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内卷不止的汽车行业,2024年继续滚烫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内卷不止的汽车行业,2024年继续滚烫卷

激烈竞争环境下,赢家或许是撑到最后的有实力的车企,未来的行业格局或许会向几家车企独大方向发展。

文|独孤依风

2023年,内卷成为很多行业常态,其中汽车行业更是高度内卷的代表。

自2023年初特斯拉率先降价,打响价格战第一枪之后,引发了一场波及全行业的价格战。这场内卷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延伸至技术研发、市场布局等多个方面。

科技巨头小米官宣造车1000天之后,小米汽车终于也露出神秘面纱,刺激了电动车行业,为汽车行业的竞争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最后一季度才上市的华为问界M7俨然成为行业黑马。2024年,预计汽车行业的内卷化竞争将继续加剧。

价格战持久,赢家寥寥

延续14年的新能源汽车“国补”政策,在2022年12月31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意味着自2023年1月1日起,汽车行业转向市场导向为主。新能源汽车企业没了“救生圈”,开始“裸泳”,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行业进入调整和洗牌阶段。

为了应对国补退出对自身经营的影响,2022年12月底,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多家车企均宣布旗下新能源汽车涨价。比亚迪自身就因为成本和国补影响在2022年涨价三次。

而自2022年10月开始降价的特斯拉,则尝到了以价换量的甜头,四季度销量表现延续之前的大火势头。据其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2022年第四季度产量为43.9万辆,同比增长44%,交付量为405278辆,同比增长31%。

2023年第一天,特斯拉又开启了新年限时福利。没几天,1月6日,特斯拉又宣布特斯拉国产车型大幅降价,Model 3和Model Y最狠直降4.8万。自此特斯拉开启了全年降价攻势。当月(2023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交付6.6万辆,马斯克也因此登上世界首富宝座。

特斯拉打响2023年价格战第一枪之后,众多车企迫于压力,开始跟进降价措施。有媒体统计,2023年参与价格战的国内汽车品牌超50家,车型达上百款,降级通过厂家补贴或经销商降价等方式实现。

2023年上半年,车企价格战主要以燃油车大面积降价为主,东风系打出燃油车降价旗帜后,一汽、长安等燃油车也开始以清库存为目的大面积降价。下半年,则是新势力品牌的战场,,蔚来、零跑、哪吒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均在不同程度上发起价格攻势。

车企疯狂卷价格战试图以价换量,抢占市场份额。在这样的情况下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459.6万辆,同比增长24.1%,市场份额达到56%。

但这场价格战具体到车企身上,可以说是赢家寥寥。虽然大多数车企能保持销量增长态势,但仍然与2023年初所定销售目标相差甚远。

2023年,新能源领域,仅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和岚图完成了年初定下的销售目标。比亚迪乘用车全年销量为301.2万辆,同比增长超60%,是新能源汽车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冠军。特斯拉全年销量180万台,同比增长38%;理想全年销量37.6万,同比增长182%;岚图全年销量5万辆,同比增长160%。

在未完成销售任务的的车企中,阿维塔和哪吒汽车销量与年初目标差距较大,目标完成率分别为29.6%和42.5%,长城、蔚来、零跑的目标完成率在60%-80%之间;极氪、智己汽车的完成率接近90%;长安、奇瑞、广汽、问界完成九成以上目标。

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仅吉利汽车完成了年度目标,全年销量接近120万台,同比增长约9%。

淘汰赛加速,离场品牌增多

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卖出3000万辆车,产销水平达到新高。汽车产业对中国经济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细分来看,新能源车在逐渐渗透率提升,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由25.6%进一步增长至31.6%,燃油车市场份额由74.4%减少至68.5%,被进一步蚕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 和37.9%,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1.6%。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68.5万辆,同比增长24.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280.4万辆,同比增长84.7%;燃料电池汽车销售0.6万辆,同比增长72%。

燃油汽车2023年产销同比增长仅为个位数,产销分别为同比增长为3.06%、3.11%。

从新产品迭代来看,燃油车车企集团正加速向新能源转型。2023年燃油汽车上市新产品仅27款,较2022年减少29款,而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仅较2022年减少3款,共61款纯电新车上市。插混新产品则较2022年增加14款。

