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年初一分外热闹,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王宝强的《大闹天竺》、成龙的《功夫瑜伽》、韩寒的《乘风破浪》……齐齐上映。最近只要时不时地刷一下第三方票务平台就可以发现《乘风破浪》、《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等都开始预售了,9.9元、8.8元甚至5元的电影票都出现了。这样大力度的票补,让春节档的票房战场显得更加激烈了。
票补——到底是谁在补贴?
在传统电影从业人看来,票补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疯狂行为。票补这种简单粗暴的商业模式也一度让中国电影市场走向了野蛮增长、市场混乱的境地。
从2012年开始,互联网平台票补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时,各大票务平台为了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推出小规模票补,让用户可以用低价购买电影票。此时票补所需费用除了票务平台承担一部分,片方、制作方也会承担一部分。双方也会进行资源互换,为影片做票补。随着网络平台的用户越来越多,票补的竞争炽热化,各方票补的比例越来越大,呈现出烧钱的态势。很多电商都打出价格战,很多营销公司也加入这场价格战。除此之外,保底发行开始火热起来。
随着2016年电影市场600亿票房目标泡汤,票补带来的市场泡沫也开始破灭,电影市场回归理性。电商平台也开始注重大数据营销,注重影片的质量,减少票补比例。2016年电子商务格局基本形成,观众在线购票习惯已经形成,票补的力度也随着减少。各大平台上低价票很少出现,烧钱时代自然结束了。
低价票再现江湖,春节档会燃烧吗?
猫眼电影APP首页上已经有了“猫眼派对,一期一惠”的活动,《大闹天竺》、《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熊出没奇幻空间》、《健忘村》五部影片都可以享受9.9元的优惠票价。
在阿里影业旗下票务淘票票APP首页也有“8.8元起过大年”的宣传语,《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大闹天竺》、《功夫瑜伽》四部影片均有特惠价。
更有甚者,还推出了5元电影票。这一价格直接刷新了票补价格历史新底线,成为票补力度最大的活动。微影时代旗下的格瓦拉联手各大银行推出了“5元电影票”活动,只针对《乘风破浪》这一部电影。
各大平台以及院线资本在排片、票务上为春节档影片争取优势,让作品获得更多的票房。
有数据显示,近两年春节档票房规模持续增加。2014年春节档票房是14.12亿元,2015年为18亿元,而到了2016年春节档票房达到36亿元。尤其是去年春节档,周星驰的《美人鱼》,王晶的《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都创票房奇迹,出现了首部票房破30亿的国产电影。
这样的票房表现,吸引了不少公司的注意,让2017年的春节档未映先热。但是2017年的春节档还会再创去年的奇迹吗?还会诞生30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吗?从影视公司布局、国产片观众满意度、以及电影市场来看,2017年春节档难以超越去年,市场泡沫较大。
1中小公司扎堆,难现大公司身影
大年初一七部国产电影其上映,在其背后是73家公司角逐春节档票房市场。其中《西游伏妖篇》有21家出品方,《功夫瑜伽》也有15家出品方。若将影片的宣发方、发行方也算进在内,则有上百家公司竞争。
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很少看不到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万达影视等大公司的身影。即使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出现在部门影片的出品方片单中,排名也比较靠后,基本没有自己主控的作品。
例如华谊兄弟在《西游伏妖篇》出品方排名靠后;光线传媒旗下的霍尔果斯青春光线影业有限公司才是《大闹天竺》的出品方之一;博纳影业集团是《乘风破浪》四个出品方之一,排名也靠前,排在第一位的是韩寒创立的上海亭东影业有限公司。最让人吃惊的是,在《健忘村》还未上映,万达影视退出第一出品人。1月17日,《健忘村》的第一出品人由万达影视变成了影行天下。
春节档聚集了73家出品公司基本都是中小公司,五大民营影视公司没有完全主控作品,从整体上来看会对2017年春节档市场有影响。鉴于2017年开年影片票房市场来看,《长城》、《铁道飞虎》、《摆渡人》、《情圣》等影片反响来看,票房成绩差强人意,观众满意度也不高。
2多部影片退出春节档
原本13部新片会出现在春节档,但是随着竞争格局的形成,有6部影片接连宣布调整档期并退出了春节档,逐渐演变为7部国产影片登陆全国院线。《决战食神》、《绝世高手》、《欢乐喜剧人》、《游戏规则》、《我说的都是真的》都退出了这个竞争激烈的档期。据预测,可能是因为今年的《西游伏妖篇》是同档期影片的最大竞争对手。如果继续在大年初一上映,可能是以卵击石,避开火力,或许是明智之选。
春节档是否能够让电影获得高票房呢?部分作品也会考虑到作品内容以及档期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规划。6部影片的退出,也让春节档看似激烈,其实不攻自破。
3贺岁档前期,国产片观众满意度不高
春节档作为贺岁档的一部分,受整个贺岁档市场影响。中国贺岁档是从每年的11月开始到次年的3月初,大约维持近90天的电影档期。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7年的元旦档观众满意度并不高,低于2016年国庆档。这一现象,也会影响观众的选择。2017年开年影视市场开局遇冷,也让黄金档期是否真的能凭借优势具有较强的吸金力打上了一个大写的问号。
2016年国庆档的《湄公河行动》成为年度国产电影爆款,口碑逆袭。从观众观赏性来看,只有类似于《湄公河行动》这样的国产片,才有可能燃爆春节档。春节档是否能有好的反响,主要也在于是否有好的作品发挥市场引领作用。
票补真的是万能的吗?
