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萌 章宇璠
相比主动权益的惨淡,2023年,债基风景这边独好。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共有1371只债券型基金,其中严格意义上的债券产品(短期纯债、中长期纯债、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共有1114只,单只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有28只。
由于多位固收基金经理不仅管理债券类基金,还管理着规模庞大的货币市场基金,所以为了排除货币基金的干扰因素,本次对固收基金经理的自购统计,仅从单只债券基金的规模着手。
2023年报中不仅披露了基金经理的自购数量,还精确披露了基金公司员工对该产品的持有份额。
对比2023年报和2022年报披露的自购数据可以看到,28只百亿债券基金中,有9只基金被基金经理自购,有16只被高管持有,有19只被自家员工持有。
从基金经理自购来看,王晓晨、田鑫对易方达双债增强A的自购份额最多,超过了100万份,在2022年末,基金经理的自购份额在50-100万份之间。高管自购的份额也从2022年末的50-100万份之间,增加到了大于100万份。于此同时,公司员工的持有份额也从127.32万份增加到293.4万份。这是一只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2023年末规模为137.23亿元,2023年回报率为2.04%。
李金灿管理的嘉实超短债C、宋倩倩管理的广发纯债A,两位基金经理也在2023年“自掏腰包”自购了产品,数量分别为0-10万份、10-50万份。而公司高管的持有份额也都增加到大于100万份。
眼看着基金经理和高管纷纷增持,内部员工也纷纷自购,截至2023年末,两只产品在2023年被员工持有的份额分别为949.38万份、937.8万份,暴增828.49万份、898.3万份。
与此同时,有员工悄悄减持了自家的债基。以交银裕隆纯债A为例,2023年末,员工自购份额为25.11万份,相比2022年末减少了64.62万份。
也有基金经理悄悄“转移”了自己的持有份额,以嘉实中短债为例,2022年报中披露,基金经理自购了A份额10-50万份,C份额为0;而到了2023年末,A份额已经变为0,而C份额则变成了0-10万份。
年报数据显示,部分基金公司到期赎回了自购份额。以天弘增利短债为例,该基金成立后有1000.18万份为发起份额,发起份额承诺的持有期限为2020年03月23日至2023年03月23日。截至2023年末,基金公司已经赎回了该份额。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相比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自购,债券方面对于自购没有强制要求。“我管的产品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较少,我们也很少对外宣传。除了自家员工外,在市场的知名度并不高。”某债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一般来说,基金经理自购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标。但是对于指数基金或者货币基金,我们并不会特意去考虑基金经理是否自购。因为此类基金往往只是资产配置的工具而已,机构持有人占比较多。”有基金评论人士表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