按照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速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节点或将被提前。

通过价格战看似疯狂在抢占市场份额,但这牺牲的代价是企业压缩利润,毛利率不断下滑。

在众多车企中,除理想、比亚迪实现了利润率与销量的同步增长,大部分车企被迫用利润换销量。

即使是特斯拉,2023年毛利率也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特斯拉毛利率为17.9%,不仅低于同期25.15,与上一季度为18.2%比也有所下滑。新势力品牌蔚来毛利率也一路下降,2023年三季度蔚来销售毛利率为4.39%,而2022年同期为14.43%。在众多车企中仅理想汽车与比亚迪毛利率较稳定,比亚迪利润增速高于销量增速。

价格战之下,一些品牌抵不住压力,在2023年黯然退场。一些合资燃油车如广汽讴歌、广汽三菱分别于2023年1月、10月退出中国市场。

新能源车销量在2023年一路高歌猛进,市场见证了比亚迪和理想的崛起,但同时也见证了一些新势力品牌在残酷的竞争下相继出现经营问题。

2023年伊始,威马、NIUTRON、恒驰等多家新能源新势力车企被曝出经营问题。2月,威马汽车被曝进入停工停产阶段,办公室因拖欠房租被封。3月,恒驰汽车传出裁员、缓发薪酬的消息;4月,NIUTRON清空了官方微博、关闭官网并停止了APP服务。

新玩家入局,市场竞争加剧

在全球碳中和趋势加速的时代,新能源车赛道是目前确定性较高的赛道,具备丰厚想象力,吸引不少新玩家入场。小米和华为的入场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不同的商业基因和策略,为传统汽车圈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又加剧了市场竞争。

小米是首家亲自下场造车的互联网企业。小米汽车在发布前后均凭借强大的营销基因和生态系统整合能力,成功吊起了消费者的胃口。去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的首款作品小米SU7的外观设计、性能、续航、安全等细节首次公开亮相。

目前小米汽车将已有的技术参数卷至新高度,如871V高压电池等。此外,小米汽车的售价策略也将对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通过整合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手机和IoT等硬件,小米汽车有望实现雷军提出的“人-车-家”战略的闭环。

2023年,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手机企业造车的莫属“遥遥领先“的华为了。在小米利用社会化营销为自己新车增加看点的同时,华为则通过技术驱动和定制化商业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商业生态。尽管华为一直对外宣称不直接造车,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已深入人心。

华为与赛力斯等车企的合作成果显著,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新车型迅速成为市场黑马。2023年9月12日, 问界新 M7 车型发布,至12月26日M9上市发布时,M7就已累计订单突破12万台,月交付能力达3万台。

华为在智驾领域的实力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23年11月底,长安汽车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长安拟投资华为拟成立的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公司。消息一出,便受到市场广发关注,资本市场上当天长安汽车连着股价上涨几日。业界认为长安+华为BU或许会成为行业又一条鲶鱼。华为BU独立与更多车企的合作可能将进一步改变行业格局。

小米和华为的加入,无疑加剧了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挑战着传统车企的地位,推动着行业的变革。价格战和技术战的双线作战,使得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愈发严重。

2024年只有更卷。开年很多车企已经开了数场技术发布会,卷技术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而价格战也并未停止。2024年1月12日,特斯拉官方发消息称即日起特斯拉Model3/Y价格下调。阿维塔、零跑、一汽丰田、哪吒等多个汽车品牌在2024年新年伊始也开始新一轮的降价促销。

价格和技术内卷催生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着汽车行业向更为智能、环保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小米和华为两种不同的商业基因在汽车圈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但未来在汽车圈的发展仍充满变数,两家企业能否持续创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将决定着它们在汽车圈的地位和影响力。而消费者最终的选择,将决定着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向。激烈竞争环境下,赢家或许是撑到最后的有实力的车企,未来的行业格局或许会向几家车企独大方向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为

6.8k
  • 盘前机会前瞻| 华为每年投入超60亿激励开发者,鸿蒙系统迎来快速释放期,这几家鸿蒙产业链企业有望持续受益(附概念股)
  • 9月11日投资早报|延迟退休决定草案提请审议,华为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今日一只新股上市