目前春节档电影市场上映影片多,票补力度大主要是因为此前不少资本进入影视市场,需要快速实现投资回报。部分资本去年投资制作的电影,选择在春节档上映,也是逐渐将此前市场积累的泡沫进一步释放,期望借助电影市场整体大盘的提升,获得更多的收益。
按照当下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水平,大量影片如果选择在冷门档期上映,确实可能会赔本;如果选择在热门档期上映,再加上多部影片同时上映,则有可能盈利。为了让热门档期观众更多,便有了5元电影票、8.8元电影票、9.9元电影票。它们的出现能够提升电影市场的热度。那么,春节档再现低价抢票活动,能否真的能突破去年33.9亿元的票房纪录吗?
从2016年全年的电影票房来看,如今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增长速度放缓、回归理性的调整阶段。据统计,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了3.73%,远远低于2015年49%的增长速度。从2016年开始,暑期档、国庆档等吸金力强劲的档期均出现票房同比下降的情况。以2016年国庆档为例,总票房为15.8亿元,较上年同比下滑了2.7亿元,成为近十年国庆档首次下滑案例。另外,2017年的元旦档期,票房也比2016年下滑了20%多。鉴于电影票房整体市场严峻,2017年春节档会比较残酷,质量不高的影片,票房成绩会比较惨淡。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票务公司、影视公司、资本打出了票补混战,也不难理解了。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好的档期、票补都能帮助影片获得更高的票房成绩,尤其是在现在市场增长放缓的阶段。现在,日常电影市场只能产生5000万左右的票房,只有周末才会破亿。
在业内人士看来,依靠票补、档期获得更多的观众主要是因为相关资本、公司通过多部影片同时上映,集中力量推高票房大盘,实现更高票房,类似于“抱团取暖”。同时也说明了国内还没有出现一部能够带动大盘的实力影片,国产电影内容有待提高。
票补的力度再大,还需要观众买票。随着国内电影市场观众观赏品味的形成,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再愿意为烂片买单了。即使是打出了超低价,也可能效果不佳。目前,很多观众都表示没有好看而且想看的电影。如果观众不愿意看电影,那么票补力度再大也难以起到实质作用。
国产电影依赖票补、档期显示出国产电影核心竞争力不足。其实如果一部影片内容质量较好、极具竞争力,即使出现在平日也会凭借口碑效应带动整个市场的热度。
2016年3月,国内电影市场正处于高开低走状态。年初的《美人鱼》一举拿下33.9亿元票房,随后电影票房市场急转直下,缺少好看又卖座的爆款。直到3月中旬《疯狂动物城》上映,带动了整个市场的走向。在《疯狂动物城》的带动下,周末两天大盘都有了明显的上涨。周六单日票房就达到了2.71亿元,周日也有2.3亿元进账,最终凭借超强的口碑赢得15亿票房,创迪士尼动画电影全球票房新纪录。
所以,电影票房的高低关键还是由内容决定。如果过多关注档期本身的集聚效应和票补的营销效果,忽视影片质量,可能并不会达到预期目标。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