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建议加大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两会·最希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建议加大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两会·最希望

相较于中深层地热资源,深层地热属于全新领域,资源量更大、温度更高、资源禀赋更好、应用场景更广。

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 图片来源:中石化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界面新闻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获悉,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针对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在技术创新、地质勘查、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三条建议。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供暖制冷、发电、工业供热、种植养殖等,大力开发地热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中国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六分之一。据中石化介绍,中国埋藏深度在3千米以浅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1.25万亿吨标准煤;埋藏深度在3-10千米的深层地热资源规模相当于856万亿吨标准煤。

马永生表示,相较于中深层地热资源,深层地热属于全新领域,资源量更大、温度更高、资源禀赋更好、应用场景更广,但其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中国深层地热相关基础研究较为薄弱,高温高压硬岩热储开发等面临工程和地质特征预测难度大、高温测量仪器和井下工具不适应、钻井速度慢、成本高等难题。

马永生称,由于埋藏深度在3-10千米的深层地热能开发从本世纪初才开始相关勘查研究,仅在局部区域掌握了深层地热资源有关状况,因此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系统性的深层地热资源信息库,不能满足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长远需要。

此外,针对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配套还不完善,专门的行业规划、技术标准、管理办法等有待制定。

马永生建议,一是统筹技术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协同发展。持续追踪国际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技术进展,提出中国深层地热开发领域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图。

马永生建议,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深层地热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设立深层地热全国重点实验室,瞄准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关深层地热资源(含深层水热型及干热岩资源)形成机制、勘探评价关键技术、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从源头和底层解决深层地热勘探、资源评价、高效开发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

二是加强地质勘查,摸清深层地热资源家底。在全面跟踪国际进展、掌握中国赋存及开发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国内外深层地热资源的比较研究,为中国深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坚实基础。

与各类深层矿产资源勘查相统筹,部署开展全国性的深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查明资源分布及类型,评价资源储量与开采潜力,形成完善的调查评价与科学开发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权威、开放的全国性深层地热资源数据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三是加强引领支持,保障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将深层地热资源利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做好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规划引领。

马永生建议,加强法规、标准与扶持政策供给,适时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产业政策、环保法规、财税政策、技术标准,加强对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与鼓励,加快推动深层地热产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长期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达40.6吉瓦,占全球3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其中,地热热泵装机容量26.5吉瓦;地热供暖装机容量7吉瓦,相比2015年增长138%,在所有直接利用方式中增长最快。到2021年底,中国地热供暖和制冷能力达13.3亿平方米。

中石化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地热企业。

去年9月,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期间发布《中国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指出,中石化于2006年在陕西咸阳,开始商业化开发水热型地热供暖项目,目前已扩展至京津冀鲁豫陕晋等地热资源优势地区。

2023年供暖季期间,中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

此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依托油区地热资源和石油队伍,在东北、华北建设了一批地热供暖项目,累计地热供暖能力1580万平方米。

中石油“十四五”重点布局了东北用能替代示范区、京津冀清洁供暖示范区、长三角采暖制冷示范区三大示范区。

2022年,中石油新建成地热供暖面积1006万平方米、累计建成近25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去年,中石油新拓展地热供暖市场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投运地热供暖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

中国的地热发电规模仍较小。

截至2022年底,中国地热发电装机量为53.45兆瓦,仅占世界地热发电装机量的0.33%。《报告》称,中国地热发电在发展初始阶段未得到类似风能、太阳能发电的价格补贴,导致地热发电规模较小、增长缓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国石化

893
  • 总规模300亿元诚通科创投资基金签约
  • 中国最大石化产业基地全面建成

中国石油

4.1k
  • 政策工具充足推动建筑央企价值重估,高股息ETF(563180)连阳再上行!中国石化、宝钢股份、中国石油成交量领先
  • 中石油经研院:当前世界能源发展呈现大分化、大调整、大重构局面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建议加大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两会·最希望

相较于中深层地热资源,深层地热属于全新领域,资源量更大、温度更高、资源禀赋更好、应用场景更广。

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 图片来源:中石化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界面新闻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获悉,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石化董事长马永生针对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在技术创新、地质勘查、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三条建议。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供暖制冷、发电、工业供热、种植养殖等,大力开发地热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中国地热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六分之一。据中石化介绍,中国埋藏深度在3千米以浅的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1.25万亿吨标准煤;埋藏深度在3-10千米的深层地热资源规模相当于856万亿吨标准煤。

马永生表示,相较于中深层地热资源,深层地热属于全新领域,资源量更大、温度更高、资源禀赋更好、应用场景更广,但其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中国深层地热相关基础研究较为薄弱,高温高压硬岩热储开发等面临工程和地质特征预测难度大、高温测量仪器和井下工具不适应、钻井速度慢、成本高等难题。

马永生称,由于埋藏深度在3-10千米的深层地热能开发从本世纪初才开始相关勘查研究,仅在局部区域掌握了深层地热资源有关状况,因此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系统性的深层地热资源信息库,不能满足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长远需要。

此外,针对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配套还不完善,专门的行业规划、技术标准、管理办法等有待制定。

马永生建议,一是统筹技术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与前沿引领技术协同发展。持续追踪国际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技术进展,提出中国深层地热开发领域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图。

马永生建议,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深层地热重大科技攻关计划,设立深层地热全国重点实验室,瞄准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关深层地热资源(含深层水热型及干热岩资源)形成机制、勘探评价关键技术、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从源头和底层解决深层地热勘探、资源评价、高效开发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

二是加强地质勘查,摸清深层地热资源家底。在全面跟踪国际进展、掌握中国赋存及开发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国内外深层地热资源的比较研究,为中国深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坚实基础。

与各类深层矿产资源勘查相统筹,部署开展全国性的深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查明资源分布及类型,评价资源储量与开采潜力,形成完善的调查评价与科学开发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权威、开放的全国性深层地热资源数据库,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三是加强引领支持,保障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将深层地热资源利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布局中统筹考虑,做好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加强前瞻性规划引领。

马永生建议,加强法规、标准与扶持政策供给,适时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产业政策、环保法规、财税政策、技术标准,加强对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引导与鼓励,加快推动深层地热产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长期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装机容量达40.6吉瓦,占全球38%,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其中,地热热泵装机容量26.5吉瓦;地热供暖装机容量7吉瓦,相比2015年增长138%,在所有直接利用方式中增长最快。到2021年底,中国地热供暖和制冷能力达13.3亿平方米。

中石化是当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地热企业。

去年9月,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期间发布《中国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指出,中石化于2006年在陕西咸阳,开始商业化开发水热型地热供暖项目,目前已扩展至京津冀鲁豫陕晋等地热资源优势地区。

2023年供暖季期间,中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5%。

此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依托油区地热资源和石油队伍,在东北、华北建设了一批地热供暖项目,累计地热供暖能力1580万平方米。

中石油“十四五”重点布局了东北用能替代示范区、京津冀清洁供暖示范区、长三角采暖制冷示范区三大示范区。

2022年,中石油新建成地热供暖面积1006万平方米、累计建成近2500万平方米供暖面积去年,中石油新拓展地热供暖市场面积超400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投运地热供暖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

中国的地热发电规模仍较小。

截至2022年底,中国地热发电装机量为53.45兆瓦,仅占世界地热发电装机量的0.33%。《报告》称,中国地热发电在发展初始阶段未得到类似风能、太阳能发电的价格补贴,导致地热发电规模较小、增长缓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