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了,许多在外的游子都踏上了奔波的路途,终点则是远方的家。浩浩荡荡的春运也不仅是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更成了连着个人与家庭的纽带。家,这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承载的意义却是巨大的。不过,你有思考过“家”是怎么来的吗?它的定义又经历过了怎样的演变?
在《说文解字》中,“家”的本义原是一地理事物,后来才被引申为与人有关。马克思认为:“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而弗洛伊德则将“家庭”与社会生活联系,称其为“肉体生活同社会机体生活之间的联系环节”。这两种观点分别从家庭内部和外部,阐述了其含义所在。

在当今语境下,“家庭”意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从社会设置来说,它是最基本的社会设置之一,也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从功能上来说,它又是满足经济合作的人类亲密关系的基本单位。从不同角度看“家庭”,得出的结论是不相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庭的模式是多元的,其中的成员关系也大不相同:有的冷漠、自私,在互相不满与厌恶中不得不生活在一起;有的互相依赖,充满温情,有如在大风暴中相互取暖的一窝小兽.......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烦恼和悲喜。《李尔王》中的国王与3个女儿纠结财产和土地该如何分配,《活着》中的徐福贵一家人却在贫苦生活中为生计而发愁;《千只鹤》中的太田夫人因爱上死去的情人的儿子自责,《百年孤独》里的因乱伦而生的畸形儿降临到了人世......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后来,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家带着朋友及其家人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经过了两年多的跋涉,他们来到一片滩地上建立村镇,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在这里的历史由此开始。
2、这是一个关于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在这7代人里,作为人类男性祖先象征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家族男性精神的代表,而乌尔苏则是整个家族母性的代表。前者有着勇敢、刻苦等美好品质以及探索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后者则带有温柔、包容等母性精神。不过,从7代人的相处和发展来看,“孤独”始终贯穿这个家庭的始末: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不被理解的爱与恨......
3、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也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香蕉运动、内战、大屠杀等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书中都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再加上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运用,使得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982年,当马尔克斯凭借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盛赞他“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同时,小说在多个国家的出版也再次验证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拉美文学大爆炸”的盛况和成就。
川端康成《千只鹤》
1、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个著名的茶道师匠,生前与太田夫人有染。在他去世4年之后的一天,太田夫人与菊治不期而遇。这时,因思念往日情人,太田夫人竟竟移情于菊治,而菊治也接受了这一不道德的爱。后来,太田夫人出于负罪感而自杀,却不料她的女儿文子由在与菊治的接触中暗生情愫。
2、这是一个关于3个家庭的畸恋故事:失去母亲的三谷家、没有父亲角色的太田家、以及孤寡的栗本近子。三谷与父亲的关系是冷漠的,而太田夫人与女儿文子的感情也称不上深厚。不过,5人那纠缠不清的爱恋倒是十分热烈。太田夫人深爱着出轨的三谷先生,甚至在他死后移情与他儿子三谷菊治;菊治也爱上了太田夫人,也在她死后与她女儿文子有染......在冷漠、脆弱的亲情与热烈、畸形的爱情的对比下,故事的戏剧性和悲剧性显得愈发壮烈。
3、在小说中,“千只鹤”的图案不仅代表了纯洁无暇的雪子,更象征了一种近乎虚无的、无法触及的纯美,而与之相对的,便是各人身上那在世人看来的不道德的“恶”。川端康成一如既往地在这部小说中书写他一直倾心的主题——凄美的爱情、对命运无奈的感伤、以及对虚无人生的哀悼。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映照的,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悲伤。正如他在《雪国》写成后说:“除了日本民族的悲伤之美,其他的他一句话也不想写。”
威廉·莎士比亚《李尔王》
1、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他,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却被远嫁到法国。后来,李尔王把国土平分给了两个虚伪的女儿,却受到了无情的怠慢,一怒之下跑到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与乔装疯丐的爱德加为伍。
2、除了像李尔王一家这样的封建皇室家庭,故事中还有一个封建家庭,即葛罗斯特伯爵与长子埃德加、庶子埃德蒙。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两个家庭的社会地位不同,但成员间的感情与命运都是相似的:愚昧的长者受到不怀好意的子女的欺骗而落得悲惨下场,而真正孝顺的儿女却要经受诸多不堪的磨难。这也说明了两个家庭中充斥着的谎言与罪恶,欺瞒与血腥,导致了故事中一系列的悲剧的发生。
3、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为悲壮的一部,《李尔王》有着众多对于伦理、权力、欲望等命题的思考。没有儿子的李尔王,在面对继承问题上只能将财产和土地分封给女儿,而让他判断的标准,则是女儿们的“爱”。这时,考狄利娅那没有献媚的真心话,在李尔王看来只是对自己权力的挑战及对虚荣心的伤害。同时,在葛罗斯特伯爵家中,埃德蒙的所作所为,则体现了“无穷膨胀的欲望蒙蔽了人的良知”这一主题。
阿贝尔·加缪《若有若无之间》(收录于《反与正》中)
1、这是加缪的一篇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在文章中,他想起了一个在贫穷的街区过日子的儿童与她母亲的生活。不如意的环境、死寂的气氛、淡漠的亲情......在这一潭死水般的表象下,内里隐藏着的又到底是什么?
