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经济第一大省”拿什么再造一个“新广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经济第一大省”拿什么再造一个“新广东”?

如何保持优势?

文|时代周报 米热 李益文

编辑丨潘展虹 满满

甲辰龙年首个工作日,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动作频频。

2月1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广东新春第一会,连续两年聚焦高质量发展——继2023年1月2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之后,广东对外再次宣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底气体现在细节:会议移师到“创新之城”深圳,科技、教育、企业等各界领域代表献言献策;分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尤其强调粤港澳人才协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

信心反映在目标:2024年,推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4大类产业汇集项目370余个、年度投资额约1500亿元……

这足以体现这座经济大省对“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十足拼劲。

过去四十余年,广东经济高速增长堪称奇迹,从曾经的农业大省变成中国第一经济大省。2023年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璀璨绽放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135673.16亿元,同比增长4.8%。由此,广东成为全国首个“13万亿大省”。

新的一年,广东提出5%的全年增长目标,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在哪里,广东的计划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春天已至。广东再一次以“开年即冲刺”的姿态,奋力建设一个“新广东”——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

“万亿级”撑起广东

GDP13.57万亿元,该如何理解这个数字?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126万亿元,广东GDP占10.8%。

再细分至这13.57万亿元,这需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的同轴共转。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工业投资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8.3万亿元,外贸份额占全国19.9%,连续38年稳居全国第一......

当然,还有省内多个城市的“万亿”支撑。譬如,广州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佛山GDP首次突破1.3万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广东诸多万亿产业的奋力发展。

以汽车产业为例。广东曾是汽车第一大省,10年以前,全国每卖出10辆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

当新能源浪潮滚滚而来,广东再次嗅到先机,积极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实施汽车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

借着政策东风,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冲刺,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9年的15.59万辆提升至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3.18万辆,以绝对的领先优势稳居全国第一。

“去年,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是‘广东造‘。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2024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未来两年比亚迪将有七艘滚装船陆续投入运营,助力深圳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推动广东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汽车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3060亿元,同比增长8.1%。截至目前,广东汽车产量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形成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完备产业链。

目前,广东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23年,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四成;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2%,为2006年以来最快增速。

受益于高质量产业集群的发展,2023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三分之一,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全省规上工业营收18.58万亿元、全国第一;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6万亿元、全国第一。

如何保持优势?

从GDP总量来看,广东经济已连续35年位居第一,增速未及预期。展望2024年,广东定下了GDP增速5%的目标。

然而,这座经济大省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实现以上目标,就要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不仅要推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质的有效提升。

从产业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支柱,但广东产业链仍存在高水平科技创新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布局不平衡等短板。

这意味着,要实现以上目标,广东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广东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也是经济水平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此外,广东以拼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方式来拼经济的路,已经行不通。

根据粤开证券的研报显示,随着经济发展,珠三角地区的传统要素成本优势不再。人力成本方面,广东省制造业平均工资在25年间上涨了13.5 倍。

土地租金也是如此。以深圳为例,进入21世纪后,深圳的地租成本快速上涨,2018 年工业地产月租金为45.4 元/平方米,较2007年的涨幅达到63.2%。

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广东要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需要继续保持消费类产业尤其消费类电子产业、家电家具等产业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以及保持数字经济尤其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全国领先水平。

“此外,广东还需提前布局海洋生物、空天信息、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生成等未来产业;对发展相对滞后的粤西、粤北地区要激发潜力,大力提升特色产业。”刘奇洪说。

“新广东”如何拼?

“13万亿大省”,增量往何处寻?

对于广东而言,增量就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所在。

这一次大会上,广东释放的信号是,夯实制造业为本,并以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头良好。

近年来,广东正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并扎实推进核心软件攻关、“广东强芯”、“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通信、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与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

从取得的成效来看,广东逐步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当前,广东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460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展望2024年,为让科技与产业形成良性闭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正谋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与此同时,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今年广东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为支撑广东制造,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科技人才是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增量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来,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规则对接、机制衔接,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正日益便利,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红利”正跃向“人才红利”。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汇聚科研人员总数超1000人,吸引港澳地区专家学者超200人,在港澳地区,已有近1万名内地人才通过往来港澳人才签注赴港。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龙年伊始,南粤大地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广东将继续汇聚澎湃动能,以科技与产业互促发展,答题高质量发展。

广东的未来,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经济第一大省”拿什么再造一个“新广东”?

如何保持优势?

