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威增长,全靠中国市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威增长,全靠中国市场

本土啤酒品牌围攻百威。

文|斑马消费 杨伟

2月29日一开盘,百威亚太股价直接跳水跌超7%,最终收盘下跌6.63%,单日市值蒸发接近120亿港元。

28日晚间,公司披露2023年业绩公告,收入68.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净利润8.52亿美元,同比下降6.7%。

旗下其他地区的业务亮点不多,特别是韩国市场,遭遇极大的增长压力。几乎全靠中国市场,才撑住了基本增长。

但是,百威中国的业务也谈不上多乐观。短期来看,2023年Q4销量下滑,警钟已经敲响;长期来看,公司在高端啤酒市场的优势地位,正遭遇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本土厂商的合围。百威亚太的盈利能力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百威英博在中国市场继续高端化的空间还有多大?本土啤酒品牌对高端百威的追赶什么时候能突破奇点?总之,想单靠中国市场撑场子,越来越难了。

增长全靠中国市场

2月28日晚间,百威亚太(01876.HK)披露2023年Q4及全年业绩,喜忧参半。

全年,公司啤酒销量927.67万吨,同比增长4.6%,由于旗下啤酒的每百升收入增加了6.2%,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1%至68.56亿美元。

去年第四季度,百威亚太通过平均价格来拉动规模增长的趋势,更为明显。当期,公司啤酒销量同比下降2.1%,由于每百升收入增长了11.2%,收入同比增长了8.9%。

收入大增,毛利率从上年的50.0%提升至50.4%,但受销售费用和所得税开支提升等影响,2023年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却下降了6.7%至8.52亿美元。

2016年,百威英博(2008年由比利时英博啤酒与美国百威啤酒合并而成)收购南非米勒(2002年由南非酿酒公司与美国米勒啤酒合并而成),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联合体。

之后,百威英博将中国、澳洲、韩国、印度、越南等地的啤酒业务分拆出来,组成百威亚太,于2019年登陆港交所。

当时,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占比37%,也是全球啤酒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百威也是区域最大的啤酒企业:在中国啤酒市场,销售额第一,在中国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销量和销售额第一;澳洲和韩国市场,销量和销售额第一;印度市场前三,印度高端超高端市场第一;越南高端超高端市场前三。

不过,到2023年,百威亚太在韩国市场遭遇重击。全年销量持平,其中第四季度销量呈中单位数下跌;总市场份额减少了150个基点。

公司在财报中指出,韩国市场受阻的主要原因为,日本品牌重返市场。这里的日本啤酒品牌,大概是指朝日或麒麟。

其他市场的表现,也大多乏善可陈。百威亚太成绩单里的增长点,基本全是由中国市场撑起来的。

尽管,由于市场环境影响,百威中国2023年第四季度的销量同比下降3.1%,但前面三个季度的形势一片大好,中国市场全年销量仍然增长了4.3%,市场份额提升69个基点。

随着百威较为强势的夜场渠道逐渐恢复,以及持续的高端化,百威啤酒旗下的高端超高端产品表现突出,2023年Q4每百升收入同比增长14.7%,全年增长8.1%。

去年,百威中国总收入增长了12.8%,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增长17.4%,盈利率扩张132个基点。

本土品牌围攻百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啤酒市场仍处于“一城一啤”的初级阶段,青岛啤酒(600600.SH)、燕京啤酒和重庆啤酒等地方厂商实力较为出众。

1984年,百威英博与筹建中的珠江啤酒(002461.SZ)进行技术交换和合作生产,开始布局中国啤酒市场。

1995年,百威啤酒第一家中国酒厂在武汉落地,这家全球啤酒巨头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与此同时,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外资巨头,以产业战配合资本战,对分散的中国地方啤酒品牌开启攻城略地。百威英博陆续将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金龙泉啤酒等收入麾下;嘉士伯收购了重庆啤酒(600132.SH)、乌苏啤酒等。

经过这40年的发展与并购,百威英博坐上了中国啤酒市场的铁王座,特别是在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断层式稳居第一。

