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年,在资本寒冬之中,药企们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爆款靶点,而今年又有NASH、实体瘤的细胞疗法、基因编辑疗法等多款可能成为FIC重磅药物的获批,再次印证了医药这个“永不衰落的朝阳行业”的发展底色。
去年9月以来,“减肥药”概念热度持续走高,在席卷了医药赛道的同时逐渐向全球各行各业覆盖。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礼来、诺和诺德这两大跨国药企都凭借GLP-1产品的加持,分别问鼎全球药企总市值排名第一和第二把交椅。2023年,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12.01亿美元,而礼来的替尔泊肽降糖版Mounjaro销售额达到了5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70%,减重版更是在仅上市不到两个月创造了近2亿美元的收入。
在下游卖爆,零售端被迅速扫货的情况下,供应链无法满足下游激增的需求,多款多肽药物供不应求,持续处于FDA的药物短缺名单中。
作为头部CDMO服务商,通过多年的持续能力和规模建设,药明康德目前是全球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根据药明康德在此次年报所披露的信息来看,在2023年公司TIDES业务收入突破34亿元,同比强劲增长64.4%,第四季度增速更是达到将近180%。截至2023年末,TIDES在手订单同比显著增长226%。
从刚刚披露的年报来看,2023年度药明康德的收入、各个口径净利润以及现金流数据全面创下历史新高:营收在2022年高基数之上继续增长至403.41亿元,首次突破四百亿规模,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后同比增长25.6%;经调整non-IFRS归母净利润也首次突破百亿至108.55亿元,同比增长15.5%;归母净利润96.07亿元,同比增长9%;自由现金流持续增长至71.25亿元新高,经营现金流同比增长23.6%。
是什么支撑了药明康德在新冠需求消退后的继续增长?
一方面是商业化阶段的分子数持续创下新高。2023年末药明康德D&M管线分子总数创下新高至3201个,商业化分子数来到61个;另一方面,新兴的TIDES业务贡献了可观的边际增量。单从第四季度表现来看,作为首个没有新冠商业化订单的季度,受益于TIDES业务的增长,药明康德2023年第四季度整体营收与上年度基本持平。
TIDES构成长期需求 产能释放增加业绩可见性
谈及GLP-1受体激动剂,首先想到的总是“减重”这个适应症。
与新冠大流行时代催生的爆款药物不同,即使不考虑减重这一时代性的长期刚需,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多肽类药物仍然存在持续的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期先是诺和诺德因疗效优异而提前终止肾病治疗的Ⅲ期临床,又有治疗阿兹海默与酒精成瘾方面的临床消息频传,GLP-1的适应症范围正在持续扩大,且目前已有显著进展。随着以GLP-1为代表多肽药物在慢性肾病、NASH、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心衰和骨关节炎等众多慢性疾病适应症的广泛拓展,多肽药物的市场空间有望持续提升。
在长期需求下,GLP-1订单为药明康德这样具有完善的多肽类能力平台带来的业绩增长也将是持续性的。
如今,随着已上市的GLP-1类药物产能严重短缺以及积极效果,使得众多药企进一步追加对多肽类药物的研发,这进一步催生了多肽药物产业链的CDMO需求。2023年9月,在资本市场GLP-1热度方兴未艾之际,药明康德便宣布,子公司合全药业将新增多条多肽固相合成生产线。到2024年1月,药明康德宣布其两个基地的多肽生产车间正式投产,多肽固相合成釜总体积提升至32,000L,多肽产能实现了3倍增长,更好地满足全球合作伙伴在多肽药物开发方面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原定于今年释放的多肽产能被提前到了2023年年底。
产能的释放进一步增加了药明康德未来业绩的可见性。作为多肽业务的核心,药明康德的WuXi TIDES CRDMO平台具备垂直整合的从非天然氨基酸、多肽、偶联物以及原料药和制剂的上下游研发生产能力,能够为寡核苷酸、多肽及相关化学偶联药物提供一站式服务。
仅在2023年,WuXi TIDES就支持了约50个从临床前到商业化阶段的多肽项目,交付了超过15吨多肽原料药及中间体。
