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优异”的ESG实践,为何没能成为农夫山泉的“保护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优异”的ESG实践,为何没能成为农夫山泉的“保护伞”?

想要长久经营,必须进行更激进、更符合中国特色的ESG实践。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蔡星卓

文|阿尔法工场

ESG评级为A,各项议题又没有任何明显短板,这样的企业一定在舆论场上备受瞩目吗?

显然,农夫山泉最近的舆情风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从2021年起披露ESG报告,并积极参加ESG评级开始,农夫山泉MSCI的评级始终为A,在整个行业中属于上游水平。

翻阅其精美的ESG报告,不论是内容翔实度,还是引用的各种标准,都堪称具备国际视角,比如报告中不光使用了全球报告

倡议组织的GRI标准,还引入了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为对照内容。

貌似专业、专心、专注的ESG报告,在汹涌的舆情面前,却显得脆弱不堪,原因何在?

01 公益投入长期被低估

原因其一,就在于农夫山泉的公益投入被民众低估,并缺少一个足够知名、能出圈的品牌公益项目。

在这次舆情风波中,农夫山泉在公益领域中的捐款,给人的初印象就是“铁公鸡”。

比如去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后,农夫山泉向灾区捐赠2.4万余瓶水,被很多网友群嘲为“小气”。

有人拿娃哈哈的历年捐赠和它作比较,称农夫山泉吝啬,一毛不拔,进而批评其缺乏大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

那么,农夫山泉是真如网友所说的那么小气吗?

事实上,从2002-2019年,农夫山泉每年在社会责任领域都有不少资金和物资捐赠投入。

从最早的2002年,农夫山泉发起面向贫困地区基础体育事业的“一分钱”公益活动——阳光工程,向多所学校赠送了体育器材,到2003年,陆续捐赠1000万元,用于赞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08年,汶川地震,累计向灾区捐赠2500余万元物资及资金。

2013年雅安地震,向灾区捐赠1000万元,包括500万元现金和500万元饮用天然水。2016年,公司新安江工厂捐赠10万元现金,用于街道抗洪救灾。上述款物合到一起,总额已达数千万元。

对于一家民营企业而言,近20年在公益领域拿出真金白银持续性投入,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就。

就被网友吐槽的“捐水”来说,这一行为其实比捐款更为重要,一个救灾常识是,任何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短期内最缺的不是钱,不是食物,而是干净的可饮用水。

作为国内最大的饮用水企业,农夫山泉为灾区捐水是它的应有之义,而这一价值长久以来却被群众低估。

另外,目前可查的有:2006年,重庆等地遭遇异常高温大旱,农夫山泉第一时间送水1万箱到灾区;当年9月,又捐了1万箱到浙江温州苍南县,当地遭受台风袭击……2016年,多地洪涝灾害,捐赠1.8万余箱农夫山泉天然水,缓解灾区人民的饮水难问题。

这样看来,农夫山泉向积石山地震灾区捐赠2.4万余瓶饮用水,其实是它的“标准动作”,延续着农夫山泉的一贯公益行为。

在农夫山泉的第一份ESG报告上,也披露了它在社会公益方面的贡献,比如该企业坚持农技帮扶,累计投入约3600万元人民币攻坚柑橘苗木黄龙病、衰退病;此外,还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大量物资。报告期慈善捐赠金额为493万元人民币。全年员工参与志愿活动时数总计60191个小时。

综上,其实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农夫山泉在捐款上虽然谈不上大手笔,但也不算吝啬,捐水捐款都成了它的传统。

倒霉的是,这两年很多企业靠豪捐一笔博得公众眼球后,让公众对巨额捐赠太习以为常,农夫山泉这种不温不火的捐赠,竟成了原罪。

02 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严重匮乏

原因之二,就在于农夫山泉与公众、用户、网民长期以来的互动沟通不够。

在网络上的公开历史信息上,农夫山泉都集中在创始人成首富、农夫山泉暴利等新闻上,打开官网,印入眼帘的则是大幅广告,健康的水的宣传,订阅电话,而农夫山泉的官方微信,整个2023年发布了24篇,大部分都是产品信息类。

显而易见,这是转化用户促销的逻辑,而不是与消费者沟通的态度。

其实在企业真正推进ESG实践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沟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总是被国内企业忽视。

