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好极了》继《千与千寻》后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第二部亚洲动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好极了》继《千与千寻》后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第二部亚洲动画

《好极了》能代表中国冲击国际大奖,足以证明中国动画作品的实力,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并不缺少动画创作方面的人才。

从“喜洋洋”、“熊出没”系列动画片被批低幼、粗俗,到《大圣归来》创下近10亿元的票房神话,再到《相思》“刷屏”,国产动画片逐渐走出低谷,取得成绩,备受瞩目。

而成绩还不止这些……

日前,第67届柏林电影节公布了主竞赛单元入围片单,中国动画长片《好极了》入围,将角逐金熊奖。这是中国动画长片第一次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是继宫崎骏《千与千寻》之后,新世纪第二次有亚洲动画电影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新纪录。

《好极了》,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电影《好极了》是由刘健自编自导、耗时3年时间独立完成的动画长篇电影。由于影片过于独特,没有参考案例,影片的运作过程几经周折,最终在刘健和本片制片人杨城的坚持和努力之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并突破重重竞争,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而今,伴随着电影入围柏林的消息公布,《好极了》首次公开了两张氛围浓郁的剧照,第一张剧照中,一只蜥蜴在空旷的铁轨上转头看着漆黑夜幕下未知的远方;另一张剧照则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围裙和生肉似乎透露了主人公的身份,但挂在墙上的黑色礼帽、动物海报以及《洛奇》(史泰龙主演的经典拳击片)的电影海报,则透露出这位主人公不甘平凡的生活追求。这样的故事里会有什么“好极了”的事情发生,令人充满期待。

导演刘健用独特的画风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一天之内的黑色幽默故事:南方小城,大雨将至。工地司机小张为了挽救和女友的爱情,抢劫了老板的巨款,引发连锁反应。几股势力纷纷对小张展开追逐。原本没有关系的他们,命运产生了交集。在一番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交手之后,他们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结局。

《好极了》作为刘健的第二部长篇动画电影,在制作阶段就备受关注,柏林电影节选片人看过影片后当即对导演刘健和制片人杨城表示祝贺,称赞本片为“完美的电影”。

厚积而薄发,揭秘《好极了》成功的背后

《好极了》,让国人再次看到了中国动画的希望。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刘健成绩取得的背后,付出过哪些艰辛呢?

1969年出生的刘健,江苏人,199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大学学国画,也喜欢音乐和写小说。如今,他的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动画系副教授、导演。

2001年,他因为给冯小刚导演的《大腕》制作3分钟的动画短片,而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刘健创立了“乐无边动画工作室”,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电影《刺痛我》。

创作的过程异常艰辛。这部片长达73分钟的片子,整整花了他三年的时间。期间由于资金不足,刘健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还向父母、朋友东拼西凑,才勉强凑齐资金,保证了作品的持续进行。《刺痛我》这部片子,倾注了刘健非常多的精力和心血,他不但是这部动画片的出品人、制片人,还是编剧、导演,除了配音和原创音乐,这几乎是他一个人的电影。

付出终有回报。完工前,刘健制作了三分钟短片放到网上,荷兰动画电影节主席戈本·斯荷尔姆偶然看到后,辗转联系上了刘健,并且告诉他自己非常喜欢这个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好在作品最后结果不错,也收回了成本。

《刺痛我》全部用南京话配音,根据他自己1996年的一部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青年工人小张在失业后决定回老家务农的遭遇,风格上充满了黑色的主题。因为真实,在各大艺术空间转场展映的时候,现场有观众抹起泪来。刘健曾经说,人性其实是他影片当中最重要的部分,“观众哭也是人性的反映,人的遭遇打动他们,”他本人并不想表达这个社会有多残酷,只想表达真实。

对于《刺痛我》这部电影,刘健曾经在采访中说,“这是一个以手绘的方式耗尽3年时光来完成动画长片梦想的动画人的自白,拥有理想与坚持,没人能阻止刘健带着雄心出发。”并称,他成立“乐无边”是“以时间来对抗时尚。”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刺痛我》获奖无数,先后获得了包括意大利城堡动画电影节社会奖、韩国首尔数码电影节绿变色龙奖及亚美尼亚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奖;并且入围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长片竞赛单元。

长片之外,刘健执导的动画短片也同样让人刮目相看,比如《小张》、《鲁迅鲁迅》、《混沌&秩序》。其中《鲁迅鲁迅》是他在看了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后获得灵感而创作的,通过对鲁迅先生肖像进行的100次反复描摹来完成作品。其目的是提醒观众,“真实的鲁迅究竟是怎样的?”

