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开启变革之年,贾少谦带海信再闯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开启变革之年,贾少谦带海信再闯关

如何实现新的增长,考验着贾少谦和海信。

文|连线Insight 王慧莹

编辑|子夜

海信如何再增长?

上任一年多,海信董事长贾少谦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外,海信面临激烈的竞争,对内,海信则面临着组织变庞大带来的挑战。

当前,海信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四家上市公司;并有海信、东芝电视、古洛尼、科龙、容声与ASKO等多个品牌;黑电白电全覆盖、国际化不断提速。

图源海信官网

目前,海信营收超过2000亿元,这家千亿巨头已经是个成立55年,员工超过10万的大公司,大公司病难以避免,内部不乏有影响效率、影响经营质量、影响能力发挥的因素。这些影响海信继续增长的问题,必须解决。

在2024年元旦后,海信所有员工陆续收到三封邮件:《数字化转型白皮书》《用户运营白皮书》《管理数据白皮书》。

五天内连发三封邮件,海信释放了改革的决心。“步子要迈大点,但是一定要想好再迈”,贾少谦明确了海信的变革要求。

这是海信70后管理班子上任的第二年,也是海信“五三三”战略的第二年。海信的各个业务在市场上都面临激烈的竞争,海信必须要顶住压力,迈出稳健的步子。如何推进变革,变成敏捷的海信集团,或是贾少谦和海信2024年新的命题,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1、2024年,海信的业务协同和生态怎么做?

从1969年海信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的成立算起,海信已成立了55年。55年里,海信离不开“灵魂人物”周厚健。这位掌管海信30年的一号位,外界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低调和耿直,低调的他鲜少公开露面,耿直的他爱憎分明。

周厚健有很多名言,其中一句是“做电视对别人是一顿饭,对海信却是一条命。”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业务都占海信整体业务的九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只做电视不是周厚健想要的,他开始带领海信走向多元化。

在周厚健的主导下,海信不断有新的业务出现,除了不断加大电视业务的投入,还将业务深入白电领域,通过不断收并购和成立合资企业,拓宽自己的业务版图,同时,海信也在多条腿走路。目前,海信布局了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精准医疗、汽车电子、光通信、芯片等领域。

2022年,一如往常的低调,周厚健向海信告别,成为海信“终身名誉董事长”;随后的一年,海信先后迎来两任董事长林澜和贾少谦,海信也迎来70后掌权的阶段。如果说周厚健时代的海信是航海时代,那贾少谦时代的海信就是变革时代。以前的周厚健担心海信没长大,现在的贾少谦更关心海信的大公司病。

当下,贾少谦面对的是一个营收超2000亿,员工超10万的大公司。海信业务触角越来越丰富,大公司病也显露无遗。不同品牌协同不够“设计给年轻人的产品,决策却是不懂年轻人审美的老板给的”“各个部门只着眼于自己的考核指标,部门墙越来越厚”……在注重效率的商业江湖,怎么解决大公司病是所有企业集体面临的课题,某种程度上这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天花板。多数公司给的答案是变革,海信也不例外。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贾少谦还表示,当企业真正出现大企业病时,一定是已经发展成共性问题,所以“不要企图通过抓典型来解决问题,要想真正医治大企业病,还是要在顶层动刀”,才能“抓根、抓本,而不是抓末”。

过去一年半,贾少谦开始了海信自上而下的变革。包括顶层架构、管控模式、业务组合,以及人才考核和激励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少壮派”掌权是第一步。与贾少谦上任集团董事长动作并行,新任集团总裁于芝涛、海信集团总会计师刘鑫、升任集团高级副总裁的朱聃等都是70后,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海信人”;与集团一致,海信旗下上市公司也在同步更换新鲜血液,这是海信集团成立54年来的首次全面交接班。

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图源海信官网

此外,在组织架构上,据《中国企业家》报道,2023年9月,海信集团重新启动架构调整,组建了消费者事业群,统摄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两大To C产业群,以及海信国际营销公司和中国区营销总部。

