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英歌舞”在2023年春节意外刷屏出圈、火爆全网之后,丰富独特的潮汕文化受到广泛关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潮汕地区旅行。到2024年春节,潮汕游已是大热门,潮汕地区三市“汕潮揭”(汕头、潮州、揭阳)的游客均有明显增长,其中,潮州游客的增长幅度最高、汕头次之、揭阳最低。
这可能还只是一个阶段性高峰,潮汕游可以说方兴未艾。春节期间,央视等官方媒体全方位报道潮汕地区的各种活动,潮剧也首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再加上自媒体仍在广泛传播春节潮汕游的视频,潮汕地区的知名度直线上升。
这泼天的流量,不仅仅能带来消费、促进就业,也可能会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甚至形成正向螺旋。
目前来看,潮汕地区的经济增长空间确实比较大。
就人均GDP而言,2023年潮汕地区三市的人均GDP在广东省排位靠中后,汕头、潮州和揭阳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依次排第12、17、20位,且与排名靠前的地区相差较大。以三地中人均GDP最高的汕头为例,其不足深圳的三成、仅为珠海的三分之一、广州的三成半、佛山的四成、略超东莞的一半。
就产业结构而言,2023年潮汕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广东省总体水平,其中,揭阳第三产业占比最高,超过了53%,虽在广东各市中排第三,仍明显低于广州和深圳,汕头和潮州第三产业占比均低于50%。三地旅游收入在广东旅游收入中的比重也都比较低,以2022年为例,汕头不足1.7%、潮州不足0.5%、揭阳不足1.0%,在21个地级市中分别排13、21、20位。
对于就业结构而言,潮汕地区则明显向乡村和第一产业倾斜。以2022年为例,汕潮揭三地乡村就业的比重虽然较2010年、2021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广东省总体水平,都高出22个百分点左右;三地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比明显高于广东总体水平,也显著高于各自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这意味着大量富裕劳动力有待转移。与之相应的是,三地在第三产业则的就业占比均明显低于广东省总体水平,也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尤其是揭阳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弱,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但仅吸纳了43%的就业。
尽管增长空间较大,但潮汕地区如今以“英歌舞”为支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撬动文旅产业、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当地经济,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虽然与深圳、珠海、厦门一起成为经济特区,但和其他特区相比,政策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上世纪90年代初汕头被拆分为汕潮揭三市后,增长仍相对较慢,三市合计的经济总量在广东省中的份额在波动中下降,目前已从2000年的8.4%降至2022年的5.1%,汕头也沦为了三线城市。
通过梳理历史数据,界面智库发现了如下可能制约三地经济发展的潜在问题。
一是土地粗放利用,调整难度比较大。在目前的规划允许建设的范围内,已建设开发的比例较高且功能混杂。住建部2022年统计显示,三地的各类型城市建设用地在广东省的占比大多都高于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广东省的份额。在三地城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所占比重较高,汕头过半、揭阳近四成半,为20个地市(缺河源数据,下同)中最高水平,潮州居中;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占比在20个地市中靠后,揭阳占比最小(2.7%),潮州和汕头不到5%;汕头和潮州的道路交通设施用地的占比也显著低于广东总体水平。
二是对人才吸引力相对较低。就常住人口数量而言,潮州和揭阳常住人口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进入下降通道,常住人口在全省的占比也在下降;汕头的常住人口虽然仍在增加,但在全省比重有所下降。就常住人口的受教育年限而言,三地的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广东总体水平,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排位靠后,揭阳和潮州的受教育年限在21个地级市中仅高于汕尾,汕头的受教育年限仅高于四个市。就常住人口的教育程度而言,汕潮揭的每10万人口中大学学历人数均偏少,显著低于全省水平,汕头为全省的53%、潮州为49%、揭阳仅为全省的28%。
三是对资金的吸引力低。一方面,侨乡优势未发挥。在外商直接投资中,三地签订的项目数、合同利用金额及实际使用金额在全省的占比均排在中后。以2022年为例,汕潮揭三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在广东的份额均不足0.4%(依次分别为0.11%、0.39%、0.24%),不仅大幅低于珠三角地区城市,甚至低于粤北的清远、河源。另一方面,三地贷款在全省中的份额也比较少,潮州在各市中占比最低,揭阳仅高于三个市,汕头略超1%、排位居中。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除“省尾国角”的地理因素、珠三角地区的虹吸效应外,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汉家宗族聚居与海上谋生长期并存,形成了独有的既保守又开拓的潮汕文化,在重视血缘、亲情、乡情的同时,对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相对不足。在这一问题暴露得最严重的上世纪90年代,走私、骗税、制假、六合彩等层出不穷,营商环境一度恶化到让内外资企业望而却步,地区生产总值份额与贷款份额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这种独有的文化,在可能抑制潮汕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为当下其发展文旅产业保存了丰富的资源:不仅有功夫茶、潮州菜,有别具特色的村寨、宗祠、宫观寺庙,有潮州戏、潮州大锣鼓、潮州歌册,还有潮绣、玉雕、木雕、嵌瓷、陶瓷、陶瓷微书、瓶内画、金漆画,更有以广受关注的“英歌舞”为首的民俗活动。
不过,上述文化资源散布于潮汕地区,即便是同类型文化资源在汕头、潮州、揭阳三地乃至三地下属县乡村的呈现都有较大差别,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如何吸引游客并尽可能拉长游客停留的时间、增加消费,对潮汕地区而言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潮汕地区内部交通的通达性仍然不足。虽然经过持续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潮汕地区已经四通八达,甚至有四座高铁站,汕头成了全国性交通枢纽,但汕潮揭三市之间的公共交通仍然没有实现快速通达,也没有建成由轨道交通连接的通勤圈。
另一方面,汕潮揭三地共享一张文化名片,于当地政府而言,可能会因为“搭便车行为”而有限地加大投入力度,跨区域的行政协调、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都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从去年“英歌舞”出圈到今年春节潮汕游成大热门,三地政府总体上较为冷静,不同于淄博和哈尔滨的热切和迫切,也能窥得一斑。
虽然2023年底广东省已经印发了《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对三地如何协调作出了详细安排,但对于三市甚至下设的县乡村,仍有必要积极行动、加快协调,不仅是争夺舆论上潮汕文化的代表地位,也是在探索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的体制机制建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