刘健作品充满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笔下的故事过程很荒诞,结局很讽刺,透露着令人拍案叫绝的黑色幽默,并用一种奇特的、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风呈现。另一部动画短片《混沌&秩序》则描绘了一个“被格式化”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世界中,没有国家,也无所谓性别、种族,那时只有一种生物——“电脑人”,“电脑人”不是机器人,而是被格式化了的“人”。作品充满了对于电脑时代思维僵化的担忧。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以上作品的探索和沉淀,才有了《好极了》今天备受瞩目的成绩,这注定是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

中国动画不缺人才,缺一颗“中国心”

《好极了》能代表中国冲击国际大奖,足以证明中国动画作品的实力,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并不缺少动画创作方面的人才。那么,一直以来,中国动画事业难以崛起,缺的是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动画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制造的企业、缺创作的人才,缺的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心”。

迪士尼创作《疯狂动物城》,为了让动物惟妙惟肖,花了18个月的时间对动物调研,甚至跋涉9000英里前往非洲的肯尼亚,进行动物个性与行为的深度发掘。例如大象吃冰淇淋,狗熊蹭树,角马排队过马路,还有野牛警长著名的瞪眼表情包,都来自非洲动物们的真实表现。不得不感慨,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国内影视剧所缺的,可能不仅仅是钱。

就拿《大鱼海棠》来说,纵然故事薄弱是它的败笔,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它的内核空洞而无趣,充溢了自欺欺人的骗局。主创人员,对于自己要创作的作品,没有一个清晰的领会,心坎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因为浮躁,被世俗裹挟着向前走,根本没有办法,沉下心,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想要创作什么?

“中国投资人谈的都是票房,却很少有人去谈这部电影怎么才能做得精致”,这似乎成了业界公认的诟病。只要出来一部票房不错的片子,马上就会有一堆模仿品居上。只要是赚钱的买卖,资本就会争先恐后地蜂拥而至。

这尤其表现在中国政府决定加大对我国动漫产业的扶持之后。

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加大对中国动漫产业特别是动画产业的资金支持,在税收上和财政上给予优惠和补贴。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够促进中国动漫的发展。但是这好似一把双刃剑,很多动画企业就是奔着补贴去的,将动画制作完全当成了生意来做。于是各种通过粗制滥造来降低成本、拉长分钟数来换取政策补贴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今,“反面教材”之外,刘健用一颗动画人该有的“心”,向世人证明了,只要用心创作,中国动画也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好极了》继《千与千寻》后入围柏林电影节的第二部亚洲动画

《好极了》能代表中国冲击国际大奖,足以证明中国动画作品的实力,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并不缺少动画创作方面的人才。

从“喜洋洋”、“熊出没”系列动画片被批低幼、粗俗,到《大圣归来》创下近10亿元的票房神话,再到《相思》“刷屏”,国产动画片逐渐走出低谷,取得成绩,备受瞩目。

而成绩还不止这些……

日前,第67届柏林电影节公布了主竞赛单元入围片单,中国动画长片《好极了》入围,将角逐金熊奖。这是中国动画长片第一次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主竞赛单元,也是继宫崎骏《千与千寻》之后,新世纪第二次有亚洲动画电影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新纪录。

《好极了》,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电影《好极了》是由刘健自编自导、耗时3年时间独立完成的动画长篇电影。由于影片过于独特,没有参考案例,影片的运作过程几经周折,最终在刘健和本片制片人杨城的坚持和努力之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并突破重重竞争,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而今,伴随着电影入围柏林的消息公布,《好极了》首次公开了两张氛围浓郁的剧照,第一张剧照中,一只蜥蜴在空旷的铁轨上转头看着漆黑夜幕下未知的远方;另一张剧照则充满了市井生活气息,围裙和生肉似乎透露了主人公的身份,但挂在墙上的黑色礼帽、动物海报以及《洛奇》(史泰龙主演的经典拳击片)的电影海报,则透露出这位主人公不甘平凡的生活追求。这样的故事里会有什么“好极了”的事情发生,令人充满期待。

导演刘健用独特的画风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一天之内的黑色幽默故事:南方小城,大雨将至。工地司机小张为了挽救和女友的爱情,抢劫了老板的巨款,引发连锁反应。几股势力纷纷对小张展开追逐。原本没有关系的他们,命运产生了交集。在一番阴差阳错、啼笑皆非的交手之后,他们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结局。

《好极了》作为刘健的第二部长篇动画电影,在制作阶段就备受关注,柏林电影节选片人看过影片后当即对导演刘健和制片人杨城表示祝贺,称赞本片为“完美的电影”。

厚积而薄发,揭秘《好极了》成功的背后

《好极了》,让国人再次看到了中国动画的希望。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刘健成绩取得的背后,付出过哪些艰辛呢?

