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成语到产业,从破局到裂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成语到产业,从破局到裂变

——创新资源化的文旅研学产业何以烙下“衡水印象”

文 | 一木 邢自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舞台上,一众垂髫身着汉服,口言蒙学经典,随着乐曲踏鼓而舞。

在衡水市举办的河北省首届研学旅游大会上,该市孙敬学堂原创的《踏鼓读经》节目一经亮相,便会成为全场的焦点。

孩子们虽略显稚嫩但专心致志的表演,让一众与会人员和游客,沉醉其中。

“孩子们还原和传承着‘最纯粹、最本色’的中国文化。自己很感动,我想这感动背后的,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感同身受。”在孙敬学堂观看完节目后,石家庄游客胡光颇有感慨。刚说完,他14岁的儿子胡佳乐接过了话茬。“这次来衡水研学游,既游览了衡水湖,还在这里学到了‘拜师礼’‘敬茶礼’。下次我会带着小伙伴,再来衡水研学。为衡水点赞!”

“对,我们为衡水点赞!”父子俩异口同声。

一句“点赞”,印证着衡水市研学旅游产业发展成果。

近年来,衡水市大力推进“以研促学、知行合一”的研学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研学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健康化、体系化发展,充分发掘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形成研学旅游产业链,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破局:成语引发“无中生有”的蝶变

“内容为王,文旅项目要靠本土本地的文化沉淀取胜!”3月19日,“孙敬学堂”创始人刘海港如是说。“截止到目前,来自北京、陕西、河南等地,100余万名青少年到‘孙敬学堂’研学礼孝文化。”

“孙敬学堂”比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衡水湖,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礼孝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古镇。“孙敬学堂”的前身是房地产项目,后转型到文旅产业发展上。这样的转型,围绕着这样一个“圆心”:不搞“文化移植”和“复制粘贴”,依靠“本地符号”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孙敬学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从名字上不难能看出。孙敬,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信都(现衡水市冀州区)人,是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苦读故事的主人公。

“‘历史点位’和‘本土标签’是特有的优势资源。孩子们在学堂学习的教材、接受的课程,都是我们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原创的。”在孙敬学堂里,刘海港边准备“朝阙礼”边说。每天在晨钟敲响之际,“朝阙礼”成为孙敬学堂开启礼孝文化传承的标志。伴着悠扬的编钟声,身着统一汉服的孩子们整齐排列在广场上,张开双臂、身体微探,行朝阙礼。山西游客冯强华带着一双女儿来此游学。他打开直播,立即引来了围观。“千年前的礼节,让人回归礼孝的初心!”

学堂上,孩子们“读蒙经、习古礼、学国艺”,体验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育。南开大学文学院沈立岩教授认为,“深挖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以教育的方式,实现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通过体验叠被、洒扫学舍、体验孝心餐,让我们懂得感恩父母。”在亲身体验研学营以后,衡水市第十五中学学生赵婉钰在日记中写到。

在孙敬学堂衣冠社内,2000余套汉服琳琅满目。每位游客都可以“量体选衣”,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在百工坊内,武强年画、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等工艺,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增强研学旅游的体验感。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孙敬学堂通过打造有用、有趣、体验感强的沉浸式体验,实现寓教于游、学有所得。

“孙敬学堂”文化辐射圈在不断放大——举办多次孝礼文化主题庙会,平均参与达近30万人次;创新研发国学文化产品,推出朝阙礼、拜师礼、敬茶礼等古典礼仪,原创舞蹈作品《踏鼓读经》叫响全国;打造衡水、北京、天津研学旅游线路,国外学生来此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几年来,孙敬学堂先后荣膺河北省“不得不游”的十大研学基地,荣获“河北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被评为“河北省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引领:顺势而为带来新突破

从传统旅游观念看,衡水市的旅游资源相对缺乏,无法与秦皇岛、承德等兄弟城市媲美——人文旅游项目支撑少,生态旅游受季节影响大,文旅资源串联不够……

市场层面的一丝涟漪,开始搅动起一个产业突破的波澜。与这一波澜形成共振的,还有衡水市委、市政府对本市文旅发展创新资源求新路的思考与尝试:制定出台《衡水市关于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促进全域旅游投融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撬动金融资本投向旅游业。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组建衡水市研学旅游工作专班,探索研学旅游发展新途径……