2、故事中的单亲家庭没有父亲,只有一个快被生活重担压垮的母亲、感受不到爱的儿子与同样冷漠的外婆。在父亲为国捐躯后,母亲一人通过为别人做家务活而谋得生计,一直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爱护。男孩也对此感到冷漠,甚至发觉自己并不爱母亲。在一个夜晚,母亲因惊吓而病倒,陪伴在床边的男孩也只有沉默。死寂笼罩着整个屋子。多年后,儿子去探望独居的母亲,两人间的对话也只是寥寥几句。或许正如加缪所说——“天地间所有荒诞的单纯全都躲进了这间屋子。”
3、这是我看过的最孤独的一个家庭。在加缪的笔下,这个家里所有的冷漠、孤独以及寂静都现了形,以一种十分冷冰冰的姿态、赤裸地展现着所有的不幸。更恐怖的是,这份不幸并不是特殊的,它存在于千千万万个平常的家庭中,织成了整个社会的冷漠的家庭图景。读这篇散文,你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甚至会在细想后感到鼻酸。这是因为你对别人和自身的不幸感同身受,却又觉得无力改变。
余华《活着》
1、地主少爷徐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让家里变得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却在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做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后,徐福贵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2、 从地主到平民、从富贵到贫穷,徐福贵的家在经历过几次变迁后,早已从不愁吃喝的地主家庭变成了小农、甚至是贫民家庭。好在,在多有不如意的生活中,从福贵浪子回头后,一家人的感情还是很融洽的。无论是在柴米油盐这样的琐碎日常面前,还是在生死这样的大关头,福贵和家人都没有出现不能弥补的感情分歧。这也算是这部充满着悲剧的作品中,少有但不能忽视的温暖的地方之一了。
3、《活着》最想要告诉读者的,不是那段时期的生活有多么悲惨,而是“活着”本身具有深刻且沉重的意义。“活着”本身也是极其复杂的存在,正如有人所说“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这部小说——“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1、年轻的公爵安德烈为了辉煌与荣耀,在法俄开战的时候,满腔热情地从军出征。但是,事情并不如同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在一次战役中,他受了重伤,伤愈后侥幸回到家里时,妻子又不幸难产去世。这让他从此消极处世。在他的好友比埃尔劝导下,安德烈才重拾生活的信心。当俄国卫国战争爆发时,为了民族的尊严,安德烈又毅然重返前线,最终为国捐躯。
2、小说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4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以四个家庭的主要成员的命运为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描绘了俄国的社会风尚以及战争场景。4个贵族家庭的状况和命运都不大相同。以皮埃尔•别祖霍夫的家庭为例,故事中那一段关于他生活的转变堪称本书的精华,也是一条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主线:皮埃尔•别祖霍夫在决斗中意外打伤了他妻子的情夫,他本人的老友多洛霍夫而感到苍惶、茫然。这时,并不爱自己妻子的他决定逃离家庭,但又不明白自己今后要怎么生活,苦恼的要死。幸好,巴兹杰耶夫给了他答案。
3、凭借着对1812年卫国战争的细腻描写,《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除此之外,列夫·托尔斯泰还以极其简洁的文字,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即4大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例如矛盾的皮埃尔、单纯的尼古拉·罗斯托夫、天真的娜塔莎·罗斯托娃......同时,他们也是各自家族形象的反映。列宁曾盛赞这部小说,称其为“19世纪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杨绛《我们仨》
1、这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写下的回忆录。在书中,她写下了与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共同度过的,那些快乐而艰难的日子。
2、《我们仨》记录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那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的日子。在前两部分中,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将她与丈夫、女儿三人相依为命的的生活娓娓道来;第三部分则是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写下了这个家庭那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在字里行间中,读者都能感受到这个家的温暖和“小确幸”。
3、有人说,读《我们仨》满足了自己对柴米油盐式的爱情和生活的幻想。这也说明了这确实是一本能给予人温暖和力量的书。在众多描写家庭的悲剧和阴暗面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仨》确实称得上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安·比尔基埃等人《家庭史》
1、本书描绘出了各地区的各种家庭形式和家庭规范演变的粗线条,也将一些文化选择和各不相同的历史进程进行比较。全两卷的篇幅中,第一卷论述古代社会,尚未开化的欧洲和中世纪的欧洲以及非欧洲文明的家庭状况;第二卷论述在现代化的冲击的家庭的发展。结语里,作者还探讨了家庭的未来,是一次颇有深度的思考。
2、古代的欧洲家庭模式到底有多“五花八门”?家庭规模的大小与强大的社会力量有怎样的关系关系? 教会与国家对家庭又有怎样的控制?关于“家庭”的诸多问题的答案,你都可以在这本由29位学者写成的《家庭史》中找到。浩大的格局加上细致的考证,让这本书收获了“家庭学中的‘百科全书’”这一赞誉。
3、身为作者之一的著名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它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并称其“早已将几乎所有的家庭组织形式设想出来并且摆在桌面上了。”在他看来,这本书会让人们意识到家庭不是一种沿着单一的线条演变的事物,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演进过程。如果你对“家庭”这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兴趣,那不妨耐着性子读读。
罗宾﹒贝克、伊丽莎白﹒奥拉姆《基因战争:一切家庭冲突的根源》
1、从叛逆期到怀不上孩子、再从孕吐到产后忧郁......对于这些家庭问题,两位作者提出了大胆的、引人注目的主张,揭示出了即使是最和睦的家庭也存在不为人知的冲突的原因:基因。
2、可以说,在这本书里,关于家庭的一切问题表现都来自于人类自身基因的差异。以孕吐为例,首先,它是因为精子与卵子的“战争”导致的。在这场“战争”中,精子中的23对染色体会和卵子中的23对染色体产生“冲突”,带来的结果则是孕吐。当父亲的基因强时,孕吐也会加强,而当母亲的基因强时,孕吐则会减轻。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结果,恰恰是这本《基因战争》想要告诉给你的。
3、成年人的生活中,家庭冲突或许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还可能带来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这时,如果你看了《基因战争》,了解到这不过是基因在“作祟”,无力改变的你心里会不会好受点?答案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们一些不同的、新奇的认知。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