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内大厂押注AI这么久,为何还不跟进Sora?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内大厂押注AI这么久,为何还不跟进Sora?

大厂投资,在AI追逐赛中还管用吗?

文|道总有理

近来AI似乎正在成为不少行业重兵集结、以求增长的一剂“良方”。

今年开工第一天,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发布内部信,作出表态,称“2024年是AI手机元年”,魅族也几乎在同时官宣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All in AI。而据知名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下一代iPhone 16手机,有望成为其首款AI手机。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AI手机毫无疑问成了展场焦点,包含OPPO、荣耀、小米、三星等多家手机厂商均展示了主打AI功能的新款手机。

AI手机的概念在资本市场上越发活跃。

电商巨头也纷纷对AI电商兴趣大增。近日,有消息称,阿里成立了一支AI电商团队,目前正在打造一款针对商家和达人的AI电商产品“绘蛙”,这是阿里在AI电商上的一次实质化的布局。除此之外,字节跳动、拼多多、京东、百度等巨头都试图探索AI在电商场景的应用和落地。

但这些举动相比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带来的震撼,像是大厂们的小打小闹,在AI技术潮流中,我们能期待大厂创造出更多的ChatGPT、Sora吗?

“百模大战”大张旗鼓,Sora出世“一片寂静”

去年,整个互联网科技圈最热闹的事,就是发布大模型。

自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在全球爆火后,百度率先发布文心一言,阿里紧跟其后官宣通义千问,商汤科技带来了“商量SenseChat”,360也开启“360智脑”企业内测。随后,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华为、携程、网易等几乎所有的国内大厂,纷纷宣布了在类ChatGPT产品或AI大模型领域的布局。

仅5月底,《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已发布79个。在这场由ChatGPT引领的大模型热潮中,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人工智能相关的创业公司,都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生怕错过了跟风的机会。

今年Sora的出现再次让AI行业沸腾,可国内互联网科技圈讨论得热火朝天,行动上却普遍闷不作声。

从Sora发布至今,国内既没有一场一场的发布会,趁机大肆推广自己的文生视频成果,也鲜有互联网公司高调宣布跟进文生视频大模型的赛道,信誓旦旦表示即将追赶Sora。那些原本在大模型风口中率先推出大模型的大厂们,如今似乎也低调起来,尚未表态公司在文生视频领域的进度。

国内大厂在文生视频领域不是没有布局。23年末,百度发布了文生视频工具“度加剪辑”,据称可以一键获取最新热点、ai生成文案、一键生成视频;字节跳动于去年11月18日推出了文生视频模型PixelDance,可生成有高度一致性且有丰富动态性的视频,阿里也上线了Animate Anyone模型。

然而Sora一出,大厂非但没有主动凑热闹,反而有些避之不及。Sora发布不久,有消息称在Sora引爆“文生视频”赛道前,字节跳动也推出了一款创新性视频模型Boximator,只是,消息传出后,字节跳动急忙出来辟谣,否认了中文版“Sora”的说法。

国内大厂布局的重点不在文生视频这一领域,他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努力赶上Sora,而是努力赶上GPT-4,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厂不跟风Sora引发的新技术潮流,当然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由于文生视频技术的差距。某大厂模型业务负责人无奈表示,“ChatGPT之前大家也都有聊天机器人啊……关键是能不能到达那个水准”,据其透露,这家大厂暂不打算开展文生视频方面的工作。

技术围绕业务转?

由ChatGPT、Sora等AI技术成果带来的震撼,给全球科技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广阔的想象力,但技术热潮造成的泡沫如影随形。在国内,许多公司只是在跟风炒作,缺乏真正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所以,Sora横空出世,其对外展现出的惊人的能力,让国内科技圈蔓延着一片焦虑。

更多的希望被寄托在互联网大厂上,可AI发展道路上,我们在美国科技巨头的创新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复刻和改善,这还能行得通吗?不是不行,而是在技术推崇的环境下,大众的期待在于超越,让技术和技术创新应用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厂反而受自身所累。一位在一家头部互联网大公司任职多年、熟知大厂内部情况的AI公司创始人表示,一些大厂内的创业激情已经很少了,组织关系非常固化,年轻人想提一个意见很难,“而大模型真正需要的是年轻人拼了命去干,才能干成的。”

Sora就是一个例子,它背后的团队包括两名研发负责人Tim Brooks和Bill Peebles,系统负责人Connor Holmes,以及12名核心成员,博士带队,00后参与,成立还不到一年。

