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尔为何“盯上”二手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尔为何“盯上”二手车?

或许,2024年,家电圈的造车大业又多了几分希望?

文|消费最前线 罗弋

家电市场的前景不容乐观,根据奥维云网预测,2024年家电市场仍面临着极大的需求增长压力,全年零售额规模同比仅微增0.7个百分点。目前来看,几乎每家家电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其他业务,谋求新一轮增长。

海尔在卖家电之余,还盯上了二手车。

去年一整年,海尔通过旗下“卡泰驰”落地18城28店,迅速并购多家二手车经销商。2023年度中国汽车流通行业二手车经销商百强排行榜显示,卡泰驰认证二手车旗下共有9家企业上榜,在TOP10中占据两席,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七位。

海尔走出家电市场,又看上二手车市场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1-12月,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同比增加238.5万辆,累计交易金额为1.18万亿元。

可是,尽管处在增长期,这个行业历来不好把握,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普遍亏损严重。海尔显然也不会是幸运的那个,但巨头的”算盘“已然打响,恐怕另有筹算。

二手车里难存“生机”

这些年来,二手车市场诞生了不少品牌,线上如瓜子、优信、人人车,线下也有不少二手车零售品牌,澳康达、九域汇、郑州美驰、唐山小松……可似乎每家都没什么太大的水花。

以商业模式反复变化的瓜子为例,黑猫投诉显示,瓜子二手车收到的投诉量累计超2600余条。近几年更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可查询到的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瓜子二手车的亏损额分别达到了16.17亿元、43.39亿元和17.73亿元。

过去三年间,二手车行业雪上加霜,毛利率从20%大幅降至6-8%。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出现亏损的二手车商占比已高达92%。国内二手车没有红利,似乎成了一个残酷的定局。

究其原因,这个局面冥冥中注定一般。

一方面,国内二手生意向来惨淡,何况是令人谨慎的汽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从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车和二手车的比例来看,中国只有1:0.68,相比美国的1:2.5、德国的1:2.58、日本的1:0.83,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

另外一方面,汽车行业正处在油电大战的混乱进化期,新车市场一轮接着一轮的价格战,直接让二手车最关键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调查显示,2023年,受新车“价格战”影响,二手车保值率整体下滑,各级别车型均呈快速贬值趋势。

其中,中大型SUV和MPV车型保值率下滑较为明显。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中大型SUV保值率为70.1%,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MPV车型保值率为64%,同比下滑4.8个百分点。具体到市场上,最直白的表现就是从去年开始,二手车的成交均价正变得越来越低。

可即便二手车市场下调了均价,二手车也普遍比之前更划算,消费者一对比价格战下的新车,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去年11月份,车企杀红了眼,二手车市场大幅下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相关统计数据,11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127.84万辆,环比下降5.43%,同比下降17.18%,创下今年下半年单月最大降幅。

海尔处在其间,渺小如沧海一粟,家电巨头的二手车业务被外界频繁唱衰的同时,还要面临更多对手的挤压。不可否认,虽然国内二手车市场杂乱无章,又吃力不讨好,但在诞生一个真正的巨头之前,无数企业如猎豹在蛰伏。

目前,造车势力已经主动出击。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理想在全国拥有467家直营零售中心,覆盖140个城市。蔚来在全球累计布局142家蔚来中心、326家蔚来空间、314家蔚来服务中心。去年11月,比亚迪推出了精诚认证二手车商城。

有意思的是,造车势力的新车生意不温不火,亏损频频,二手车业务却表现喜人。以蔚来为例,2023年Q3财报显示,蔚来其他业务(包括二手车销售)营收16.58亿元,同比增长55.0%。

此外,锣鼓喧天的直播电商也在分食二手车生意。抖音早就入局二手车,还宣布与懂车帝合作,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多,抖音二手车视频内容数量涨幅达到290%,开播用户数增长421%,抖音通过小程序店铺提升用户看车的体验,覆盖的车源量增长575%。

而真正的二手车平台却打了退堂鼓,背靠人人网的开心汽车就一度想跨出老本行,加入造车阵营,计划与威马合作,可惜威马自身难保。这门刁钻难啃的生意,劝退了一个又一个曾经跃跃欲试的玩家。

海尔又能撑到什么时候,这很难说。

海尔意在“家车互联”?

