷雾是否应当被“扼杀”?

“从使用场景来看,欧美国家一般会区分身体防晒和面部防晒,因为防晒喷雾的气雾剂形式直接用于面部存在一定风险。但身体防晒喷雾非常受欢迎,在露天环境下,防晒喷雾更加均匀,防晒性能相对更好。所以,我们评估一个品类的价值,要在实用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做到均衡。”巢归研究院创始人刘学东说道。

贝泰妮研发高级经理张柳也认为,防晒喷雾便捷的使用场景与低粘易铺展的使用肤感,对于照顾儿童的父母/祖父母群体,有它独特的价值。我们需要区分的是:“气雾罐喷雾”与“泵式喷雾”,两者不同的使用效果。真正有人体吸入安全风险的,是气雾罐的雾化作用,以及推进剂的使用。泵式的防晒喷雾,将内容物以低粘乳液形态喷出,且不含有推进剂;喷射的液滴粒径与普通乳液无异,也就不会带来吸入风险。

因此,张柳认为儿童防晒喷雾,可以优选泵式,而非气雾罐式。对于所有的防晒气雾剂,要将使用方法标识清晰,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消费者气雾剂易燃易爆,需要远离火源,不宜在密闭空间使用,不得对人喷射,以及远离儿童接触等等。

对于此次风波中重点被提及的儿童防晒喷雾来说,多数人同意视频观点,并建议行业应当抵制开发这类产品。

“防晒喷雾要达到应有的SPF值,必须在皮肤上喷很久,而如果先喷在手上在涂抹,与普通乳液的使用又没有太大区别。此外,儿童防晒喷雾的风险太大,这个品类不应该存在于行业内。”儿童化妆品技术安全联盟发起人芒奇金直言道。

他认为,尽管喷雾剂型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毫无疑问的是,喷雾推进剂中可能出现的苯超标以及喷雾剂中的大量可吸入颗粒物,在儿童在使用防晒喷雾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吸入喷雾颗粒的情况,那么喷雾产品被吸入儿童肺部后可能产生的反应,须严格评估其安全性。因此,不建议对儿童使用喷雾型防晒化妆品。

一苇测评创始人李明远补充说:“从法规的层面对于儿童化妆品的要求来看,今年中检院最新发布的《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里提到,对儿童化妆品的配方设计需遵循安全优先、功效必需、配方极简等三大原则。也就是说,不管防晒喷雾本身有没有做警示,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如果有一定的风险,应该考虑优先能否规避这个风险。”

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目前已经取得“小金盾”标志的儿童防晒喷雾来说,说明产品通过了儿童化妆品的注册备案,并不代表该产品已经获得监管部门审批或质量安全得到认证,在儿童化妆品的监管上,仍然有广泛的改善和进步空间。

行业有自证清白的方式

针对防晒SPF虚标的一些争议,行业人士的回应为:请拿数据说话!

“防晒值检测结果和实际产品之间的差别,其实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企业为了数据好看,送检产品和实际生产产品不一样;一种是由人体检测方法操作不当产生的误差。一般认为,SPF值的偏差在10%左右都是正常的。如果送检产品和实际大货生产不一致,也可以通过审核复查留样发现问题。”李明远说道。

针对SPF检测的误差,聚美丽往期文章中曾有详细报道(详见《理想VS现实,为何防晒检测体系众口难调?》)。文章中提到,由于在样品处理各种和人体检测法上存在各种人为干扰因素,在实际检测的时候,常常会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如果是送检产品被调换,那么从制度上也可以基本规避这类行为的出现。

据了解,所有检测机构以及特证类产品的检测流程,都具备严格的抽检制度。“上海每年有两次飞检,抽大概30%到50%的检测机构,针对申请的CMA项目、质量体系和流程规范性等进行检查,并对一些严重不合规的企业做出对外公示。”

2022年1月份,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监督抽查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随机抽取上海120家检验检测机构,涉及机化妆品检验等8个领域。此次抽查结果中,共有29家机构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抽查结果为“责令限期改正并作后续调查处理”,其中包括两家化妆品检测公司;而2024年1月份的抽查结果中,120家检验检测机构里共有32家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并不包含化妆品检测公司。