年轻人才聚集于互联网大厂,互联网大厂未必能挖掘出他们的价值。除了组织关系固化的原因,从国内大厂的举动来看,目前大厂们搞AI技术研发和创新,更多的是服务于大厂自身的核心业务,试图借助AI对核心业务进行重构和升级,以突破增长停滞的困境。

换句话说,技术的价值是优先服务于业务。

比如阿里,阿里率先在电商与生产力场景利用AI重塑业务。淘宝目前在内测的AI原生应用「淘宝问问」,本质上是通过AI提升用户搜索行为的效率,实现AI导购的功能。而在学习办公场景,此前钉钉的AI PaaS化与夸克的AI化,也体现出阿里多条业务线正在全面接入AI能力。

腾讯、字节跳动、百度都是如此。腾讯从优势的泛娱乐阵地出发,在「AIGC+社交」与「AIGC+音乐」下重注,字节跳动着重内容领域,利用生成式AI提升内容的生产效率,百度更是早已宣布将AI接入百度搜索、百度文库、百度输入法等前端产品。

相比改变世界,他们更乐于改善自身,显然,这和硅谷推崇的技术理念有较大区别。

一位国内AI企业高管曾告诉媒体,2019年他试图挖一个OpenAI员工。沟通中他介绍,我们的愿景是帮助人类从碳基走向硅基,OpenAI员工则回复,我们的愿景是创造上帝。区别在哪?国内大厂研发大模型、开发大模型时代下的应用,即使成功了,最大的成果可能是局限于某一业务或领域的成果,相反在硅谷,创业者和大小公司更喜欢先把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东西做出来,再去考虑怎么用。

后者带来颠覆性力量的几率往往更大,而前者对于追逐技术变革的年轻人反而像是一种束缚,因为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在公司的业务框架内进行微创新。

大厂投资,在AI追逐赛中还管用吗?

互联网大厂的稳固,一部分源于核心业务构建起的行业壁垒,另一部分则受益于资本的力量。前些年这些大厂以投资为手段跑马圈地,疯狂撒钱,将自身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而且他们凭借资本的力量左右着新兴领域创业公司们的发展,是以,影响力更为强大。

尽管当前互联网大厂的战略投资被迫收缩,可投资和收拢创业公司依然是他们押注未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除了亲自下场开发大模型,大厂们同时也在寻找潜在的AI明星独角兽。近日,有媒体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通用大模型初创项目MiniMax正在进行新一轮大规模融资,阿里为其中的核心领投方。在此之前,阿里已经对百川智能、智谱AI、月之暗面以及零一万物进行了投资,至此,阿里对头部几家国产大模型完成投资覆盖。

腾讯的投资也不少,在 MiniMax 、光年之外、深言科技、智谱AI等公司的背后,都可以看到腾讯的身影。

参考微软和OpenAI,2019年,微软向OpenAI注资10亿美元,开创了与生成式AI初创企业合作的先河,两者的互利共赢证实了巨头借助投资实现技术竞争的可行性。而在国内,这种方式能创造出更多的ChatGPT、Sora吗?

一位投资人表示,对于项目方来说,与互联网巨头的绑定是一把双刃剑。即一方面这种深度绑定未来或成为对自己发展的掣肘,“另一方面是,项目通过这种绑定一下子就拥有了非常好的训练资源,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推出比国内其他创业公司更好的大模型”。

国内互联网大厂以往投资风格的强势,是AI初创企业和巨头绑定后可能造成困扰的缘由。尤其是阿里,阿里不少投资、并购项目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绝对的控制,它将所投公司强行融入自身的生态体系,来优先供养电商、文娱等内部业务,导致这些公司的发展反而不比以前。

一个有利于初创公司的现状是,我们看到,不少AI明星企业的背后可以同时站着多个互联网大厂,这意味着大厂暂时不追求对投资项目的控制权,被投公司也无需站队。他们即使获得了某一大厂的投资,也仍能和其他大厂保持合作。

不过这种结盟似乎无法推动大厂在大模型及大模型应用的争夺赛中获得明显优势,实现赢者通吃,而且浅层次的合作和不控股的投资,或许也代表大厂为初创公司所提供的助力有限。

当然,时至今日,国内还尚未出现一个能引起各方竞相争夺的“OpenAI公司”,大厂的投资目前仅是洒洒水罢了。

内部创新还是外部联盟,大厂在这场技术性潮流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正在摸索,而等待下一个Sora,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内大厂押注AI这么久,为何还不跟进Sora?

