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个新媳妇的河南饭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个新媳妇的河南饭桌

小侄子戳戳我,爬上我的膝盖,指着我的小腹,说,“你肚子里的宝宝,以后要生给我玩啊。”他漆黑的眼眸闪烁着友善和狡猾的光芒,我能想象到他眼中,我人形的麻袋的样子。

“傻妮子,怎么穿这么多,这里没这么冷呐。”婆婆偕同公公笑嘻嘻地走向我们,热情地用手来测试我穿得多厚。经历了十几个小时没吃饭也没休息,动车地铁来回转,我跟着男人终于到达信阳。我穿着长及小腿的赭色羽绒服,系着双面绒的围巾,拎着两盒从武汉转车买到的鸭脖,头脑昏沉地预备迎接陌生地方的温暖或严寒——这是我第一次过年回婆家,确实不知这里过年冷不冷——对当地天气的不熟悉和不安全感像是我的底细,一到目的地就被揭露了。

为了欢迎新媳妇回家,表姐夫妇驱车带我们前往当地最著名的烧烤店——八处旺山烧烤,路过新辟的主干道,新生长出来的楼盘广告大字格外鲜明,“外地虽好,不如信阳老家”,“十年匠心,不辜负好山水”。而这个名声看起来就十分老派的烧烤,就隐藏在羊山新区一面宣传墙壁背后的一个院子里,大厅里铺满了桌椅板凳,包间是简易搭建的几间屋子,挤满了吃烧烤的男女老少。而生产线在院子口,这些穿着红色工作服、戴着袖套和口罩的女人,在院子口,对着赤红的炭火,一边翻转肉串,一边招呼客人。

正面是宣传墙,背面是烧烤店

老板娘也穿着同样的工作服,凭借人脸识别记号,却也不见得完全精准,我们徘徊了很久,终于在一个杯盘狼藉的桌前坐下,八九个人坐一桌得有点局促,面前摆满了色调焦黑的肉串和内脏,散发着焦热的气味,鸭脖和甘蔗也堆在桌上,甘蔗是用来中和肉腥和辣味的。”甘蔗摊子特别会找地方,找着烧烤摊。”婆婆说。在烧烤边上砍斫、削皮,甘蔗总是卖得特别好。围绕炭火、红光满面,众人皆是吃一口肉,嚼一口甘蔗,牙齿发出“呜吱呜吱”的声音,这场景,热闹喜庆又非常熟悉、像在东北、西北、中国所有地方吃的烧烤一样,特别香甜,特征模糊。

八处旺山烧烤

回婆家过年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到信阳,之前还是人家女朋友时就“厚颜”上门见过未来公婆,结婚时又一次等着被迎娶过来,娘家人并没有和我同来,我感到只身一人演出“大戏”,但是强迫自己熟识到陌生的环境中,做浸入式的观察又很有成就感——太沉浸了,差点被他表哥搂着吸了一口烟。

信阳这个小城,位于河南的南端,盛产毛尖茶叶,跟省会郑州相比,其实在地理位置上离武汉更近,当地人表达文化心理上也更认同自己是“南方”(经过我的多方采访得以证实)。方言则和我的家乡蚌埠一样属于北方方言区“信蚌片”,很多方言和语调都是通用的,讲话总有风尘仆仆、世故过度的意味,交流起来并不困难(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情境,我还是要维持外来媳妇的身份说着普通话)。它的城市建设也和很多小城市一样,中心老城有步行街和几个商场,节庆时节,因为年久失修,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泥巴掺着水黏在百货大楼外面的瓷砖地面上,卖蛋卷、肉汤还有台湾奶茶的小贩在街头喧闹,热干面、羊肉汤的排挡鳞次栉比,门前是停得横七竖八的电瓶车,空气中都是欢庆和食物的味道。

