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在线旅游市场的企业分为两种,以携程、去哪儿为代表的资源型,核心是以最好的价格控制资源;而蚂蜂窝、穷游等客源型模式强调产品和用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的需要加上政策的支持,在线旅游获得井喷式发展,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在线旅游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低于20%,在欧美渗透率达到了50% 左右。这本身就说明了在线旅游的巨大潜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在线旅游经营者们纷纷加大在线上旅游市场中的投入力度,推出各式各样的新产品、新线路,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各项功能和服务。
旅游行业的本质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品质服务和用户口碑才是在线旅游未来发展的王道。谁能为用户代言,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一见推荐理由
1. 海量高质高粘性用户:经过12年的发展,穷游积累了8000万优质高粘性的用户。他们多以中产阶级为主,热爱出境游,受教育水平高,消费能力高。当下,穷游也在积极的吸引新千禧一代,旗下“轻年计划”、“Jump day”等品牌活动受到90后年轻人的追捧。用户是以社区起家的穷游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2.贯穿旅行全程的产品生态圈:穷游的产品以优质内容和便利服务贯穿用户旅行全程,包括但不限于:千万精华内容的旅行社区;提供原创实用出境游指南和攻略的 “穷游锦囊”,目前已出品的600本,覆盖全球300多个目的地,下载量累计过亿;行程智能规划类工具——行程助手,由500多万出境游用户在该平台上创建1000多万个真实行程,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行程库;在数据加达人的强大资源下,推出免费版的私人定制服务,降低定制游门槛;以及提供机酒预订、签证、保险、租车、特色线路等九大类出境游旅行产品的电商平台——“最世界 自由行”。
3.创新精神:穷游从未停止鼓励创新的脚步。不但在商业化路径上首创线下穷游海外之家Q-Home(汇集旅行社、旅行咨询中心、穷游用户海外据点、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等多项功能的旅行服务综合体),打通线上线下服务,而且也在打造新兴旅行生活方式上不断尝试和创新,包括创立旗下旅行生活美学品牌JNE、线下空间JNE Gallery。JNE品牌出品穷游文化周边产品,至今已打造超过120款精品旅行产品,包括围绕“旅行”主题各类原创服饰、箱包和装备。成立三年以来,JNE业务快速增长,三年翻了15倍。
---- 以下是文字采访整理 ----
从穷游到生活
【记者】您2004年创立穷游旅游网的初衷愿景是什么?
【肖异】2004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德国念书,本身比较喜欢旅行,加上去到欧洲的其他国家比较方便,尤其申根国(申根公约的成员国,在七个成员国中的六个国家之间取消边境管制,旅游者如果持有其中一国的有效签证即可合法地到所有其他申根国家参观)。所以当时一边在科技公司里面做兼职,一边周末时候带着女朋友到处旅行。
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宏大的愿景,只是把我们在旅行之前做的一些功课放到网上共享,最开始是从我身边像我一样的中国留学生和朋友。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因为那个时候在欧洲,所以就focus在穷游欧洲,加上是留学生,多以backpacker的形式,住青年旅馆,真是budget travel(穷游),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名字就叫“穷游欧洲”。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那个时候就是教你怎么样花最少的钱去最尽兴旅行。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Slogan叫budget travel, wonderful life。不过从现在来看,确实我们已经开始往生活方式上面去做一些延展。
最开始的时候,网站在德国、欧洲、法国、英国的华人留学生当中病毒式地爆发,但是我当时更多把它当成一个业余爱好。大概两三个月之后,我感觉到这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未来可以做大的项目。我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完全是一个人运营管理,一边念书,一边打工,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打理这个网站。
慢慢地,网站帮助中国年轻,喜欢不跟团的,喜欢更深度旅行的旅行者,让他们以自己的视角,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法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大概是半年后,网站慢慢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方向。
【记者】穷游的愿景是什么?
