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工智能已经能开始创作了,也许你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内容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工智能已经能开始创作了,也许你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内容了

不过再怎么样,一首歌,一篇文章,还是需要我们人类创造出来模板,才能让人工智能去学习的。但是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是做不到无中生有的,从0到1的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我们人类来完成。

过年期间,我读了一本短篇小说——刘慈欣的《诗云》。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未来,来自遥远宇宙的高等文明在太阳系建造了一个名为「诗云」的巨型量子存储器,它可以存储起由超级量子计算机试遍所有汉字的排列组合而写出的、这世间所有的古诗词,包括人类历史上已经被写出的、还有未来所有可能与不可能被写出的。

这篇短篇小说完全了体现了大刘心底深处的艺术情结。不过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完之后不禁在想,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写作这种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吗?

也许是可能的。

AI写小说的那一天

在去年3月份的时候,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一个名为“任性的人工智能之我是作家”的团队,其用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短篇科幻小说《机器人写小说的那一天》通过了日本著名科幻文学奖“星新一奖”的初审,评委们的意见是:情节无破绽。

据研究人员的介绍,“我是作家”团队的这部作品是由人类事先设定好登场人物、内容大纲等相当于文章“零部件”的内容后,人工智能再根据这些内容自动生成小说。看来人工智能还是做不到“无中生有”的嘛。

而今年的1月20号,由机器人自主撰写运营的凤凰号“小凤百事通”正式上线。

“小凤百事通”是一个由机器人自主撰写运营的凤凰号,她结合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成熟技术撰写新闻。现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短语生成、句法语义分析、文本精炼的能力,同时还能够自动依据上下文内容,给文本搭配相应的图片和图表。

目前‘小凤机器人’可以理解成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模型的大脑,当有外部数据传递过来后,他能够根据自己特有风格,将异构数据转化成为自然语言,并适当的融入自己的态度和推理。记者也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搜索资料来写成一篇新闻,而AI则能在瞬间搜集大量数据并写成一篇新闻。

然而小凤现在并不能做到有深度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多只能做资讯类的新闻整合。

人工智能写了两首流行歌

去年9月份的时候,索尼就用人工智能写了两首流行歌,而且听起来还不错哦。

据悉,索尼这个人工智能程序名为FlowMachines,原理为通过分析一个包含13000首流行歌曲以上的歌曲库,这些歌曲来自于世界各地以及包含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然后FlowMachines探索出一种特别的风格,比如第一首的披头士风格,从而创造出类似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的歌曲并不是完全由人工智能从头到尾完成,也需要人类的帮助。在人工智能完成后,还需要由作曲家Benoit Carre进行总结并谱曲,不过他并没有改变这首“新歌”的旋律,而只是负责改造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而第一首人工智能创作的歌曲被命名为“Daddys Car”,经过配乐后颇具披头士的风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戳下方视频听一听哦。

在惊人效果的背后是深度学习的发展

看过人工智能的写作和编曲能力后,是不是惊叹人工智能的可怕?在惊人效果背后的技术是机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发展,目前有一个比较学术的说法叫作“文本生成”。目前很大一部分机器人进行文学创作都是用基于模板文本或者生成方法来实现的,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者使用了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的生成方法。

机器深度学习是什么

不过再怎么样,一首歌,一篇文章,还是需要我们人类创造出来模板,才能让人工智能去学习的。但是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是做不到无中生有的,从0到1的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我们人类来完成。

机器深度学习是一门人工智能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工智能,特别是如何在经验学习中改善具体算法的性能。可以说,机械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比如,灵犀语音助手,将科大讯飞公司的“超脑”作为深度神经网络后,就能不断自我学习了解你的说话方式和爱好需求,进一步给予个性化反馈服务。假如当你连续3天让智能语音助手在晚上8点提醒你看电影,到了第4天,它就会自动提醒你 “晚上8点看电影。”

到底AI能代替人类的工作吗?

