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现金流吃紧,圣诺医药陷董事涨薪质疑,CEO独家回应:多位高管已主动降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现金流吃紧,圣诺医药陷董事涨薪质疑,CEO独家回应:多位高管已主动降薪

BD成为出路?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时代周报 文若楠

因董事薪酬金额出现大增,圣诺医药(02257.HK)招致市场质疑。

财报数据显示,圣诺医药的董事薪酬从2022年的191万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337万美元,同比大增76.44%。硬币的另一面是,Wind数据显示,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的1.05亿美元减至2023年的0.24亿美元,在超60家港股18A生物医药企业中排名倒数。

针对此事,4月5日,圣诺医药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发布澄清称,“财务上的董事或其他员工薪酬数字是包含现金及非现金的代价,单纯将2022和2023两组数字作比较,会断章取义,得出令人误解的结论”。该公告同时指出,“2023年的员工薪酬增长主要来自非现金的股权奖励支出。在2022年,公司只是体验了一个多月的股权奖励支出,而在2023年,公司则体验了一整年的股权奖励支出。”

就高管薪酬变化的进一步细节,圣诺医药创始人、CEO陆阳告诉时代财经,由于2022年董事和高中管层所持有的股票锁定期延长了6个月,所以公司透过授予期权予以一定比例的补偿。“这项决议是从2022年11月开始正式执行(详细可以参考港交所的公司公告)。从会计角度上,也就是说2022年只记录了相关的非现金支出一个多月,到2023年则是记录了一个完整的财年的非现金支出。”

“今年公司几位高中管都主动提出公司资金紧张,主动降薪,幅度为10%~50%不等。正式的降薪执行已经从今年2月15日开始陆续执行了。”陆阳向时代财经透露。

现金流“亮红灯”

年报显示,圣诺医药成立于2007年,专注以核酸干扰(RNAi)技术为核心的新药开发。上市前,圣诺医药完成了5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近2.7亿美元,包括元禾原点、越秀产业基金、普华资本、基石资本、弘陶资本、隆门资本等投资机构均参与其中。

2021年12月,圣诺医药在港交所上市,募资净额为3.96亿港元。因开发了多个专有递送平台,圣诺医药在小核酸药物赛道中脱颖而出,被称为“中国核酸药物第一股”。

作为公司创始人,陆阳拥有25年以上的核酸药物开发经验,曾于诺华基因任职,并共同创立Intradigm Corp,后被基因泰克牵头收购。创立圣诺医药是陆阳的第二次创业。

管线方面,圣诺医药从最初专注于肿瘤及纤维化疗法,扩展至抗凝疗法、心血管代谢疾病、补体介导相关的疾病及病毒感染(流感、HBV、HPV及新冠病毒)以及医学美容。2023年业绩公告显示,圣诺医药有超过10个在研项目,STP705(适应症:鳞状细胞原位癌、基底细胞癌、局部减脂)、STP707(适应症:多发性实体瘤)、STP122G(适应症:抗凝剂/血栓性疾病)等均为公司的重点项目。

其中进展最快的是STP705,涉及鳞状细胞原位癌、基底细胞癌两项适应症。2023年业绩公告显示,圣诺医药将在2024年进一步推动STP705(鳞状细胞原位癌)的研发进程,并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指导意见精心设计了一项II/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向美国FDA提供有关计划的最新进展;在基底细胞癌适应症上,圣诺医药则表示,“据标准流程,我们计划与美国FDA举行第II阶段总结会议,以获得彼等对我们未来推进STP705治疗基底细胞癌的后期研发指导”。

目前,圣诺医药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圣诺医药如何持续推进现有管线研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业绩公告显示,2023年,圣诺医药取得其他收入141.4万美元,同比减少33.11%;年内亏损8499万美元,同比收窄12.7%。

研发板块占据了圣诺医药开支的大头。业绩公告显示,2023年,公司共支出约5438.2万美元,这一数字在2022年为6764.1万美元。

陆阳对时代财经透露,为了缓解圣诺医药的现金流压力,公司目前已经在做相应的战略调整,包括人员精简、调整管线侧重点、探索开拓管线项目BD(商务拓展)。

业绩公告显示,圣诺医药的雇员数量从2022年年末的225人减少至2023年年末的145人。据陆阳透露,截至今年4月初,公司的雇员数量在70人级别。

BD成为出路?

