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假冒知名品牌,罚320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假冒知名品牌,罚320万

查获超120亿假货。

文|仪美尚

3月1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集中宣判多起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根据宣判,8名被告人通过调配原料、贴标等违法操作,生产、销售假冒日用品及化妆品,涉及安热沙、可悠然、丝蓓绮等在内的多个知名日化品牌。

根据判决,上述被告人依违法事实不同,被判处不同时长有期徒刑,同时,8人共计罚款319.5万元。

实际上,发生在化妆品行业内的制假、售假行为始终屡禁不止,近些年,监管部门以及品牌方,都在逐步提高防范意识。

01 10万余件假冒产品流入市场

根据浦东法院,该违法事实可追溯至2023年2月。彼时,张某向唐某发出一批日化产品订单,包括可悠然沐浴露、丝蓓绮洗发水等。

为了完成这笔订单,唐某组织起4人,进行从配方到灌装的“一条龙”造假团队。具体来看,黄某负责膏体的配方配比、秦某负责各制假环节的收发货等跟单工作、吕某负责跟单和走账、杨某则负责对部分洗发水进行灌装、包装至成品。

除了制造假冒产品,这个造假团伙还向其他造假人采购假货并进行销售。上述负责跟单和走账的吕某,就曾从何某处或通过何某,向李某采购了一批假冒的芬浓洗发水、安热沙防晒霜,并销售给唐某。

通过这8个人组成的造假及销售链条,共计有10万余件假冒洗护防晒用品流入相关连锁超市门店,并经由这些门店销售至用户手中。

经审理,浦东法院认为,唐某等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特别严重,已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唐某、吕某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均已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考虑到涉案产品作为日化用品,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假冒该类产品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法院对以上8人做出如下判决:唐某和吕某犯了“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秦某、黄某、杨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张某、何某、李某均被判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据此,根据参与程度、违法所得情况、坦白情节等不同,8人被判处不同年限的有期徒刑,其中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4年,以及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同时这8人被判罚319.5万元。

02 查获超12亿假货,“黑色产业链”已形成

生产、销售假冒化妆品及日用品的情况并不少见,过去几年里,不少该类违法犯罪案件涉及金额之大,令人咋舌。

根据公开报道,2020年,江苏高邮警方捣毁了2个制假工作室、5个加工点、2个仓库,查获的假冒口红和香水近10万个,涉案总金额达1.42亿元;2019年,浙江诸暨警方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化妆品案。在此案中,大量假冒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和母婴用品被查,涉案价值超1亿元;时间再往前推,浙江台州警方曾查获的1200多箱假冒大牌化妆品,按正品估值达8.27亿元……据仪美尚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被查获的假冒化妆品价值远超12亿元。

即便如此,仍有知情人士公开表示,被查获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上百亿的假化妆品流向了市场。”

而为了更为隐蔽制假售假,违法分子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黑色链条”。

比如,在研发端,制假团伙使用化工原料勾兑化妆水。也有报道称,制假团伙还会选择雇佣大学教授,利用专业实验室调制配方合成香精;在包装环节,除了仿制,不法分子还会在二手平台重金回购大牌产品的原包装。去年,“3000元化妆品用完后空瓶竟卖300元”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当时便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瓶子和包装是辨别化妆品真假的重要依据,为了以假乱真,制造假货者会直接回购正品空瓶进行灌装;此外,在喷码、采购小票、运输过程等各个环节,也都有对应的造假手法,其逼真程度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主要还是因为造假成本太低了。”某业内人士告诉仪美尚,化妆品造假几乎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只要花极低的价格购买廉价的化工原料、灌装机器、容器等,动辄能制造出价值上亿的产品,一旦进行销售,回报率极高。

此外,守法成本高,也为假货横行提供了“温床”。“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不愿意从官方渠道购买正品,就是因为正品价格高。”据其所述,一款正规产品推向市场,除了有生产成本,还有高昂的营销费用,而随着原材料以及流量成本攀升,品牌方不得不一次次提价。

今年年初,以香奈儿为首的国际美妆品牌便传出涨价消息,单品最高涨价400元(推荐阅读:奢侈品美妆迎涨价潮?单品最高涨400元)。除了外资大牌,近些年,一些国产美妆品牌也纷纷走向高端化,提高产品售价便是手段之一。

正品价格越来越高,低价商品市场自然能收获一批对价格敏感的用户,这也是假冒产品盛行的一大原因。

而为了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反不正当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多个法律法规的约束,这些年,不少品牌方也“亲自下场”打假。

比如去年,华熙生物旗下品牌肌活发布一则公告,称“对任何仿照、假冒品牌名义进行不法生产经营的行为,将采取相关法律手段追究侵权责任;芙清工作人员也曾亲身体验品牌假货购买链路,并在公众号上详细解释了“售假闭环”,以此提醒用户当心;柏瑞美、科丝美诗等企业也都通过多种方式打假。

“有需求就有市场,杜绝假货不能只靠监管部门,其实是需要产业链上的人一起行动起来。尤其是会直接受假货伤害的消费者,更应该提高防范意识,不要为了便宜而拿自己的健康去冒险。”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假冒知名品牌,罚320万