现在很多人都在问这样的问题,自己的工作还有多少年就会被机器所代替?毕竟现在的人工智能不仅会下围棋,吊打一切世界级的职业棋手,还会辅助开车,甚至现在连写作,写歌这样的人类创造力的体现都能胜任,未来人工智能肯定还会进化,我们大部分的人很快都会失业。

不过大家可以不用过分悲观,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发布报告:“大家完全不用担心!AI不能完全取代人类。”而且它还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未来和人类一起工作,经济还会因此而增长。

麦肯锡的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辅助人类完成某些的工作内容,但是没法完全替代整个岗位。

换句话说,你工作中,总有一部分可以由人工智能帮你完成,比如重复却耗时的常规性工作,复制粘贴数据、搜索基本资料等等,但工作中的核心技能: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管理他人,做出决策,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目前所不能取代的。

麦肯锡的报告显示,在日常的工作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可预测的重复体力劳动是最消耗工作时间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将这部分交给人工智能来帮你完成是一个非常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同时,麦肯锡的报告还预测到了2055年,现在有一半的工作内容(不是工作岗位),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但95%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完成,只不过由于人工智能的介入,让你可以更关注于工作的核心本质了。

而对于技术工种来讲,机器可以完成78%的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比如在流水线上组装、测试等等,其实现在富士康里面的一些工作已经被机械替代了;但是稍微需要点创造性的体力工作,比如建筑、林业,人工智能还很难代替人工。

因此麦肯锡报告又把机器是否能代替人类的工作,分为了可预见和不可预见两种,比如在餐饮业,准备食材、上菜都是“可预见”的重复性工作,所以很容易在未来被机器替代。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内容有50%以上是属于“可预见的重复性劳动”工种,那真的要小心了。

顺带一提,麦肯锡报告总结出了一个近百年内绝对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的工作,那就是教育,无论教学手段再先进,但讲课的,依旧还是人类,因为理解、用语言表述知识,和学生交流,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根本做不到,连脚跟都还没摸着。

结语

说了这么多,我依旧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准确点应该说从现在开始,将会成为一种生产工具,而不是生产力。

就好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和通讯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电脑,互联网及各种新技术。人工智能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你不会觉得电脑是抢走你工作的罪魁祸首,甚至还会觉得以前那些反对电脑的人很可笑。而人工智能也会是下一个“电脑”,所以真的不用太过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我们的工作。

当然了,这是指有一定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那种重复的机械化的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知道你们今年的工作计划都做好了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工智能已经能开始创作了,也许你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内容了

不过再怎么样,一首歌,一篇文章,还是需要我们人类创造出来模板,才能让人工智能去学习的。但是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是做不到无中生有的,从0到1的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我们人类来完成。

过年期间,我读了一本短篇小说——刘慈欣的《诗云》。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未来,来自遥远宇宙的高等文明在太阳系建造了一个名为「诗云」的巨型量子存储器,它可以存储起由超级量子计算机试遍所有汉字的排列组合而写出的、这世间所有的古诗词,包括人类历史上已经被写出的、还有未来所有可能与不可能被写出的。

这篇短篇小说完全了体现了大刘心底深处的艺术情结。不过故事的结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完之后不禁在想,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写作这种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吗?

也许是可能的。

AI写小说的那一天

在去年3月份的时候,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一个名为“任性的人工智能之我是作家”的团队,其用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短篇科幻小说《机器人写小说的那一天》通过了日本著名科幻文学奖“星新一奖”的初审,评委们的意见是:情节无破绽。

据研究人员的介绍,“我是作家”团队的这部作品是由人类事先设定好登场人物、内容大纲等相当于文章“零部件”的内容后,人工智能再根据这些内容自动生成小说。看来人工智能还是做不到“无中生有”的嘛。

而今年的1月20号,由机器人自主撰写运营的凤凰号“小凤百事通”正式上线。

“小凤百事通”是一个由机器人自主撰写运营的凤凰号,她结合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成熟技术撰写新闻。现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短语生成、句法语义分析、文本精炼的能力,同时还能够自动依据上下文内容,给文本搭配相应的图片和图表。

目前‘小凤机器人’可以理解成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模型的大脑,当有外部数据传递过来后,他能够根据自己特有风格,将异构数据转化成为自然语言,并适当的融入自己的态度和推理。记者也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搜索资料来写成一篇新闻,而AI则能在瞬间搜集大量数据并写成一篇新闻。

然而小凤现在并不能做到有深度的分析和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多只能做资讯类的新闻整合。

