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火锅龙头,扭亏失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火锅龙头,扭亏失败

如何挖掘新卖点以实现老用户留存和新用户激活,才是呷哺呷哺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关键。

文|猎云网 韩文静

“以‘破釜沉舟’‘断臂止血’的态度和决心,重新带领呷哺呷哺回归高光时刻。”2021年5月,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高调回归,欲带领呷哺呷哺逆势翻盘。

步入2024年,先且不谈重返神坛,呷哺呷哺离“止血”仍然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3月8日,呷哺呷哺发布业绩预告,2023年公司实现收入59亿元,同比增加约25%;净亏损在1.8亿-2亿元间,相比2022年的3.31亿元有所收窄。

但若拉长时间轴来看,这已经是呷哺呷哺自2021年首亏之后,连续第三年出现亏损。

主打“一人食”小火锅的呷哺呷哺,曾凭借超高性价比,一度成为年轻人心头爱。公司于2014年登陆港交所,被业内誉为“连锁火锅第一股”。

此后,呷哺呷哺一路狂飙,门店数量破千家,总市值最高时接近300亿港元。

然而好景不长,公司战略定位的反复摇摆,动摇着呷哺呷哺的根基。在失去性价比标签后,“古早”的呷哺呷哺离最初的受众越来越远,其受到的接连冲击也在财报上显现了出来。

再看整个外部环境,当下,海底捞拼服务,巴奴主打供应链,珮姐老火锅、楠火锅、朱光玉火锅馆等新崛起的火锅品牌来势汹汹,在竞争激烈的火锅江湖,作为曾经的“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还能否重现往日的荣光?

扭亏失败了

在此次业绩预告之前,呷哺集团的业绩已经连续几年陷入低迷。

纵向来看,财报显示2020年,呷哺呷哺录得营收54.55亿元,但净利润仅183.70万元;2021年,公司迎来上市后的首亏,其净亏损2.83亿元,2022年净亏损则进一步扩大至3.43亿元。

2023年,是呷哺呷哺连续亏损的第三年。

对此,呷哺呷哺表示,2023年净利润亏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谨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于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1.60亿元;二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部分附属公司递延税项资产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0.60亿元;三是当前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疲软,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湊带来冲击,导致其业务仍然亏损。

除了经营业绩承压,呷哺呷哺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受到整体业绩不佳影响,呷哺呷哺3月11日股价走势难言乐观。截至当日收盘,呷哺呷哺跌12.92%,报1.55港元/股;截至3月12日收盘,呷哺呷哺报1.73港元/股,总市值18.79亿,较最高点跌去了200多亿港元。

横向来看,在过去的2023年,餐饮行业集体升温的大环境下,呷哺呷哺的表现依然稍显弱势。

海底捞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海底捞2023年年度营收预计不低于人民币414亿元。相较于2022年度16.4亿元净利润(剔除特海国际业务),海底捞2023年净利润将不低于人民币44.0亿元。

九毛九发布正面盈利预告显示,公司预期2023财年收入约为59.859亿元,同比增加约49.4%;2023财年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溢利不少于4.5亿元,同比增幅不低于812.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上升20.4%。餐饮业增速高于GDP增速5.2%。在同行的衬托之下,呷哺呷哺的业绩确实稍显无力。

荣光与失落

1998年,做珠宝生意起家的贺光启,在北京西单开了第一家呷哺呷哺,将一人一锅的用餐模式发扬光大。

从那时候开始,贺光启就拿呷哺呷哺对标肯德基,他对外喊话,“我要成为中国最大的速食品牌,我的所有规划都围绕着超越肯德基,在一个城市它有1000家店我就开1001家,反正我要比它多一家店”。

呷哺呷哺是幸运的,彼时,一人一锅的火锅模式在国内十分鲜见,呷哺呷哺几乎没有对手。

2014年,呷哺呷哺成功敲开港交所大门,成为“火锅第一股”。

就在外界以为呷哺呷哺会沿着大众消费路线一直走下去的时候。为了寻求突破,2016年前后,呷哺呷哺推行了“品牌升级计划”,从“快餐”转型为“轻正餐”。不再提“超越肯德基”,转而定下打造“火锅界中的星巴克”的目标。