在来信阳之前,有两件事奠定了我的最初印象,其一是听芒克自述,年少时他和北岛曾流落到此地,想要出门要饭,结果发现要饭的人比他们想象中的多多了,就仓皇地回去。这个故事被芒克调侃得带有灰色幽默的意味。其二就更严肃一些,即历史上的信阳饥荒事件,曾造成大面积的死亡。长辈们可能不会记得当年匆匆离去的诗人北岛和芒克,但是信阳饥荒事件却是不可能不记得的,但当我小心地问到这个事件,他们都语焉不详。

“我应该是胎里自带的营养不足。”到达的第二天,在做饭时,我边打下手,边向婆婆打听信阳历史事件,她确实看起来相对瘦小。婆婆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自幼在信阳城中长大,对这个事件不甚知晓,但推测自己的大哥、二哥应该是挨过饿的,大哥上的机关幼儿园有馒头吃,总是带给二哥,如今二哥面色比大哥红润很多。“你要去农村,问四十年代生的人或者姥姥,才知道是什么样的,再不去问就没可能了。”她说的乡村还有她的母亲,两者我都无法顺利地触达,也就放弃了继续打探的念头。

饥荒和饭桌,像是互相衬托的兄弟,一个在历史中隐去了,另一个又在现实中浮现出来,但彼此总有些关联。

我的热干面早餐

早餐是更私密的、轻松的时光。连续几天,我和男人都去小巷的入口,这里伸出来挤着两家小吃摊,卖着武汉一样的热干面还有牛肉方便面,做法都很简易,热干面是面条上淋上酱汁、豆芽、千张,再加一个卤蛋,面就是一个摊子上把方便面下到牛肉汤里,再盛上几片牛肉,就算完成了,大街小巷,都是大人吃热干面,孩子吃牛肉汤方便面的场景,到年三十这天也是如此,出摊的老板娘已经没有了豆芽、千张,仍然“挥洒自如”地做着热干面。我也坐下,凳子和桌子都是二十年前的样子,环境也并不优雅,地下遍布纸屑,身边穿着睡衣抹着浓妆的女人,吸溜吸溜地吮吸着面。巷子里面是一家焖罐肉店,门口挂着信阳饮食文化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招牌。

新媳妇上饭桌 

没有燃放爆竹的新年,剩余的兴头就在于团圆,无穷的午餐和晚餐。午餐主要由婆婆和男人掌厨,而做饭的时间就是闲聊的最好时机,因为这时她通常是少人陪伴的,我在厨房里佯装忙碌着,在碗筷和餐盘之间周旋,给她递个葱,剥个蒜,剁一下肉馅儿,参与包饺子,跟婆婆聊起她喜欢看的《甄嬛传》和《琅琊榜》,这样觉得很充实。虽然按照新媳妇的标准,我根本是不合格的,既不会烧周口带来的羊肉汤,也不会炒当地的特色青菜苔,还不熟悉咸辣的本地口味,如果再不参与厨房工作,就显得太不懂得情理了。“要嘴甜,要干活。”我妈在我来之前,反复地嘱咐,她了解我的个性,所以很担心没有将我培训成一个新妇,有愧婆家。以她的标准,婆家人肯接受这样的合格线之下的新妇,已是格外宽容了。

还好我也不算懒馋的媳妇,并不是总期待着吃饭,或者懒散地不起床,只是我总是犹豫,这个我加入的新家庭是不是习惯我的加入?我的新身份是李家的新媳妇,已经完成了改口,成为了另外一家人的一份子,却不太习惯喊“爸妈”,开口时总是含糊其辞,被介绍给外人时也总是心虚……

本来嘛,媳妇这个词就有暖烘烘的世俗气味,让人想到花色的棉袄被褥之类的实用物品,而新媳妇就更让人有浮想联翩的性感俏皮味道。我总试图表现得与这个词相符,想要实用又温暖,可又总觉得自己像个掩人耳目的骗子。私人生活的界限在我少年时期就已高高地筑起,现在反而要将它打破确实不太容易。但如果爸妈都叫不顺口,今后应该怎么亲友聚会上袒胸露乳地喂奶,跟妯娌婆妈大谈育儿经呢?我很矛盾。