海尔不断布局二手车业务,也未必是真的想在这块只开花不结果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一直以来,家电企业都在汽车市场的边缘线上试探徘徊,对于不少家电巨头而言,汽车,是一个长达二十年的念想。早在2003年,美的就曾闯入商用车领域。随后,格力又投了格力钛。

这两年,家电企业跨界造车更不算什么秘密。海尔也被传过造车计划,官方很快否认,但随着家电行业失去增长动力,海尔不可能没有肖想过汽车市场。二手车业务,或许只是海尔迈进沸腾汽车圈的缓兵之计。

据悉,海尔入局二手车,业内也曾认为作为家电巨头,海尔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海尔在品牌、服务以及标准化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资源,恰好能弥补二手车市场丛生的乱象。跨界历来最害怕企业缺乏天生基因,一旦海尔在二手车领域刷足了脸,接下来的一切便可顺理成章。

海尔终极目标则在于汽车的智能生态。

一来,智能汽车产业日益繁荣,汽车与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的联结成了当前汽车圈的一大特色。2023年年底,小米就高调提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二来,车载电视、车载冰箱、甚至车载微波炉……车企不止一次为此自豪。

也就是说,智能家居早就成了提升汽车智能化程度的关键载体,家电企业势必要分汽车智能产业中的一杯羹,不少企业也的确那么做了,家居圈也不例外。

2024年开年之际,红星美凯龙就与建发汽车打造了汽车智能生态综合体,以空间项目的形式呈现。1月份,居然之家的智慧家人车家战略发布,目前已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智能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植入其智能家居通用操控系统。

海尔是整个家电圈推进智能化最积极的一个。

2019年,青岛海尔更名为海尔智家,开启智能转型。2021年3月,海尔与上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智能制造转型、智能汽车研发与应用、车家互联等场景应用达成合作。同年5月,海尔与吉利签约,为的也是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去年8月,海尔牵头制定了首个家居大模型标准……

根据GSMA 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达到250亿个,其中消费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达到110亿。汽车、手机,如今又多了家电领域,三者的市场都面临严重的增长困境,也不约而同把未来的增长希望寄托的“万物互联”上。

对于家电企业而言,汽车与手机远比自己有优势,更何况,随着手机厂商开始造车,二者之间的互联链路也进一步缩短。以小米为例,小米或许是整个车家互联链上最积极的那个,IoT业务又提供了足够的硬件资源。

雷军曾表示,要靠“人车家全生态”全面打通人、车、家场景,实现硬件设备无缝连接。在此情况下,海尔无疑要面对一场场紧张激烈的斗争,家电巨头的跨界游戏一点也不轻松。

家电圈还要造车吗?

总得来说,家电领域对于造车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虽然海尔还没亲自下场,但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1年海尔就将“大规模定制”模式首次引入汽车制造业,海尔卡奥斯与奇瑞合作奇瑞青岛智联超级工厂,可同时实现多款常规动力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混线生产,年产达20万辆,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80亿元。

相比传统工厂,该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10%,工艺开发周期缩短5%~10%,不良率降低50%以上。

海尔看似势头不错,在这个圈子里,当然也不乏已经有造车结果的,先看格力,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23年1-8月份,格力钛新能源在我国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排名第10,销售量为804辆,市场份额为3.74%。

创维的造车大业更为轰轰烈烈,2022年,创维汽车累计销量21916辆,同比激增255.72%,海外销量达1098辆。2023年上半年产品实销同比增长率达到了95.68%,服务商家全国累计达成338家,同比增长57%。