任何行业均存在检测乱象,而在监管日趋严格的时代下,化妆品检测市场正在向更为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至于检测报告造假,不能排除部分厂家会有这样的行为,但以偏概全不可取。

李明远表示:“对于检测机构来讲,一份报告就代表着企业的公信力和口碑,在行业信息网流通迅速的情况下,造假行为对于检测机构来说几乎是致命打击。”

欧睿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中国防晒化妆品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3.1%,增速远超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防晒品类的众多剂型中,防晒霜常年是增长主力。根据《2023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2022年防晒喷雾市场大幅上涨,淘宝天猫平台GMV同比增速高达41.13%,远超美妆护肤市场大盘。

与其他品类不同的是,防晒市场的火热不仅带动了细分品类的百花齐放,更是助推化妆品功效检测成为红海赛道。

随着新规与行业的适配性逐渐显现,我们可以预料到,现阶段看似无章法的防晒喷雾、儿童防晒品以及防晒值虚标等问题,未来会随着监管的完善一步步迎刃而解。

“今年药监局推动完整版安全评估,从技术指导原则到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等等一系列监管行为,整个的逻辑之一就是从安全角度上控制产品的上市。当然现在也有一些还比较矛盾的部分,比如在防晒喷雾存在不良案例的情况下,很多品牌仍然能够拿到特证。”芒奇金说道。

同时,他指出,202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化妆品完整版安全评估,将给与品牌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如果能够从配方设计原则、使用场景和暴露量、吸入风险等方面进行完整的毒理学评估,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场小考,也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化妆品完整版安评报告是产品注册备案的必备材料,也就是说,若企业无法提交完整版安评,产品也无法顺利上市。

虽然极具挑战,但完整毒理学数据的高要求为产品合规上了一层重重的枷锁。因争夺流量而置于舆论风波的防晒品牌们,倘若能以专业语言进行辩驳,也相当于拥有了应对舆论、直面舆论的底气。

结语

换个角度来看,这类“揭示行业阴暗面”视频爆火的背后,折射出消费者思维与行业思维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由于双方存在信息差与认知差,在自我封闭的信息环境下,消费者始终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这显然是不利的。随着认知和价值观的固化,人们慢慢丧失多元化思考能力,视野变得更加窄小。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外界声音有多嘈杂,化妆品行业一直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寻求进步的台阶。

在注意到防晒市场一系列潜在问题后,聚美丽也在不断尝试推动正确认知的普及,打破这种信息茧房。

今年以来,为了寻找科学防晒产品综合测评体系的答案,聚美丽邀请国内头部皮肤科教授、检测机构代表、国内外防晒头部品牌和原料代表专业、专业红人/KOL共20余位专家成员,组建了一个关于防晒决策树的“专家编委会”,未来将逐步完善防晒专家指南的落地。

不可否认,在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的早期,虚构功效、夸大宣传等乱象并不少见,也给不少消费者留下了不愉快的消费经历与落后的刻板印象。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自从2021年化妆品行业全新监管体系的推出,带动的是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完善与规范化,从上游原料及供应链、品牌方、渠道及平台等各角度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极大的进步与迭代。

诚然,今天的化妆品行业远非完美,行业也永远需要舆论监督与反省。但如文章开头这般借“整顿行业”之名,行“贩卖焦虑”之实,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为一己之利损害消费者与行业利害的行为,还是少一点为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信息茧房“黑”出来的防晒谣言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聚美丽 诗 诗

近日,某自媒体账号发布了一则名为“一次得罪灵魂的拷问”的视频,其中,一名自称浙大毕业的95后女配方师在某个类似行业活动的现场,面向现场专家和行业发出“灵魂三问”。

“防晒喷雾可能会导致白肺风险,这个能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包装上?”“补水谎言何时终结?”“如果检测报告和各种榜单都有问题,那消费者还能相信什么?”……一番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言辞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也将补水护肤品和防晒品推向了舆论中心。

目前,这则视频在b站上的播放量已经累计超过446w,抖音点赞数也高达59w,视频号点赞与转发均超10w+,与补水相关的内容更是登上了微博热搜。

在社媒平台上,围观群众们也呈现出正反方两面的评价。有人认为,视频“摆拍”痕迹明显,甚至存在为了品牌踩一捧一的嫌疑;也有人称赞视频主角敢于说真话,化妆品行业赚黑钱行为可耻。

