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珍 辛圆
今年两会上,新质生产力不出意料地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引起各界的深切关注。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实现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这需要我们集中力量攻克短板与瓶颈,单凭市场机制难以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采取积极行动。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将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定位为推动发展的主角,而非配角。”他说。
另一方面,他指出,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需要依托市场机制。“技术的产业化应交由市场来高效完成,这是政府无法替代的。我们既要避免完全市场化的倾向,也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
周文还表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需要深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金融和科技领域,这将有助于释放生产力的潜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他特别指出,必须认识到传统产业并非必然等同于落后产业,应以辩证、全面的视角看待传统产业,运用新质生产力与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升级,而非简单抛弃。
“过去,我们曾一度将传统产业简单地等同于落后产业,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对其的片面看待和不当处置。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产业并非必然等同于落后,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传统产业如同汽车的底盘,厚重而稳固,支撑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前行。”他说。
以下是界面新闻整理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今年两会上,新质生产力不出意料地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各界的深切关注。首先请您谈一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在哪里?传统产业能否借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重新焕发青春?
周文: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不但包括人的因素,更包括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
今天,新的物质生产力,正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条件下形成。马克思曾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时,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因此,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新”与“质”。所谓“新”,指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所谓“质”,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实现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龙头的生产力跃升。因此,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方面提醒我们,不要用传统的、过时的眼光来看待工作中的困难和发展难题,要看到我们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目前我国只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不是“前列”,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挑战。
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卡脖子”。当前,我们在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上的短板,制约了中国的全局发展。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目标,到2035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因此必须要突破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短板障碍。
从时代背景的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新”。它并不是指一般的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所谓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只是代表了“质”,而“新”则是在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上,如果不突破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新质生产力的“新”无法体现。
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就没有新质生产力的“质”;而没有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也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在“质”的基础上的“新”。只有立足时代背景,我们才能更准确全面地把握总书记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界面新闻: “新质生产力”一词最早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9月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的。总书记当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周文: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动旧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和新质生产力体系逐步形成的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时代。哪个国家率先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哪个国家就能够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赢得全球新一轮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历史的教训、现实的趋势都启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无论是当前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关键都在科技创新,重点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信心和决心。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抢占发展制高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的支撑。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就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提升产业经济的持续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蓄积发展新动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第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
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并亲自示范,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而且是引领世界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回顾过去,众多学者,包括我自身,曾一度在推进学术研究时,过度依赖并简单套用西方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导致我们的研究往往脱离实际,难以有效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种空对空的研究方式,缺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深入理解和针对性,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正因如此,我深感“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一表述真正体现了学术研究应当立足本土、关注现实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积累实践经验,更要提炼这些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支撑。我们应当深入反思并调整研究方法,以更加务实、更加贴近实际的态度去推进学术研究,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界面新闻:从经济学角度看,您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周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践的核心在于精心布局并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具体而言,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于传统产业,我们应秉持新质生态理论,深刻认识其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过去,我们曾一度将传统产业简单地等同于落后产业,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对其的片面看待和不当处置。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产业并非必然等同于落后,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传统产业如同汽车的底盘,厚重而稳固,支撑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前行。因此,我们应以辩证、全面的视角看待传统产业,运用新质生产力与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升级,而非简单抛弃。
其次,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应着力发展和壮大。这些产业不仅是中国在大国博弈中的重要砝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发展,更要致力于做优做强、做大做精。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多措并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最后,对于未来产业,我们应注重培育和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对于推动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提前谋划、科学布局,通过产业政策的规划布局来推进落实。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投入未来产业领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全面把握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律,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精心布局、科学谋划,推动产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界面新闻:如何能让新质生产力产生的能量更好地释放?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一些改革?