家电企业一心造车,一方面,汽车产业的价值慢慢大于家电本身。创维方面就曾公开放话,如果国内的家电制造业每年贡献的产值超过10万亿,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家电的10倍到20倍,甚至可能高达100万亿以上。

另外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跃居历史前沿,汽车的动力系统彻底改变,产业进入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家电本身作为制造业,在智能制造、电机、压缩机、汽车空调等制造和零部件领域拥有产业、技术和资源的积累。

这种经验同步移植到汽车产业链的某个相关领域,也能间接降低成本和技术门槛。时至今日,家电圈仍然在悄然往汽车圈摸爬。不造车的也在零件方面想办法,美的、海尔皆是。

美的威灵汽车零部件在2022年还是亏损状态,但从2023年财报上看,威灵汽车零部件属于工业技术事业群旗下,2023年上半年,美的工业技术收入为136亿元,同比增长12%,呈两位数的稳步增长。

海尔、格力、创维、美的……或许,2024年,家电圈的造车大业又多了几分希望。可是,这份希望落在整个汽车市场又能维持多久,定论就难以断言了。

格力与创维的整车生意,前者在微茫的市场占比下,还要经历不断下滑。从零件入局的企业,更要认清一个现实,从半导体开始,汽车领域的零件困扰就一日比一日明显,车企、专业零部件企业越来越多。

吉利此前就成立了一家零件公司;集度汽车花9亿成立零部件公司;华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已投入30亿美元 招募了超7000名研发人员……早在2018年,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数量就超过10万家,到2020年,数量飙升到14万。

况且,这个领域常年被外资占据,以汽车热管理市场为例,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较高,日本电装、韩国翰昂、德国马勒、法国法雷奥等,合计占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份额的50%以上,他们往往在系统集成方面具有更强的技术优势。

海尔们的存在,实在不值一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尔

5k
  • 港股收评:恒指跌1%,家电、航空等板块走低,内房股逆势活跃
  • 行业最多!海尔3家工厂获评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尔为何“盯上”二手车?

或许,2024年,家电圈的造车大业又多了几分希望?

文|消费最前线 罗弋

家电市场的前景不容乐观,根据奥维云网预测,2024年家电市场仍面临着极大的需求增长压力,全年零售额规模同比仅微增0.7个百分点。目前来看,几乎每家家电巨头都在积极布局其他业务,谋求新一轮增长。

海尔在卖家电之余,还盯上了二手车。

去年一整年,海尔通过旗下“卡泰驰”落地18城28店,迅速并购多家二手车经销商。2023年度中国汽车流通行业二手车经销商百强排行榜显示,卡泰驰认证二手车旗下共有9家企业上榜,在TOP10中占据两席,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七位。

海尔走出家电市场,又看上二手车市场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统计,2023年1-12月,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841.33万辆,同比增长14.88%,同比增加238.5万辆,累计交易金额为1.18万亿元。

可是,尽管处在增长期,这个行业历来不好把握,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普遍亏损严重。海尔显然也不会是幸运的那个,但巨头的”算盘“已然打响,恐怕另有筹算。

二手车里难存“生机”

这些年来,二手车市场诞生了不少品牌,线上如瓜子、优信、人人车,线下也有不少二手车零售品牌,澳康达、九域汇、郑州美驰、唐山小松……可似乎每家都没什么太大的水花。

以商业模式反复变化的瓜子为例,黑猫投诉显示,瓜子二手车收到的投诉量累计超2600余条。近几年更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可查询到的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瓜子二手车的亏损额分别达到了16.17亿元、43.39亿元和17.73亿元。

过去三年间,二手车行业雪上加霜,毛利率从20%大幅降至6-8%。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出现亏损的二手车商占比已高达92%。国内二手车没有红利,似乎成了一个残酷的定局。

究其原因,这个局面冥冥中注定一般。

一方面,国内二手生意向来惨淡,何况是令人谨慎的汽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从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新车和二手车的比例来看,中国只有1:0.68,相比美国的1:2.5、德国的1:2.58、日本的1:0.83,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