这和海信前不久发布的《用户运营白皮书》观点高度一致:海信集团在用户运营能力、流程、方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统一语言、统一标准和统一建设,确保品牌、产品、研发、营销和服务各环节形成合力。

2022年5月海信内部有个命名为“五三三”战略——意为海信成立五十三周年之际,推行为期三年的第一个变革。今年到了第二年,困难和挑战都更大。所谓大象难转身,大公司病不是突然冒出的,而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这便决定了变革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海信而言,业务盘子越铺越大,品牌圈子越拓越广,各个子公司和品牌的协同是对海信整体生态的考验。

“大量的变革真的是从改变思想、打破旧的习惯开始,这个过程是挺痛苦的,因为人最难的就是改变自己,变革就是逆人性的事情。”贾少谦直言。

迎难而上,是每个管理者的基本要求。脱胎于国企,海信几十年的发展都以稳健著称,并强调发展的安全性,但到了新阶段,海信也在考虑新的能力,以在存量市场搏杀。正如贾少谦所说,“海信未来要想建造更高更坚固的现代化大厦,就需要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去做——要在海信原本理念之上长出新的能力。”

2、技术决定战斗力,海信怎么再突破?

周厚健时代的海信有一个执念,希望能实现“家电公司”向“高科技公司”的华丽转身。这句话也被写在海信官网上。

工程师出身的周厚健对技术有近乎严苛的要求,被称为“技术偏执狂”,其掌舵的30年里,技术刻在了海信基因里。

也因此,技术立企,贯穿海信五十多年的发展。周厚健时代落幕后,海信总结出了“五件宝”,其中一条就是“作为技术偏执狂,为海信奠定了工程师基因,让创新与研发成为海信的澎湃血脉。”

到了贾少谦时代,海信依旧把技术放在了第一位。“海信的理念,第一就是技术立企;第二是稳定、健康和正向的企业风气,这些需要坚守,是海信的地基。”贾少谦曾向《中国企业家》表示。从传统的家电厂商,变成高科技公司,海信的路走得很长,也很不容易。

早期,包括海信在内的中国家电厂商受制于芯片影响,被卡脖子多年,这不仅影响厂商的长远发展,更直接导致中国厂商在上游产业链定价上话语权不高。

直到2005年“信芯”面世,海信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的垄断,成为国内彩电行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即便是现在,海信也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自主研发芯片的国产电视厂商。

2023年4月1日,海信旗下上市公司海信视像发布了拟分拆子公司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芯微”)至科创板上市的预案。此前海信视像曾发布有关筹划信芯微分拆上市的提示性公告,而此番预案则进一步详尽披露了信芯微的分拆上市计划,并明确信芯微将至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技术上的投入给了海信源源不断的产品力。以电视品类为例,十余年前海信便开始推进ULED显示、激光显示这两条技术路线,加快对新技术的研发和产品推广,并通过资本合作的方式打通全产业链。如今的家电市场分成两类,一类是像海信这样的传统厂商,一类是像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家电品牌,后者的惯用打法就是低价。以小米为例,2019年,小米凭借性价比打开电视市场,并登顶国内市场出货量榜首,这给了海信等传统品牌压力。

不过,低价不是长久之计,仅靠性价比模式不利于品牌长久发展是共识。更重要的背景在于,家电市场已经进入存量阶段,随着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以及短视频、游戏等娱乐方式的出现,电视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刚需。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3年全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的出货量为3656万台,同比2022年下降8.4%。需求变少,市场竞争变大,加之消费者对家电的功能、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倒逼着企业在新的市场转型,高端化转型势在必行。

这时候,传统家电品牌多年的技术积累显得尤为关键,对于海信而言,技术是这家传统厂商向高端转型的底气。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3年国内市场,海信电视出货量为800万台,同比增长10.7%,市场份额为23%;小米电视的出货量为770万台,同比下降11.9%,市场份额为21.2%。