“放大政策引领和政策支持作用,让衡水在文旅发展上有了方向和底气。”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宋伟龙表示,“显然,衡水在这方面是成功的。顺势而为,是关键。”

围绕核心资源,挖掘新业态,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衡水市迈出坚实而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建立起推动研学旅游工作高效开展的“2+1”组织保障机制。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明确一名副组长,作为研学旅游的共同负责人,努力实现教育与旅游的跨界融合。成立了包括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多单位在内的衡水市研学旅游工作专班,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制定了《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创建与评定工作规程(试行)》《研学旅游基地研学课程审核办法(试行)》《研学旅游基地研学导师管理办法(试行)》一系列制度,为衡水市研学旅游发展为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建立起“基地自主研发申报—专家把关评审—行政部门审定”的研学课程开发模式。全市各研学基地共开发研学旅游课程300余节,为将衡水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研学旅游的目的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可以说,这样的一步,为后来衡水市研学产业发展,抢到了市场先机。

在世界研学旅游组织亚太区首席联络官田志奇看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游客更加追求体验特色文化,追寻历史、自然留下的痕迹,而研学旅游正契合了这一进程。“衡水有崇文尚礼的优良传统,生态研学资源、文化研学资源丰富。董子故里、大儒之乡……这些标签,都是衡水研学旅游产业强大的后盾。”田志奇说。

在政策的刺激下,资源对发展的托举作用不断放大——行走衡水,读懂历史,读懂自然!

近几年,来自邢台、沧州及衡水本地的中小学生们,泛舟衡水湖,在研学导师的陪护下,尽情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老师,我们能看到衡水湖的青头潜鸭吗?”“老师,衡水湖的鸟儿到底有多少种类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感受衡水湖的生物多样性及自然规律。”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广宁说,“孩子们在自然实景中学习,寓教于乐,研学效果非常好。”

在石家庄举办的“相约衡水·乐享生活”旅游推介会上,一众业内人士对衡水表示高度关注。河北长兴国旅总经理申晓慧说:“我们了解到衡水研学旅游资源丰富,支持政策‘给力’。下一步将深度对接,向市场推出一系列衡水研学游产品。”

市场的关注和认可,证明衡水研学旅游已有品牌效应:2020年9月19日,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孙敬学堂举行,衡水研学旅游模式开始向全国输出,目前已在浙江、安徽等地得到成功实践;2021年5月,衡水市首个研学实践教育专列开行,来自陕西汉中的1620名莘莘学子来衡研学;2023年5月16日,在河北省首届研学旅游大会上,发布了我省首个研学旅游产品地方标准——《研学旅游产品质量规范》,弥补了河北省研学旅游产品标准的空白。该标准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衡水市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围绕此次大会主题,衡水市还举办了重点研学项目观摩、“少年风华 我是孙敬”行进式传统文化研学体验、衡水湖研学主题沙龙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振了衡水研学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融合:矩阵平台实现集群效应

“孙敬学堂”东南32.6公里,是故城县董学村,也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下帷授业之处。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董仲舒正是在这里前往都城,踏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步。

2100多年后,这个当年董仲舒授业的小村庄,迎来整体性规划发展:建设起以国学文化研学为主题的董学园、以地方民俗研学为主题的十里长街、以田野劳动研学为主题的垦学田、以自然科普研学为主题的思源河四大功能区,形成“一园、一街、一田、一河”的空间格局。

“董仲舒是故城县的‘文化名片’,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优势。”故城县故投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宁宁,在董学园内边介绍边说,“把‘下帷攻读’这个出自董仲舒的成语,当做规划建设理念和研学产品的精神主线。学生们可以在学园广场中心的下帷学坛体验国学授课,这就是成语‘下帷攻读’的情景再现。”

山东游客杨国栋说:“早就听说过形容董仲舒刻苦学习的成语‘目不窥园’,今天来了董学园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真谛。”

“自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开园以来,董学园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70余万人次。以家庭为单位的研学下乡活动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创业岗位20个。”董学村负责人于兴钊介绍说,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还为董学村的儿童、学生免费提供研学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从无到有,从有到新。衡水研学产业的一次次突破,是挖掘文化沉淀,创新资源、放大文化优势的生动实践。

然而,在全国研学产业快速发展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占有市场?甚至在衡水市域内,各个研学基地如何避免同质化和“内卷”?不同产品的内容,如何在资源合理配置下达到共赢?……