在家里用罢中饭便是晚饭,在饭店进行的晚饭和其他地方的没什么差别,值得一提的是信阳的南湾湖鱼头,三十儿晚上,饭店里用一个大砂锅装着鱼头鲜汤,涂抹精致的服务员小姐还举行了桌上剪彩仪式,只不过,揭开盖子的时候,我注意到砂锅上印着的是“天目湖”而非广告语中的“南湾湖”。其实鱼是哪儿的,终究要到肚里,只是我也疑心,此刻坐在这里,是不是也像被张冠李戴的南湾湖鱼一样,被错认为某种典型的新儿媳?

在晚餐上,小家庭之外的亲戚朋友会来相聚,我要见到更多的陌生的面孔。河南喝酒的规矩极其复杂,要由发起人连着举杯三轮,且分别发言说明举杯的原因,比如是谁家新妇回来,是哪个亲家到来,之后要再交叉互敬,长幼有序地单独对长辈表示尊敬,作为新人,我们要下桌,一家一家地敬完,并且恰如其当地说祝福语,还要掌握好给自己倒酒与给他人斟酒之间的毫厘分寸,新媳妇要保持清醒,又不能太拘谨,要有点兴头,而这样几次一来,我不仅认清楚了男人家的大舅、舅妈、二舅、二舅妈、大姨、大姨夫、表哥、表嫂、表姐、表姐夫;大姑、大姑父、二叔、二婶、小叔、表姐、堂弟、堂妹,还搞清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酒量。

更重要的是,我也要不再腼腆地面对这样的问询。“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要不要双胞胎?”“让你爸妈等多久啊?”以及巧妙的隐射“祝福”,“回来带两个鸡鸡啊”。总是保持微笑地凝视对方,说,好好,对对,一定一定。到底是谁问了什么,我现在已经想不起了,因为他们的问题如此相似,喜庆的面孔也如此统一。生孩子像是瓜熟蒂落的交代,全桌的人都在指望我给他们交出一个答案,一个理想的、体面的、有质量的答案。 

已经交卷的、已婚已育的表姐和表嫂对于生孩子的想法和长辈却并不相同,“要早一点,这样身体可以恢复得快。”表嫂斩钉截铁地说。她是高中物理教师,刚评了中级职称,因为要带孩子,放弃了做班主任。“班主任肯定是升得更快,但小孩子成长阶段无法错过。”而表姐的说法却相反,“抓紧时间玩,有了这个孩子,就再也没有轻松一个人的感觉。”她说有了小孩,无论如何都会内疚,“谁生孩子不会哭几场呢?”

饭桌八卦

当焦点从对未来的展望上、新媳妇什么时候生孩子上转移,人们就开始讨论八卦,这也是我非常乐于见到的环节。

小叔的故事,在他缺席的时候,由大姑说起。这位小叔,我在初次来信阳和结婚时见过两次,大概四十多岁,面容英俊清癯,不说话,总是带着忧郁神秘的色彩,穿着不合身的皮衣外套,照相时昂着脸,他带着两个女儿来参加宴会,大女儿十一岁,安静懂事,带着怯生生的微笑,小女儿只有四岁,伶俐活泼地像个小疯子,婚礼当天,大女儿特别走过来说,“嫂子,你长得真好看。”小女儿追着她姐姐哦哦啊啊地乱跑,神情宛若Angelababy。