在百威中国崛起的同时,华润啤酒(00291.HK)在华润系的支持下,以同样的资本收购+产业运营模式,优先抢占中低端市场,迅速崛起。

最终,中国啤酒市场形成“五强争霸”的市场格局,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000729.SZ)、嘉士伯合计占九成以上市场份额。

啤酒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之后,在上一轮以高端化为主线的啤酒行业复苏中,华润、青岛、燕京这本土啤酒三巨头,纷纷加码高端化,冲击百威英博的优势盘。

特别是华润啤酒收购喜力中国业务后,对百威的夜场渠道形成针锋相对的架势。在此背景下,百威英博在中国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的强势地位,出现了松动。

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百威亚太稳坐头把交椅,2018年的市场份额为46.6%,远超青岛啤酒14.4%、华润雪花11%、嘉士伯4.6%、喜力1.7%,市场份额较2013年提升6.4个百分点。

而根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披露的数据,到2020年,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市占率已经下滑到了42%。

原本,主打高端啤酒的百威亚太,净利率远超华润啤酒与青岛啤酒。而到了2023年上半年,三巨头的净利率分别为15.7%、19.5%、15.9%,百威居然落后了。

实际上,中国啤酒市场近些年已经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外资向下,本土向上”趋势。

于是,百威英博的应对策略,便是针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趁着自己在高端市场还存在一定的优势地位,拼命给这头利润奶牛挤奶。

产品直接涨价、中高价位产品比率提升、推出更高价格产品形成替代,一套组合拳下来,百威啤酒在中国市场的每百升收入,整体呈现大幅上涨趋势,2019年-2023年分别为6.4%、-1.1%、7.9%、-5.2%、8.1%。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不间断地提价,长期来看会抑制销量的增长空间。去年全年,百威中国销量增长4.3%,价格提升8.1%;其中的第四季度,价格提升14.7%,销量下降3.1%——你猜,这其中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

越是遭遇市场竞争压力,就越想快速挤出利润,于是更迎来消费者和供应链的背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去年年底百威经销商声讨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百威英博

906
  • 安纳多卢埃菲斯啤酒与百威英博就俄罗斯和乌克兰业务达成协议
  • 烟草巨头奥驰亚将出售价值超22亿美元的百威英博股份

百威亚太

  • 百威亚太:前三季度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降至7.42亿美元
  • 【深度】啤酒公司这个夏天有点冷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威增长,全靠中国市场

本土啤酒品牌围攻百威。

文|斑马消费 杨伟

2月29日一开盘,百威亚太股价直接跳水跌超7%,最终收盘下跌6.63%,单日市值蒸发接近120亿港元。

28日晚间,公司披露2023年业绩公告,收入68.56亿美元,同比增长11.1%,净利润8.52亿美元,同比下降6.7%。

旗下其他地区的业务亮点不多,特别是韩国市场,遭遇极大的增长压力。几乎全靠中国市场,才撑住了基本增长。

但是,百威中国的业务也谈不上多乐观。短期来看,2023年Q4销量下滑,警钟已经敲响;长期来看,公司在高端啤酒市场的优势地位,正遭遇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本土厂商的合围。百威亚太的盈利能力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百威英博在中国市场继续高端化的空间还有多大?本土啤酒品牌对高端百威的追赶什么时候能突破奇点?总之,想单靠中国市场撑场子,越来越难了。

增长全靠中国市场

2月28日晚间,百威亚太(01876.HK)披露2023年Q4及全年业绩,喜忧参半。

全年,公司啤酒销量927.67万吨,同比增长4.6%,由于旗下啤酒的每百升收入增加了6.2%,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1%至68.56亿美元。

去年第四季度,百威亚太通过平均价格来拉动规模增长的趋势,更为明显。当期,公司啤酒销量同比下降2.1%,由于每百升收入增长了11.2%,收入同比增长了8.9%。

收入大增,毛利率从上年的50.0%提升至50.4%,但受销售费用和所得税开支提升等影响,2023年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却下降了6.7%至8.52亿美元。

2016年,百威英博(2008年由比利时英博啤酒与美国百威啤酒合并而成)收购南非米勒(2002年由南非酿酒公司与美国米勒啤酒合并而成),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联合体。