大厂投资,在AI追逐赛中还管用吗?

文|道总有理

近来AI似乎正在成为不少行业重兵集结、以求增长的一剂“良方”。

今年开工第一天,OPPO创始人兼CEO陈明永发布内部信,作出表态,称“2024年是AI手机元年”,魅族也几乎在同时官宣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All in AI。而据知名分析师郭明錤透露,苹果下一代iPhone 16手机,有望成为其首款AI手机。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AI手机毫无疑问成了展场焦点,包含OPPO、荣耀、小米、三星等多家手机厂商均展示了主打AI功能的新款手机。

AI手机的概念在资本市场上越发活跃。

电商巨头也纷纷对AI电商兴趣大增。近日,有消息称,阿里成立了一支AI电商团队,目前正在打造一款针对商家和达人的AI电商产品“绘蛙”,这是阿里在AI电商上的一次实质化的布局。除此之外,字节跳动、拼多多、京东、百度等巨头都试图探索AI在电商场景的应用和落地。

但这些举动相比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带来的震撼,像是大厂们的小打小闹,在AI技术潮流中,我们能期待大厂创造出更多的ChatGPT、Sora吗?

“百模大战”大张旗鼓,Sora出世“一片寂静”

去年,整个互联网科技圈最热闹的事,就是发布大模型。

自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在全球爆火后,百度率先发布文心一言,阿里紧跟其后官宣通义千问,商汤科技带来了“商量SenseChat”,360也开启“360智脑”企业内测。随后,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华为、携程、网易等几乎所有的国内大厂,纷纷宣布了在类ChatGPT产品或AI大模型领域的布局。

仅5月底,《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10亿级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已发布79个。在这场由ChatGPT引领的大模型热潮中,无论是互联网大厂还是人工智能相关的创业公司,都迫不及待地参与进来,生怕错过了跟风的机会。

今年Sora的出现再次让AI行业沸腾,可国内互联网科技圈讨论得热火朝天,行动上却普遍闷不作声。

从Sora发布至今,国内既没有一场一场的发布会,趁机大肆推广自己的文生视频成果,也鲜有互联网公司高调宣布跟进文生视频大模型的赛道,信誓旦旦表示即将追赶Sora。那些原本在大模型风口中率先推出大模型的大厂们,如今似乎也低调起来,尚未表态公司在文生视频领域的进度。

国内大厂在文生视频领域不是没有布局。23年末,百度发布了文生视频工具“度加剪辑”,据称可以一键获取最新热点、ai生成文案、一键生成视频;字节跳动于去年11月18日推出了文生视频模型PixelDance,可生成有高度一致性且有丰富动态性的视频,阿里也上线了Animate Anyone模型。

然而Sora一出,大厂非但没有主动凑热闹,反而有些避之不及。Sora发布不久,有消息称在Sora引爆“文生视频”赛道前,字节跳动也推出了一款创新性视频模型Boximator,只是,消息传出后,字节跳动急忙出来辟谣,否认了中文版“Sora”的说法。

国内大厂布局的重点不在文生视频这一领域,他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努力赶上Sora,而是努力赶上GPT-4,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厂不跟风Sora引发的新技术潮流,当然不得不承认,这也是由于文生视频技术的差距。某大厂模型业务负责人无奈表示,“ChatGPT之前大家也都有聊天机器人啊……关键是能不能到达那个水准”,据其透露,这家大厂暂不打算开展文生视频方面的工作。

技术围绕业务转?

由ChatGPT、Sora等AI技术成果带来的震撼,给全球科技圈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更广阔的想象力,但技术热潮造成的泡沫如影随形。在国内,许多公司只是在跟风炒作,缺乏真正的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所以,Sora横空出世,其对外展现出的惊人的能力,让国内科技圈蔓延着一片焦虑。

更多的希望被寄托在互联网大厂上,可AI发展道路上,我们在美国科技巨头的创新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复刻和改善,这还能行得通吗?不是不行,而是在技术推崇的环境下,大众的期待在于超越,让技术和技术创新应用掌握在自己手中。

大厂反而受自身所累。一位在一家头部互联网大公司任职多年、熟知大厂内部情况的AI公司创始人表示,一些大厂内的创业激情已经很少了,组织关系非常固化,年轻人想提一个意见很难,“而大模型真正需要的是年轻人拼了命去干,才能干成的。”

Sora就是一个例子,它背后的团队包括两名研发负责人Tim Brooks和Bill Peebles,系统负责人Connor Holmes,以及12名核心成员,博士带队,00后参与,成立还不到一年。