这些不可回避地问题,很现实地摆在眼前。

衡水市通过搭建体系化、矩阵化的研学旅游平台,发挥城市游学集群效应,实现大调度、大循环,让“诸多问题”不再是“问题”:充分利用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以及教育这三大特色优势,着力构建完善的文旅产业体系,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基地打造、配套完善、服务提升、保障先行等方面深耕细作。目前,衡水市现有生态、传统文化、名校文化等8大研学游主题产品,精品线路12条,研学基地41家,研学导师150余名。

无人机科普研学馆、创客智造工坊、飞行模拟空间……衡水航空飞行营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通过未来飞行员半日研学营、飞行梦想家一日研学营、飞行梦想家两日研学亲子营等基础航空科技研学项目,沉浸式体验无人机飞行,感受航空魅力。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冀州古城遗址,游客徜徉其中,感受2000多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在衡水中学,学生们在劳动基地、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中心切身感受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青岛市民李尧舜对女儿的衡水研学游赞赏有加。“衡水研学真是‘高质量’——内容辨识度高,本地特色明显,线路设置精准,生态、教育、农业各种研学线路俱全,让孩子研有所得。”李尧舜说。

近日,衡水学院音乐学院师生到饶阳县诗经里·饶阳风物展览馆开启研学之旅。研学活动现场,师生们跟随讲解员参观了展厅,认识《诗经》中的名物,穿着汉服身临其境感受诗经中的美,通过体验传统投壶游戏、诗经印章、非遗拓印技艺等学习传统文化。“游客想走生态线路,有衡水湖。游客想研学非遗,有武强年画博物馆。在整体把控下,研学游产品实现内容特色化,避免了内卷。”诗经里·饶阳风物展览馆馆长邢章群说,“衡水市研学矩阵平台的搭建,实现了集群效应。”

效果的显著,就是自然——衡水市与全国200多家研学机构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衡水湖景区成“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

裂变:跳出“研学”看“研学”

旅游资源的匮乏并不是研学产业,或者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如何把看上去的“贫矿”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富矿”,让研学产业裂变出社会经济发展新价值,发展思维的转变显得格外重要。

在带领着外地朋友们,全方位体验了衡水研学之旅后,衡水中学2000届校友、著名冰淇淋连锁品牌“野人牧坊”联合创始人姜博非常自豪。“有朋友对我说,一次研学之旅,全面了解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衡水。原来这里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沉淀是如此优秀。如果进行投资,首选定是衡水。”姜博很激动,“我开始深层次理解,家乡为什么会以研学旅游作为全面提升‘旅游+’新业态的突破口了,还有研学线路设置的良苦用心。用一个新的支点,去撬动衡水的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经济提升。”

姜博的感受,便是衡水研学产业创造出的附加值所在。那就是要跳出“研学”看“研学”,跳出“研学”做“研学”。

今年过年期间,244名寒假返家的大学生,报名参与到枣强县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个由共青团枣强县委和县委网信办联合举办的活动,旨在搭建在外学子与家乡常态化联系的实践桥梁,引领更多的青年学子返回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发展。“这次活动让我进一步认识了家乡。我要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家乡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大学生李佳依说。

研学产业与当地实体经济的结合,已经成为衡水文旅发展整个产业垂直细分体系的重要体现。

“这一点的出现,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就注定了研学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必定是与当地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研学是为了什么?是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去参与、思考,让他们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上得以提升。”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公共事务主任桂晓筠说,“衡水研学游,让学生们体验到本地的工业活力、制造能力和创新突破,激发他们对实体经济的思考、增加他们对本地制造业的参与度。”

在桂晓筠看来,衡水研学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用研学旅游产业来扩大衡水的“朋友圈”,把人们吸引过来。一次研学,聚得是人气,聚得更是商机。用研学产业,串起来了衡水经济发展的硕果。用研学产业,全面展示衡水良好的营商环境。研学旅游产业的功能和内涵,在衡水得到放大。

“话说回来,河北省首届研学旅游大会,为什么选择衡水?这个问题,其本身就是答案。”桂晓筠的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一个成语,到一个产业。从单个产业,到产业矩阵。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成语到产业,从破局到裂变

——创新资源化的文旅研学产业何以烙下“衡水印象”