【肖异】我们的愿景不仅仅是帮助中国的旅行者更好地去旅行,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视角去体验世界。中国人真正开始自主地去安排自己的休假旅行其实是最近十来年才慢慢多起来的。每个人看到的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每个人的兴趣和着眼点都不一样。我们希望每个人能够有主见,用自己的视角去体验世界。我觉得这个可以说我们到现在这么多年还一直坚持的一个愿景。
【记者】您认为过去的在线旅游市场和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肖异】在过去的这几年,中国的在线旅游市场确实风起云涌。中国的旅行者越来越多地喜欢出境游,通过海外旅行来提升自己的旅行品质甚至生活品质。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逆的,除了子女教育、住房这些硬需之外,大家越来越把钱花在休闲,去国外增长自己的见识上。这个势头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迅猛展开。
所以中国的OTA(online Travel Agent),不管规模多大还是要回归本质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酒店、机票、落地的服务、供应链的整合……市场越来越理性,互联网仅仅是一个channel,线上获客、线上展示售卖的一个工具,仅仅是旅行全过程当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并不是整个旅行的全部。所以,我们要回归旅行的本质,能够真正的把旅行的供应链和服务做好。
旅行本身还是一个蛮复杂的行为,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机构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很难有一家公司可以把这里面所有的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垄断,独霸市场,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如果做不好服务,做不好供应链的话,就不太能够适应新形势。如果没有线下支持,或者没有人工的介入的话,光靠系统、算法,增加带宽、服务器,持续获得增长,我觉得还是比较难的。
有些人问我:你到底是OTA,还是什么?我说:不在意,我在意的是怎么能够回归旅行的本质,怎么能够更好地服务我的客户。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基因,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特定的用户群,做好自己的事,用尽自己全部的能量把自己的客户服务好,我觉得就可以了。
【记者】可否详细介绍一下海外的Q-home?
【肖异】从穷游建站开始,已经超过12年了,其实我们一直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纯线上的网站或者公司。在最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世界各地用户聚集的地方,做穷游线下沙龙、Q-Party等。
清迈Q-Home院
因为穷游最早是定位在海外留学生,12年过去了,那个时候的海外留学生现在绝大部分已经有非常不错的收入,不管是继续留在海外还是回到国内。随着消费升级,这批人对于生活品质开始有非常高的要求。怎么样才能够去真切地感知一个的东西的品质感?我们认为还是需要线下的的接触。如果单纯是线上的一个页面或专题,其实很多用户是蛮难感知的。
我们在海外做的Q-Home,包括今天这个场地,其实都是我们在线下做的布局。我们会推出非常有品位,有格调,跟旅行、生活、美学相关的产品,不管是服饰背包还是其他的。
我们海外的Q-Home在泰国清迈、日本京都已经先后开起来了。灵感其实来源于十几年前我在欧洲看到的一些线下服务机构。
在海外旅行的时候,其实都会看到,当地都会有专门服务游客的游客中心 Tourists Information Center,其中很多都是由政府或者景区,或者公司来运营的,比较官方,提供的服务并不是那么接地气。
欧洲绝大部分游客服务机构并不能很好地服务来自中国的旅行者,语言沟通交流各方面。当时觉得在泰国清迈、日本京都这样出境游热门的地方,我们可以去做这方面的探索。所以这其实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中国最大的出境游一站式平台
【记者】穷游网的海外战略是什么?
【肖异】穷游本身就专注出境旅游,是中国旅游公司当中最专注的,100%focus在outbound travel这一块。再加上本身我们在海外的华人圈当中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每天有很多海外IP的访问。所以我们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会融入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要符合我们对于品质的要求,符合我们对穷游独特文化的诠释,清迈、京都、新西兰的皇后镇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
【记者】穷游的优势是什么?会采用什么样的战略?