1969年出生的刘健,江苏人,199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大学学国画,也喜欢音乐和写小说。如今,他的身份是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动画系副教授、导演。

2001年,他因为给冯小刚导演的《大腕》制作3分钟的动画短片,而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2007年,刘健创立了“乐无边动画工作室”,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动画长片电影《刺痛我》。

创作的过程异常艰辛。这部片长达73分钟的片子,整整花了他三年的时间。期间由于资金不足,刘健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还向父母、朋友东拼西凑,才勉强凑齐资金,保证了作品的持续进行。《刺痛我》这部片子,倾注了刘健非常多的精力和心血,他不但是这部动画片的出品人、制片人,还是编剧、导演,除了配音和原创音乐,这几乎是他一个人的电影。

付出终有回报。完工前,刘健制作了三分钟短片放到网上,荷兰动画电影节主席戈本·斯荷尔姆偶然看到后,辗转联系上了刘健,并且告诉他自己非常喜欢这个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好在作品最后结果不错,也收回了成本。

《刺痛我》全部用南京话配音,根据他自己1996年的一部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青年工人小张在失业后决定回老家务农的遭遇,风格上充满了黑色的主题。因为真实,在各大艺术空间转场展映的时候,现场有观众抹起泪来。刘健曾经说,人性其实是他影片当中最重要的部分,“观众哭也是人性的反映,人的遭遇打动他们,”他本人并不想表达这个社会有多残酷,只想表达真实。

对于《刺痛我》这部电影,刘健曾经在采访中说,“这是一个以手绘的方式耗尽3年时光来完成动画长片梦想的动画人的自白,拥有理想与坚持,没人能阻止刘健带着雄心出发。”并称,他成立“乐无边”是“以时间来对抗时尚。”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刺痛我》获奖无数,先后获得了包括意大利城堡动画电影节社会奖、韩国首尔数码电影节绿变色龙奖及亚美尼亚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奖;并且入围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长片竞赛单元。

长片之外,刘健执导的动画短片也同样让人刮目相看,比如《小张》、《鲁迅鲁迅》、《混沌&秩序》。其中《鲁迅鲁迅》是他在看了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后获得灵感而创作的,通过对鲁迅先生肖像进行的100次反复描摹来完成作品。其目的是提醒观众,“真实的鲁迅究竟是怎样的?”

刘健作品充满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笔下的故事过程很荒诞,结局很讽刺,透露着令人拍案叫绝的黑色幽默,并用一种奇特的、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画风呈现。另一部动画短片《混沌&秩序》则描绘了一个“被格式化”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世界中,没有国家,也无所谓性别、种族,那时只有一种生物——“电脑人”,“电脑人”不是机器人,而是被格式化了的“人”。作品充满了对于电脑时代思维僵化的担忧。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以上作品的探索和沉淀,才有了《好极了》今天备受瞩目的成绩,这注定是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

中国动画不缺人才,缺一颗“中国心”

《好极了》能代表中国冲击国际大奖,足以证明中国动画作品的实力,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并不缺少动画创作方面的人才。那么,一直以来,中国动画事业难以崛起,缺的是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动画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制造的企业、缺创作的人才,缺的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心”。

迪士尼创作《疯狂动物城》,为了让动物惟妙惟肖,花了18个月的时间对动物调研,甚至跋涉9000英里前往非洲的肯尼亚,进行动物个性与行为的深度发掘。例如大象吃冰淇淋,狗熊蹭树,角马排队过马路,还有野牛警长著名的瞪眼表情包,都来自非洲动物们的真实表现。不得不感慨,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国内影视剧所缺的,可能不仅仅是钱。

就拿《大鱼海棠》来说,纵然故事薄弱是它的败笔,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它的内核空洞而无趣,充溢了自欺欺人的骗局。主创人员,对于自己要创作的作品,没有一个清晰的领会,心坎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因为浮躁,被世俗裹挟着向前走,根本没有办法,沉下心,好好想想,自己到底想要创作什么?

“中国投资人谈的都是票房,却很少有人去谈这部电影怎么才能做得精致”,这似乎成了业界公认的诟病。只要出来一部票房不错的片子,马上就会有一堆模仿品居上。只要是赚钱的买卖,资本就会争先恐后地蜂拥而至。

这尤其表现在中国政府决定加大对我国动漫产业的扶持之后。

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加大对中国动漫产业特别是动画产业的资金支持,在税收上和财政上给予优惠和补贴。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够促进中国动漫的发展。但是这好似一把双刃剑,很多动画企业就是奔着补贴去的,将动画制作完全当成了生意来做。于是各种通过粗制滥造来降低成本、拉长分钟数来换取政策补贴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如今,“反面教材”之外,刘健用一颗动画人该有的“心”,向世人证明了,只要用心创作,中国动画也会有“扬眉吐气”的一天!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