文 | 一木 邢自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舞台上,一众垂髫身着汉服,口言蒙学经典,随着乐曲踏鼓而舞。

在衡水市举办的河北省首届研学旅游大会上,该市孙敬学堂原创的《踏鼓读经》节目一经亮相,便会成为全场的焦点。

孩子们虽略显稚嫩但专心致志的表演,让一众与会人员和游客,沉醉其中。

“孩子们还原和传承着‘最纯粹、最本色’的中国文化。自己很感动,我想这感动背后的,是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感同身受。”在孙敬学堂观看完节目后,石家庄游客胡光颇有感慨。刚说完,他14岁的儿子胡佳乐接过了话茬。“这次来衡水研学游,既游览了衡水湖,还在这里学到了‘拜师礼’‘敬茶礼’。下次我会带着小伙伴,再来衡水研学。为衡水点赞!”

“对,我们为衡水点赞!”父子俩异口同声。

一句“点赞”,印证着衡水市研学旅游产业发展成果。

近年来,衡水市大力推进“以研促学、知行合一”的研学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研学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健康化、体系化发展,充分发掘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形成研学旅游产业链,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破局:成语引发“无中生有”的蝶变

“内容为王,文旅项目要靠本土本地的文化沉淀取胜!”3月19日,“孙敬学堂”创始人刘海港如是说。“截止到目前,来自北京、陕西、河南等地,100余万名青少年到‘孙敬学堂’研学礼孝文化。”

“孙敬学堂”比邻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衡水湖,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礼孝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古镇。“孙敬学堂”的前身是房地产项目,后转型到文旅产业发展上。这样的转型,围绕着这样一个“圆心”:不搞“文化移植”和“复制粘贴”,依靠“本地符号”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孙敬学堂”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从名字上不难能看出。孙敬,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信都(现衡水市冀州区)人,是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苦读故事的主人公。

“‘历史点位’和‘本土标签’是特有的优势资源。孩子们在学堂学习的教材、接受的课程,都是我们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原创的。”在孙敬学堂里,刘海港边准备“朝阙礼”边说。每天在晨钟敲响之际,“朝阙礼”成为孙敬学堂开启礼孝文化传承的标志。伴着悠扬的编钟声,身着统一汉服的孩子们整齐排列在广场上,张开双臂、身体微探,行朝阙礼。山西游客冯强华带着一双女儿来此游学。他打开直播,立即引来了围观。“千年前的礼节,让人回归礼孝的初心!”

学堂上,孩子们“读蒙经、习古礼、学国艺”,体验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育。南开大学文学院沈立岩教授认为,“深挖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以教育的方式,实现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通过体验叠被、洒扫学舍、体验孝心餐,让我们懂得感恩父母。”在亲身体验研学营以后,衡水市第十五中学学生赵婉钰在日记中写到。

在孙敬学堂衣冠社内,2000余套汉服琳琅满目。每位游客都可以“量体选衣”,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在百工坊内,武强年画、古法造纸、活字印刷等工艺,游客可以亲自动手,增强研学旅游的体验感。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孙敬学堂通过打造有用、有趣、体验感强的沉浸式体验,实现寓教于游、学有所得。

“孙敬学堂”文化辐射圈在不断放大——举办多次孝礼文化主题庙会,平均参与达近30万人次;创新研发国学文化产品,推出朝阙礼、拜师礼、敬茶礼等古典礼仪,原创舞蹈作品《踏鼓读经》叫响全国;打造衡水、北京、天津研学旅游线路,国外学生来此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几年来,孙敬学堂先后荣膺河北省“不得不游”的十大研学基地,荣获“河北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被评为“河北省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引领:顺势而为带来新突破

从传统旅游观念看,衡水市的旅游资源相对缺乏,无法与秦皇岛、承德等兄弟城市媲美——人文旅游项目支撑少,生态旅游受季节影响大,文旅资源串联不够……

市场层面的一丝涟漪,开始搅动起一个产业突破的波澜。与这一波澜形成共振的,还有衡水市委、市政府对本市文旅发展创新资源求新路的思考与尝试:制定出台《衡水市关于推动“文旅农”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促进全域旅游投融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撬动金融资本投向旅游业。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组建衡水市研学旅游工作专班,探索研学旅游发展新途径……