此后,呷哺逐渐失去原来的样子,从亲民转向轻奢。年报显示,2017年-2020年,呷哺呷哺客单价从48.4元涨至62.3元。

对于转型的原因,外界猜测诸多,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从盈利结果上来讲,呷哺呷哺这次转变显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呷哺呷哺背离“初心”选择进军高端路线,脱离了原来的消费人群,翻台率越来越低。

自2019年开始,呷哺呷哺净利润便开始出现负增长,公司在2019年至2021年,分别实现净利润2.88亿元、183.70万元和-2.93亿元,2021年,公司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与此同时,呷哺呷哺的核心管理层发生了变动,先是湊湊CEO张振纬离职,紧接着公司董事会罢免了行政总裁赵怡。

在一系列管理层变动后,2021年,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重新上任CEO,开始了全方位的业务优化。

贺光启表示,呷哺呷哺将重新回归成立时的初心,继续走大众消费路线,客单价保持在60元以内。在门店布局方面,呷哺呷哺将向二三线下沉市场持续扩张,新一代的门店也仍以“单锅”和“吧台”为主。

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呷哺呷哺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这次断臂止血,几乎是要关闭呷哺呷哺五分之一的门店。

在2021年关店229家门店的基础上,2022年呷哺集团再度关闭了84家门店,包括81家呷哺呷哺餐厅和3家湊湊餐厅。

但公司“断臂”之下,并未“止血”,自2021年起,呷哺集团就陷入了“失速”的三年,2023年,呷哺呷哺的净亏损超1.8亿。

转型之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下的火锅行业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今年1月,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数据显示,023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966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89亿元。

3月4日,海底捞官宣将开放加盟,并已成立加盟事业部,制定加盟特许经营相关模式细节及商务合作流程。这也被业内视为海底捞应对火锅赛道激烈市场竞争的一大举措。

事实上,几年前贺光启重回一线的时候表示,呷哺有望开放内部合伙加盟方式,不过现在来看,呷哺呷哺还没有任何的加盟举动,未来是否会开放加盟也不得而知。

可以确定的是,呷哺呷哺早已知晓自身所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早已开始多元化尝试,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016年,呷哺呷哺为迎合当时的消费升级趋势,推出“湊湊”,主打“火锅+茶憩”,开辟火锅差异化新路径。

或许是看到湊湊带来的增长,呷哺呷哺认为高端化市场依然大有可为。

于是,2022年9月,继“呷哺呷哺”“湊湊”等品牌之后,呷哺集团又推出新品牌——趁烧,意在布局烧烤赛道。

贺光启直言,希望“趁烧”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呷哺集团的新增长点,成为呷哺呷哺、湊湊品牌之后公司盈利的第三引擎。

对于具体的扩张计划,贺光启透露2023年“趁烧”将在一线城市布局至少20家门店,未来3年将开出100家门店。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在“百店目标”尚未达成之际,“趁烧”就迎来“关店潮”,其位于杭州、上海等多个城市的门店已率先关闭,而广州目前仅剩的最后一家“趁烧”烤肉也即将停业,届时,“趁烧”在全国将只剩下上海两家门店。

趁烧的多地关店和缩紧,也可以侧面理解为呷哺集团“高端化进阶之路”遇阻。总的来说,呷哺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茶饮、烧烤的多元化发展,仍未成气候。

在发布2023年业绩预亏公告时,呷哺集团提到,2023年,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餐厅的经营策略,力求提高运营效率。比如推出了小份菜、区域定制化、全时段多场景等组合策略。深化付费会员权益体系,稳固客户群体。

同时,公司积极增加战略供应商数量,利用集中采购优势,降低平均采购单价。此外,公司还改善餐厅运营成本结构,通过新小店模式、“重设计、轻建材”的投资模式,优化餐厅盈利模型,实现效益最大化。

当下,呷哺呷哺的焦虑仍在,如何挖掘新卖点以实现老用户留存和新用户激活,才是呷哺呷哺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呷哺呷哺

3.1k
  • 港股餐饮股走高,呷哺呷哺涨超10%
  • 港股餐饮股拉升,海伦司涨超18%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火锅龙头,扭亏失败