针对视频中偏激的观点,行业人士也纷纷下场辟谣,可见其影响力和波及面之广泛。关于补水是否智商税的争论,专家人士已经从“皮肤需要也可以补水”、“补水作为消费者语言与保湿功效的专业分类”等角度作了充分论述,驳斥了该短视频的“胡说八道”。

而对于“踩上安全警戒线”的防晒品引起部分消费者的恐慌,还需要更多专家澄清。“吸入人体会诱发白肺”是否真实科学?儿童防晒喷雾这个品类是否应该存在?防晒检测的乱象又该何去何从?

对此,聚美丽与行业专家们就视频中提及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希望能够针对防晒品过于妖魔化的一类声音进行以正视听。

说一说防晒喷雾的“真话”

防晒品类的争议向来都有。

自去年爆火以来,“为了玲飞”曾发布多则关于“揭秘防晒内幕”的视频,内容主要涉及到防晒喷雾导致肺炎、防晒SPF值的市场谎言、防晒值虚标等现象。

图源抖音“为了玲飞”

例如,在“北大母亲愤懑维权”的视频中提到,主人公的女儿因误吸防晒喷雾导致反复肺炎一个月。“因为对脸喷有吸入风险,言外之意就是你自己往脸上喷是你自找的。”“这明明属于商家普遍告知的义务,却为了更多的权益而被隐瞒,因为误吸导致肺炎肺病的新闻屡屡发生。”

1、防晒喷雾是否安全

在安全隐患上,防晒喷雾的确是一个重灾区。今年8月份,有多家媒体报道称,长沙一位20岁的小伙因使用防晒喷雾时造成误吸,被检查出“白肺”。此前,某品牌旗下防晒喷雾产品因导致消费者出现不良反应而被排查的消息,也在业内广为流传,并引发了行业对防晒喷雾使用安全的大讨论。

据报道,这类防晒喷雾引发消费者不良反应的原因,系使用者在密闭空间中连续喷洒、大量使用,或直接对脸直喷。

种种案例表明,防晒喷雾作为一种热门且广泛使用的品类,在产品的安全使用方面,还没有做到有效的知识普及。

如果追根溯源,安全风险到底来自防晒喷雾整个品类的本身,还是不恰当的使用方式?这值得打一个问号。

从成分本身来看,防晒喷雾和各种防晒霜在活性成分上都是类似的,其中使用的都是最基本的有机、无机防晒剂,只不过喷雾中会添加烷烃类的易燃性推进剂;而行业人士认为,推进剂通常易挥发,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真正具有潜在伤害的成分可能是二氧化钛以及一些有机防晒剂成分。

相关案例证明,纳米级颗粒二氧化钛的确存在吸入性风险。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一则关于修订二氧化钛混合物的新规显示,要求含有1%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二氧化钛颗粒液体混合物产品的包装上,必须明确标注“使用时可能形成危险的可吸入粉尘”等警示语。

即便如此,目前关于防晒喷雾对肺部功能影响的文献报道还是寥寥无几。

在一篇2021年发表于《Environ Sci Pollut Res Int》的文章里曾提及一二。这篇论文的研究初衷是分析常用防晒剂: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吸入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长期使用的场景下,每天喷66次,用量40克以上才会有影响。最终作者评估,使用防晒喷雾不构成威胁。

如生物科研背景的“Y博的科普园”曾在文章中所写,我们不能把个例当做普遍威胁。防晒喷雾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安全性科普的工作,或许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2、应尽快落实防晒喷雾的使用警示

尽管大多数通过注册备案的防晒喷雾,在成分、原料安全性本身一般不会出错,但我们避免不了有一小部分商家从中作梗,在违规的边缘试探。

对此,多位行业人士认为,至少在防晒喷雾的产品标签上落实安全使用警示,是所有商家都应该具备的意识。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多款防晒喷雾都会在标签或商品详情页注明“请勿在密闭空间内使用”“请勿对准口鼻眼使用”“距离皮肤20-25cm处使用”等使用安全用语提醒。但在电商平台上,仍然有部分商家存在不当的宣称和暗示用语,引导防晒喷雾可直接对脸使用。