另外一方面,汽车行业正处在油电大战的混乱进化期,新车市场一轮接着一轮的价格战,直接让二手车最关键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调查显示,2023年,受新车“价格战”影响,二手车保值率整体下滑,各级别车型均呈快速贬值趋势。

其中,中大型SUV和MPV车型保值率下滑较为明显。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中大型SUV保值率为70.1%,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MPV车型保值率为64%,同比下滑4.8个百分点。具体到市场上,最直白的表现就是从去年开始,二手车的成交均价正变得越来越低。

可即便二手车市场下调了均价,二手车也普遍比之前更划算,消费者一对比价格战下的新车,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去年11月份,车企杀红了眼,二手车市场大幅下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相关统计数据,11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为127.84万辆,环比下降5.43%,同比下降17.18%,创下今年下半年单月最大降幅。

海尔处在其间,渺小如沧海一粟,家电巨头的二手车业务被外界频繁唱衰的同时,还要面临更多对手的挤压。不可否认,虽然国内二手车市场杂乱无章,又吃力不讨好,但在诞生一个真正的巨头之前,无数企业如猎豹在蛰伏。

目前,造车势力已经主动出击。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理想在全国拥有467家直营零售中心,覆盖140个城市。蔚来在全球累计布局142家蔚来中心、326家蔚来空间、314家蔚来服务中心。去年11月,比亚迪推出了精诚认证二手车商城。

有意思的是,造车势力的新车生意不温不火,亏损频频,二手车业务却表现喜人。以蔚来为例,2023年Q3财报显示,蔚来其他业务(包括二手车销售)营收16.58亿元,同比增长55.0%。

此外,锣鼓喧天的直播电商也在分食二手车生意。抖音早就入局二手车,还宣布与懂车帝合作,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多,抖音二手车视频内容数量涨幅达到290%,开播用户数增长421%,抖音通过小程序店铺提升用户看车的体验,覆盖的车源量增长575%。

而真正的二手车平台却打了退堂鼓,背靠人人网的开心汽车就一度想跨出老本行,加入造车阵营,计划与威马合作,可惜威马自身难保。这门刁钻难啃的生意,劝退了一个又一个曾经跃跃欲试的玩家。

海尔又能撑到什么时候,这很难说。

海尔意在“家车互联”?

海尔不断布局二手车业务,也未必是真的想在这块只开花不结果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一直以来,家电企业都在汽车市场的边缘线上试探徘徊,对于不少家电巨头而言,汽车,是一个长达二十年的念想。早在2003年,美的就曾闯入商用车领域。随后,格力又投了格力钛。

这两年,家电企业跨界造车更不算什么秘密。海尔也被传过造车计划,官方很快否认,但随着家电行业失去增长动力,海尔不可能没有肖想过汽车市场。二手车业务,或许只是海尔迈进沸腾汽车圈的缓兵之计。

据悉,海尔入局二手车,业内也曾认为作为家电巨头,海尔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海尔在品牌、服务以及标准化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资源,恰好能弥补二手车市场丛生的乱象。跨界历来最害怕企业缺乏天生基因,一旦海尔在二手车领域刷足了脸,接下来的一切便可顺理成章。

海尔终极目标则在于汽车的智能生态。

一来,智能汽车产业日益繁荣,汽车与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的联结成了当前汽车圈的一大特色。2023年年底,小米就高调提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二来,车载电视、车载冰箱、甚至车载微波炉……车企不止一次为此自豪。

也就是说,智能家居早就成了提升汽车智能化程度的关键载体,家电企业势必要分汽车智能产业中的一杯羹,不少企业也的确那么做了,家居圈也不例外。

2024年开年之际,红星美凯龙就与建发汽车打造了汽车智能生态综合体,以空间项目的形式呈现。1月份,居然之家的智慧家人车家战略发布,目前已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智能汽车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植入其智能家居通用操控系统。

