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贾玲带火的5000亿蓝海,这个赛道躺赢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贾玲带火的5000亿蓝海,这个赛道躺赢了

2024年,会成为减重数字疗法起飞的开始吗?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动脉网

如果要问这个春节期间最火的话题,贾玲与其新片《热辣滚烫》无疑是其中之一。作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笑星,贾玲的“富态”形象一度深入人心。但为打造该片,贾玲在一年内成功将体重降低了100斤。这也引发了公众的巨大好奇,营造出空前的话题感,加之本身不俗的影片质量,使得该片在上映11天后票房已突破30亿,成为中国影史第20部票房破30亿的影片。

抛开电影本身不提,必须要承认能够在一年内减重100斤的确殊为不易,这也再次引爆了公众的减重热情。根据多方数据,各项与体重管理相关的业务自电影上映以来都呈现暴涨的趋势。在这背后则是一个已有千亿元规模,正向万亿元规模进军的减重市场,市场规模之大,公众热情之高都令人咂舌。

减重赛道将助推新“药王”登顶,但“躺减”并不现实

严格来说,肥胖实际上是一种对健康构成风险的脂肪异常或过度积累的慢性疾病。WHO将BMI(体重指数)≥25kg/㎡定义为超重,BMI≥30kg/㎡则为肥胖。由肥胖引发的并发症不计其数,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代谢疾病,这些疾病恰恰也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

事实上,只要能够控制体重,现有的很多健康问题都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尽管如此,要实现长期的体重控制并不容易。绝大多数肥胖的本质原因在于人体摄入的能量大于人体消耗的能量,这就意味着,要控制体重要么减少能量摄入,即“管住嘴”;要么增加人体消耗能力,即“迈开腿”。然而,“管住嘴,迈开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很难。

寻找可以轻松减肥的手段自然成了大众最热切的需求——几十年前的减肥茶,后来的拔罐、针灸等无不如此。司美格鲁肽等一干GLP-1药物则是聚光灯下的最新主角。

这种诺和诺德旗下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其实已上市多年,最初主要用于糖尿病。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胰高糖素分泌,从而促进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GLP-1同时还有延缓胃排空的作用从而抑制食欲,使其可以达到极佳的减重效果。

在两大慢病都显示出明显效果的司美格鲁肽迅速向“药王”发起冲击。2022年,司美格鲁肽销售额高达108.82亿美元,到了2023年,其销售额更是翻了一番多,达到约212亿美元,距离药王“K药”的250亿美元仅一步之遥。

这其中,Wegovy自2021年在美国获批用于肥胖适应症以来,销售额呈现爆炸式增长,2023年销售额已达45.48亿美元,较2022年同比上涨407%之多。诺和诺德也在国内申请了减肥适应症,并正开发用于减重的口服版司美格鲁肽。

事实上,尽管司美格鲁肽在国内尚未获批减肥适应症,但不少人已将其用于减肥,甚至一度导致糖尿病患者用药困难。按照这一趋势和增速,司美格鲁肽在2024年晋升“药王”当在情理之中。

其他药企也在全力跟进,比如礼来。其GLP-1药物替尔泊肽降糖版Mounjaro和减重版Zepbound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同样增长迅速。尤其是减重版Zepbound具有比司美格鲁肽更好的减肥疗效临床数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为礼来贡献了1.76亿美元的收入,并被认为在2029年销售额预计达到270亿美元。对于这些冲击“药王”的药物,减肥在其中的推动力可见一斑。

尽管并未得到证实,但体重管理专家纷纷猜测贾玲的减重过程中也使用了GLP-1药物,“贾玲减肥用的什么药”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搜索条目,微信群也频频转发类似“贾玲使用的是某某公司的减肥药物”的谣言,甚至拉动了相关企业股价上涨。场面之火爆,蔚为壮观。

表面上来看,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的问世似乎终于让人们找到了一条“躺平减肥”的捷径,只要打上几针,吃上几颗药就可以轻松减重十来斤。但事实上,对于多数体重并未达到药物治疗标准的“减肥爱好者”而言,单纯依靠药物控制体重的副作用可能会大于其带来的收益。

对于GLP-1药物,FDA通报的最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等,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肠梗阻、胃轻瘫等更为严重的疾病。