根据海信视像财报,2023年上半年中国线下高端市场,海信电视零售量份额达 36.4%,同比提升5.7%。同期,海信也加大了研发力度,近五年半投入研发费用共计94.16亿元。

事实上,高端化是贾少谦时代下海信的关键词。在2023亚布力论坛上,贾少谦认为高端是唯一正确的路。“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树立一个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跳开低水平竞争,坚持做产业高端或者是高端产业。”

高端化让海信有了不错的表现,也是走向未来的护城河。从去年表现来看,中信证券称,目前欧美持续高通胀背景下,消费需求逐渐走弱,若后续海外需求大幅萎缩,将对国际化电视品牌形成不小压力。

除了市场需求走弱外,家电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不仅有国内,格力、美的、小米、华为等玩家,全球范围内的三星电子都是海信不容忽视的对手。想要勇立潮头,海信仍需要继续在技术上突破。这也意味着,仅靠高端电视或许抵挡不了行业的颓势,海信也要为自己寻找新的解药。

3、新的增长从哪里来?

2023年,海信全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关口,但海信的目标不止于此。向更多的地方要增长,是“少壮派”领导班子最重要的事之一。不过,在存量市场要增长,压在贾少谦身上的担子不小。

过去一年,为了给海信找到新增量,贾少谦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

在经济之声节目《企业家说》中,贾少谦提到自己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海外。他走访了海信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北美洲的市场,花了很多时间拜访国内外企业,覆盖制造业、新能源、互联网领域。

显然,全球化是海信谋增长的重要方向。

对于海信而言,全球化并不陌生。早在2006年,海信就提出“大头在海外”的战略。随着国内家电市场内卷程度加剧,海信全球化的步子迈得也越大,18年来,海信通过并购、营销、自建,在全球布局了20余个研发中心、66家海外公司和办事处,还有十多家海外工厂。

据贾少谦介绍,2023年海信集团海外收入858亿元,占比达42.6%。以主营业务电视为例,根据AVC Revo发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出货共8918.9万台,同比下降1.7%,海信系电视出货1243.4万台,出货规模持续扩大,同比增长22.3%,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三星。全球化的一大问题在于本土化,这影响着企业在海外发展的上限。在贾少谦看来,海信全球化的核心在于本土化。

所谓的本土化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海信的研发机构、营销机构、生产基地,实现研产销的一体化运营,同时也通过品牌运营和体育营销把品牌输出过去。这样使得海信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一个OEM的制造工厂,更多的是一个品牌、品质和服务为一体的中国企业。另一方面,除了在海外找增量,海信还在跨界进入新的赛道。

去年6月,结束考察日本三电公司的行程后,贾少谦向外界明确了海信的第二增长曲线之一——汽车电子。

贾少谦表示,凭借长期积累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领域的技术,海信已悄然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实现了智慧驾驶、车路协同、智慧驾驶舱技术和汽车压缩机、汽车空调系统的有效结合。

海信布局汽车电子的动作,可以追溯到三年前。2021年5月,海信家电收购车载空调压缩机业务全球第二的日本三电控股。

2022 年 9 月 14 日,海信还与蔚来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 包括车用空调、整车热管理系统、智能交通、车路协同、新型显示及多媒体技术产品等 )、海外市场拓展、家电产品集采等领域开展合作。

围绕造车的一系列动作,海信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转型布局。

贾少谦曾透露“我们正在尝试转型。除了人们熟知的家电C端产业外,目前海信正在攻关医疗、智慧城市、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B端高精尖产业。”必须要承认,一家大公司进入发展的第55年,仍在改革管理模式,提升经营效率,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这需要面对未知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

正如贾少谦所言,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任何挑战,企业家理应总是充满自信和希望。有希望,并带着希望去投入、去冒险,等待必然而至的收获。

如今,海信已经进入了变革期,它的变革是缓慢而平稳的,而外界也在关注贾少谦最终将把海信带往何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信

3.5k
  • 海信回应裁员风波:均为不实猜测,属正常的组织调整
  • 海信家电迎来“80后”女掌门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开启变革之年,贾少谦带海信再闯关

如何实现新的增长,考验着贾少谦和海信。

文|连线Insight 王慧莹

编辑|子夜

海信如何再增长?