在众长辈的回忆中,小叔年轻时是县城数一数二的美男,当时镇上派出所长的女儿也看上了他,芳心暗许,明追暗追,可是追小叔的姑娘何其多,从镇上能排个一百来号,小叔就是不喜欢所长的女儿,也就没同意,岁月蹉跎,美男多了几分浮肿与落魄,终于在快四十岁时结了婚,新娘仍然不是他所爱的。“就怪他自己不争气”,大姑为自己的小弟弟惋惜,她当年为他介绍了许多对象,都没能成功。“就是命啊,能说别人吗?”这个弟弟最终还是结了婚,跟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女人,还生了两个貌美的女儿,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时不时想自己做个生意。“或许他将来的福气就在这两个女儿身上呢。”表哥说。他也有两个小女儿,人在深圳,夫妇俩都相当成功,不愿意回答要不要再生一个问题。

在另外一个饭桌上,我见识到婆婆的两个闺蜜,以及她们的丈夫和孩子,像一幕中老年版的《香樟树》。这三个“女孩”从小学就认识,直到毕业、结婚、生子,到下一代结婚都黏在一起,连丈夫和孩子都被这股持之以恒的热情感染,彼此熟悉。她们在中学时,就被人逮到三人在屋里抽烟并讨论男生。“当时当有什么好男孩”,一个阿姨带着点不屑的神情。当年的叛逆少女,现在都已经奔六十,“我们当时一个个都怀孕,就说,如果有一家生了女孩,另一家生了男孩,就结亲,但是三个小孩呢,怎么分呢,不得打起来吗?幸好生的三个都是男孩。”闺蜜之一,另一位阿姨兴奋地喊着,她的儿子已经结婚了,正在备孕中。

说来说去,都是吃酒席和生孩子,好像过年只有这两件事似的。我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的时候,小侄子戳戳我,爬上我的膝盖,指着我的小腹,说,“你肚子里的宝宝,以后要生给我玩啊。”他漆黑的眼眸闪烁着友善和狡猾的光芒,我能想象到他眼中,我人形的麻袋的样子,会产出一个又一个的可以当做玩具的宝宝。我想问他,是谁告诉你我肚子里有小宝宝的,又想问,为什么是生给你,是谁告诉你的,还是没说出口。他找到一个海绵宝贝弹簧球,跑掉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个新媳妇的河南饭桌

小侄子戳戳我,爬上我的膝盖,指着我的小腹,说,“你肚子里的宝宝,以后要生给我玩啊。”他漆黑的眼眸闪烁着友善和狡猾的光芒,我能想象到他眼中,我人形的麻袋的样子。

“傻妮子,怎么穿这么多,这里没这么冷呐。”婆婆偕同公公笑嘻嘻地走向我们,热情地用手来测试我穿得多厚。经历了十几个小时没吃饭也没休息,动车地铁来回转,我跟着男人终于到达信阳。我穿着长及小腿的赭色羽绒服,系着双面绒的围巾,拎着两盒从武汉转车买到的鸭脖,头脑昏沉地预备迎接陌生地方的温暖或严寒——这是我第一次过年回婆家,确实不知这里过年冷不冷——对当地天气的不熟悉和不安全感像是我的底细,一到目的地就被揭露了。

为了欢迎新媳妇回家,表姐夫妇驱车带我们前往当地最著名的烧烤店——八处旺山烧烤,路过新辟的主干道,新生长出来的楼盘广告大字格外鲜明,“外地虽好,不如信阳老家”,“十年匠心,不辜负好山水”。而这个名声看起来就十分老派的烧烤,就隐藏在羊山新区一面宣传墙壁背后的一个院子里,大厅里铺满了桌椅板凳,包间是简易搭建的几间屋子,挤满了吃烧烤的男女老少。而生产线在院子口,这些穿着红色工作服、戴着袖套和口罩的女人,在院子口,对着赤红的炭火,一边翻转肉串,一边招呼客人。