文|时代周报 米热 李益文

编辑丨潘展虹 满满

甲辰龙年首个工作日,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动作频频。

2月1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广东新春第一会,连续两年聚焦高质量发展——继2023年1月2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之后,广东对外再次宣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信心。

底气体现在细节:会议移师到“创新之城”深圳,科技、教育、企业等各界领域代表献言献策;分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尤其强调粤港澳人才协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

信心反映在目标:2024年,推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4大类产业汇集项目370余个、年度投资额约1500亿元……

这足以体现这座经济大省对“再造一个新广东”的十足拼劲。

过去四十余年,广东经济高速增长堪称奇迹,从曾经的农业大省变成中国第一经济大省。2023年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璀璨绽放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135673.16亿元,同比增长4.8%。由此,广东成为全国首个“13万亿大省”。

新的一年,广东提出5%的全年增长目标,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在哪里,广东的计划是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春天已至。广东再一次以“开年即冲刺”的姿态,奋力建设一个“新广东”——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

“万亿级”撑起广东

GDP13.57万亿元,该如何理解这个数字?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超126万亿元,广东GDP占10.8%。

再细分至这13.57万亿元,这需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领域的同轴共转。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工业投资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8.3万亿元,外贸份额占全国19.9%,连续38年稳居全国第一......

当然,还有省内多个城市的“万亿”支撑。譬如,广州经济总量首次突破3万亿元;深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佛山GDP首次突破1.3万亿元,成为全省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广东诸多万亿产业的奋力发展。

以汽车产业为例。广东曾是汽车第一大省,10年以前,全国每卖出10辆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

当新能源浪潮滚滚而来,广东再次嗅到先机,积极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实施汽车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

借着政策东风,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冲刺,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9年的15.59万辆提升至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3.18万辆,以绝对的领先优势稳居全国第一。

“去年,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是‘广东造‘。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2024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未来两年比亚迪将有七艘滚装船陆续投入运营,助力深圳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推动广东新能源汽车进入全球更多国家和地区。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汽车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3060亿元,同比增长8.1%。截至目前,广东汽车产量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形成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的完备产业链。

目前,广东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23年,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四成;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2%,为2006年以来最快增速。

受益于高质量产业集群的发展,2023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三分之一,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全省规上工业营收18.58万亿元、全国第一;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6万亿元、全国第一。

如何保持优势?

从GDP总量来看,广东经济已连续35年位居第一,增速未及预期。展望2024年,广东定下了GDP增速5%的目标。

然而,这座经济大省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实现以上目标,就要找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不仅要推动量的合理增长,更要质的有效提升。

从产业来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支柱,但广东产业链仍存在高水平科技创新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布局不平衡等短板。

这意味着,要实现以上目标,广东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广东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也是经济水平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此外,广东以拼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方式来拼经济的路,已经行不通。

根据粤开证券的研报显示,随着经济发展,珠三角地区的传统要素成本优势不再。人力成本方面,广东省制造业平均工资在25年间上涨了13.5 倍。

土地租金也是如此。以深圳为例,进入21世纪后,深圳的地租成本快速上涨,2018 年工业地产月租金为45.4 元/平方米,较2007年的涨幅达到63.2%。

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广东要想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需要继续保持消费类产业尤其消费类电子产业、家电家具等产业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以及保持数字经济尤其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全国领先水平。

“此外,广东还需提前布局海洋生物、空天信息、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生成等未来产业;对发展相对滞后的粤西、粤北地区要激发潜力,大力提升特色产业。”刘奇洪说。

“新广东”如何拼?

“13万亿大省”,增量往何处寻?

对于广东而言,增量就在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所在。

这一次大会上,广东释放的信号是,夯实制造业为本,并以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势头良好。

近年来,广东正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并扎实推进核心软件攻关、“广东强芯”、“璀璨行动”等重大科技工程,在新一代通信、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储能与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

从取得的成效来看,广东逐步从“体量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当前,广东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28家,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4600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展望2024年,为让科技与产业形成良性闭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正谋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与此同时,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老树新花,新兴产业竞相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孵化,今年广东将推出一批新的重大科研项目,推动9000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动92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为支撑广东制造,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科技人才是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增量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来,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规则对接、机制衔接,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正日益便利,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红利”正跃向“人才红利”。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汇聚科研人员总数超1000人,吸引港澳地区专家学者超200人,在港澳地区,已有近1万名内地人才通过往来港澳人才签注赴港。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龙年伊始,南粤大地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在新一轮全球科技发展的浪潮中,广东将继续汇聚澎湃动能,以科技与产业互促发展,答题高质量发展。

广东的未来,值得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