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球化妆品公司迎“裁员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球化妆品公司迎“裁员潮”

裁员背后的调整与加速。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化妆品财经在线CBO

2024年,化妆品巨头们的“增长行动计划”是从裁员开始的。

日前,联合利华集团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500人,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5.9%,主要涉及办公室相关职位。这是联合利华近5年来最大规模的裁员。

联合利华还宣布,将剥离冰淇淋业务,预计到2025年底完成。据联合利华财报,2023年,其冰淇淋业务占比为13%,年销售额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18亿元),基本销售额增长2.3%,是联合利华五大事业部中销售额增速最低的。分拆冰淇淋业务后,联合利华将聚焦美容与健康、个人护理、家庭护理和营养四大业务,成为一家更简单、更专注的公司。

进入2024年以来,包括雅诗兰黛、德国汉高、资生堂、巴斯夫、赢创在内的多个化妆品集团开始了裁员行动,掀起了新一轮“裁员潮”。

01 化妆品大厂密集裁员

2月初,雅诗兰黛宣布全球裁员3%—5%。目前雅诗兰黛集团共有员工62000人,据此计算,本轮裁员人数可能在1860-3100人之间。

紧接着,资生堂集团也发布了一条针对其日本地区的“提前退休”计划,指出今年将有1500名员工离职,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近4%,并对参与“提前退休”计划的人员设定了严格的年龄和任期标准要求。

资生堂的“提前退休”计划,被解读为变相“裁员”。除上述两家企业外,开年以来,多家化妆品相关企业开始精简组织架构。汉高集团在重组消费品业务员部的工作中,进一步裁员。美体小铺多个国家的业务进入破产程序,预计将造成2000名员工工作受到影响。梅西百货为降低运营成本,将削减2350个工作岗位。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进一步降本计划,目标到2026年底每年节约10亿欧元成本,其中包括数量不详的裁员。

化妆品大集团的“裁员”行动仍在蔓延。从现实层面看,裁员与业绩存在直接联系,上文提及的采取裁员行动的企业,业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滑。

联合利华2023年总营业额为59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21亿元),同比下滑0.8%。雅诗兰黛集团在2024财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净利润双双下滑。

资生堂集团则是在去年净利润暴跌近40%,据其财报数据,资生堂集团2023年净销售额为97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3.4亿元),同比下滑8.8%;经营利润为28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4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下滑39.6%。

02 裁员背后的调整与加速

从发展角度去看,裁员是为了尽可能缩减企业运作成本,调整发展方向。

雅诗兰黛方面表示,裁员重组措施是为了进一步扩大2025和2026财年的利润恢复计划,重组计划将产生总计5亿至7亿美元的税前重组等费用。这些利润恢复计划将有助于赋能中国团队,更好地顺应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资生堂在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中也提到,为了改善收益,集团将削减全球成本,此计划共计超过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24亿元)。其中主要举措就包括优化组织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提前退休制度。

显然,持续优化成本,已经成为各大化妆品集团的重要战略。

去年,联合利华、花王集团等多家化妆品公司,都在降本上有所动作。花王一连关停护肤品牌Freshel(肤蕊)、美白品牌Blanchir superior(馥兰皙儿)以及美发品牌SALA之后,又宣布停售旗下已有30年历史的平价彩妆品牌AUBE。现阶段,花王正寻求更有效、更聚焦的战略,通过减少品牌数量,提高集中度,以期在竞争激烈的美妆行业中更具竞争力。

而联合利华将旗下拥有20多个非核心美容和个人护理品牌的Elida Beauty业务出售给私人投资公司Yellow Wood Partners。

无论是大规模裁员还是业务精减,其目的都是为了加速实施“增长行动计划”。联合利华表示,将聚焦品牌、研发上的技术投资,打造一个更精简、更负责任的组织,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推动企业增长。

在业务架构调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中国市场被巨头们视为发展的关键。

雅诗兰黛不仅对外宣布赋能中国团队,还将持续投资中国市场,在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主导的研发项目,将中国消费者看作公司最主要的增长驱动力。

资生堂也表示,将通过战略性涨价、优化SKU、重视功效化与高端化、减少对大型活动的依赖等举措应对中国市场变化。

联合利华宣布在新加坡削减个人护理品牌营销团队职位时,也将把部分个人护理岗位从新加坡转移到亚洲主要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裁员”的大背景下,各大化妆品公司对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争夺也更加激烈,全球CEO、关键地区CEO、品牌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事变动更加频繁。化妆品公司进入集体大调整时期,全球美妆新一轮竞争序幕已经拉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球化妆品公司迎“裁员潮”