小米

6.4k
  • 小米15系列手机正式开售
  • 王化:小米15屏幕确认不会混用,仅华星独供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内卷不止的汽车行业,2024年继续滚烫卷

激烈竞争环境下,赢家或许是撑到最后的有实力的车企,未来的行业格局或许会向几家车企独大方向发展。

文|独孤依风

2023年,内卷成为很多行业常态,其中汽车行业更是高度内卷的代表。

自2023年初特斯拉率先降价,打响价格战第一枪之后,引发了一场波及全行业的价格战。这场内卷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延伸至技术研发、市场布局等多个方面。

科技巨头小米官宣造车1000天之后,小米汽车终于也露出神秘面纱,刺激了电动车行业,为汽车行业的竞争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因素。最后一季度才上市的华为问界M7俨然成为行业黑马。2024年,预计汽车行业的内卷化竞争将继续加剧。

价格战持久,赢家寥寥

延续14年的新能源汽车“国补”政策,在2022年12月31日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这意味着自2023年1月1日起,汽车行业转向市场导向为主。新能源汽车企业没了“救生圈”,开始“裸泳”,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行业进入调整和洗牌阶段。

为了应对国补退出对自身经营的影响,2022年12月底,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多家车企均宣布旗下新能源汽车涨价。比亚迪自身就因为成本和国补影响在2022年涨价三次。

而自2022年10月开始降价的特斯拉,则尝到了以价换量的甜头,四季度销量表现延续之前的大火势头。据其财报数据显示:特斯拉2022年第四季度产量为43.9万辆,同比增长44%,交付量为405278辆,同比增长31%。

2023年第一天,特斯拉又开启了新年限时福利。没几天,1月6日,特斯拉又宣布特斯拉国产车型大幅降价,Model 3和Model Y最狠直降4.8万。自此特斯拉开启了全年降价攻势。当月(2023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就交付6.6万辆,马斯克也因此登上世界首富宝座。

特斯拉打响2023年价格战第一枪之后,众多车企迫于压力,开始跟进降价措施。有媒体统计,2023年参与价格战的国内汽车品牌超50家,车型达上百款,降级通过厂家补贴或经销商降价等方式实现。

2023年上半年,车企价格战主要以燃油车大面积降价为主,东风系打出燃油车降价旗帜后,一汽、长安等燃油车也开始以清库存为目的大面积降价。下半年,则是新势力品牌的战场,,蔚来、零跑、哪吒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均在不同程度上发起价格攻势。

车企疯狂卷价格战试图以价换量,抢占市场份额。在这样的情况下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达1459.6万辆,同比增长24.1%,市场份额达到56%。

但这场价格战具体到车企身上,可以说是赢家寥寥。虽然大多数车企能保持销量增长态势,但仍然与2023年初所定销售目标相差甚远。

2023年,新能源领域,仅比亚迪、特斯拉、理想和岚图完成了年初定下的销售目标。比亚迪乘用车全年销量为301.2万辆,同比增长超60%,是新能源汽车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冠军。特斯拉全年销量180万台,同比增长38%;理想全年销量37.6万,同比增长182%;岚图全年销量5万辆,同比增长160%。

在未完成销售任务的的车企中,阿维塔和哪吒汽车销量与年初目标差距较大,目标完成率分别为29.6%和42.5%,长城、蔚来、零跑的目标完成率在60%-80%之间;极氪、智己汽车的完成率接近90%;长安、奇瑞、广汽、问界完成九成以上目标。

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仅吉利汽车完成了年度目标,全年销量接近120万台,同比增长约9%。

淘汰赛加速,离场品牌增多

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卖出3000万辆车,产销水平达到新高。汽车产业对中国经济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细分来看,新能源车在逐渐渗透率提升,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由25.6%进一步增长至31.6%,燃油车市场份额由74.4%减少至68.5%,被进一步蚕食。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 和37.9%,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1.6%。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668.5万辆,同比增长24.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280.4万辆,同比增长84.7%;燃料电池汽车销售0.6万辆,同比增长72%。