截图自手机淘宝app

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表示,防晒喷雾产品标签样稿中使用方法涉及“喷脸”,应当立马变更整改。另外,防晒喷雾/气雾剂使用方法涉及“喷脸”的都应考虑吸入毒性,目前关于化妆品“吸入”毒理学试验方法还在征求意见中,还是无解状态。

他呼吁,在无法提供产品或所有原料的“吸入”毒理报告前,行业要尽快对相关防晒喷雾产品的使用方法进行整改。使用方法中至少包含“请勿直接喷洒于脸部,使用时先喷洒至手掌后,再涂抹于脸部”。

3、儿童防晒喷雾是否应当被“扼杀”?

“从使用场景来看,欧美国家一般会区分身体防晒和面部防晒,因为防晒喷雾的气雾剂形式直接用于面部存在一定风险。但身体防晒喷雾非常受欢迎,在露天环境下,防晒喷雾更加均匀,防晒性能相对更好。所以,我们评估一个品类的价值,要在实用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做到均衡。”巢归研究院创始人刘学东说道。

贝泰妮研发高级经理张柳也认为,防晒喷雾便捷的使用场景与低粘易铺展的使用肤感,对于照顾儿童的父母/祖父母群体,有它独特的价值。我们需要区分的是:“气雾罐喷雾”与“泵式喷雾”,两者不同的使用效果。真正有人体吸入安全风险的,是气雾罐的雾化作用,以及推进剂的使用。泵式的防晒喷雾,将内容物以低粘乳液形态喷出,且不含有推进剂;喷射的液滴粒径与普通乳液无异,也就不会带来吸入风险。

因此,张柳认为儿童防晒喷雾,可以优选泵式,而非气雾罐式。对于所有的防晒气雾剂,要将使用方法标识清晰,并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消费者气雾剂易燃易爆,需要远离火源,不宜在密闭空间使用,不得对人喷射,以及远离儿童接触等等。

对于此次风波中重点被提及的儿童防晒喷雾来说,多数人同意视频观点,并建议行业应当抵制开发这类产品。

“防晒喷雾要达到应有的SPF值,必须在皮肤上喷很久,而如果先喷在手上在涂抹,与普通乳液的使用又没有太大区别。此外,儿童防晒喷雾的风险太大,这个品类不应该存在于行业内。”儿童化妆品技术安全联盟发起人芒奇金直言道。

他认为,尽管喷雾剂型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毫无疑问的是,喷雾推进剂中可能出现的苯超标以及喷雾剂中的大量可吸入颗粒物,在儿童在使用防晒喷雾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吸入喷雾颗粒的情况,那么喷雾产品被吸入儿童肺部后可能产生的反应,须严格评估其安全性。因此,不建议对儿童使用喷雾型防晒化妆品。

一苇测评创始人李明远补充说:“从法规的层面对于儿童化妆品的要求来看,今年中检院最新发布的《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里提到,对儿童化妆品的配方设计需遵循安全优先、功效必需、配方极简等三大原则。也就是说,不管防晒喷雾本身有没有做警示,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如果有一定的风险,应该考虑优先能否规避这个风险。”

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目前已经取得“小金盾”标志的儿童防晒喷雾来说,说明产品通过了儿童化妆品的注册备案,并不代表该产品已经获得监管部门审批或质量安全得到认证,在儿童化妆品的监管上,仍然有广泛的改善和进步空间。

行业有自证清白的方式

针对防晒SPF虚标的一些争议,行业人士的回应为:请拿数据说话!