年轻人才聚集于互联网大厂,互联网大厂未必能挖掘出他们的价值。除了组织关系固化的原因,从国内大厂的举动来看,目前大厂们搞AI技术研发和创新,更多的是服务于大厂自身的核心业务,试图借助AI对核心业务进行重构和升级,以突破增长停滞的困境。

换句话说,技术的价值是优先服务于业务。

比如阿里,阿里率先在电商与生产力场景利用AI重塑业务。淘宝目前在内测的AI原生应用「淘宝问问」,本质上是通过AI提升用户搜索行为的效率,实现AI导购的功能。而在学习办公场景,此前钉钉的AI PaaS化与夸克的AI化,也体现出阿里多条业务线正在全面接入AI能力。

腾讯、字节跳动、百度都是如此。腾讯从优势的泛娱乐阵地出发,在「AIGC+社交」与「AIGC+音乐」下重注,字节跳动着重内容领域,利用生成式AI提升内容的生产效率,百度更是早已宣布将AI接入百度搜索、百度文库、百度输入法等前端产品。

相比改变世界,他们更乐于改善自身,显然,这和硅谷推崇的技术理念有较大区别。

一位国内AI企业高管曾告诉媒体,2019年他试图挖一个OpenAI员工。沟通中他介绍,我们的愿景是帮助人类从碳基走向硅基,OpenAI员工则回复,我们的愿景是创造上帝。区别在哪?国内大厂研发大模型、开发大模型时代下的应用,即使成功了,最大的成果可能是局限于某一业务或领域的成果,相反在硅谷,创业者和大小公司更喜欢先把大胆的、富有想象力的东西做出来,再去考虑怎么用。

后者带来颠覆性力量的几率往往更大,而前者对于追逐技术变革的年轻人反而像是一种束缚,因为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在公司的业务框架内进行微创新。

大厂投资,在AI追逐赛中还管用吗?

互联网大厂的稳固,一部分源于核心业务构建起的行业壁垒,另一部分则受益于资本的力量。前些年这些大厂以投资为手段跑马圈地,疯狂撒钱,将自身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而且他们凭借资本的力量左右着新兴领域创业公司们的发展,是以,影响力更为强大。

尽管当前互联网大厂的战略投资被迫收缩,可投资和收拢创业公司依然是他们押注未来的一个重要手段。

除了亲自下场开发大模型,大厂们同时也在寻找潜在的AI明星独角兽。近日,有媒体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通用大模型初创项目MiniMax正在进行新一轮大规模融资,阿里为其中的核心领投方。在此之前,阿里已经对百川智能、智谱AI、月之暗面以及零一万物进行了投资,至此,阿里对头部几家国产大模型完成投资覆盖。

腾讯的投资也不少,在 MiniMax 、光年之外、深言科技、智谱AI等公司的背后,都可以看到腾讯的身影。

参考微软和OpenAI,2019年,微软向OpenAI注资10亿美元,开创了与生成式AI初创企业合作的先河,两者的互利共赢证实了巨头借助投资实现技术竞争的可行性。而在国内,这种方式能创造出更多的ChatGPT、Sora吗?

一位投资人表示,对于项目方来说,与互联网巨头的绑定是一把双刃剑。即一方面这种深度绑定未来或成为对自己发展的掣肘,“另一方面是,项目通过这种绑定一下子就拥有了非常好的训练资源,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推出比国内其他创业公司更好的大模型”。

国内互联网大厂以往投资风格的强势,是AI初创企业和巨头绑定后可能造成困扰的缘由。尤其是阿里,阿里不少投资、并购项目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绝对的控制,它将所投公司强行融入自身的生态体系,来优先供养电商、文娱等内部业务,导致这些公司的发展反而不比以前。

一个有利于初创公司的现状是,我们看到,不少AI明星企业的背后可以同时站着多个互联网大厂,这意味着大厂暂时不追求对投资项目的控制权,被投公司也无需站队。他们即使获得了某一大厂的投资,也仍能和其他大厂保持合作。

不过这种结盟似乎无法推动大厂在大模型及大模型应用的争夺赛中获得明显优势,实现赢者通吃,而且浅层次的合作和不控股的投资,或许也代表大厂为初创公司所提供的助力有限。

当然,时至今日,国内还尚未出现一个能引起各方竞相争夺的“OpenAI公司”,大厂的投资目前仅是洒洒水罢了。

内部创新还是外部联盟,大厂在这场技术性潮流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正在摸索,而等待下一个Sora,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