燃油汽车2023年产销同比增长仅为个位数,产销分别为同比增长为3.06%、3.11%。

从新产品迭代来看,燃油车车企集团正加速向新能源转型。2023年燃油汽车上市新产品仅27款,较2022年减少29款,而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仅较2022年减少3款,共61款纯电新车上市。插混新产品则较2022年增加14款。

按照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速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节点或将被提前。

通过价格战看似疯狂在抢占市场份额,但这牺牲的代价是企业压缩利润,毛利率不断下滑。

在众多车企中,除理想、比亚迪实现了利润率与销量的同步增长,大部分车企被迫用利润换销量。

即使是特斯拉,2023年毛利率也在不断下滑。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特斯拉毛利率为17.9%,不仅低于同期25.15,与上一季度为18.2%比也有所下滑。新势力品牌蔚来毛利率也一路下降,2023年三季度蔚来销售毛利率为4.39%,而2022年同期为14.43%。在众多车企中仅理想汽车与比亚迪毛利率较稳定,比亚迪利润增速高于销量增速。

价格战之下,一些品牌抵不住压力,在2023年黯然退场。一些合资燃油车如广汽讴歌、广汽三菱分别于2023年1月、10月退出中国市场。

新能源车销量在2023年一路高歌猛进,市场见证了比亚迪和理想的崛起,但同时也见证了一些新势力品牌在残酷的竞争下相继出现经营问题。

2023年伊始,威马、NIUTRON、恒驰等多家新能源新势力车企被曝出经营问题。2月,威马汽车被曝进入停工停产阶段,办公室因拖欠房租被封。3月,恒驰汽车传出裁员、缓发薪酬的消息;4月,NIUTRON清空了官方微博、关闭官网并停止了APP服务。

新玩家入局,市场竞争加剧

在全球碳中和趋势加速的时代,新能源车赛道是目前确定性较高的赛道,具备丰厚想象力,吸引不少新玩家入场。小米和华为的入场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不同的商业基因和策略,为传统汽车圈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又加剧了市场竞争。

小米是首家亲自下场造车的互联网企业。小米汽车在发布前后均凭借强大的营销基因和生态系统整合能力,成功吊起了消费者的胃口。去年12月28日小米汽车的首款作品小米SU7的外观设计、性能、续航、安全等细节首次公开亮相。

目前小米汽车将已有的技术参数卷至新高度,如871V高压电池等。此外,小米汽车的售价策略也将对市场产生不小的影响。通过整合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手机和IoT等硬件,小米汽车有望实现雷军提出的“人-车-家”战略的闭环。

2023年,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手机企业造车的莫属“遥遥领先“的华为了。在小米利用社会化营销为自己新车增加看点的同时,华为则通过技术驱动和定制化商业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商业生态。尽管华为一直对外宣称不直接造车,但其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已深入人心。

华为与赛力斯等车企的合作成果显著,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新车型迅速成为市场黑马。2023年9月12日, 问界新 M7 车型发布,至12月26日M9上市发布时,M7就已累计订单突破12万台,月交付能力达3万台。

华为在智驾领域的实力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23年11月底,长安汽车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长安拟投资华为拟成立的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公司。消息一出,便受到市场广发关注,资本市场上当天长安汽车连着股价上涨几日。业界认为长安+华为BU或许会成为行业又一条鲶鱼。华为BU独立与更多车企的合作可能将进一步改变行业格局。

小米和华为的加入,无疑加剧了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挑战着传统车企的地位,推动着行业的变革。价格战和技术战的双线作战,使得汽车行业的内卷现象愈发严重。

2024年只有更卷。开年很多车企已经开了数场技术发布会,卷技术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而价格战也并未停止。2024年1月12日,特斯拉官方发消息称即日起特斯拉Model3/Y价格下调。阿维塔、零跑、一汽丰田、哪吒等多个汽车品牌在2024年新年伊始也开始新一轮的降价促销。

价格和技术内卷催生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着汽车行业向更为智能、环保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小米和华为两种不同的商业基因在汽车圈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但未来在汽车圈的发展仍充满变数,两家企业能否持续创新、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将决定着它们在汽车圈的地位和影响力。而消费者最终的选择,将决定着汽车行业的未来走向。激烈竞争环境下,赢家或许是撑到最后的有实力的车企,未来的行业格局或许会向几家车企独大方向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