如何挖掘新卖点以实现老用户留存和新用户激活,才是呷哺呷哺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关键。

文|猎云网 韩文静

“以‘破釜沉舟’‘断臂止血’的态度和决心,重新带领呷哺呷哺回归高光时刻。”2021年5月,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高调回归,欲带领呷哺呷哺逆势翻盘。

步入2024年,先且不谈重返神坛,呷哺呷哺离“止血”仍然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3月8日,呷哺呷哺发布业绩预告,2023年公司实现收入59亿元,同比增加约25%;净亏损在1.8亿-2亿元间,相比2022年的3.31亿元有所收窄。

但若拉长时间轴来看,这已经是呷哺呷哺自2021年首亏之后,连续第三年出现亏损。

主打“一人食”小火锅的呷哺呷哺,曾凭借超高性价比,一度成为年轻人心头爱。公司于2014年登陆港交所,被业内誉为“连锁火锅第一股”。

此后,呷哺呷哺一路狂飙,门店数量破千家,总市值最高时接近300亿港元。

然而好景不长,公司战略定位的反复摇摆,动摇着呷哺呷哺的根基。在失去性价比标签后,“古早”的呷哺呷哺离最初的受众越来越远,其受到的接连冲击也在财报上显现了出来。

再看整个外部环境,当下,海底捞拼服务,巴奴主打供应链,珮姐老火锅、楠火锅、朱光玉火锅馆等新崛起的火锅品牌来势汹汹,在竞争激烈的火锅江湖,作为曾经的“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还能否重现往日的荣光?

扭亏失败了

在此次业绩预告之前,呷哺集团的业绩已经连续几年陷入低迷。

纵向来看,财报显示2020年,呷哺呷哺录得营收54.55亿元,但净利润仅183.70万元;2021年,公司迎来上市后的首亏,其净亏损2.83亿元,2022年净亏损则进一步扩大至3.43亿元。

2023年,是呷哺呷哺连续亏损的第三年。

对此,呷哺呷哺表示,2023年净利润亏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谨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于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不高于1.60亿元;二是截至2023年12月31日,部分附属公司递延税项资产较2022年同期减少约0.60亿元;三是当前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疲软,对中高端品牌定位的湊湊带来冲击,导致其业务仍然亏损。

除了经营业绩承压,呷哺呷哺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受到整体业绩不佳影响,呷哺呷哺3月11日股价走势难言乐观。截至当日收盘,呷哺呷哺跌12.92%,报1.55港元/股;截至3月12日收盘,呷哺呷哺报1.73港元/股,总市值18.79亿,较最高点跌去了200多亿港元。

横向来看,在过去的2023年,餐饮行业集体升温的大环境下,呷哺呷哺的表现依然稍显弱势。

海底捞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显示,海底捞2023年年度营收预计不低于人民币414亿元。相较于2022年度16.4亿元净利润(剔除特海国际业务),海底捞2023年净利润将不低于人民币44.0亿元。

九毛九发布正面盈利预告显示,公司预期2023财年收入约为59.859亿元,同比增加约49.4%;2023财年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溢利不少于4.5亿元,同比增幅不低于812.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上升20.4%。餐饮业增速高于GDP增速5.2%。在同行的衬托之下,呷哺呷哺的业绩确实稍显无力。

荣光与失落

1998年,做珠宝生意起家的贺光启,在北京西单开了第一家呷哺呷哺,将一人一锅的用餐模式发扬光大。

从那时候开始,贺光启就拿呷哺呷哺对标肯德基,他对外喊话,“我要成为中国最大的速食品牌,我的所有规划都围绕着超越肯德基,在一个城市它有1000家店我就开1001家,反正我要比它多一家店”。

呷哺呷哺是幸运的,彼时,一人一锅的火锅模式在国内十分鲜见,呷哺呷哺几乎没有对手。

2014年,呷哺呷哺成功敲开港交所大门,成为“火锅第一股”。

就在外界以为呷哺呷哺会沿着大众消费路线一直走下去的时候。为了寻求突破,2016年前后,呷哺呷哺推行了“品牌升级计划”,从“快餐”转型为“轻正餐”。不再提“超越肯德基”,转而定下打造“火锅界中的星巴克”的目标。

