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唐俊
成都近日公布了最新人口数据,截至2023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40.3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3.5万人。成都已连续多年保持了人口正增长。
重庆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191.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91万人。这是重庆多年来常住人口首次下降。
西南地区的两个超大城市,人口趋势在2023年开始出现分化,成都人口仍在净流入,重庆人口正在净流出。
而如果查看历史数据,这样的分化早已有趋势,成都近几年的人口增量一直大于重庆。2019年,成都新增近60万人,而重庆只增加了24.7万人。此后几年,两地人口增量都有所下降,到2022年时,重庆只增加了0.9万人。
不过在疫情结束后的2023年,成都人口增量实现反弹,超过了2022年的增量。而重庆则在2023年首次陷入人口负增长。
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自然增长是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之间的差值,机械增长指既有人口流动产生的变化。
具体来看,2023年,重庆出生人口17.88万人,死亡人口28.5万人,导致人口自然增长为负10.62万人。除了自然增长,按照上述数据计算,重庆2023年净流出人口11.29万人。
成都未公布2023年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过四川整体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为负。成都去年新增了13.5万人,可以估计净流入成都的人口数量,也相当于甚至大于这个水平。
从全国范围来看,成都人口的增量排在前列。在已公布2023年数据的城市中,合肥人口增长21.9万人,杭州增长14.6万人,成都13.5万人的增量排在第三。
重庆是中国人口第一大市,比第二名上海也高出约700万,这主要是因为重庆特殊的城市空间结构。重庆作为直辖市,虽然被当作一个城市来看待,但面积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省。重庆全域面积8.2万平方公里,略低于浙江省的面积,比宁夏自治区的面积还大。
重庆在主城区之外,仍存在大量乡村地区,是一个集大城市和大农村于一体的直辖市。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余川江对界面新闻分析,从城市经济学角度看,重庆的城市化率并不高,内部空间城市化与农村区域相差不大,更多可以被看作省域经济。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副教授杜金锋对界面新闻表示,重庆的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仍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人口,这部分农业人口外出就业,是导致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杨成钢对界面新闻也提到重庆农村地区的因素,并表示将重庆和成都对比不是特别合适,“重庆有很大一部分区域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客观上就要拖后腿”。
相比而言,成都的面积更小、城市化率更高,没有大范围的偏远农村“拖后腿”。
杨成钢表示,成都平原历来被认为是宜居地,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而重庆是立体山城,作为游客会有新奇感,但生活的宜居度不如平原地区。“重庆还是有名的‘火炉’之一,外省人不一定能适应重庆的夏季高温。”
杨成钢表示,第三产业是就业弹性较大的产业,可以提供更多机会,人口流动带动性更强。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第三产业比例较成都更低。2023年数据显示,成都的第三产业比例为68.44%,重庆为54.31%。
成都人口的增加,一部分来自于省内人口转移,一部分是省外人口迁入。重庆则没有“省内人口转移”这一说法。
杨成钢提到,四川是外出务工大省,过去有上千万的人口外出到长三角、大湾区等地就业;但最近几年,四川省际人口流动有所下降,回到四川的人很大一部分去了成都。这主要是由于国际环境变化,导致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产业转移,人口随之流动。
成都对周边地市还有着极强的虹吸力。四川按照“强省会”模式发展,成都是四川省唯一的超大城市、唯一的万亿GDP城市。2023年,成都GDP达到2.2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七。但作为四川经济规模第二名的绵阳,GDP只有成都的18%,使得成都在四川显得“一城独大”。
与此同时,成都对四川省外人士的吸引力也在增强。杨成钢提到,成都经济发展较快,营商环境、创业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都有明显提升,城市形象较好,房价相对于一线城市而言更温和,对想要离开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有吸引力。
成都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吸引政策,门槛在不断降低。2024年2月,成都再次更新落户政策,35周岁以下全日制大专毕业生可直接落户,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毕业生落户取消年龄限制。
2023年成都户籍人口增加了26.7万人,高于常住人口13.5万人的增量,说明不少正在成都之外工作生活的人将户口落在了成都。这部分人或许今后会回到成都,进一步推高常住人口数量。
目前重庆也正通过扩大主城区增加其城镇人口。界面新闻此前报道,重庆将进行新一轮主城区扩容,如此一来将多出200万城镇人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