正面是宣传墙,背面是烧烤店

老板娘也穿着同样的工作服,凭借人脸识别记号,却也不见得完全精准,我们徘徊了很久,终于在一个杯盘狼藉的桌前坐下,八九个人坐一桌得有点局促,面前摆满了色调焦黑的肉串和内脏,散发着焦热的气味,鸭脖和甘蔗也堆在桌上,甘蔗是用来中和肉腥和辣味的。”甘蔗摊子特别会找地方,找着烧烤摊。”婆婆说。在烧烤边上砍斫、削皮,甘蔗总是卖得特别好。围绕炭火、红光满面,众人皆是吃一口肉,嚼一口甘蔗,牙齿发出“呜吱呜吱”的声音,这场景,热闹喜庆又非常熟悉、像在东北、西北、中国所有地方吃的烧烤一样,特别香甜,特征模糊。

八处旺山烧烤

回婆家过年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到信阳,之前还是人家女朋友时就“厚颜”上门见过未来公婆,结婚时又一次等着被迎娶过来,娘家人并没有和我同来,我感到只身一人演出“大戏”,但是强迫自己熟识到陌生的环境中,做浸入式的观察又很有成就感——太沉浸了,差点被他表哥搂着吸了一口烟。

信阳这个小城,位于河南的南端,盛产毛尖茶叶,跟省会郑州相比,其实在地理位置上离武汉更近,当地人表达文化心理上也更认同自己是“南方”(经过我的多方采访得以证实)。方言则和我的家乡蚌埠一样属于北方方言区“信蚌片”,很多方言和语调都是通用的,讲话总有风尘仆仆、世故过度的意味,交流起来并不困难(但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情境,我还是要维持外来媳妇的身份说着普通话)。它的城市建设也和很多小城市一样,中心老城有步行街和几个商场,节庆时节,因为年久失修,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泥巴掺着水黏在百货大楼外面的瓷砖地面上,卖蛋卷、肉汤还有台湾奶茶的小贩在街头喧闹,热干面、羊肉汤的排挡鳞次栉比,门前是停得横七竖八的电瓶车,空气中都是欢庆和食物的味道。

在来信阳之前,有两件事奠定了我的最初印象,其一是听芒克自述,年少时他和北岛曾流落到此地,想要出门要饭,结果发现要饭的人比他们想象中的多多了,就仓皇地回去。这个故事被芒克调侃得带有灰色幽默的意味。其二就更严肃一些,即历史上的信阳饥荒事件,曾造成大面积的死亡。长辈们可能不会记得当年匆匆离去的诗人北岛和芒克,但是信阳饥荒事件却是不可能不记得的,但当我小心地问到这个事件,他们都语焉不详。

“我应该是胎里自带的营养不足。”到达的第二天,在做饭时,我边打下手,边向婆婆打听信阳历史事件,她确实看起来相对瘦小。婆婆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自幼在信阳城中长大,对这个事件不甚知晓,但推测自己的大哥、二哥应该是挨过饿的,大哥上的机关幼儿园有馒头吃,总是带给二哥,如今二哥面色比大哥红润很多。“你要去农村,问四十年代生的人或者姥姥,才知道是什么样的,再不去问就没可能了。”她说的乡村还有她的母亲,两者我都无法顺利地触达,也就放弃了继续打探的念头。

饥荒和饭桌,像是互相衬托的兄弟,一个在历史中隐去了,另一个又在现实中浮现出来,但彼此总有些关联。

我的热干面早餐

早餐是更私密的、轻松的时光。连续几天,我和男人都去小巷的入口,这里伸出来挤着两家小吃摊,卖着武汉一样的热干面还有牛肉方便面,做法都很简易,热干面是面条上淋上酱汁、豆芽、千张,再加一个卤蛋,面就是一个摊子上把方便面下到牛肉汤里,再盛上几片牛肉,就算完成了,大街小巷,都是大人吃热干面,孩子吃牛肉汤方便面的场景,到年三十这天也是如此,出摊的老板娘已经没有了豆芽、千张,仍然“挥洒自如”地做着热干面。我也坐下,凳子和桌子都是二十年前的样子,环境也并不优雅,地下遍布纸屑,身边穿着睡衣抹着浓妆的女人,吸溜吸溜地吮吸着面。巷子里面是一家焖罐肉店,门口挂着信阳饮食文化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招牌。