裁员背后的调整与加速。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化妆品财经在线CBO

2024年,化妆品巨头们的“增长行动计划”是从裁员开始的。

日前,联合利华集团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7500人,约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5.9%,主要涉及办公室相关职位。这是联合利华近5年来最大规模的裁员。

联合利华还宣布,将剥离冰淇淋业务,预计到2025年底完成。据联合利华财报,2023年,其冰淇淋业务占比为13%,年销售额7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18亿元),基本销售额增长2.3%,是联合利华五大事业部中销售额增速最低的。分拆冰淇淋业务后,联合利华将聚焦美容与健康、个人护理、家庭护理和营养四大业务,成为一家更简单、更专注的公司。

进入2024年以来,包括雅诗兰黛、德国汉高、资生堂、巴斯夫、赢创在内的多个化妆品集团开始了裁员行动,掀起了新一轮“裁员潮”。

01 化妆品大厂密集裁员

2月初,雅诗兰黛宣布全球裁员3%—5%。目前雅诗兰黛集团共有员工62000人,据此计算,本轮裁员人数可能在1860-3100人之间。

紧接着,资生堂集团也发布了一条针对其日本地区的“提前退休”计划,指出今年将有1500名员工离职,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近4%,并对参与“提前退休”计划的人员设定了严格的年龄和任期标准要求。

资生堂的“提前退休”计划,被解读为变相“裁员”。除上述两家企业外,开年以来,多家化妆品相关企业开始精简组织架构。汉高集团在重组消费品业务员部的工作中,进一步裁员。美体小铺多个国家的业务进入破产程序,预计将造成2000名员工工作受到影响。梅西百货为降低运营成本,将削减2350个工作岗位。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宣布进一步降本计划,目标到2026年底每年节约10亿欧元成本,其中包括数量不详的裁员。

化妆品大集团的“裁员”行动仍在蔓延。从现实层面看,裁员与业绩存在直接联系,上文提及的采取裁员行动的企业,业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滑。

联合利华2023年总营业额为59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621亿元),同比下滑0.8%。雅诗兰黛集团在2024财年第二季度,销售额、净利润双双下滑。

资生堂集团则是在去年净利润暴跌近40%,据其财报数据,资生堂集团2023年净销售额为973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3.4亿元),同比下滑8.8%;经营利润为28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4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下滑39.6%。

02 裁员背后的调整与加速

从发展角度去看,裁员是为了尽可能缩减企业运作成本,调整发展方向。

雅诗兰黛方面表示,裁员重组措施是为了进一步扩大2025和2026财年的利润恢复计划,重组计划将产生总计5亿至7亿美元的税前重组等费用。这些利润恢复计划将有助于赋能中国团队,更好地顺应中国市场的发展状况。

资生堂在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中也提到,为了改善收益,集团将削减全球成本,此计划共计超过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24亿元)。其中主要举措就包括优化组织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提前退休制度。

显然,持续优化成本,已经成为各大化妆品集团的重要战略。

去年,联合利华、花王集团等多家化妆品公司,都在降本上有所动作。花王一连关停护肤品牌Freshel(肤蕊)、美白品牌Blanchir superior(馥兰皙儿)以及美发品牌SALA之后,又宣布停售旗下已有30年历史的平价彩妆品牌AUBE。现阶段,花王正寻求更有效、更聚焦的战略,通过减少品牌数量,提高集中度,以期在竞争激烈的美妆行业中更具竞争力。

而联合利华将旗下拥有20多个非核心美容和个人护理品牌的Elida Beauty业务出售给私人投资公司Yellow Wood Partners。

无论是大规模裁员还是业务精减,其目的都是为了加速实施“增长行动计划”。联合利华表示,将聚焦品牌、研发上的技术投资,打造一个更精简、更负责任的组织,以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推动企业增长。

在业务架构调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中国市场被巨头们视为发展的关键。

雅诗兰黛不仅对外宣布赋能中国团队,还将持续投资中国市场,在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主导的研发项目,将中国消费者看作公司最主要的增长驱动力。

资生堂也表示,将通过战略性涨价、优化SKU、重视功效化与高端化、减少对大型活动的依赖等举措应对中国市场变化。

联合利华宣布在新加坡削减个人护理品牌营销团队职位时,也将把部分个人护理岗位从新加坡转移到亚洲主要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裁员”的大背景下,各大化妆品公司对于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争夺也更加激烈,全球CEO、关键地区CEO、品牌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事变动更加频繁。化妆品公司进入集体大调整时期,全球美妆新一轮竞争序幕已经拉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