上任一年多,海信董事长贾少谦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外,海信面临激烈的竞争,对内,海信则面临着组织变庞大带来的挑战。

当前,海信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四家上市公司;并有海信、东芝电视、古洛尼、科龙、容声与ASKO等多个品牌;黑电白电全覆盖、国际化不断提速。

图源海信官网

目前,海信营收超过2000亿元,这家千亿巨头已经是个成立55年,员工超过10万的大公司,大公司病难以避免,内部不乏有影响效率、影响经营质量、影响能力发挥的因素。这些影响海信继续增长的问题,必须解决。

在2024年元旦后,海信所有员工陆续收到三封邮件:《数字化转型白皮书》《用户运营白皮书》《管理数据白皮书》。

五天内连发三封邮件,海信释放了改革的决心。“步子要迈大点,但是一定要想好再迈”,贾少谦明确了海信的变革要求。

这是海信70后管理班子上任的第二年,也是海信“五三三”战略的第二年。海信的各个业务在市场上都面临激烈的竞争,海信必须要顶住压力,迈出稳健的步子。如何推进变革,变成敏捷的海信集团,或是贾少谦和海信2024年新的命题,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1、2024年,海信的业务协同和生态怎么做?

从1969年海信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的成立算起,海信已成立了55年。55年里,海信离不开“灵魂人物”周厚健。这位掌管海信30年的一号位,外界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低调和耿直,低调的他鲜少公开露面,耿直的他爱憎分明。

周厚健有很多名言,其中一句是“做电视对别人是一顿饭,对海信却是一条命。”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业务都占海信整体业务的九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只做电视不是周厚健想要的,他开始带领海信走向多元化。

在周厚健的主导下,海信不断有新的业务出现,除了不断加大电视业务的投入,还将业务深入白电领域,通过不断收并购和成立合资企业,拓宽自己的业务版图,同时,海信也在多条腿走路。目前,海信布局了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精准医疗、汽车电子、光通信、芯片等领域。

2022年,一如往常的低调,周厚健向海信告别,成为海信“终身名誉董事长”;随后的一年,海信先后迎来两任董事长林澜和贾少谦,海信也迎来70后掌权的阶段。如果说周厚健时代的海信是航海时代,那贾少谦时代的海信就是变革时代。以前的周厚健担心海信没长大,现在的贾少谦更关心海信的大公司病。

当下,贾少谦面对的是一个营收超2000亿,员工超10万的大公司。海信业务触角越来越丰富,大公司病也显露无遗。不同品牌协同不够“设计给年轻人的产品,决策却是不懂年轻人审美的老板给的”“各个部门只着眼于自己的考核指标,部门墙越来越厚”……在注重效率的商业江湖,怎么解决大公司病是所有企业集体面临的课题,某种程度上这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天花板。多数公司给的答案是变革,海信也不例外。

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贾少谦还表示,当企业真正出现大企业病时,一定是已经发展成共性问题,所以“不要企图通过抓典型来解决问题,要想真正医治大企业病,还是要在顶层动刀”,才能“抓根、抓本,而不是抓末”。

过去一年半,贾少谦开始了海信自上而下的变革。包括顶层架构、管控模式、业务组合,以及人才考核和激励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少壮派”掌权是第一步。与贾少谦上任集团董事长动作并行,新任集团总裁于芝涛、海信集团总会计师刘鑫、升任集团高级副总裁的朱聃等都是70后,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海信人”;与集团一致,海信旗下上市公司也在同步更换新鲜血液,这是海信集团成立54年来的首次全面交接班。

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图源海信官网

此外,在组织架构上,据《中国企业家》报道,2023年9月,海信集团重新启动架构调整,组建了消费者事业群,统摄海信视像和海信家电两大To C产业群,以及海信国际营销公司和中国区营销总部。