除了药物本身列出的一长串消化系统的副作用外,“司美格鲁肽脸”则是另一项让人忧心忡忡的副作用。一部分使用者因为体内脂肪短时间的快速流失会导致皮肤松垮,不再紧致,反映到面部则是憔悴“显老”的面容。虽然身材苗条了,但面部却“老”了,这恐怕也并非使用药物减肥的初衷。

此外,停药即反弹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GLP-1药物上,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在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参与者停药一年后,减轻的体重恢复了超过50%。一方面,基于“是药三分毒”的心理,大众不太能接受长期持续使用减肥药。

另一方面,这些药物的价格仍然颇为昂贵,经济上也难以承受。粗略统计显示,美国患者每月在GLP-1药物上花费约1300美元,每年花费超过15000美元。即使仅仅只是将货币单位换算为人民币,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显然,即将登基新“药王”的司美格鲁肽等一众GLP-1减肥药,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十多年前,酷爱游戏的IT编辑程政曾经是一位230多斤重的大胖子。当时,由于过于肥胖,30来岁的程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重度脂肪肝。程政痛定思痛,开始了艰难的减肥历程。

亲朋好友最初并不看好他的减肥。但程政用科学的减肥方式和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一年后再次惊艳亮相已成为健硕的小伙。为了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肥胖人群,程政开设了一家私教健身工作室,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我大概用了一年时间减了100斤,差不多匀速每月减8-10斤,从230多斤到最低时的130多斤。当然,中间有短暂的平台期。当年并没有这些神药,主要还是‘管住嘴,迈开腿’”,程政向动脉网介绍道。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案例,司美格鲁肽确实可以明显降低体重,但它本质上还是控制能量摄入,跟节食减肥的原理本质上一样。另外,当不再用药物控制后,体重还是会反弹。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减肥唯一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改变自己那些发胖的不良生活习惯”,他进一步补充道。

数字医疗切入减重机会多多,但关键难点仍待解决

虽然正确答案显而易见,但实践起来却颇为困难。程政坦承,减肥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持续坚持:“要运动或者健康饮食几天谁都能做到,但想要减肥成功,至少要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以年为时间单位。”相对运动,管住嘴是一件更困难的事。程政表示,多数减肥失败往往是周一到周五健康饮食,周末两顿大餐就打回原形。

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健康显然可以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尤其对于社恐人群和996打工人,坚持每天前往健身房或许有一定难度,但每天抽出15分钟居家训练,能够坚持下来的可能性或许就更大了一些。虽然仍然依赖于用户自身的依从性,但数字健康App所提供的趣味化、社群化的监督方式的确也可以提升用户依从性。

随着AI技术的成熟,一些数字健康App已经可以根据用户情况生成个性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也可以实时反馈用户的训练情况。比如,通过可穿戴传感器或者AI视频识别训练姿势是否正确,并向用户反馈正确的动作等等。

这种居家的健身热潮正在形成。Keep运动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东安就向动脉网表示:“春节期间,受到贾玲瘦身成功的带动,大众的健身积极性显著提升,Keep天猫旗舰店单车环比增长219%,跳绳环比增长487.82%,瑜伽垫环比增长182.45%,壶铃环比增长 325.74%。”

“我也使用过数字健康app,这种记录减肥的过程确能激励自己坚持下去。一方面,app可以拍照了解摄入食物的热量,记录自身体重,做合理的规划。另外一方面则是完成计划的每天运动、站立和热量消耗的目标。看到一个个圆环被拉满还是蛮有成就感。另外,还可以看到自己在朋友中的排名。这些功能都能给用户坚持下去的成就感,社群功能也会让大家觉得在减肥这条路上并不孤单”,程政表示数字健康技术的确可以在漫长的减重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利用数字健康进行体重管理正在开始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Omada Health和Noom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通过11轮融资累积融资额5.285亿美元;后者更是通过10轮融资6.589亿美元,尤其是2021年的F轮融资额高达5.4亿美元,在整个数字医疗领域也是数得着的大额融资。

一些其他赛道的数字健康企业也正跑步进入体重管理赛道掘金,仅仅在2023年,Welldoc、LifeMD、Hims&Hers等知名数字健康企业都宣布推出数字体重管理方案。不少针对慢病,尤其是糖尿病的数字疗法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式控制血糖,在客观上的确也可以起到体重管理的作用。因此,预期未来会有更多的数字健康企业会进入这一赛道。