“防晒值检测结果和实际产品之间的差别,其实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企业为了数据好看,送检产品和实际生产产品不一样;一种是由人体检测方法操作不当产生的误差。一般认为,SPF值的偏差在10%左右都是正常的。如果送检产品和实际大货生产不一致,也可以通过审核复查留样发现问题。”李明远说道。

针对SPF检测的误差,聚美丽往期文章中曾有详细报道(详见《理想VS现实,为何防晒检测体系众口难调?》)。文章中提到,由于在样品处理各种和人体检测法上存在各种人为干扰因素,在实际检测的时候,常常会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如果是送检产品被调换,那么从制度上也可以基本规避这类行为的出现。

据了解,所有检测机构以及特证类产品的检测流程,都具备严格的抽检制度。“上海每年有两次飞检,抽大概30%到50%的检测机构,针对申请的CMA项目、质量体系和流程规范性等进行检查,并对一些严重不合规的企业做出对外公示。”

2022年1月份,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监督抽查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随机抽取上海120家检验检测机构,涉及机化妆品检验等8个领域。此次抽查结果中,共有29家机构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抽查结果为“责令限期改正并作后续调查处理”,其中包括两家化妆品检测公司;而2024年1月份的抽查结果中,120家检验检测机构里共有32家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并不包含化妆品检测公司。

任何行业均存在检测乱象,而在监管日趋严格的时代下,化妆品检测市场正在向更为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至于检测报告造假,不能排除部分厂家会有这样的行为,但以偏概全不可取。

李明远表示:“对于检测机构来讲,一份报告就代表着企业的公信力和口碑,在行业信息网流通迅速的情况下,造假行为对于检测机构来说几乎是致命打击。”

欧睿数据显示,2017-2021年,中国防晒化妆品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13.1%,增速远超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防晒品类的众多剂型中,防晒霜常年是增长主力。根据《2023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2022年防晒喷雾市场大幅上涨,淘宝天猫平台GMV同比增速高达41.13%,远超美妆护肤市场大盘。

与其他品类不同的是,防晒市场的火热不仅带动了细分品类的百花齐放,更是助推化妆品功效检测成为红海赛道。

随着新规与行业的适配性逐渐显现,我们可以预料到,现阶段看似无章法的防晒喷雾、儿童防晒品以及防晒值虚标等问题,未来会随着监管的完善一步步迎刃而解。

“今年药监局推动完整版安全评估,从技术指导原则到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等等一系列监管行为,整个的逻辑之一就是从安全角度上控制产品的上市。当然现在也有一些还比较矛盾的部分,比如在防晒喷雾存在不良案例的情况下,很多品牌仍然能够拿到特证。”芒奇金说道。

同时,他指出,202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化妆品完整版安全评估,将给与品牌一个自证清白的机会。“如果能够从配方设计原则、使用场景和暴露量、吸入风险等方面进行完整的毒理学评估,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场小考,也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化妆品完整版安评报告是产品注册备案的必备材料,也就是说,若企业无法提交完整版安评,产品也无法顺利上市。

虽然极具挑战,但完整毒理学数据的高要求为产品合规上了一层重重的枷锁。因争夺流量而置于舆论风波的防晒品牌们,倘若能以专业语言进行辩驳,也相当于拥有了应对舆论、直面舆论的底气。

结语

换个角度来看,这类“揭示行业阴暗面”视频爆火的背后,折射出消费者思维与行业思维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由于双方存在信息差与认知差,在自我封闭的信息环境下,消费者始终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这显然是不利的。随着认知和价值观的固化,人们慢慢丧失多元化思考能力,视野变得更加窄小。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外界声音有多嘈杂,化妆品行业一直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寻求进步的台阶。

在注意到防晒市场一系列潜在问题后,聚美丽也在不断尝试推动正确认知的普及,打破这种信息茧房。

今年以来,为了寻找科学防晒产品综合测评体系的答案,聚美丽邀请国内头部皮肤科教授、检测机构代表、国内外防晒头部品牌和原料代表专业、专业红人/KOL共20余位专家成员,组建了一个关于防晒决策树的“专家编委会”,未来将逐步完善防晒专家指南的落地。

不可否认,在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的早期,虚构功效、夸大宣传等乱象并不少见,也给不少消费者留下了不愉快的消费经历与落后的刻板印象。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自从2021年化妆品行业全新监管体系的推出,带动的是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完善与规范化,从上游原料及供应链、品牌方、渠道及平台等各角度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极大的进步与迭代。

诚然,今天的化妆品行业远非完美,行业也永远需要舆论监督与反省。但如文章开头这般借“整顿行业”之名,行“贩卖焦虑”之实,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为一己之利损害消费者与行业利害的行为,还是少一点为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