【肖异】我们是一个的技术导向、技术驱动的一个的公司,团队开发出很多好产品,这些产品分别在各个市场细分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比如说穷游锦囊、穷游社区、行程助手。
我们在这个市场能够立足的竞争力,其实主要是两块。第一个优势是穷游的品牌以及穷游的用户。用户对于我们品牌的认可和信任是最大的优势,这个确确实实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点一滴沉淀积累下来的。不是短期之内靠砸钱砸人就能够起来的,大家知道做品牌是最难的。而且穷游的品牌现在不仅仅在主流的中产阶级群,最近几年年轻一代,千禧一代也非常追捧穷游的品牌,觉得穷游品牌非常有品质感,很酷,能够诠释他们对于自己的世界观、旅行观的一些要求。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穷游有非常独特的企业文化,最骨子里的是我们的思维其实有非常大的独特性,包括我们创业的目标、最初的原动力、独特的起源和发展路径,都是不一样,所以品牌和文化肯定是我们的最大的一个的特色。
第二个优势是穷游的团队。我觉得穷游的团队是最棒的,我也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一块。我们一直本着要找到最优秀的团队的原则,去找到最能够认可我们的文化和方向的人才。所以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发掘这个领域里最优秀的人领衔去做。他们不仅仅要在业务能力上非常强,非常过关,而且一定要是穷游的忠实用户,一定要对穷游所坚持的文化认同。
到现在,每一个加入穷游的人,包括实习生,我都还需要去见一见,去聊一聊。这一方面代表我们对于每一位加入穷游,或者有意向加入穷游的朋友们的一种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人才的把关非常严格,我们一直保持一个非常精简的团队。
其实主要就是这两点,第一个是我们的品牌和文化,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团队。
【记者】您是如何建立穷游的企业文化的?
【肖异】首先,建立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跟公司的创始人密切相关。在很多时候,一定需要公司的创始人去把控、建立、坚持穷游的独特文化。穷游的企业文化中有一条,“走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是我们非常独特的文化。这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蛮少研究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对手,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你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第一,它到底是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这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因为真正最后颠覆你的也许并不在你的视野当中。第二,如果你的竞争对手真正做得好的话,现在再去follow,其实已经晚了,所以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最最重要的。别的公司做得好,我们也不羡慕。我们不愿意去扎堆,不愿意去赶那个风头,不愿意去追那个浪,我们更多的是坚持自己当初看好的方向,走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就可以了。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创始人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企业文化的建立。现在的公司当中,不管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但凡是最初的创始人退居二线,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果。它的文化一定是割裂的,一定是支离破碎,那这个公司它也很难在市场上,在产品竞争力上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是我对穷游企业文化的一些心得。
【记者】穷游最新的一轮获得众信旅游5700万美元的D轮融资,将如何利用本轮融资来进行商业布局?
【肖异】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在出境游这块有很多的布局,可以说穷游是所有旅游公司当中我们最专注出境旅游的,同时可以说是唯一能够在出境游全过程都有清晰布局和核心产品的公司,从灵感到规划,到攻略,到产品,到线下,到整个生活方式的一些延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出境游市场已经搭建一个生态体系。
穷游网从12年前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一轮。我们本身非常注重公司的长远价值,讨厌跟任何短期行为的合作伙伴和投资人,甚至是员工去打交道。不是比哪一个公司活得瞬间灿烂,而是比谁活得更久,谁在这个赛道上能够继续玩下去,能够继续坚持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我肯定是看中怎么样能够进一步提升穷游的优势,比如把穷游的品牌、文化、团队进一步地打扎实,把穷游整个细分领域生态系统当中每一个节点的护城河进一步地做得更深。这其实不仅仅是这轮融资,也是我们之前每一轮融资最主要的希望做的事情。
京都Q-Home
“走少有人走过的路”另外一个意思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在做我们主赛道的同时,也不放弃一些创新的东西。我们会利用一部分资金在一些穷游看好的,跟穷游高品质用户生活方式相关,一些消费升级领域的结合点上,做一些创新项目。
走自己的路
【记者】您认为国外旅行社区与中国的旅行社区有什么不同?