尽管一个企业必然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要匹配不同的重要级别和沟通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股东的话语权往往压过公众、消费者的声音。

这种操作对于一般的上市企业来说,固然无可厚非,但农夫山泉面对的是上亿消费者,人群之间的多样性极为复杂,如果不去主动沟通塑造形象,那么只能任由他们来塑造你。

农夫山泉的成长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多次因社会责任问题引发的舆论事件。如2009年《公益时报》对农夫山泉“一分钱公益(喝一瓶水,捐一分钱)”的质疑、2013年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标准门”事件,以及“原材料是福岛白桃”事件。

虽然在这些舆论争议中,农夫山泉都拿出了足够多的证据来回应公众,但是每次似乎都意兴阑珊,颇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感,甚至最近连包装瓶身都被打上了“亲日”的标记。

总结而言,一个快消企业,创始人可以低调,但品牌绝不能低调,必须要和公众、用户、网民频繁的沟通。

在此处,建议农夫山泉可以好好学习蜜雪冰城和瑞幸,认怂改错听劝一键三连。

03 还是捐少了,关键时刻没有好感度

原因其三,还是捐少了,忽视了国情,也没有刷到好感度。

其实这点,和之前两点并不冲突。

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普通人不懂经济学道理,绝对想不到企业能盈利,给员工稳定发工资,已经是在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他们只会关心你工资给了多少,这次你捐了多少钱。

价值观影响一切,时代任务就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减少贫富差距”,公众追捧哇哈哈、胖东来,是因为它们真正做到了先富带后富,所以宗馥莉的美国豪宅没人说,首富之子的美国国籍被狠狠批判。

这就是时代价值观的转变,想要在中国长久经营的公司,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E(环境)、S(社会责任)、G(治理)三者当中,S的比重有别于国际标准,它在中国商业环境正变得无比重要,捐款时,该大手笔时就不要小气。

否则,平时不捐款,危机来临时,自然没有足够的信任来化解舆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农夫山泉

4.4k
  • 关注国内GLP-1赛道药物研发进展,恒生医疗ETF(513060)涨超1%,锦欣生殖涨超7%
  • 包装水大跌18%,农夫山泉靠茶饮维持增速 ,能持续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优异”的ESG实践,为何没能成为农夫山泉的“保护伞”?

想要长久经营,必须进行更激进、更符合中国特色的ESG实践。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蔡星卓

文|阿尔法工场

ESG评级为A,各项议题又没有任何明显短板,这样的企业一定在舆论场上备受瞩目吗?

显然,农夫山泉最近的舆情风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从2021年起披露ESG报告,并积极参加ESG评级开始,农夫山泉MSCI的评级始终为A,在整个行业中属于上游水平。

翻阅其精美的ESG报告,不论是内容翔实度,还是引用的各种标准,都堪称具备国际视角,比如报告中不光使用了全球报告

倡议组织的GRI标准,还引入了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为对照内容。

貌似专业、专心、专注的ESG报告,在汹涌的舆情面前,却显得脆弱不堪,原因何在?

01 公益投入长期被低估

原因其一,就在于农夫山泉的公益投入被民众低估,并缺少一个足够知名、能出圈的品牌公益项目。

在这次舆情风波中,农夫山泉在公益领域中的捐款,给人的初印象就是“铁公鸡”。

比如去年12月,甘肃积石山地震后,农夫山泉向灾区捐赠2.4万余瓶水,被很多网友群嘲为“小气”。

有人拿娃哈哈的历年捐赠和它作比较,称农夫山泉吝啬,一毛不拔,进而批评其缺乏大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

那么,农夫山泉是真如网友所说的那么小气吗?