“放大政策引领和政策支持作用,让衡水在文旅发展上有了方向和底气。”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宋伟龙表示,“显然,衡水在这方面是成功的。顺势而为,是关键。”

围绕核心资源,挖掘新业态,打造有地域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衡水市迈出坚实而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建立起推动研学旅游工作高效开展的“2+1”组织保障机制。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明确一名副组长,作为研学旅游的共同负责人,努力实现教育与旅游的跨界融合。成立了包括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多单位在内的衡水市研学旅游工作专班,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制定了《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创建与评定工作规程(试行)》《研学旅游基地研学课程审核办法(试行)》《研学旅游基地研学导师管理办法(试行)》一系列制度,为衡水市研学旅游发展为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建立起“基地自主研发申报—专家把关评审—行政部门审定”的研学课程开发模式。全市各研学基地共开发研学旅游课程300余节,为将衡水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研学旅游的目的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也可以说,这样的一步,为后来衡水市研学产业发展,抢到了市场先机。

在世界研学旅游组织亚太区首席联络官田志奇看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游客更加追求体验特色文化,追寻历史、自然留下的痕迹,而研学旅游正契合了这一进程。“衡水有崇文尚礼的优良传统,生态研学资源、文化研学资源丰富。董子故里、大儒之乡……这些标签,都是衡水研学旅游产业强大的后盾。”田志奇说。

在政策的刺激下,资源对发展的托举作用不断放大——行走衡水,读懂历史,读懂自然!

近几年,来自邢台、沧州及衡水本地的中小学生们,泛舟衡水湖,在研学导师的陪护下,尽情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老师,我们能看到衡水湖的青头潜鸭吗?”“老师,衡水湖的鸟儿到底有多少种类啊?”……“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自然,感受衡水湖的生物多样性及自然规律。”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广宁说,“孩子们在自然实景中学习,寓教于乐,研学效果非常好。”

在石家庄举办的“相约衡水·乐享生活”旅游推介会上,一众业内人士对衡水表示高度关注。河北长兴国旅总经理申晓慧说:“我们了解到衡水研学旅游资源丰富,支持政策‘给力’。下一步将深度对接,向市场推出一系列衡水研学游产品。”

市场的关注和认可,证明衡水研学旅游已有品牌效应:2020年9月19日,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孙敬学堂举行,衡水研学旅游模式开始向全国输出,目前已在浙江、安徽等地得到成功实践;2021年5月,衡水市首个研学实践教育专列开行,来自陕西汉中的1620名莘莘学子来衡研学;2023年5月16日,在河北省首届研学旅游大会上,发布了我省首个研学旅游产品地方标准——《研学旅游产品质量规范》,弥补了河北省研学旅游产品标准的空白。该标准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衡水市相关单位共同编制。围绕此次大会主题,衡水市还举办了重点研学项目观摩、“少年风华 我是孙敬”行进式传统文化研学体验、衡水湖研学主题沙龙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提振了衡水研学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融合:矩阵平台实现集群效应

“孙敬学堂”东南32.6公里,是故城县董学村,也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下帷授业之处。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董仲舒正是在这里前往都城,踏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步。

2100多年后,这个当年董仲舒授业的小村庄,迎来整体性规划发展:建设起以国学文化研学为主题的董学园、以地方民俗研学为主题的十里长街、以田野劳动研学为主题的垦学田、以自然科普研学为主题的思源河四大功能区,形成“一园、一街、一田、一河”的空间格局。

“董仲舒是故城县的‘文化名片’,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优势。”故城县故投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宁宁,在董学园内边介绍边说,“把‘下帷攻读’这个出自董仲舒的成语,当做规划建设理念和研学产品的精神主线。学生们可以在学园广场中心的下帷学坛体验国学授课,这就是成语‘下帷攻读’的情景再现。”

山东游客杨国栋说:“早就听说过形容董仲舒刻苦学习的成语‘目不窥园’,今天来了董学园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真谛。”

“自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开园以来,董学园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70余万人次。以家庭为单位的研学下乡活动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创业岗位20个。”董学村负责人于兴钊介绍说,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还为董学村的儿童、学生免费提供研学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从无到有,从有到新。衡水研学产业的一次次突破,是挖掘文化沉淀,创新资源、放大文化优势的生动实践。

