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国家的二胎政策逐渐放开,这让很多想要二胎的60、70后蠢蠢欲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生育能力逐渐下降,有一些人则呼吁代孕合法化。顿时,网络上关于代孕市场准入的讨论炸了锅,有部分支持者,但是大部分人持反对态度。
“代孕”所引发的网络大讨论
此前,关于代孕的争议有很多。2015年提交审议的计生法修正案草案,曾一度规定“禁止买卖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并规定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但是这一条文在审议时引发业界争议,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为,“一刀切”禁止代孕不妥。后来,表决稿修改了之前的计生法修正案草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中删除了争议颇多的“禁止代孕”相关条款。
对此,有网友认为,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行为,视为允许,删除这一条款,即表示代孕是合法的,中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应该开放代孕合法性。但是另外一方网友则认为,代孕存在非常复杂的伦理争议,容易导致下一代血缘关系复杂化,如果法律上不加以限制的话,代孕容易成为一个临时工作、赚钱工具,“人”就成了一个交易工具。从伦理和经济角度而言,代孕合法化,在现阶段的中国仍不宜实行。
以前,这种与我们切身相关的问题只能与身边的人讨论,如今。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网民数量激增,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舆论形态———网络舆论。所谓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这种言论不可小觑,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作为社会民众喉舌的社会舆论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网络舆论也逐渐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近几年来,国内外每逢发生一些焦点事件,网络传播主体都会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些言论随即引起激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形成一个意见的自由市场。例如关于代孕合法性的讨论,在微博上已经达到6300万的阅读量,令人震惊。
网络舆论会直接左右立法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监督日益彰显出巨大的力量,网络舆论的言论往往影响相关部门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因为网络舆论能及时、大容量和长时效地跟踪某一突发性公共事件,并对此发表评论。对于公共决策者来说,网络舆论能为其提供范围更广、内容更详的原生态舆论基础,使公共决策者更加充分地捕捉事态的详情,从而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
例如南京彭宇案是2006年末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该案件报道后,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最终导致原卫生部发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该“指南”是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同时发布的还有《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由此可见,网络舆论可以及时跟踪、匡正公共决策。
另外,网络舆论还可以公共决策者释放“决策气球”、试探民意提供了廉价快速的公共平台以矫治决策失误。“决策气球”是在某个公共问题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的政策诉求后,有关部门在考虑相关政策制定与否、该如何制定时,尽可能广泛地听取舆情民意的一种试探性方法。公共决策部门通过释放“决策气球”,可以巧妙地收集网络舆论与民意,稳妥地将决策限制在符合民意的范围之内。
但是,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虚拟空间,它所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致使网络舆论的内容鱼龙混杂,网络谣言的大量存在,事实的真相往往难以辨清,许多网民或人云亦云,或仅仅根据部分的所谓事实就作出判断,而一些错误的评价和舆论导向难免会对公众形成误导,容易形成片面的民意。另外,大多数网民对法律并不了解,普遍缺少专业性的法律知识,他们的意见往往出于传统思想观念和原始的正义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情绪性,严重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再者,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信息提供过量,经常会诱致公共决策的“布里丹毛驴效应”日益凸显。“布里丹毛驴效应”是指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科学决策需要适量、适时的信息支持,当前网络舆论信息过量,给科学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容易引起盲目决策。
最后,虽然网络给给每一位网民提供平等表达的机会,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网络分布不平衡以及人们对于网络参与认识的差异,导致了网民地域结构、职业构成、文化层次的严重失衡。因此,网络舆论信息不均衡,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导致占有大量优势资源的人群操纵网络舆论,从而使网络舆论沦为他们获取自身利益的“阵地”,这样容易对公共决策者施加压力,导致决策偏离实际,进而促使片面公共决策产生。
在网络舆论面前,立法和行政也应“与时俱进”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不可否认网络舆论存在着弊端,但不能因为这些弊端就忽视网络舆论所蕴藏的价值。因此,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但又不能单纯指望靠“正能量”去压制网络舆论——须知互联网上的批评、曝光、抨击和讽刺,也是促进我们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实现“公仆”本意的重要助力。对某地不法官员或者不当做法的曝光,在相关利益群体看来是可恨的“负面消息”;但在整个社会层面上说,却是应该予以鼓励和重视的正义直言。
这就意味着,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行政理念,推翻过去对互联网和网民“不当一回事”的错误观念,认识到网民也是政府和国家的主人;同时在技术上与时俱进,推行电子政务,缩短公共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公众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有电子政务的发展能使公众有效监督政府公共决策,促进政府勤政廉政,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公共部门也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信息,真正做到与公众互动,根据公众的反应来判断公共决策实施的可行性,以避免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
那么,大家如何看待网络舆论对于法制建设的影响作用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