前瞻性布局带来先发优势 CRDMO商业模式尽显韧性
在热度的不断攀升之下,对于多肽产能需求的讨论也从未停止。就多肽本身而言,提高产能的技术难度并不大,但难的是业界对产能的紧迫需求,既要满足即刻投产的时间需求,还要控制生产成本、保持纯度。
药明康德之所以能够占领快速增长的GLP-1市场,关键就在于其独特的“CRDMO”商业模式。药物从发现到最终上市,在数量上呈明显的漏斗结构,药明康德正是通过其一体化的药物研发生产服务平台,从药物发现、开发一直到生产,将业务覆盖到“漏斗”的全部链条。通过一体化服务平台,药明康德和客户在药物发现和临床早期阶段便已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凭借在“R”端的能力和规模优势,使得药明康德能够在早期就了解到客户的前沿需求,并进行前瞻性布局。早在2018年,药明康德便开始了寡核苷酸和多肽药物的布局,并不断推进着相关产能的建设,构建了超千人的寡核苷酸及多肽研发团队。领先于时间的布局下,亟需产能和能力的药企们,借用药明康德这样外部成熟的平台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已是必然结果。
从年报中我们不难看出,凭借TIDES业务的支撑,药明康德CDMO板块仍保持了大流行期间的高收入规模。实际无论是此前大流行期间的新冠特效药,还是这两年兴起的多肽类药物,药明康德众多的爆款订单都证实了其独特商业模式驱动增长的可持续性,且未来每有大品种的新分子出现,药明康德也都会是承接需求的最优选择。
“漏斗”前端药物发现服务不断引流,为后端的高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而为药明康德带来了丰富、高质量的管线。
据药明康德投资者日材料显示,2022年,全球10个销售额最高的小分子药物中有5个出自药明康德之手;2023年上半年,FDA批准的16个小分子药物中,药明康德参与了7个。
范式转变将至 CXO何去何从?
步入2024年以来,药明康德受外部扰动不断,医疗健康行业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迎来深刻变革,或将面临一场由新兴治疗领域突破导致的范式转变。随着礼来替尔泊肽获批减肥适应症,越来越多的GLP-1药物登上减重舞台,GLP-1、GCRR、GIPR等靶点有望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新兴动力。
在产业链变革中,CXO企业会扮演何种角色?
新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80年代,而后续Biotech的兴起真正推动了外包行业的繁荣发展。到21世纪,新分子迭代加速,推动新药研发支出增长,药明康德等研发外包企业开始展露头角。随着创新药行业的发展,CRO、CDMO产业快速扩容。到如今,创新药企又在周期影响下面临产能需求,进一步推动生产研发外包率持续提升。
从历史角度看,全球对于医疗健康的需求推动了创新药行业的发展,CXO在产业链初期便随之诞生,并一路相随。
对于生物制药行业,许多技术创新都发生在药物发现和制造过程中。以药明康德为例,其“一体化、端到端”的CRDMO服务模式实际上就是产业链横向分工需求的体现,在新药研发阶段专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在临床后期则更专注于工艺开发和制造。
具体而言,药明康德可以通过定制化服务满足不同药企的差异化需求,能够通过“R”端的服务提前布局产能,确保设备的及时能力,药企也可以避免投资生产设施的不确定风险,从而在保证标准化、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推动一款药物从需求到理念、研发、生产,一直到最终实现上市销售。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两年的重磅并购持续出现,也正是基于药企相信新的管线在满足病患需求的同时,整个产业链上有更多的承载平台来满足这些并购管线的商业化实现,进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管线的并购。
本质上,“淘金热”与“卖水人”的诞生并非简单的反本能思维,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催生的刚性需求。CXO是医药产业链中的分工者,核心是商业驱动。
医药行业周期性的客观存在让我们永远期待着下一场“朝阳”,产业链变革中,药明康德的优异表现,或许又将为市场衡量CXO行业提供更多极具价值的历史视角。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