时至今日,港股18A制度已经开闸6年,资本从热转冷。从昔日闪耀的“核酸第一股”到如今现金流承压,掉落的港股18A明星企业不止圣诺医药一家。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永泰生物(06978.HK)账上的银行结余及现金为0.522亿元,且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财报数据显示,目前研发开支也是永泰生物的支出重点,2023年数额为1.77亿元。

今年3月末,手握两款上市产品的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发布定增公告,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资不超过25.50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荣昌生物录得营收10.83亿元,同比增长40.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亏损15.11亿元,亏损面较2022年扩大5.12亿元。

支出方面,2023年,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为7.75亿元,同比增长75.90%;研发费用为13.06亿元,同比增长33.01%。而截至2023年年底,荣昌生物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7.27亿元。

无论如何开源节流,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最为关键的仍是推进最有潜力上市的产品的研发进展。陆阳对时代财经表示,“目前比较好的出路是做技术平台和产品管线项目商务合作(BD)。此前,我们没有专门的BD部门,不过目前公司已经组织了一个‘攻艰’团队来负责BD事务,拓展国内和国际的项目。目前我们主要是推进国际上的合作,并带动国内的合作项目,希望后续能披露一些进展。”

实际上,在当下的生物医药大环境里,尝试通过BD项目分担管线开发的压力,同时拿到项目授权费用以为公司补充“弹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创新药企业的必选动作。从国内来看,BD的趋势已经从冷转热。

今年3月中旬,某18A药企BD负责人就对时代财经表示,“现在市场上寻求BD合作的项目多如牛毛”。

陆阳对BD的态度较为谨慎。他对时代财经坦言,“在资本很火爆的时候,药企的资金相对充裕,会全力推进自己的项目。但当资金越来越少,持续推进管线的资金从哪里来就成为一个问题。实际上,对外授权,合作开发和技术转让等BD等手段都可以带来现金流,技术能力和市场宽度。而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BD活动在一个市场环境下检验和体现公司的价值。当然,BD又是隐含着卖资产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创新药企为了生存可能会失去最有价值的东西。”

圣诺医药能否最终达成BD合作或通过其他方式缓解资金渴,仍未有定数。二级市场上,4月9日,截至发稿,圣诺医药报8.25港元/股,涨3.25%,相比于101港元/股的历史最高点已经相去甚远,总市值为7.23亿港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圣诺医药

  • 圣诺医药-B:潘洪辉已获委任为集团首席执行官
  • 理财暴雷的圣诺医药开始卖专利,能否挽救现金流危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现金流吃紧,圣诺医药陷董事涨薪质疑,CEO独家回应:多位高管已主动降薪

BD成为出路?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范剑磊

文|时代周报 文若楠

因董事薪酬金额出现大增,圣诺医药(02257.HK)招致市场质疑。

财报数据显示,圣诺医药的董事薪酬从2022年的191万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337万美元,同比大增76.44%。硬币的另一面是,Wind数据显示,圣诺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年的1.05亿美元减至2023年的0.24亿美元,在超60家港股18A生物医药企业中排名倒数。

针对此事,4月5日,圣诺医药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发布澄清称,“财务上的董事或其他员工薪酬数字是包含现金及非现金的代价,单纯将2022和2023两组数字作比较,会断章取义,得出令人误解的结论”。该公告同时指出,“2023年的员工薪酬增长主要来自非现金的股权奖励支出。在2022年,公司只是体验了一个多月的股权奖励支出,而在2023年,公司则体验了一整年的股权奖励支出。”

就高管薪酬变化的进一步细节,圣诺医药创始人、CEO陆阳告诉时代财经,由于2022年董事和高中管层所持有的股票锁定期延长了6个月,所以公司透过授予期权予以一定比例的补偿。“这项决议是从2022年11月开始正式执行(详细可以参考港交所的公司公告)。从会计角度上,也就是说2022年只记录了相关的非现金支出一个多月,到2023年则是记录了一个完整的财年的非现金支出。”

“今年公司几位高中管都主动提出公司资金紧张,主动降薪,幅度为10%~50%不等。正式的降薪执行已经从今年2月15日开始陆续执行了。”陆阳向时代财经透露。

现金流“亮红灯”

年报显示,圣诺医药成立于2007年,专注以核酸干扰(RNAi)技术为核心的新药开发。上市前,圣诺医药完成了5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近2.7亿美元,包括元禾原点、越秀产业基金、普华资本、基石资本、弘陶资本、隆门资本等投资机构均参与其中。