之后,百威英博将中国、澳洲、韩国、印度、越南等地的啤酒业务分拆出来,组成百威亚太,于2019年登陆港交所。

当时,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占比37%,也是全球啤酒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百威也是区域最大的啤酒企业:在中国啤酒市场,销售额第一,在中国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销量和销售额第一;澳洲和韩国市场,销量和销售额第一;印度市场前三,印度高端超高端市场第一;越南高端超高端市场前三。

不过,到2023年,百威亚太在韩国市场遭遇重击。全年销量持平,其中第四季度销量呈中单位数下跌;总市场份额减少了150个基点。

公司在财报中指出,韩国市场受阻的主要原因为,日本品牌重返市场。这里的日本啤酒品牌,大概是指朝日或麒麟。

其他市场的表现,也大多乏善可陈。百威亚太成绩单里的增长点,基本全是由中国市场撑起来的。

尽管,由于市场环境影响,百威中国2023年第四季度的销量同比下降3.1%,但前面三个季度的形势一片大好,中国市场全年销量仍然增长了4.3%,市场份额提升69个基点。

随着百威较为强势的夜场渠道逐渐恢复,以及持续的高端化,百威啤酒旗下的高端超高端产品表现突出,2023年Q4每百升收入同比增长14.7%,全年增长8.1%。

去年,百威中国总收入增长了12.8%,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增长17.4%,盈利率扩张132个基点。

本土品牌围攻百威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啤酒市场仍处于“一城一啤”的初级阶段,青岛啤酒(600600.SH)、燕京啤酒和重庆啤酒等地方厂商实力较为出众。

1984年,百威英博与筹建中的珠江啤酒(002461.SZ)进行技术交换和合作生产,开始布局中国啤酒市场。

1995年,百威啤酒第一家中国酒厂在武汉落地,这家全球啤酒巨头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与此同时,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外资巨头,以产业战配合资本战,对分散的中国地方啤酒品牌开启攻城略地。百威英博陆续将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金龙泉啤酒等收入麾下;嘉士伯收购了重庆啤酒(600132.SH)、乌苏啤酒等。

经过这40年的发展与并购,百威英博坐上了中国啤酒市场的铁王座,特别是在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断层式稳居第一。

在百威中国崛起的同时,华润啤酒(00291.HK)在华润系的支持下,以同样的资本收购+产业运营模式,优先抢占中低端市场,迅速崛起。

最终,中国啤酒市场形成“五强争霸”的市场格局,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000729.SZ)、嘉士伯合计占九成以上市场份额。

啤酒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之后,在上一轮以高端化为主线的啤酒行业复苏中,华润、青岛、燕京这本土啤酒三巨头,纷纷加码高端化,冲击百威英博的优势盘。

特别是华润啤酒收购喜力中国业务后,对百威的夜场渠道形成针锋相对的架势。在此背景下,百威英博在中国高端超高端啤酒市场的强势地位,出现了松动。

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百威亚太稳坐头把交椅,2018年的市场份额为46.6%,远超青岛啤酒14.4%、华润雪花11%、嘉士伯4.6%、喜力1.7%,市场份额较2013年提升6.4个百分点。

而根据研究机构Euromonitor披露的数据,到2020年,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市占率已经下滑到了42%。

原本,主打高端啤酒的百威亚太,净利率远超华润啤酒与青岛啤酒。而到了2023年上半年,三巨头的净利率分别为15.7%、19.5%、15.9%,百威居然落后了。

实际上,中国啤酒市场近些年已经呈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外资向下,本土向上”趋势。

于是,百威英博的应对策略,便是针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趁着自己在高端市场还存在一定的优势地位,拼命给这头利润奶牛挤奶。

产品直接涨价、中高价位产品比率提升、推出更高价格产品形成替代,一套组合拳下来,百威啤酒在中国市场的每百升收入,整体呈现大幅上涨趋势,2019年-2023年分别为6.4%、-1.1%、7.9%、-5.2%、8.1%。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不间断地提价,长期来看会抑制销量的增长空间。去年全年,百威中国销量增长4.3%,价格提升8.1%;其中的第四季度,价格提升14.7%,销量下降3.1%——你猜,这其中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

越是遭遇市场竞争压力,就越想快速挤出利润,于是更迎来消费者和供应链的背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去年年底百威经销商声讨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