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眼
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让不少化妆品企业开始望而却步。
近日,广州市市监局发布通告称,已依企业申请注销广州市荔湾区广利化妆品厂等23家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据了解,这些企业均属于“主动注销”。
那么,它们究竟为何会选择主动注销?行业将迎来一波工厂销证潮?
23家企业主动销证,有的拿证不足半年
青眼调查了解到,这23家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注册资本从10万元到3300万元不等。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含)以下的企业有19家,占比超过了82%。
截自广州市监局官网
23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成立于2010年以前,成立时间最早的是广州市白云联佳精细化工厂(下称“广州白云联佳”)。据悉,该公司系化妆品企业丹姿集团旗下的老厂,曾生产过丹姿、水密码等多个知名品牌。
成立于2010年(含)之后的17家企业中,最“年轻”的企业则属少伯(广州)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少伯生物”),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根据国家药监局官网公开信息显示,少伯生物于2022年2月22日获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其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截至日期为2026年12月26日。也就是说,该工厂的生产许可证还有约3年才到期。另据化妆品监管APP查询显示,该公司仅在2022年备案了一款精华油的产品。
此外,拿证时间最短的企业则是广州真知丽化妆品有限公司(下称“广州真知丽”),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于2023年8月23日获得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今年1月18日注销,前后时间不足半年。
从经营的品类来看,这23家企业多数集化妆品生产与销售于一体,并且这些企业均曾作为备案人备案过多个品牌的化妆品。不过,除少数企业在近期仍有新产品备案外,多数企业的最后产品备案时间都停留在2022年以前甚至是更早。譬如,广州益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2020年后就没有新备案产品了。
从所涉及的品类上看,约6成的公司是以护肤为主,其余4成公司则是分别以彩妆、染发、洗护等品类为主,同时,也有不少公司还包含了彩妆、洗护等多品类产品的生产。
部分企业“劣迹斑斑”,部分企业“更新换代”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23家企业中,有8家曾经均因违反化妆品相关法规被罚,且其中有不少企业还是“惯犯”,多次被罚。
以广州市靓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即接连在去年的9月、10月,因生产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和生产标签成分与实际成分不一致、生产经营的化妆品不合格等原因,被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两次罚款的金额共计约19万元。
除上述企业外,广州博美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博美芬”)、广州德贝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优尚化妆品有限公司、广州市铖顺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公司也曾被监管部门处罚过。
不仅如此,还有4家企业被列为了失信被执行人、被执行人以及被限制最高消费,同时还还存在着被多次起诉的情形。如广州市索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广州索柔”)就被列为了失信被执行人、执行人并被限制高消费。根据企查查信息,该公司目前存在着近10起纠纷,且其均是被告的一方。此外,该公司在去年11月还因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备案资料载明技术要求,而被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4.13万元。目前该企业已被列为“经营异常名录”。
不只是广州索柔,广州汇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博美芬、广州真知丽等公司也显示为“经营异常”状态。
虽然大多数企业“劣迹斑斑”,但也并非所有企业都是因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才主动注销。青眼了解到,上述23家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主动注销生产许可证是属于经营性质的正常调整。
譬如,广州白云联佳的主动注销即是因为丹姿集团搬了新厂。据该公司一位工程师介绍,现在公司已经不用老厂了,丹姿集团旗下所有的产品均是在现代化的新工厂进行生产。青眼注意到,目前丹姿集团旗下的水密码、丹姿等品牌的备案人企业为广州市科能化妆品科研有限公司,后者的法人代表即是丹姿集团创始人张楚标。
此外,广州市优尚化妆品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注销的原因是该工厂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业务需求了,因此将新工厂搬迁到了清远,之后还会在佛山开设新厂。”
由此可见,一部分工厂注销的原因可能确实是因为竞争力不足的自然淘汰,而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工厂的更新换代。
“工厂也逃不开二八定律”
事实上,根据多个省份监管部门发布的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注销公告显示,去年1月至今,已约有170家企业注销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其中广东省注销数量最多,已接近百家。另据青眼不完全统计,2023年还共有43家化妆品企业走向破产,并且这当中还不乏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工厂销证潮、破产潮可谓是此起彼伏。
毫无疑问,新规落地三年多以来,不论是对品牌方还是工厂端而言,都是一个阵痛期。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仅以工厂来看,2022年7月1日已正式实施的《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就是新规下衡量化妆品工厂是否达标的一把尺子。该部法规对工厂硬件设施、化妆品生产过程中的追溯、留样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要求,被行业视为化妆品生产GMPC。
而据青眼的调查,上述企业中就有部分企业已在这个法规上“栽了跟头”。典型如,广州开洋化妆品有限公司即在被调查中,被查出“质量安全负责人未对配方、生产工艺、物料供应商进行审核管理”“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未将生产工艺的验证形成验证方案和报告,未评价物料供应商”“企业的员工培训记录不完整,未体现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多项不符合《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俗称新“105条”)规定的问题。
此外,根据《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2022年7月1日前已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的企业,其厂房设施与设备等硬件条件须升级改造的,应当在2023年7月1日前完成升级改造”。显而易见,这也是不少企业迁厂进行更新换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看到的是,在新规之下,化妆品工厂正处于两极分化明显的阶段。有资深行业人士即表示,“如今工厂端的‘二八定律’也开始显现了,有的被淘汰,有的在升级且做得越来越大。类似这样的销证潮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而这一点从上述的梳理中亦不难发现:部分企业仍因无法适应新规而屡屡被罚;部分企业则是通过升级了现代化的工厂来迎合新规要求。
总的来说,化妆品行业要走向高质量发展,不守法、能力差、软硬件跟不上的企业被淘汰已是大势所趋。而今年开年广州这批主动注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实则也是行业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