【肖异】我觉得这个差异还是非常非常的明显的。国外的旅行社区,比如说像tripadvisor这样的,它focus在一些景点、餐馆、POI的点评。就是每一个景点会有很多人在上面去写自己的review。像这些产品和服务,它是有用,但是对中国的一些旅行者来说,它还远远不够。
中国的旅行者的旅行经验并不是那么丰富,所以对于旅行社区的需求,包括信息准备各个方面会有更多细致的要求,从怎么办签证,怎么办护照开始,这些其实国外都很少有的。
另外在海外景点、酒店旅行评价见长的旅行社区,一样会碰到当信息过载的问题,怎么样去帮用户去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找到想要的信息显得更为重要。我不认为点评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照搬国外的做法,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记者】穷游的核心产品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肖异】每个产品首先都是我们在整个生态链条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布局,是一个的分布式的体系,有连通,并不是孤立的。这比市面上其他的在某一个领域里面做“突击”的产品和服务,有一个整体性优势。
第二块,我们在UGC和PGC领域有海量的积累,我们在UGC社区里面做得最早,沉淀最多,用户基数也是最大。大家可以去穷游上面去搜一搜很冷门的地方,即使南北极这样很少人去的地方,我们信息的积累也是惊人的,远远超过竞品。海量优质内容的积累,是穷游产品第二个优势。
还有一点跟我们的团队相关,因为我们的团队首先都是穷游的用户,大家都热爱旅行,我们也提供一些额外的旅行假,额外的福利给到我们每个员工,所以团队自己就是有非常多的旅行经验。他们在打造产品的时候,本身对于用户的痛点的把控,要远远超过坐在家里替用户去想痛点的产品。
我们还有一点优势,尤其是在内容用户的积累上面。比如社区、行程助手这些产品当中,我们已经进入到非常快速的正向反馈带来的网络效应,进入到一种指数型增长。竞争对手从零开始去积累用户,好不容易做到10万的时候,我已经从1000万已经上升到3000万了。
我其实不太愿意去刻意地夸我们的产品,当然我们的产品也是有一些问题的。我们更多地去看内部的不足,永远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态,愿意接收用户的反馈、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产品做得更好。
【记者】还有两个小问题,一个是您觉得对于穷游还说,内容的产生和算法的迭代,更偏向于哪个,哪个对穷游来说更重要一点?因为旅行企业分两种,一种是注重内容的,一种做比如说搜索,来做算法的,对穷游来说,穷游更偏向于哪个?
【肖异】很难说谁更重要,我觉得对穷游来说这两个是齐头并进。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以UGC,以用户贡献内容见长的。同时从我个人开始,我就是一个技术出身,技术见长的一个的团队。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我觉得技术算法它是一个非常根基的东西,你任何一个科技公司你要去有很大的发展,这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你又不能完全依靠它。旅行还是一个的很复杂的东西,尤其是出国旅行,人很多时候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蛮纠结的一个问题,像我们差不多也有小一半都是技术方面的人员,我们的后续的发展当中很大的推动力确实也是我们的算法,我们整个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也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那个不是全部。
【记者】还有一个小问题,您刚才说到穷游要走少有人走的路,您能不能举几个例子给我们?
【肖异】这个例子太多了,比如说在海外去建这样的Q-Home,这样的当地综合服务体,就是没有人做过的,我们第一个去做。比如说我们在海外不少目的地,做了像City Walk这样的产品,就是由一个经过穷游培训的生活在当地的,知识过硬的这样的一个领队,来设计特色的线路,在国内也算是一种创新。再比如说我们做JNE,国内首个旅行生活美学品牌,做旅行轻户外装备,这就是没有人做的。当所有人都在做媒体的时候,我们又在做纸质的出版物,做杂志,做自己锦囊的线下版。这些都代表了我们的一种创新精神,穷游内部的创新氛围是很高涨的,甚至有设计师主导的项目机制。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穷游坚持走少有人走过的路。
清迈Q-Home航拍
【记者】您刚刚提到内部是有规划创新项目的一个的不同的机制。
【肖异】对。
【记者】公司越大,其实创新的成本越高,穷游怎么克服这个问题?
【肖异】就是我亲自去推动,我觉得只有我亲自去推动,这个创新项目才有可能去成功。当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创新项目本身不管怎样,它的成功的概率都是比较低,就跟你创业一样,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包容心。穷游有这个土壤去包容这个失败,去鼓励大家去做创新,但是同时我们又不以单个的成败论英雄。因为很多创业成果,很多成功要看机缘,所以我们也是有这样的容错的空间,我觉得这个还是蛮重要的。
一张图读懂穷游网
作者:齐全
编辑:王宇
摄像:樊伟康
后期:罗泽宇
配图:张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