然而,在全国研学产业快速发展下,如何快速有效地占有市场?甚至在衡水市域内,各个研学基地如何避免同质化和“内卷”?不同产品的内容,如何在资源合理配置下达到共赢?……

这些不可回避地问题,很现实地摆在眼前。

衡水市通过搭建体系化、矩阵化的研学旅游平台,发挥城市游学集群效应,实现大调度、大循环,让“诸多问题”不再是“问题”:充分利用历史人文、自然生态以及教育这三大特色优势,着力构建完善的文旅产业体系,在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基地打造、配套完善、服务提升、保障先行等方面深耕细作。目前,衡水市现有生态、传统文化、名校文化等8大研学游主题产品,精品线路12条,研学基地41家,研学导师150余名。

无人机科普研学馆、创客智造工坊、飞行模拟空间……衡水航空飞行营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通过未来飞行员半日研学营、飞行梦想家一日研学营、飞行梦想家两日研学亲子营等基础航空科技研学项目,沉浸式体验无人机飞行,感受航空魅力。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冀州古城遗址,游客徜徉其中,感受2000多年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在衡水中学,学生们在劳动基地、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中心切身感受德育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青岛市民李尧舜对女儿的衡水研学游赞赏有加。“衡水研学真是‘高质量’——内容辨识度高,本地特色明显,线路设置精准,生态、教育、农业各种研学线路俱全,让孩子研有所得。”李尧舜说。

近日,衡水学院音乐学院师生到饶阳县诗经里·饶阳风物展览馆开启研学之旅。研学活动现场,师生们跟随讲解员参观了展厅,认识《诗经》中的名物,穿着汉服身临其境感受诗经中的美,通过体验传统投壶游戏、诗经印章、非遗拓印技艺等学习传统文化。“游客想走生态线路,有衡水湖。游客想研学非遗,有武强年画博物馆。在整体把控下,研学游产品实现内容特色化,避免了内卷。”诗经里·饶阳风物展览馆馆长邢章群说,“衡水市研学矩阵平台的搭建,实现了集群效应。”

效果的显著,就是自然——衡水市与全国200多家研学机构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衡水湖景区成“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

裂变:跳出“研学”看“研学”

旅游资源的匮乏并不是研学产业,或者是旅游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如何把看上去的“贫矿”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富矿”,让研学产业裂变出社会经济发展新价值,发展思维的转变显得格外重要。

在带领着外地朋友们,全方位体验了衡水研学之旅后,衡水中学2000届校友、著名冰淇淋连锁品牌“野人牧坊”联合创始人姜博非常自豪。“有朋友对我说,一次研学之旅,全面了解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衡水。原来这里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沉淀是如此优秀。如果进行投资,首选定是衡水。”姜博很激动,“我开始深层次理解,家乡为什么会以研学旅游作为全面提升‘旅游+’新业态的突破口了,还有研学线路设置的良苦用心。用一个新的支点,去撬动衡水的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经济提升。”

姜博的感受,便是衡水研学产业创造出的附加值所在。那就是要跳出“研学”看“研学”,跳出“研学”做“研学”。

今年过年期间,244名寒假返家的大学生,报名参与到枣强县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个由共青团枣强县委和县委网信办联合举办的活动,旨在搭建在外学子与家乡常态化联系的实践桥梁,引领更多的青年学子返回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发展。“这次活动让我进一步认识了家乡。我要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家乡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大学生李佳依说。

研学产业与当地实体经济的结合,已经成为衡水文旅发展整个产业垂直细分体系的重要体现。

“这一点的出现,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就注定了研学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必定是与当地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研学是为了什么?是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去参与、思考,让他们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上得以提升。”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公共事务主任桂晓筠说,“衡水研学游,让学生们体验到本地的工业活力、制造能力和创新突破,激发他们对实体经济的思考、增加他们对本地制造业的参与度。”

在桂晓筠看来,衡水研学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用研学旅游产业来扩大衡水的“朋友圈”,把人们吸引过来。一次研学,聚得是人气,聚得更是商机。用研学产业,串起来了衡水经济发展的硕果。用研学产业,全面展示衡水良好的营商环境。研学旅游产业的功能和内涵,在衡水得到放大。

“话说回来,河北省首届研学旅游大会,为什么选择衡水?这个问题,其本身就是答案。”桂晓筠的回答,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一个成语,到一个产业。从单个产业,到产业矩阵。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