新媳妇上饭桌 

没有燃放爆竹的新年,剩余的兴头就在于团圆,无穷的午餐和晚餐。午餐主要由婆婆和男人掌厨,而做饭的时间就是闲聊的最好时机,因为这时她通常是少人陪伴的,我在厨房里佯装忙碌着,在碗筷和餐盘之间周旋,给她递个葱,剥个蒜,剁一下肉馅儿,参与包饺子,跟婆婆聊起她喜欢看的《甄嬛传》和《琅琊榜》,这样觉得很充实。虽然按照新媳妇的标准,我根本是不合格的,既不会烧周口带来的羊肉汤,也不会炒当地的特色青菜苔,还不熟悉咸辣的本地口味,如果再不参与厨房工作,就显得太不懂得情理了。“要嘴甜,要干活。”我妈在我来之前,反复地嘱咐,她了解我的个性,所以很担心没有将我培训成一个新妇,有愧婆家。以她的标准,婆家人肯接受这样的合格线之下的新妇,已是格外宽容了。

还好我也不算懒馋的媳妇,并不是总期待着吃饭,或者懒散地不起床,只是我总是犹豫,这个我加入的新家庭是不是习惯我的加入?我的新身份是李家的新媳妇,已经完成了改口,成为了另外一家人的一份子,却不太习惯喊“爸妈”,开口时总是含糊其辞,被介绍给外人时也总是心虚……

本来嘛,媳妇这个词就有暖烘烘的世俗气味,让人想到花色的棉袄被褥之类的实用物品,而新媳妇就更让人有浮想联翩的性感俏皮味道。我总试图表现得与这个词相符,想要实用又温暖,可又总觉得自己像个掩人耳目的骗子。私人生活的界限在我少年时期就已高高地筑起,现在反而要将它打破确实不太容易。但如果爸妈都叫不顺口,今后应该怎么亲友聚会上袒胸露乳地喂奶,跟妯娌婆妈大谈育儿经呢?我很矛盾。

在家里用罢中饭便是晚饭,在饭店进行的晚饭和其他地方的没什么差别,值得一提的是信阳的南湾湖鱼头,三十儿晚上,饭店里用一个大砂锅装着鱼头鲜汤,涂抹精致的服务员小姐还举行了桌上剪彩仪式,只不过,揭开盖子的时候,我注意到砂锅上印着的是“天目湖”而非广告语中的“南湾湖”。其实鱼是哪儿的,终究要到肚里,只是我也疑心,此刻坐在这里,是不是也像被张冠李戴的南湾湖鱼一样,被错认为某种典型的新儿媳?

在晚餐上,小家庭之外的亲戚朋友会来相聚,我要见到更多的陌生的面孔。河南喝酒的规矩极其复杂,要由发起人连着举杯三轮,且分别发言说明举杯的原因,比如是谁家新妇回来,是哪个亲家到来,之后要再交叉互敬,长幼有序地单独对长辈表示尊敬,作为新人,我们要下桌,一家一家地敬完,并且恰如其当地说祝福语,还要掌握好给自己倒酒与给他人斟酒之间的毫厘分寸,新媳妇要保持清醒,又不能太拘谨,要有点兴头,而这样几次一来,我不仅认清楚了男人家的大舅、舅妈、二舅、二舅妈、大姨、大姨夫、表哥、表嫂、表姐、表姐夫;大姑、大姑父、二叔、二婶、小叔、表姐、堂弟、堂妹,还搞清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酒量。

更重要的是,我也要不再腼腆地面对这样的问询。“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要不要双胞胎?”“让你爸妈等多久啊?”以及巧妙的隐射“祝福”,“回来带两个鸡鸡啊”。总是保持微笑地凝视对方,说,好好,对对,一定一定。到底是谁问了什么,我现在已经想不起了,因为他们的问题如此相似,喜庆的面孔也如此统一。生孩子像是瓜熟蒂落的交代,全桌的人都在指望我给他们交出一个答案,一个理想的、体面的、有质量的答案。 