此后,呷哺逐渐失去原来的样子,从亲民转向轻奢。年报显示,2017年-2020年,呷哺呷哺客单价从48.4元涨至62.3元。

对于转型的原因,外界猜测诸多,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从盈利结果上来讲,呷哺呷哺这次转变显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呷哺呷哺背离“初心”选择进军高端路线,脱离了原来的消费人群,翻台率越来越低。

自2019年开始,呷哺呷哺净利润便开始出现负增长,公司在2019年至2021年,分别实现净利润2.88亿元、183.70万元和-2.93亿元,2021年,公司首次出现年度亏损。

与此同时,呷哺呷哺的核心管理层发生了变动,先是湊湊CEO张振纬离职,紧接着公司董事会罢免了行政总裁赵怡。

在一系列管理层变动后,2021年,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重新上任CEO,开始了全方位的业务优化。

贺光启表示,呷哺呷哺将重新回归成立时的初心,继续走大众消费路线,客单价保持在60元以内。在门店布局方面,呷哺呷哺将向二三线下沉市场持续扩张,新一代的门店也仍以“单锅”和“吧台”为主。

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呷哺呷哺将关闭200家亏损门店。这次断臂止血,几乎是要关闭呷哺呷哺五分之一的门店。

在2021年关店229家门店的基础上,2022年呷哺集团再度关闭了84家门店,包括81家呷哺呷哺餐厅和3家湊湊餐厅。

但公司“断臂”之下,并未“止血”,自2021年起,呷哺集团就陷入了“失速”的三年,2023年,呷哺呷哺的净亏损超1.8亿。

转型之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下的火锅行业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

今年1月,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数据显示,023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966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89亿元。

3月4日,海底捞官宣将开放加盟,并已成立加盟事业部,制定加盟特许经营相关模式细节及商务合作流程。这也被业内视为海底捞应对火锅赛道激烈市场竞争的一大举措。

事实上,几年前贺光启重回一线的时候表示,呷哺有望开放内部合伙加盟方式,不过现在来看,呷哺呷哺还没有任何的加盟举动,未来是否会开放加盟也不得而知。

可以确定的是,呷哺呷哺早已知晓自身所处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早已开始多元化尝试,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016年,呷哺呷哺为迎合当时的消费升级趋势,推出“湊湊”,主打“火锅+茶憩”,开辟火锅差异化新路径。

或许是看到湊湊带来的增长,呷哺呷哺认为高端化市场依然大有可为。

于是,2022年9月,继“呷哺呷哺”“湊湊”等品牌之后,呷哺集团又推出新品牌——趁烧,意在布局烧烤赛道。

贺光启直言,希望“趁烧”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呷哺集团的新增长点,成为呷哺呷哺、湊湊品牌之后公司盈利的第三引擎。

对于具体的扩张计划,贺光启透露2023年“趁烧”将在一线城市布局至少20家门店,未来3年将开出100家门店。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在“百店目标”尚未达成之际,“趁烧”就迎来“关店潮”,其位于杭州、上海等多个城市的门店已率先关闭,而广州目前仅剩的最后一家“趁烧”烤肉也即将停业,届时,“趁烧”在全国将只剩下上海两家门店。

趁烧的多地关店和缩紧,也可以侧面理解为呷哺集团“高端化进阶之路”遇阻。总的来说,呷哺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茶饮、烧烤的多元化发展,仍未成气候。

在发布2023年业绩预亏公告时,呷哺集团提到,2023年,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餐厅的经营策略,力求提高运营效率。比如推出了小份菜、区域定制化、全时段多场景等组合策略。深化付费会员权益体系,稳固客户群体。

同时,公司积极增加战略供应商数量,利用集中采购优势,降低平均采购单价。此外,公司还改善餐厅运营成本结构,通过新小店模式、“重设计、轻建材”的投资模式,优化餐厅盈利模型,实现效益最大化。

当下,呷哺呷哺的焦虑仍在,如何挖掘新卖点以实现老用户留存和新用户激活,才是呷哺呷哺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