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贝
关于爱情的电影和话剧满天飞,各种娱乐节目也从来不乏关于爱情的主题,但你可还曾听到过身边的人在聊“情书”?你是否还能体会古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凄美与无奈?
在一个日趋无纸化的时代,在一个利用IM软体就可以轻易实现即时通信的时代,你是否也觉得用笔写信早就显得不合时宜?表达爱情的方式千万种,写情书这种既不环保又不便捷的方式,早就被扔进垃圾桶了吧。
也许是的。大家都那么忙,连电话都没空打的时代,谁还会去写信。“鸿雁传书”的浪漫不知不觉中已被“微信传情”的时代所遗忘。
但老派的人做老派的事,对宝爱传统的人来说,即时通信的便捷永远取代不了写信。手写的“情书”所带来的那份浪漫在日趋高效快捷的时代,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这可能就是由美国剧作家艾伯特 拉姆斯德尔·格尼创作的《情书》,自1988年首演于纽约公立图书馆,先后在百老汇、伦敦西区及全世界以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长演不衰的原因。
《情书》讲述了一对男女彼此通信长达五十年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相识于少年,从传小纸条到传信,一直到青年、老年,历时五十载,直到女主人公的去世,一直彼此依赖着这份独特的沟通方式。
这听起来有点像那本被全球爱书人奉为圣经的《查令十字路84号》的作者——美国女作家海莲 汉芙与伦敦书商弗兰克的那段书信情缘。只是《情书》中的二位主人公不像海莲与弗兰克那样,彼此可以靠买书这个话题展开心灵与情感的交流,《情书》中的两个人虽通信五十载,所谈所写却并非都是风月,更多的是各自的生活日常,情感琐事。他们二人的生活轨迹甚至并无任何交集,除了写信这件事。
就像女主公老年时,在信中跟男主人公讲的那样,“你是如此的刚正不阿,而我却是如此的放浪形骸”,可如此迥异的两个人却连续通信了五十年,连彼此都结婚成家都没有影响到这一点。哪怕是他在地中海、日本等世界各处的海洋上漂泊,也总能给她写信,并收到她的回信,互道圣诞快乐。
很多人说,这是动人的爱情。但男主人公在他们彼此通信50年后才意识到他已经爱上了她。他觉得每次写信时她就靠在他的肩头,他们彼此依赖,彼此成为对方的寄托。他热爱文字,他觉得不给她写信,他也一定要给另一个人写信。所以,我觉得一开始他们那并非爱情,只是他深深的恋着“写信”这件事,在书写的过程中,他渐渐地把他内心最深处的东西,献给了她。
当你准备向另一个人敞开自己内心最柔软的东西时,你已经对TA充满了常人无法企及的信任。这样用不了持续五十年,那个人也就不知不觉中成了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至于是爱情,还是一辈子的友情,可能都没那么重要了。
正是因为那些手写的信,才会令他们的感情持续50年不但不辍,反而越来越浓烈;才会令他意识到,她已经是他生命中至爱的人。至于造化弄人,二人没有提早结婚生活在一起,在他们彼此精神上已经托付给对方的深情面前,已经不算什么了。所有世俗的结合与分开,在这份源自心灵深处的依赖面前,都不算什么。
当男主公拿出钢笔,在信纸上为她写下最后一封信的时候,流沙沙沙地倾斜在纸上,令人感慨岁月如梭,斯人已逝。但同时,此情此景,加上那美轮美奂的舞美设计所营造的氛围,也着实深深打动了我。那份在这个高效的时代早已远去的浪漫,令人怀念、钦羡。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互相通信50载,而是打电话、或者微信聊个50年,还会有这样的浪漫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挂断电话就什么念想都没有了,微信里的聊天记录,也会在不经意间被delete的一干二净,唯有纸质的东西,承载着那份感觉和深情,可以切实地保留下来。等到老去的时候,还有一个用布满皱纹和血管的手打开一个精致的但已经失去光泽的首饰盒,从里面拿出那封他最后的信的机会。
我知道很多知名作家如严歌苓、梁文道等至今坚持用笔在信纸上写作,除了在我看来比打字更有一份老派的优雅以外,据他们讲,用笔写下的东西会保留着思考的痕迹,从些许的更改痕迹里,可以回放他写信时的犹疑和沉思,会令我们了解到他原本的其他想法。所以现在达芬奇的日记手稿、BobDylan的歌词手稿才那么珍贵。
用笔在信纸上写字,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只有具有仪式感的东西,才更能打动人心。我记得曾看过一部叫Fringe的科幻题材的美剧,大结局的时候,整个人类都要靠一个未来世界来的超高智慧的外星小孩拯救。而他却迷恋着一个几百年前的人类八音盒。
你看,越老派的东西才越有仪式感。如果此时拿一ipod,格调立马倒退一光年!还有那部电影《StarTrek into darkness》里,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短暂的镜头没有,他们放音乐用的是LP——黑胶唱片,而不是CD,更不是MP3。
就像瓦尔特 本雅明说的,我们早已活在了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世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了古典艺术的“灵光”消逝,即艺术美境的流失。
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是建筑于政治学之上。而用笔在信纸上写信、听黑胶唱片、用胶片摄影、读纸版书……就是用那份“仪式感”来对抗机械复制时代的那种“冷酷”和“无情”。
手写的信,是有生命的,是带着情人体温的,他能带给你即时的互联网不能给你的等待。等待TA收到你的信,等待你收到TA的回信,等待的滋味是很有些酸涩的,诚如很多女孩子不喜欢吃太甜的橙子,有些别样的味道,才让爱情丰满充盈。
你写过信吗?你有过笔友吗?你有多久没写信给TA了。你的那个TA认识多久了?你以为彼此了解,你们彼此在SNS上点着赞,可你可曾见过TA的字是什么样子?
很多因简单而被我们疏离的生活,因平淡而被我们遗忘的浪漫,其实或许会焕发我们心底里更真实的情绪感应。陌生有时属于过去,有时又意味着未来。
我想如果可以,让我们去买一支2B铅笔和一本漂亮的信纸,在某个独处的夜晚,给心中的那个TA,写一封信吧。不为怀旧,只为重温那份陌生的浪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