人工智能写了两首流行歌

去年9月份的时候,索尼就用人工智能写了两首流行歌,而且听起来还不错哦。

据悉,索尼这个人工智能程序名为FlowMachines,原理为通过分析一个包含13000首流行歌曲以上的歌曲库,这些歌曲来自于世界各地以及包含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然后FlowMachines探索出一种特别的风格,比如第一首的披头士风格,从而创造出类似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最终的歌曲并不是完全由人工智能从头到尾完成,也需要人类的帮助。在人工智能完成后,还需要由作曲家Benoit Carre进行总结并谱曲,不过他并没有改变这首“新歌”的旋律,而只是负责改造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而第一首人工智能创作的歌曲被命名为“Daddys Car”,经过配乐后颇具披头士的风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戳下方视频听一听哦。

在惊人效果的背后是深度学习的发展

看过人工智能的写作和编曲能力后,是不是惊叹人工智能的可怕?在惊人效果背后的技术是机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发展,目前有一个比较学术的说法叫作“文本生成”。目前很大一部分机器人进行文学创作都是用基于模板文本或者生成方法来实现的,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者使用了基于机器深度学习的生成方法。

机器深度学习是什么

不过再怎么样,一首歌,一篇文章,还是需要我们人类创造出来模板,才能让人工智能去学习的。但是目前为止,人工智能还是做不到无中生有的,从0到1的这个过程,还是需要我们人类来完成。

机器深度学习是一门人工智能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工智能,特别是如何在经验学习中改善具体算法的性能。可以说,机械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比如,灵犀语音助手,将科大讯飞公司的“超脑”作为深度神经网络后,就能不断自我学习了解你的说话方式和爱好需求,进一步给予个性化反馈服务。假如当你连续3天让智能语音助手在晚上8点提醒你看电影,到了第4天,它就会自动提醒你 “晚上8点看电影。”

到底AI能代替人类的工作吗?

现在很多人都在问这样的问题,自己的工作还有多少年就会被机器所代替?毕竟现在的人工智能不仅会下围棋,吊打一切世界级的职业棋手,还会辅助开车,甚至现在连写作,写歌这样的人类创造力的体现都能胜任,未来人工智能肯定还会进化,我们大部分的人很快都会失业。

不过大家可以不用过分悲观,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发布报告:“大家完全不用担心!AI不能完全取代人类。”而且它还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在未来和人类一起工作,经济还会因此而增长。

麦肯锡的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辅助人类完成某些的工作内容,但是没法完全替代整个岗位。

换句话说,你工作中,总有一部分可以由人工智能帮你完成,比如重复却耗时的常规性工作,复制粘贴数据、搜索基本资料等等,但工作中的核心技能: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管理他人,做出决策,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目前所不能取代的。

麦肯锡的报告显示,在日常的工作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可预测的重复体力劳动是最消耗工作时间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将这部分交给人工智能来帮你完成是一个非常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同时,麦肯锡的报告还预测到了2055年,现在有一半的工作内容(不是工作岗位),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但95%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完成,只不过由于人工智能的介入,让你可以更关注于工作的核心本质了。

而对于技术工种来讲,机器可以完成78%的简单、重复性体力劳动,比如在流水线上组装、测试等等,其实现在富士康里面的一些工作已经被机械替代了;但是稍微需要点创造性的体力工作,比如建筑、林业,人工智能还很难代替人工。

因此麦肯锡报告又把机器是否能代替人类的工作,分为了可预见和不可预见两种,比如在餐饮业,准备食材、上菜都是“可预见”的重复性工作,所以很容易在未来被机器替代。如果你现在的工作内容有50%以上是属于“可预见的重复性劳动”工种,那真的要小心了。

顺带一提,麦肯锡报告总结出了一个近百年内绝对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的工作,那就是教育,无论教学手段再先进,但讲课的,依旧还是人类,因为理解、用语言表述知识,和学生交流,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根本做不到,连脚跟都还没摸着。

结语

说了这么多,我依旧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准确点应该说从现在开始,将会成为一种生产工具,而不是生产力。

就好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和通讯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电脑,互联网及各种新技术。人工智能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你不会觉得电脑是抢走你工作的罪魁祸首,甚至还会觉得以前那些反对电脑的人很可笑。而人工智能也会是下一个“电脑”,所以真的不用太过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我们的工作。

当然了,这是指有一定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那种重复的机械化的工作。

一年之计在于春,不知道你们今年的工作计划都做好了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