查获超120亿假货。

文|仪美尚

3月1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集中宣判多起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根据宣判,8名被告人通过调配原料、贴标等违法操作,生产、销售假冒日用品及化妆品,涉及安热沙、可悠然、丝蓓绮等在内的多个知名日化品牌。

根据判决,上述被告人依违法事实不同,被判处不同时长有期徒刑,同时,8人共计罚款319.5万元。

实际上,发生在化妆品行业内的制假、售假行为始终屡禁不止,近些年,监管部门以及品牌方,都在逐步提高防范意识。

01 10万余件假冒产品流入市场

根据浦东法院,该违法事实可追溯至2023年2月。彼时,张某向唐某发出一批日化产品订单,包括可悠然沐浴露、丝蓓绮洗发水等。

为了完成这笔订单,唐某组织起4人,进行从配方到灌装的“一条龙”造假团队。具体来看,黄某负责膏体的配方配比、秦某负责各制假环节的收发货等跟单工作、吕某负责跟单和走账、杨某则负责对部分洗发水进行灌装、包装至成品。

除了制造假冒产品,这个造假团伙还向其他造假人采购假货并进行销售。上述负责跟单和走账的吕某,就曾从何某处或通过何某,向李某采购了一批假冒的芬浓洗发水、安热沙防晒霜,并销售给唐某。

通过这8个人组成的造假及销售链条,共计有10万余件假冒洗护防晒用品流入相关连锁超市门店,并经由这些门店销售至用户手中。

经审理,浦东法院认为,唐某等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特别严重,已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唐某、吕某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均已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考虑到涉案产品作为日化用品,直接接触人体皮肤,假冒该类产品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法院对以上8人做出如下判决:唐某和吕某犯了“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秦某、黄某、杨某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张某、何某、李某均被判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据此,根据参与程度、违法所得情况、坦白情节等不同,8人被判处不同年限的有期徒刑,其中最高刑罚为有期徒刑4年,以及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同时这8人被判罚319.5万元。

02 查获超12亿假货,“黑色产业链”已形成

生产、销售假冒化妆品及日用品的情况并不少见,过去几年里,不少该类违法犯罪案件涉及金额之大,令人咋舌。

根据公开报道,2020年,江苏高邮警方捣毁了2个制假工作室、5个加工点、2个仓库,查获的假冒口红和香水近10万个,涉案总金额达1.42亿元;2019年,浙江诸暨警方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化妆品案。在此案中,大量假冒知名品牌的化妆品和母婴用品被查,涉案价值超1亿元;时间再往前推,浙江台州警方曾查获的1200多箱假冒大牌化妆品,按正品估值达8.27亿元……据仪美尚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被查获的假冒化妆品价值远超12亿元。

即便如此,仍有知情人士公开表示,被查获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上百亿的假化妆品流向了市场。”

而为了更为隐蔽制假售假,违法分子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黑色链条”。

比如,在研发端,制假团伙使用化工原料勾兑化妆水。也有报道称,制假团伙还会选择雇佣大学教授,利用专业实验室调制配方合成香精;在包装环节,除了仿制,不法分子还会在二手平台重金回购大牌产品的原包装。去年,“3000元化妆品用完后空瓶竟卖300元”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当时便有业内人士指出,因为瓶子和包装是辨别化妆品真假的重要依据,为了以假乱真,制造假货者会直接回购正品空瓶进行灌装;此外,在喷码、采购小票、运输过程等各个环节,也都有对应的造假手法,其逼真程度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主要还是因为造假成本太低了。”某业内人士告诉仪美尚,化妆品造假几乎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只要花极低的价格购买廉价的化工原料、灌装机器、容器等,动辄能制造出价值上亿的产品,一旦进行销售,回报率极高。

此外,守法成本高,也为假货横行提供了“温床”。“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不愿意从官方渠道购买正品,就是因为正品价格高。”据其所述,一款正规产品推向市场,除了有生产成本,还有高昂的营销费用,而随着原材料以及流量成本攀升,品牌方不得不一次次提价。

今年年初,以香奈儿为首的国际美妆品牌便传出涨价消息,单品最高涨价400元(推荐阅读:奢侈品美妆迎涨价潮?单品最高涨400元)。除了外资大牌,近些年,一些国产美妆品牌也纷纷走向高端化,提高产品售价便是手段之一。

正品价格越来越高,低价商品市场自然能收获一批对价格敏感的用户,这也是假冒产品盛行的一大原因。

而为了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反不正当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多个法律法规的约束,这些年,不少品牌方也“亲自下场”打假。

比如去年,华熙生物旗下品牌肌活发布一则公告,称“对任何仿照、假冒品牌名义进行不法生产经营的行为,将采取相关法律手段追究侵权责任;芙清工作人员也曾亲身体验品牌假货购买链路,并在公众号上详细解释了“售假闭环”,以此提醒用户当心;柏瑞美、科丝美诗等企业也都通过多种方式打假。

“有需求就有市场,杜绝假货不能只靠监管部门,其实是需要产业链上的人一起行动起来。尤其是会直接受假货伤害的消费者,更应该提高防范意识,不要为了便宜而拿自己的健康去冒险。”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