这和海信前不久发布的《用户运营白皮书》观点高度一致:海信集团在用户运营能力、流程、方法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统一语言、统一标准和统一建设,确保品牌、产品、研发、营销和服务各环节形成合力。

2022年5月海信内部有个命名为“五三三”战略——意为海信成立五十三周年之际,推行为期三年的第一个变革。今年到了第二年,困难和挑战都更大。所谓大象难转身,大公司病不是突然冒出的,而是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这便决定了变革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海信而言,业务盘子越铺越大,品牌圈子越拓越广,各个子公司和品牌的协同是对海信整体生态的考验。

“大量的变革真的是从改变思想、打破旧的习惯开始,这个过程是挺痛苦的,因为人最难的就是改变自己,变革就是逆人性的事情。”贾少谦直言。

迎难而上,是每个管理者的基本要求。脱胎于国企,海信几十年的发展都以稳健著称,并强调发展的安全性,但到了新阶段,海信也在考虑新的能力,以在存量市场搏杀。正如贾少谦所说,“海信未来要想建造更高更坚固的现代化大厦,就需要用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去做——要在海信原本理念之上长出新的能力。”

2、技术决定战斗力,海信怎么再突破?

周厚健时代的海信有一个执念,希望能实现“家电公司”向“高科技公司”的华丽转身。这句话也被写在海信官网上。

工程师出身的周厚健对技术有近乎严苛的要求,被称为“技术偏执狂”,其掌舵的30年里,技术刻在了海信基因里。

也因此,技术立企,贯穿海信五十多年的发展。周厚健时代落幕后,海信总结出了“五件宝”,其中一条就是“作为技术偏执狂,为海信奠定了工程师基因,让创新与研发成为海信的澎湃血脉。”

到了贾少谦时代,海信依旧把技术放在了第一位。“海信的理念,第一就是技术立企;第二是稳定、健康和正向的企业风气,这些需要坚守,是海信的地基。”贾少谦曾向《中国企业家》表示。从传统的家电厂商,变成高科技公司,海信的路走得很长,也很不容易。

早期,包括海信在内的中国家电厂商受制于芯片影响,被卡脖子多年,这不仅影响厂商的长远发展,更直接导致中国厂商在上游产业链定价上话语权不高。

直到2005年“信芯”面世,海信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的垄断,成为国内彩电行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即便是现在,海信也是国内为数不多拥有自主研发芯片的国产电视厂商。

2023年4月1日,海信旗下上市公司海信视像发布了拟分拆子公司青岛信芯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芯微”)至科创板上市的预案。此前海信视像曾发布有关筹划信芯微分拆上市的提示性公告,而此番预案则进一步详尽披露了信芯微的分拆上市计划,并明确信芯微将至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技术上的投入给了海信源源不断的产品力。以电视品类为例,十余年前海信便开始推进ULED显示、激光显示这两条技术路线,加快对新技术的研发和产品推广,并通过资本合作的方式打通全产业链。如今的家电市场分成两类,一类是像海信这样的传统厂商,一类是像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家电品牌,后者的惯用打法就是低价。以小米为例,2019年,小米凭借性价比打开电视市场,并登顶国内市场出货量榜首,这给了海信等传统品牌压力。

不过,低价不是长久之计,仅靠性价比模式不利于品牌长久发展是共识。更重要的背景在于,家电市场已经进入存量阶段,随着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以及短视频、游戏等娱乐方式的出现,电视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刚需。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3年全年,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的出货量为3656万台,同比2022年下降8.4%。需求变少,市场竞争变大,加之消费者对家电的功能、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倒逼着企业在新的市场转型,高端化转型势在必行。

这时候,传统家电品牌多年的技术积累显得尤为关键,对于海信而言,技术是这家传统厂商向高端转型的底气。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3年国内市场,海信电视出货量为800万台,同比增长10.7%,市场份额为23%;小米电视的出货量为770万台,同比下降11.9%,市场份额为21.2%。