周文:在当前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形成和发展经济竞争力,并以此为核心,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深化体制改革是关键所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活力,同样,没有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也难以推进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围绕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我们需要深化几个方面的改革。首先,要尽快构建和形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提高市场效率和减少重复建设,从而减少生产力的内耗并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其次,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技术的发展需要资本的支持,金融应服务于科技,通过资本市场支撑科学技术的原创性突破。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中国的制度环境,避免简单移植外国模式,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外,科技体制改革也是重中之重。尽管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科技体制的完善应围绕教育、科学、人才三个方面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综上所述,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需要我们深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金融和科技领域。这将有助于释放生产力的潜能,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界面新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周文: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市场在发现和处理信息上比政府要快,在市场的激励下,大量的企业在新兴技术路线上试错、竞争与合作,进而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建设政企联合研究平台载体,鼓励民营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政府在组织协调上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新领域、新赛道、新产业上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政府要加大力度、集中稳定地投入,以产生积累性效果。与此同时,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财税支持等方式,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协同起来,从而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效率。
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定将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此进程中,政府应定位为推动发展的主角,而非配角。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这需要我们集中力量攻克短板与瓶颈。单凭市场机制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政府在此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采取积极行动。
过去,我们在理论上存在误区,认为内源性创新只能依靠市场,政府只能负责外源性创新。然而,实际上许多关键性和原创性技术属于基础性研究,需要大量投资、周期长且风险高,这些都是市场难以承担的。因此,政府必须在此类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总体而言,政府应有所作为,市场应发挥有效作用,实现技术突破需依靠政府的引导与支持,而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则需依托市场机制。政府不能包揽一切,而应专注于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技术的产业化应交由市场来高效完成,这是政府无法替代的。我们既要避免完全市场化的倾向,也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这也对政府官员和广大干部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
界面新闻:您在《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一书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点。您认为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哪些发展方向?着力点在于何处?
周文: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专门有一章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有一节是“前瞻谋划未来产业”。这一章里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
其中,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发展潜力也很大。总书记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就意味着,将来注定要顶替原来的传统生产力。绿色发展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新的示范,并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除了绿色发展,还有高端设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我相信,随着我们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强调新质生产力,实现短板上的突破,也意味着我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会越来越占优势,甚至是主导地位。在未来,我们也一定能够看到发展中国家也好,中国自身也好,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和依附。用科技的自立自强,支撑中国更好走向世界。
至于未来产业,“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我们目前虽然还没走到这里,但是要做出前瞻性布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大国博弈的关键点,未来五年大家都要围绕怎么发展壮大,也是各级政府要用力的地方。但要注意全国一盘棋,既不要一哄而上,又不能消极无为,要有重点、有节奏。就像部队在战争上发动进攻一样,既有主力军,又有外围部队,不可能所有人都在打前锋、占据前沿占地。在我看来,上海、江苏是重要阵地,而且上海一定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阵地,西部地区也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但是要因地制宜。
另一个关键点是,不能好高骛远。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所以,在看待新质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的时候,我曾经提到有一个误区,不要把生产力的发展简单等同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一定是实现原创性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而生产力的技术每一天都在进步,量变不到一定程度,不可能发生质变。因此,必须要形成全国一盘棋,各个行业各个地区能够围绕重点有序地去突破。
界面新闻: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请给广大读者留下一些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和建议。
周文:回顾人类历史可知,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杠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历史得以不断向前发展,人类文明也得以不断进步。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再到蒸汽机时代,生产工具的变化,也意味着生产力开辟了新的时代,进而催生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所以,新质生产力对于个人、社会,甚至是整个时代来说,都具有开创意义。
我认为,新质生产力会开创新的文明形态,而这种新的文明形态,既不同于工业文明,也不同于农业文明,未来的中国也一定会在新质生产力所开创的新文明形态下,像当年的英国一样,走在现代化的前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素,而且也预示着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引领世界发展,中国不光要发展自身,而且也让整个世界看到了另外一种文明的方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挑战。汤因比提出“挑战与应战”模型,他认为玛雅文明消失,而中华文明还得以延续,就在于中华民族能够应对好每一场历史挑战。因此,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在挑战面前,如果能够做出正确的回应,就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就能够脱颖而出;反之,如果不能做出正确回应的话,就会被淘汰,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