已经交卷的、已婚已育的表姐和表嫂对于生孩子的想法和长辈却并不相同,“要早一点,这样身体可以恢复得快。”表嫂斩钉截铁地说。她是高中物理教师,刚评了中级职称,因为要带孩子,放弃了做班主任。“班主任肯定是升得更快,但小孩子成长阶段无法错过。”而表姐的说法却相反,“抓紧时间玩,有了这个孩子,就再也没有轻松一个人的感觉。”她说有了小孩,无论如何都会内疚,“谁生孩子不会哭几场呢?”

饭桌八卦

当焦点从对未来的展望上、新媳妇什么时候生孩子上转移,人们就开始讨论八卦,这也是我非常乐于见到的环节。

小叔的故事,在他缺席的时候,由大姑说起。这位小叔,我在初次来信阳和结婚时见过两次,大概四十多岁,面容英俊清癯,不说话,总是带着忧郁神秘的色彩,穿着不合身的皮衣外套,照相时昂着脸,他带着两个女儿来参加宴会,大女儿十一岁,安静懂事,带着怯生生的微笑,小女儿只有四岁,伶俐活泼地像个小疯子,婚礼当天,大女儿特别走过来说,“嫂子,你长得真好看。”小女儿追着她姐姐哦哦啊啊地乱跑,神情宛若Angelababy。

在众长辈的回忆中,小叔年轻时是县城数一数二的美男,当时镇上派出所长的女儿也看上了他,芳心暗许,明追暗追,可是追小叔的姑娘何其多,从镇上能排个一百来号,小叔就是不喜欢所长的女儿,也就没同意,岁月蹉跎,美男多了几分浮肿与落魄,终于在快四十岁时结了婚,新娘仍然不是他所爱的。“就怪他自己不争气”,大姑为自己的小弟弟惋惜,她当年为他介绍了许多对象,都没能成功。“就是命啊,能说别人吗?”这个弟弟最终还是结了婚,跟一个自己不太喜欢的女人,还生了两个貌美的女儿,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时不时想自己做个生意。“或许他将来的福气就在这两个女儿身上呢。”表哥说。他也有两个小女儿,人在深圳,夫妇俩都相当成功,不愿意回答要不要再生一个问题。

在另外一个饭桌上,我见识到婆婆的两个闺蜜,以及她们的丈夫和孩子,像一幕中老年版的《香樟树》。这三个“女孩”从小学就认识,直到毕业、结婚、生子,到下一代结婚都黏在一起,连丈夫和孩子都被这股持之以恒的热情感染,彼此熟悉。她们在中学时,就被人逮到三人在屋里抽烟并讨论男生。“当时当有什么好男孩”,一个阿姨带着点不屑的神情。当年的叛逆少女,现在都已经奔六十,“我们当时一个个都怀孕,就说,如果有一家生了女孩,另一家生了男孩,就结亲,但是三个小孩呢,怎么分呢,不得打起来吗?幸好生的三个都是男孩。”闺蜜之一,另一位阿姨兴奋地喊着,她的儿子已经结婚了,正在备孕中。

说来说去,都是吃酒席和生孩子,好像过年只有这两件事似的。我在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敏感了的时候,小侄子戳戳我,爬上我的膝盖,指着我的小腹,说,“你肚子里的宝宝,以后要生给我玩啊。”他漆黑的眼眸闪烁着友善和狡猾的光芒,我能想象到他眼中,我人形的麻袋的样子,会产出一个又一个的可以当做玩具的宝宝。我想问他,是谁告诉你我肚子里有小宝宝的,又想问,为什么是生给你,是谁告诉你的,还是没说出口。他找到一个海绵宝贝弹簧球,跑掉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