海尔是整个家电圈推进智能化最积极的一个。

2019年,青岛海尔更名为海尔智家,开启智能转型。2021年3月,海尔与上汽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智能制造转型、智能汽车研发与应用、车家互联等场景应用达成合作。同年5月,海尔与吉利签约,为的也是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去年8月,海尔牵头制定了首个家居大模型标准……

根据GSMA 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达到250亿个,其中消费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达到110亿。汽车、手机,如今又多了家电领域,三者的市场都面临严重的增长困境,也不约而同把未来的增长希望寄托的“万物互联”上。

对于家电企业而言,汽车与手机远比自己有优势,更何况,随着手机厂商开始造车,二者之间的互联链路也进一步缩短。以小米为例,小米或许是整个车家互联链上最积极的那个,IoT业务又提供了足够的硬件资源。

雷军曾表示,要靠“人车家全生态”全面打通人、车、家场景,实现硬件设备无缝连接。在此情况下,海尔无疑要面对一场场紧张激烈的斗争,家电巨头的跨界游戏一点也不轻松。

家电圈还要造车吗?

总得来说,家电领域对于造车的态度越来越积极。

虽然海尔还没亲自下场,但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21年海尔就将“大规模定制”模式首次引入汽车制造业,海尔卡奥斯与奇瑞合作奇瑞青岛智联超级工厂,可同时实现多款常规动力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混线生产,年产达20万辆,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80亿元。

相比传统工厂,该工厂的生产效率提升10%,工艺开发周期缩短5%~10%,不良率降低50%以上。

海尔看似势头不错,在这个圈子里,当然也不乏已经有造车结果的,先看格力,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数据显示,2023年1-8月份,格力钛新能源在我国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排名第10,销售量为804辆,市场份额为3.74%。

创维的造车大业更为轰轰烈烈,2022年,创维汽车累计销量21916辆,同比激增255.72%,海外销量达1098辆。2023年上半年产品实销同比增长率达到了95.68%,服务商家全国累计达成338家,同比增长57%。

家电企业一心造车,一方面,汽车产业的价值慢慢大于家电本身。创维方面就曾公开放话,如果国内的家电制造业每年贡献的产值超过10万亿,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是家电的10倍到20倍,甚至可能高达100万亿以上。

另外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跃居历史前沿,汽车的动力系统彻底改变,产业进入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家电本身作为制造业,在智能制造、电机、压缩机、汽车空调等制造和零部件领域拥有产业、技术和资源的积累。

这种经验同步移植到汽车产业链的某个相关领域,也能间接降低成本和技术门槛。时至今日,家电圈仍然在悄然往汽车圈摸爬。不造车的也在零件方面想办法,美的、海尔皆是。

美的威灵汽车零部件在2022年还是亏损状态,但从2023年财报上看,威灵汽车零部件属于工业技术事业群旗下,2023年上半年,美的工业技术收入为136亿元,同比增长12%,呈两位数的稳步增长。

海尔、格力、创维、美的……或许,2024年,家电圈的造车大业又多了几分希望。可是,这份希望落在整个汽车市场又能维持多久,定论就难以断言了。

格力与创维的整车生意,前者在微茫的市场占比下,还要经历不断下滑。从零件入局的企业,更要认清一个现实,从半导体开始,汽车领域的零件困扰就一日比一日明显,车企、专业零部件企业越来越多。

吉利此前就成立了一家零件公司;集度汽车花9亿成立零部件公司;华为汽车零部件研发已投入30亿美元 招募了超7000名研发人员……早在2018年,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数量就超过10万家,到2020年,数量飙升到14万。

况且,这个领域常年被外资占据,以汽车热管理市场为例,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较高,日本电装、韩国翰昂、德国马勒、法国法雷奥等,合计占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市场份额的50%以上,他们往往在系统集成方面具有更强的技术优势。

海尔们的存在,实在不值一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