相比之下,国内数字化减重市场进程要更慢一些,正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入局较早的数字疗法企业经过考虑,选择从门槛相对较高的需要医疗干预的细分赛道切入。比如,南大菲特就选择与三甲医院的肥胖门诊合作,为已经达到肥胖标准,需要医学干预的肥胖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据介绍,迄今为止,南大菲特的解决方案已经帮助超过3万名肥胖患者获得了疾病的改善以及体重数据的下降。

2021年2月,南大菲特遵循医学指南自主研发的CIMWM模式在国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1家中心共同开展的临床干预试验研究报告在Nutrition & Metabolism在线发表,证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活方式管理能更有效的提高肥胖症患者依从性从而达到生活方式重塑的效果。

另一家聚焦于康复治疗的数字疗法企业术康同样在医学减重领域获得很好的成绩。

通常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经过术康运动康复治疗的大量慢病患者,最终在获得相关指标稳定的同时常常伴随着体重下降。参与医学减重的人群多伴随基础疾病,所以他们的减重过程更需要关注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术康的多个减重训练营中,对成员的最终目标除了体重变化,其他健康相关指标也是关注重点。

术康开展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减重训练营均取得了平均体重下降的好结果,其中一位成员经过半年严格执行“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成功减重44斤,体脂率下降15.4%,BMI从超重降到正常成年人水平,同时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降到正常范围。

术康体重管理管线负责人向动脉网介绍,“营养处方+运动处方”双管齐下,可实现患者成功减重且长期稳定的效果。患者只需要利用术康数字疗法产品算法,将拍照识别的2D平面照片转换为3D来估算食物重量,实时记录营养摄入情况,同时执行术康App的运动处方。除了常规医学减重,术康还为减重手术围手术期的患者提供数字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安全度过术后康复阶段过程,也让他们的体重不反弹。

尽管减肥看上去对于数字疗法企业是一大机遇,但面对普遍认知中医疗属性偏弱的“减肥”这件事,如何体现医疗级体重管理方案的优势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首先是切入口的问题,比如术康的医学减重服务于更需要医疗手段干预的人群,这样定位更为精准,当然我们也暂时放弃了大众的减肥赛道。相对而言一些大众的减肥赛道暂时就没有办法触及。”

这是因为严肃的数字医疗需要面对严厉得多的监管。以数字疗法为例,作为一种软件医疗器械,天然面临相关法律的严格监管,在常规渠道进行推广受到的制约更多,“虽然我们的产品也可以在App Store或者安卓应用市场中推广,但比起普通的数字健康app,需要更加注意言辞”。

这与数字健康app的宽松监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动脉网的采访过程中,也发现一些C端较为流行的数字健康app会避免将自身与医疗关联,以免违规。

不过,这也并非全然是坏事。相比C端,来自于医疗机构的背书的权威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举例来说,肥胖患者面对来自路边广告传单的解决方案和医疗机构给出的解决方案,其信任度和重视程度显然完全不一样。

目前,数字疗法并没有官方的展示渠道,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其推广,完全没有发挥出软件的优势。动脉网认为,德国和比利时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前者为通过审批的数字疗法建立了官方网站和列表,可以方便包括患者在内的参与各方了解这些医疗级产品的信息;后者囊括的范围则更大,还将不少具有医疗属性的数字健康app都涵盖其中。

“其次,相对普通的数字健身,数字医疗的结果导向是不太一样的。前者可能更为表面,偏重外观上的改变,比如健身后的体形又好看了一点。数字医疗的结果会更偏重内涵,更为偏重医疗导向,比如你的脂肪肝指数又下降了一点。”该负责人向动脉网表示。

毋庸置疑的是,虽然整个市场仍处于前期探索,但数字医疗,尤其是数字疗法在体重管理领域的机会和潜力是巨大的。其所依赖的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理念恰好也是减重最为核心的手段;而在另外一方面,数字疗法与减重药物以及减重手术等手段的结合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24年,会成为减重数字疗法起飞的开始吗?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贾玲带火的5000亿蓝海,这个赛道躺赢了