事实上,从2002-2019年,农夫山泉每年在社会责任领域都有不少资金和物资捐赠投入。

从最早的2002年,农夫山泉发起面向贫困地区基础体育事业的“一分钱”公益活动——阳光工程,向多所学校赠送了体育器材,到2003年,陆续捐赠1000万元,用于赞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2008年,汶川地震,累计向灾区捐赠2500余万元物资及资金。

2013年雅安地震,向灾区捐赠1000万元,包括500万元现金和500万元饮用天然水。2016年,公司新安江工厂捐赠10万元现金,用于街道抗洪救灾。上述款物合到一起,总额已达数千万元。

对于一家民营企业而言,近20年在公益领域拿出真金白银持续性投入,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就。

就被网友吐槽的“捐水”来说,这一行为其实比捐款更为重要,一个救灾常识是,任何大规模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短期内最缺的不是钱,不是食物,而是干净的可饮用水。

作为国内最大的饮用水企业,农夫山泉为灾区捐水是它的应有之义,而这一价值长久以来却被群众低估。

另外,目前可查的有:2006年,重庆等地遭遇异常高温大旱,农夫山泉第一时间送水1万箱到灾区;当年9月,又捐了1万箱到浙江温州苍南县,当地遭受台风袭击……2016年,多地洪涝灾害,捐赠1.8万余箱农夫山泉天然水,缓解灾区人民的饮水难问题。

这样看来,农夫山泉向积石山地震灾区捐赠2.4万余瓶饮用水,其实是它的“标准动作”,延续着农夫山泉的一贯公益行为。

在农夫山泉的第一份ESG报告上,也披露了它在社会公益方面的贡献,比如该企业坚持农技帮扶,累计投入约3600万元人民币攻坚柑橘苗木黄龙病、衰退病;此外,还为疫情防控贡献了大量物资。报告期慈善捐赠金额为493万元人民币。全年员工参与志愿活动时数总计60191个小时。

综上,其实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农夫山泉在捐款上虽然谈不上大手笔,但也不算吝啬,捐水捐款都成了它的传统。

倒霉的是,这两年很多企业靠豪捐一笔博得公众眼球后,让公众对巨额捐赠太习以为常,农夫山泉这种不温不火的捐赠,竟成了原罪。

02 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严重匮乏

原因之二,就在于农夫山泉与公众、用户、网民长期以来的互动沟通不够。

在网络上的公开历史信息上,农夫山泉都集中在创始人成首富、农夫山泉暴利等新闻上,打开官网,印入眼帘的则是大幅广告,健康的水的宣传,订阅电话,而农夫山泉的官方微信,整个2023年发布了24篇,大部分都是产品信息类。

显而易见,这是转化用户促销的逻辑,而不是与消费者沟通的态度。

其实在企业真正推进ESG实践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沟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总是被国内企业忽视。

尽管一个企业必然存在多个利益相关方,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要匹配不同的重要级别和沟通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股东的话语权往往压过公众、消费者的声音。

这种操作对于一般的上市企业来说,固然无可厚非,但农夫山泉面对的是上亿消费者,人群之间的多样性极为复杂,如果不去主动沟通塑造形象,那么只能任由他们来塑造你。

农夫山泉的成长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多次因社会责任问题引发的舆论事件。如2009年《公益时报》对农夫山泉“一分钱公益(喝一瓶水,捐一分钱)”的质疑、2013年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的“标准门”事件,以及“原材料是福岛白桃”事件。

虽然在这些舆论争议中,农夫山泉都拿出了足够多的证据来回应公众,但是每次似乎都意兴阑珊,颇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感,甚至最近连包装瓶身都被打上了“亲日”的标记。

总结而言,一个快消企业,创始人可以低调,但品牌绝不能低调,必须要和公众、用户、网民频繁的沟通。

在此处,建议农夫山泉可以好好学习蜜雪冰城和瑞幸,认怂改错听劝一键三连。

03 还是捐少了,关键时刻没有好感度

原因其三,还是捐少了,忽视了国情,也没有刷到好感度。

其实这点,和之前两点并不冲突。

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普通人不懂经济学道理,绝对想不到企业能盈利,给员工稳定发工资,已经是在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他们只会关心你工资给了多少,这次你捐了多少钱。

价值观影响一切,时代任务就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减少贫富差距”,公众追捧哇哈哈、胖东来,是因为它们真正做到了先富带后富,所以宗馥莉的美国豪宅没人说,首富之子的美国国籍被狠狠批判。

这就是时代价值观的转变,想要在中国长久经营的公司,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E(环境)、S(社会责任)、G(治理)三者当中,S的比重有别于国际标准,它在中国商业环境正变得无比重要,捐款时,该大手笔时就不要小气。

否则,平时不捐款,危机来临时,自然没有足够的信任来化解舆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