根据海信视像财报,2023年上半年中国线下高端市场,海信电视零售量份额达 36.4%,同比提升5.7%。同期,海信也加大了研发力度,近五年半投入研发费用共计94.16亿元。

事实上,高端化是贾少谦时代下海信的关键词。在2023亚布力论坛上,贾少谦认为高端是唯一正确的路。“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树立一个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跳开低水平竞争,坚持做产业高端或者是高端产业。”

高端化让海信有了不错的表现,也是走向未来的护城河。从去年表现来看,中信证券称,目前欧美持续高通胀背景下,消费需求逐渐走弱,若后续海外需求大幅萎缩,将对国际化电视品牌形成不小压力。

除了市场需求走弱外,家电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不仅有国内,格力、美的、小米、华为等玩家,全球范围内的三星电子都是海信不容忽视的对手。想要勇立潮头,海信仍需要继续在技术上突破。这也意味着,仅靠高端电视或许抵挡不了行业的颓势,海信也要为自己寻找新的解药。

3、新的增长从哪里来?

2023年,海信全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关口,但海信的目标不止于此。向更多的地方要增长,是“少壮派”领导班子最重要的事之一。不过,在存量市场要增长,压在贾少谦身上的担子不小。

过去一年,为了给海信找到新增量,贾少谦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

在经济之声节目《企业家说》中,贾少谦提到自己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海外。他走访了海信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北美洲的市场,花了很多时间拜访国内外企业,覆盖制造业、新能源、互联网领域。

显然,全球化是海信谋增长的重要方向。

对于海信而言,全球化并不陌生。早在2006年,海信就提出“大头在海外”的战略。随着国内家电市场内卷程度加剧,海信全球化的步子迈得也越大,18年来,海信通过并购、营销、自建,在全球布局了20余个研发中心、66家海外公司和办事处,还有十多家海外工厂。

据贾少谦介绍,2023年海信集团海外收入858亿元,占比达42.6%。以主营业务电视为例,根据AVC Revo发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视出货共8918.9万台,同比下降1.7%,海信系电视出货1243.4万台,出货规模持续扩大,同比增长22.3%,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三星。全球化的一大问题在于本土化,这影响着企业在海外发展的上限。在贾少谦看来,海信全球化的核心在于本土化。

所谓的本土化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海信的研发机构、营销机构、生产基地,实现研产销的一体化运营,同时也通过品牌运营和体育营销把品牌输出过去。这样使得海信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一个OEM的制造工厂,更多的是一个品牌、品质和服务为一体的中国企业。另一方面,除了在海外找增量,海信还在跨界进入新的赛道。

去年6月,结束考察日本三电公司的行程后,贾少谦向外界明确了海信的第二增长曲线之一——汽车电子。

贾少谦表示,凭借长期积累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领域的技术,海信已悄然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实现了智慧驾驶、车路协同、智慧驾驶舱技术和汽车压缩机、汽车空调系统的有效结合。

海信布局汽车电子的动作,可以追溯到三年前。2021年5月,海信家电收购车载空调压缩机业务全球第二的日本三电控股。

2022 年 9 月 14 日,海信还与蔚来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 包括车用空调、整车热管理系统、智能交通、车路协同、新型显示及多媒体技术产品等 )、海外市场拓展、家电产品集采等领域开展合作。

围绕造车的一系列动作,海信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转型布局。

贾少谦曾透露“我们正在尝试转型。除了人们熟知的家电C端产业外,目前海信正在攻关医疗、智慧城市、半导体、汽车零部件等B端高精尖产业。”必须要承认,一家大公司进入发展的第55年,仍在改革管理模式,提升经营效率,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这需要面对未知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

正如贾少谦所言,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任何挑战,企业家理应总是充满自信和希望。有希望,并带着希望去投入、去冒险,等待必然而至的收获。

如今,海信已经进入了变革期,它的变革是缓慢而平稳的,而外界也在关注贾少谦最终将把海信带往何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