2024年,会成为减重数字疗法起飞的开始吗?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动脉网

如果要问这个春节期间最火的话题,贾玲与其新片《热辣滚烫》无疑是其中之一。作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笑星,贾玲的“富态”形象一度深入人心。但为打造该片,贾玲在一年内成功将体重降低了100斤。这也引发了公众的巨大好奇,营造出空前的话题感,加之本身不俗的影片质量,使得该片在上映11天后票房已突破30亿,成为中国影史第20部票房破30亿的影片。

抛开电影本身不提,必须要承认能够在一年内减重100斤的确殊为不易,这也再次引爆了公众的减重热情。根据多方数据,各项与体重管理相关的业务自电影上映以来都呈现暴涨的趋势。在这背后则是一个已有千亿元规模,正向万亿元规模进军的减重市场,市场规模之大,公众热情之高都令人咂舌。

减重赛道将助推新“药王”登顶,但“躺减”并不现实

严格来说,肥胖实际上是一种对健康构成风险的脂肪异常或过度积累的慢性疾病。WHO将BMI(体重指数)≥25kg/㎡定义为超重,BMI≥30kg/㎡则为肥胖。由肥胖引发的并发症不计其数,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代谢疾病,这些疾病恰恰也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

事实上,只要能够控制体重,现有的很多健康问题都会得到极大的缓解。

尽管如此,要实现长期的体重控制并不容易。绝大多数肥胖的本质原因在于人体摄入的能量大于人体消耗的能量,这就意味着,要控制体重要么减少能量摄入,即“管住嘴”;要么增加人体消耗能力,即“迈开腿”。然而,“管住嘴,迈开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很难。

寻找可以轻松减肥的手段自然成了大众最热切的需求——几十年前的减肥茶,后来的拔罐、针灸等无不如此。司美格鲁肽等一干GLP-1药物则是聚光灯下的最新主角。

这种诺和诺德旗下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其实已上市多年,最初主要用于糖尿病。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胰高糖素分泌,从而促进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GLP-1同时还有延缓胃排空的作用从而抑制食欲,使其可以达到极佳的减重效果。

在两大慢病都显示出明显效果的司美格鲁肽迅速向“药王”发起冲击。2022年,司美格鲁肽销售额高达108.82亿美元,到了2023年,其销售额更是翻了一番多,达到约212亿美元,距离药王“K药”的250亿美元仅一步之遥。

这其中,Wegovy自2021年在美国获批用于肥胖适应症以来,销售额呈现爆炸式增长,2023年销售额已达45.48亿美元,较2022年同比上涨407%之多。诺和诺德也在国内申请了减肥适应症,并正开发用于减重的口服版司美格鲁肽。

事实上,尽管司美格鲁肽在国内尚未获批减肥适应症,但不少人已将其用于减肥,甚至一度导致糖尿病患者用药困难。按照这一趋势和增速,司美格鲁肽在2024年晋升“药王”当在情理之中。

其他药企也在全力跟进,比如礼来。其GLP-1药物替尔泊肽降糖版Mounjaro和减重版Zepbound分别在2022年和2023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同样增长迅速。尤其是减重版Zepbound具有比司美格鲁肽更好的减肥疗效临床数据,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为礼来贡献了1.76亿美元的收入,并被认为在2029年销售额预计达到270亿美元。对于这些冲击“药王”的药物,减肥在其中的推动力可见一斑。

尽管并未得到证实,但体重管理专家纷纷猜测贾玲的减重过程中也使用了GLP-1药物,“贾玲减肥用的什么药”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搜索条目,微信群也频频转发类似“贾玲使用的是某某公司的减肥药物”的谣言,甚至拉动了相关企业股价上涨。场面之火爆,蔚为壮观。

表面上来看,司美格鲁肽等GLP-1药物的问世似乎终于让人们找到了一条“躺平减肥”的捷径,只要打上几针,吃上几颗药就可以轻松减重十来斤。但事实上,对于多数体重并未达到药物治疗标准的“减肥爱好者”而言,单纯依靠药物控制体重的副作用可能会大于其带来的收益。

对于GLP-1药物,FDA通报的最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消化不良、食欲下降等等,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肠梗阻、胃轻瘫等更为严重的疾病。