2021年12月,圣诺医药在港交所上市,募资净额为3.96亿港元。因开发了多个专有递送平台,圣诺医药在小核酸药物赛道中脱颖而出,被称为“中国核酸药物第一股”。

作为公司创始人,陆阳拥有25年以上的核酸药物开发经验,曾于诺华基因任职,并共同创立Intradigm Corp,后被基因泰克牵头收购。创立圣诺医药是陆阳的第二次创业。

管线方面,圣诺医药从最初专注于肿瘤及纤维化疗法,扩展至抗凝疗法、心血管代谢疾病、补体介导相关的疾病及病毒感染(流感、HBV、HPV及新冠病毒)以及医学美容。2023年业绩公告显示,圣诺医药有超过10个在研项目,STP705(适应症:鳞状细胞原位癌、基底细胞癌、局部减脂)、STP707(适应症:多发性实体瘤)、STP122G(适应症:抗凝剂/血栓性疾病)等均为公司的重点项目。

其中进展最快的是STP705,涉及鳞状细胞原位癌、基底细胞癌两项适应症。2023年业绩公告显示,圣诺医药将在2024年进一步推动STP705(鳞状细胞原位癌)的研发进程,并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指导意见精心设计了一项II/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向美国FDA提供有关计划的最新进展;在基底细胞癌适应症上,圣诺医药则表示,“据标准流程,我们计划与美国FDA举行第II阶段总结会议,以获得彼等对我们未来推进STP705治疗基底细胞癌的后期研发指导”。

目前,圣诺医药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圣诺医药如何持续推进现有管线研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业绩公告显示,2023年,圣诺医药取得其他收入141.4万美元,同比减少33.11%;年内亏损8499万美元,同比收窄12.7%。

研发板块占据了圣诺医药开支的大头。业绩公告显示,2023年,公司共支出约5438.2万美元,这一数字在2022年为6764.1万美元。

陆阳对时代财经透露,为了缓解圣诺医药的现金流压力,公司目前已经在做相应的战略调整,包括人员精简、调整管线侧重点、探索开拓管线项目BD(商务拓展)。

业绩公告显示,圣诺医药的雇员数量从2022年年末的225人减少至2023年年末的145人。据陆阳透露,截至今年4月初,公司的雇员数量在70人级别。

BD成为出路?

时至今日,港股18A制度已经开闸6年,资本从热转冷。从昔日闪耀的“核酸第一股”到如今现金流承压,掉落的港股18A明星企业不止圣诺医药一家。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永泰生物(06978.HK)账上的银行结余及现金为0.522亿元,且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财报数据显示,目前研发开支也是永泰生物的支出重点,2023年数额为1.77亿元。

今年3月末,手握两款上市产品的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发布定增公告,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资不超过25.50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荣昌生物录得营收10.83亿元,同比增长40.2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亏损15.11亿元,亏损面较2022年扩大5.12亿元。

支出方面,2023年,荣昌生物的销售费用为7.75亿元,同比增长75.90%;研发费用为13.06亿元,同比增长33.01%。而截至2023年年底,荣昌生物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7.27亿元。

无论如何开源节流,对于创新药企来说,最为关键的仍是推进最有潜力上市的产品的研发进展。陆阳对时代财经表示,“目前比较好的出路是做技术平台和产品管线项目商务合作(BD)。此前,我们没有专门的BD部门,不过目前公司已经组织了一个‘攻艰’团队来负责BD事务,拓展国内和国际的项目。目前我们主要是推进国际上的合作,并带动国内的合作项目,希望后续能披露一些进展。”

实际上,在当下的生物医药大环境里,尝试通过BD项目分担管线开发的压力,同时拿到项目授权费用以为公司补充“弹药”,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创新药企业的必选动作。从国内来看,BD的趋势已经从冷转热。

今年3月中旬,某18A药企BD负责人就对时代财经表示,“现在市场上寻求BD合作的项目多如牛毛”。

陆阳对BD的态度较为谨慎。他对时代财经坦言,“在资本很火爆的时候,药企的资金相对充裕,会全力推进自己的项目。但当资金越来越少,持续推进管线的资金从哪里来就成为一个问题。实际上,对外授权,合作开发和技术转让等BD等手段都可以带来现金流,技术能力和市场宽度。而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BD活动在一个市场环境下检验和体现公司的价值。当然,BD又是隐含着卖资产的概念,这就意味着创新药企为了生存可能会失去最有价值的东西。”

圣诺医药能否最终达成BD合作或通过其他方式缓解资金渴,仍未有定数。二级市场上,4月9日,截至发稿,圣诺医药报8.25港元/股,涨3.25%,相比于101港元/股的历史最高点已经相去甚远,总市值为7.23亿港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