除了药物本身列出的一长串消化系统的副作用外,“司美格鲁肽脸”则是另一项让人忧心忡忡的副作用。一部分使用者因为体内脂肪短时间的快速流失会导致皮肤松垮,不再紧致,反映到面部则是憔悴“显老”的面容。虽然身材苗条了,但面部却“老”了,这恐怕也并非使用药物减肥的初衷。

此外,停药即反弹的现象也同样出现在GLP-1药物上,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在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参与者停药一年后,减轻的体重恢复了超过50%。一方面,基于“是药三分毒”的心理,大众不太能接受长期持续使用减肥药。

另一方面,这些药物的价格仍然颇为昂贵,经济上也难以承受。粗略统计显示,美国患者每月在GLP-1药物上花费约1300美元,每年花费超过15000美元。即使仅仅只是将货币单位换算为人民币,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显然,即将登基新“药王”的司美格鲁肽等一众GLP-1减肥药,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十多年前,酷爱游戏的IT编辑程政曾经是一位230多斤重的大胖子。当时,由于过于肥胖,30来岁的程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重度脂肪肝。程政痛定思痛,开始了艰难的减肥历程。

亲朋好友最初并不看好他的减肥。但程政用科学的减肥方式和惊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一年后再次惊艳亮相已成为健硕的小伙。为了帮助更多和他一样的肥胖人群,程政开设了一家私教健身工作室,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我大概用了一年时间减了100斤,差不多匀速每月减8-10斤,从230多斤到最低时的130多斤。当然,中间有短暂的平台期。当年并没有这些神药,主要还是‘管住嘴,迈开腿’”,程政向动脉网介绍道。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案例,司美格鲁肽确实可以明显降低体重,但它本质上还是控制能量摄入,跟节食减肥的原理本质上一样。另外,当不再用药物控制后,体重还是会反弹。以我多年的经验来看,减肥唯一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改变自己那些发胖的不良生活习惯”,他进一步补充道。

数字医疗切入减重机会多多,但关键难点仍待解决

虽然正确答案显而易见,但实践起来却颇为困难。程政坦承,减肥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持续坚持:“要运动或者健康饮食几天谁都能做到,但想要减肥成功,至少要持续几周、几个月,甚至以年为时间单位。”相对运动,管住嘴是一件更困难的事。程政表示,多数减肥失败往往是周一到周五健康饮食,周末两顿大餐就打回原形。

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健康显然可以有很大的用武之地。尤其对于社恐人群和996打工人,坚持每天前往健身房或许有一定难度,但每天抽出15分钟居家训练,能够坚持下来的可能性或许就更大了一些。虽然仍然依赖于用户自身的依从性,但数字健康App所提供的趣味化、社群化的监督方式的确也可以提升用户依从性。

随着AI技术的成熟,一些数字健康App已经可以根据用户情况生成个性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也可以实时反馈用户的训练情况。比如,通过可穿戴传感器或者AI视频识别训练姿势是否正确,并向用户反馈正确的动作等等。

这种居家的健身热潮正在形成。Keep运动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东安就向动脉网表示:“春节期间,受到贾玲瘦身成功的带动,大众的健身积极性显著提升,Keep天猫旗舰店单车环比增长219%,跳绳环比增长487.82%,瑜伽垫环比增长182.45%,壶铃环比增长 325.74%。”

“我也使用过数字健康app,这种记录减肥的过程确能激励自己坚持下去。一方面,app可以拍照了解摄入食物的热量,记录自身体重,做合理的规划。另外一方面则是完成计划的每天运动、站立和热量消耗的目标。看到一个个圆环被拉满还是蛮有成就感。另外,还可以看到自己在朋友中的排名。这些功能都能给用户坚持下去的成就感,社群功能也会让大家觉得在减肥这条路上并不孤单”,程政表示数字健康技术的确可以在漫长的减重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

利用数字健康进行体重管理正在开始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Omada Health和Noom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前者通过11轮融资累积融资额5.285亿美元;后者更是通过10轮融资6.589亿美元,尤其是2021年的F轮融资额高达5.4亿美元,在整个数字医疗领域也是数得着的大额融资。

一些其他赛道的数字健康企业也正跑步进入体重管理赛道掘金,仅仅在2023年,Welldoc、LifeMD、Hims&Hers等知名数字健康企业都宣布推出数字体重管理方案。不少针对慢病,尤其是糖尿病的数字疗法主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式控制血糖,在客观上的确也可以起到体重管理的作用。因此,预期未来会有更多的数字健康企业会进入这一赛道。

相比之下,国内数字化减重市场进程要更慢一些,正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入局较早的数字疗法企业经过考虑,选择从门槛相对较高的需要医疗干预的细分赛道切入。比如,南大菲特就选择与三甲医院的肥胖门诊合作,为已经达到肥胖标准,需要医学干预的肥胖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据介绍,迄今为止,南大菲特的解决方案已经帮助超过3万名肥胖患者获得了疾病的改善以及体重数据的下降。

2021年2月,南大菲特遵循医学指南自主研发的CIMWM模式在国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1家中心共同开展的临床干预试验研究报告在Nutrition & Metabolism在线发表,证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活方式管理能更有效的提高肥胖症患者依从性从而达到生活方式重塑的效果。

另一家聚焦于康复治疗的数字疗法企业术康同样在医学减重领域获得很好的成绩。

通常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经过术康运动康复治疗的大量慢病患者,最终在获得相关指标稳定的同时常常伴随着体重下降。参与医学减重的人群多伴随基础疾病,所以他们的减重过程更需要关注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术康的多个减重训练营中,对成员的最终目标除了体重变化,其他健康相关指标也是关注重点。

术康开展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减重训练营均取得了平均体重下降的好结果,其中一位成员经过半年严格执行“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成功减重44斤,体脂率下降15.4%,BMI从超重降到正常成年人水平,同时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降到正常范围。

术康体重管理管线负责人向动脉网介绍,“营养处方+运动处方”双管齐下,可实现患者成功减重且长期稳定的效果。患者只需要利用术康数字疗法产品算法,将拍照识别的2D平面照片转换为3D来估算食物重量,实时记录营养摄入情况,同时执行术康App的运动处方。除了常规医学减重,术康还为减重手术围手术期的患者提供数字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安全度过术后康复阶段过程,也让他们的体重不反弹。

尽管减肥看上去对于数字疗法企业是一大机遇,但面对普遍认知中医疗属性偏弱的“减肥”这件事,如何体现医疗级体重管理方案的优势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首先是切入口的问题,比如术康的医学减重服务于更需要医疗手段干预的人群,这样定位更为精准,当然我们也暂时放弃了大众的减肥赛道。相对而言一些大众的减肥赛道暂时就没有办法触及。”

这是因为严肃的数字医疗需要面对严厉得多的监管。以数字疗法为例,作为一种软件医疗器械,天然面临相关法律的严格监管,在常规渠道进行推广受到的制约更多,“虽然我们的产品也可以在App Store或者安卓应用市场中推广,但比起普通的数字健康app,需要更加注意言辞”。

这与数字健康app的宽松监管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动脉网的采访过程中,也发现一些C端较为流行的数字健康app会避免将自身与医疗关联,以免违规。

不过,这也并非全然是坏事。相比C端,来自于医疗机构的背书的权威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举例来说,肥胖患者面对来自路边广告传单的解决方案和医疗机构给出的解决方案,其信任度和重视程度显然完全不一样。

目前,数字疗法并没有官方的展示渠道,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其推广,完全没有发挥出软件的优势。动脉网认为,德国和比利时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前者为通过审批的数字疗法建立了官方网站和列表,可以方便包括患者在内的参与各方了解这些医疗级产品的信息;后者囊括的范围则更大,还将不少具有医疗属性的数字健康app都涵盖其中。

“其次,相对普通的数字健身,数字医疗的结果导向是不太一样的。前者可能更为表面,偏重外观上的改变,比如健身后的体形又好看了一点。数字医疗的结果会更偏重内涵,更为偏重医疗导向,比如你的脂肪肝指数又下降了一点。”该负责人向动脉网表示。

毋庸置疑的是,虽然整个市场仍处于前期探索,但数字医疗,尤其是数字疗法在体重管理领域的机会和潜力是巨大的。其所依赖的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理念恰好也是减重最为核心的手段;而在另外一方面,数字疗法与减重药物以及减重手术等手段的结合也为其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2024年,会成为减重数字疗法起飞的开始吗?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